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体西用”到“民族复兴”:近代桂南军事将领宅第的本土演进研究
1
作者 韦昌蓉 玉潘亮 《华中建筑》 2025年第3期35-39,共5页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转型,也包括民居的本土演进。桂南地区在近代战乱频繁,武人崛起,涌现了冯子材、刘永福、陈济棠、陈铭枢等一大批著名将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返乡建造新式住宅,带动了桂南地区民居的近代化。以近代将领宅...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转型,也包括民居的本土演进。桂南地区在近代战乱频繁,武人崛起,涌现了冯子材、刘永福、陈济棠、陈铭枢等一大批著名将领,他们出于各种原因返乡建造新式住宅,带动了桂南地区民居的近代化。以近代将领宅第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分析总结桂南地区民居“本土演进”的条件、动因和特征,并揭示地方建筑近代转型背后的思想与建造的互动机制,以期丰富我国边疆、边缘、边界近代建筑的研究,也为桂南地区乡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将领宅第 中体西用 民族复兴 本土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汇通及其中体西用论的失误 被引量:2
2
作者 弓箭 肖锋刚 常存库 《中医药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中西医汇通派以中体西用认识和处理中西医的关系,因为中西医不是体用关系,因此以中体西用思想既不能准确说明中西医的差别,更不能对处理中西医关系给出有效指导。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错误在于不了解中西医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的内在结... 中西医汇通派以中体西用认识和处理中西医的关系,因为中西医不是体用关系,因此以中体西用思想既不能准确说明中西医的差别,更不能对处理中西医关系给出有效指导。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错误在于不了解中西医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的内在结构联系,也不理解中西医体用同一的因果必然性,一厢情愿的想在中西医不同的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成分之间进行任意的组合嫁接。因为这种思维违背了中西医各自体用的不可分离性,因此汇通不成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汇通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体西用”中国体系学术研究范式——从木斋的古诗研究和我的叙事文化学研究说起 被引量:6
3
作者 宁稼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142,共4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和笔者本人的中国叙...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和笔者本人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局面应该在21世纪尽快结束;并且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体西用'文化价值观 '中体西用'学术研究范式 中国叙事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文化模式之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克锋 《中州学刊》 1987年第6期104-109,共6页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它已经部分超越了古典哲学的范畴,构成了一个文化模式。或中本西末,或中道西器,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是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它的超时代性,从近代开始一...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的产物,它已经部分超越了古典哲学的范畴,构成了一个文化模式。或中本西末,或中道西器,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是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模式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它的超时代性,从近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它有形或无形地左右着我们的思维范式,第二是它的超空间性,它无处不存,深深渗透在政治、文化、学术、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国人接受新思想、新学说的一种文化模式,对中国近代化、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一些论述,旨在消除这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文化模式 西学 体用 中学为体 “体”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用” 超时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中体西用”观的一种解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12,共10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体”、“用”是一对重要的概念范畴。“体”是形上的存在;“用”是形下的概括,自宋明以来,它被确指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体”重“用”轻,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处理体、用关系上所长期坚持的一种观点...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体”、“用”是一对重要的概念范畴。“体”是形上的存在;“用”是形下的概括,自宋明以来,它被确指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体”重“用”轻,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处理体、用关系上所长期坚持的一种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对待中西文化关系上所采取的一种态度。“中体西用”观固然承袭了“体重用轻”的哲学传统,然而,也正是“中体西用”观反映出了体、用概念的内涵在近代所发生的错位。具体而言,形上之“体”下移为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原先的“用”所空出的位置则由西学所替代。从这一角度来考察“中体西用”观,或许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理解中国学术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 体重用轻 中体西用 体的下移 用的上移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翔海 刘岳兵 《河北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45-50,共6页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李翔海刘岳兵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无独有偶,在日本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魂洋才”也曾经成为思想的主导。作...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李翔海刘岳兵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颇有特色的思想纲领,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无独有偶,在日本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魂洋才”也曾经成为思想的主导。作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和魂洋才” 日本文化 民族文化 西方文化 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实践“中体西用”:张之洞与清末新刑律的修订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欣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8-116,共9页
张之洞以维持礼教为由反对日本法学家起草的新刑律草案,论者以之为囿于"中体西用"说的表现,往往有顽固保守之评。不过若仔细检视其事及其主张,不难发现张氏反对的内容其实相当有限,其主旨显然不是要全盘推翻草案,而是在效仿... 张之洞以维持礼教为由反对日本法学家起草的新刑律草案,论者以之为囿于"中体西用"说的表现,往往有顽固保守之评。不过若仔细检视其事及其主张,不难发现张氏反对的内容其实相当有限,其主旨显然不是要全盘推翻草案,而是在效仿西法、收回法权的同时亦可维持守约式的礼教。然而庚子以后尊西趋新之风极盛,加上商约条文放大了收回法