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邙与岘山:唐人个体生命意识的消解与张扬 被引量:3
1
作者 冯傲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北邙与岘山意象在唐人笔下屡屡出现,成为他们比照探问生命价值何在时的两极坐标。两者本同是自然山川,均令见者从人之必死的深切体认中衍生出焦灼的个体生命意识,但流向却截然相反:北邙是以死亡的一视同仁消解了个体生命意识,而岘山则... 北邙与岘山意象在唐人笔下屡屡出现,成为他们比照探问生命价值何在时的两极坐标。两者本同是自然山川,均令见者从人之必死的深切体认中衍生出焦灼的个体生命意识,但流向却截然相反:北邙是以死亡的一视同仁消解了个体生命意识,而岘山则是极力寻求生的价值从而使个体生命意识得到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邙 岘山 个体生命意识 消解 张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意识的激荡——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看《西游记》的创作动机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龙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33-36,共4页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 ,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 ,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 写作的本质是生命化的。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主人公 ,自然是吴承恩精神思想和心血的凝聚与外化。我们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子和吴承恩《西游记》本子中的孙悟空形象加以比较 ,不难看出吴承恩对孙悟空形象的改造与重塑。这其中的创作动机 ,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解释 ,即作者内心深处生活本能意识和死亡本能意识的激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动机 生活本能 死亡本能 个体生命意识 《西游记》 孙悟空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 被引量:1
3
作者 韦春喜 《克山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28-33,共6页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者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赋 个体生命意识 曹植 屈赋 生命悲剧 际遇 复归 生命价值观 实际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长卿诗歌中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
4
作者 陈菁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8-69,共2页
刘长卿在自己的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用更多的精力关注时序、节物的变化;抒写世事沧桑、人情变故及自身的穷愁潦倒。这些都体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本文试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一变化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 刘长卿 诗歌 个体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意识的去蔽与敞亮——《银城故事》的历史观透视
5
作者 胡全章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73-75,共3页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 在众多的以辛亥革命前夕的清末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创作中,李锐的《银城故事》既不“古典”,也不赶“新潮”,然而,它却在历史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小说及新潮新历史小说的双重超越,不仅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对历史的绝对主义阐释,而且超越了流行一时的对历史的一种私人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表述。《银城故事》立足于个体生命意识,透视出无理性的历史之残酷、血腥与反人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城故事》 历史观 个体生命意识 李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个体生命意识苏醒”到“个性迷失”——当代文学三十年“人”的个性发展脉络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磊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2期61-62,共2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和文艺学展开了对文革时期人性禁锢的批判性反思,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走向历史的前台;90年代以后的个性发展在经历了群体意识的退场之后则再度走向了从解放到迷失的自我异化之途,演绎出了苏醒-发展-迷失的文化/审美逻辑。
关键词 个体生命意识 群体意识 个性迷失 文学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杜甫的个体生命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晓勤 《贵州文史丛刊》 1995年第2期55-59,90,共6页
关键词 杜甫 个体生命意识 个性自由 道教 佛教 道家思想 求仙访道 人格独立 自由个性 独立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后的必然选择——元好问“金亡不死”与“崔立碑”事件的深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俊德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62-66,共5页
元好问在金亡后之所以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文人的道路,其中包含着传统伦理本位意识与个体生命意识之间的冲突,也包含着大乱时期对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家国情怀无法把握而转向关注内心世界的心路历程。个体生命意识成为解构以社会为本位... 元好问在金亡后之所以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文人的道路,其中包含着传统伦理本位意识与个体生命意识之间的冲突,也包含着大乱时期对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家国情怀无法把握而转向关注内心世界的心路历程。个体生命意识成为解构以社会为本位建立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工具,"天下"的观念超越了"国家"与"政权"的观念,因此,元好问从集体意识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自觉地以个体生命意识为灵魂把各种生命本质与社会表象联结起来,并直接指向了现世的人生意义,由此也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个体生命意识 金亡不死 “崔立碑”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9
作者 李有军 王荣 《商洛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6-50,共5页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的、边缘的、"小人物"命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从个体生命意识视角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巡览,试图就当代电影构建过程中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观照进行梳理,阐述个体生命意识在当代中国电影建构中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电影 个体形态 个体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草》中鲁迅个体生命意识传达及其现代性
10
作者 杨胜刚 《柳州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13-19,共7页
鲁迅的《野草》容纳了他的全部哲学。本文通过对该集子的分析,揭示鲁迅个体生命意识的实质.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比照。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个体生命意识 虚空 真实感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挣脱人生困惑的诗意灵魂——从《归去来兮辞》看蓬勃生长的个体生命意识
11
作者 林君慧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1年第11期32-33,共2页
一、尊重生命自然形式,维护个体精神自由 《归去来兮辞》写于405年,是其时41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彻底弃官归田的宣言。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作者便坦言其出仕的原因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一、尊重生命自然形式,维护个体精神自由 《归去来兮辞》写于405年,是其时41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彻底弃官归田的宣言。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作者便坦言其出仕的原因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而之所以是彭泽令则因“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如此出仕原因显然与传统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相径庭,也透露出这个时期的陶渊明对于出仕并无热忱,内心怀抱着疏离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个体生命意识 人生困惑 生长 灵魂 诗意 个体精神自由 自然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的勃兴与超越(续)——由《聊斋》看蒲松龄的个体生命意识
12
作者 张莉莉 《蒲松龄研究》 2000年第1期67-70,74,共5页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 勃兴 执着 个体生命意识 漂泊 残酷 肯定 要求 生命本质
全文增补中
历史哲学观念与个体生命意识——胡风文艺思想评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3-29,共7页
本文认为 ,溶汇着“民族解放”与“民族进步”这双重目标与复合功能的历史哲学意识 ,使胡风文艺思想坚守强化着知识者的“先进”作用 ,重视并警示着人民大众“精神奴役的创伤” ,提倡以“现代思维方法”与“国际文学经验”建设新文学的... 本文认为 ,溶汇着“民族解放”与“民族进步”这双重目标与复合功能的历史哲学意识 ,使胡风文艺思想坚守强化着知识者的“先进”作用 ,重视并警示着人民大众“精神奴役的创伤” ,提倡以“现代思维方法”与“国际文学经验”建设新文学的民族形式与大众文艺。而个体生命意识的尊重 ,则使胡风文艺思想极力弘扬作家创作中的“主观战斗精神” ,“自我扩张意志” ,提倡与重视描写人民大众个体生命的“感性活动”。文章进而分析 ,正是宽泛复合的历史哲学意识与个体生命意识的坚守 ,使胡风文艺思想显出对于 2 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化精神的突破与超越 ,但是 ,囿于时代与自我的限制 ,胡风对于历史哲学意识的复合功能的坚守不力 ,对个体生命感性的坚守不力 ,又使其文艺思想显出偏狭与偏枯 ,天才与平庸 ,超越与限制 ,正是胡风文艺思想及其 2 0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的两难处境与不充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历史哲学意识 个体生命意识 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20世纪 中国文化精神
原文传递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
14
作者 刘春哲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4期168-169,共2页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极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风貌与人物精神,对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魏晋人从对大自然的审美出发,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体悟生命之美,魏晋人挥洒性情,张扬个性,重视自我,在无拘无束中求得生...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极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风貌与人物精神,对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魏晋人从对大自然的审美出发,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体悟生命之美,魏晋人挥洒性情,张扬个性,重视自我,在无拘无束中求得生命的解放。体悟魏晋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可以发现它蕴含着的浓厚浪漫精神和丰富的人性内涵,对今人尤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人 个体生命意识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士文人对个体生命局限的超越途径
15
作者 何长文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83-587,603,共6页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古代士文人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自然命定使其陷入痛苦与困惑,同时也逆向激发古代士文人挑战生命局限的勇气。通过寻觅、体验与履践,古代士文人以价值超越、亲伦超越、艺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使中国古代士文人清晰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局限性,生命的自然命定使其陷入痛苦与困惑,同时也逆向激发古代士文人挑战生命局限的勇气。通过寻觅、体验与履践,古代士文人以价值超越、亲伦超越、艺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超越等多元途径,实现了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赋予个体生命更丰富、更完美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生命意识 价值超越 亲伦超越 艺术超越 宗教超越 哲学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学术倾向与个体自我觉醒
16
作者 赵东栓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0-23,共4页
本文从时代的思想学术倾向出发 ,论述了文人士大夫的个体自我觉醒。传统儒家思想的衰微和道家思想的蔚兴 ,使时代的思想学术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之中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思想学术倾向 个体自我觉醒 个体生命意识 生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孝道的生命哲学层次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后卿 李仁君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88,157,共7页
儒家孝道从个体生命意识出发,通过仁爱精神、血缘意识和推恩法则在天地万物生命体之间建立了一种纽带连接和互动关系,把生命意识从个体道德到家庭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以至于生态伦理一层一层向外不断扩展和推广,体现了儒家独特的... 儒家孝道从个体生命意识出发,通过仁爱精神、血缘意识和推恩法则在天地万物生命体之间建立了一种纽带连接和互动关系,把生命意识从个体道德到家庭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以至于生态伦理一层一层向外不断扩展和推广,体现了儒家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和对永恒意义的追求。儒家孝道的生命哲学认为万物生命相通相融、合为一体,最终完成了传统生命观从个体意识到万物生命意识的动态扩展,从而构架起了儒家生命哲学意蕴的层次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孝道 个体生命意识 万物生命意识
原文传递
沧桑生命的沉郁回声——谈艾青的“归来”之作
18
作者 朱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沉寂多年之后,归来后的艾青不但恢复了业已形成的艺术个性,更以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开始了创作上新的追求与突破,伴随着对自我情感空间的关注,他逐渐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此外,他将深刻的历史感渗透到复出后的新作中,并以历史主... 沉寂多年之后,归来后的艾青不但恢复了业已形成的艺术个性,更以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开始了创作上新的追求与突破,伴随着对自我情感空间的关注,他逐渐走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此外,他将深刻的历史感渗透到复出后的新作中,并以历史主义态度去挖掘苦难对人们造成的精神内伤。在他的哲理诗中,平凡的事物在睿智凝练的语言点化下,蕴藉着充沛丰盈的人生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生命意识 历史感 苦难美 哲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冲动与超越──《爱的徒劳》剧中人俾隆思想探微
19
作者 窦怡民 褚自刚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爱的徒劳》 生命个体 生命本体 剧中人 莎士比亚 禁欲主义 世俗欲望 个体生命意识 爱情观 生命冲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
20
作者 胡志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8-29,共2页
“生命”是鲁迅用一生诠释的一个基本概念。他从人生的寂寞与残缺中过滤出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坚毅地奔走在现代中国的旷野之中,给世人展示他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怀和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 “生命”是鲁迅用一生诠释的一个基本概念。他从人生的寂寞与残缺中过滤出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坚毅地奔走在现代中国的旷野之中,给世人展示他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怀和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树,坚决捍卫自我尊严和自由意志,呼唤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以瘦弱的生命之躯,发起对外部黑暗和罪恶势力的挑战。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出:“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是鲁迅人格与精神的首要之点,具有个体尊严和清醒的个体意识是他特别看重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鲁迅作品 教育价值 个体意识 呐喊 个体生命意识 精神品质 现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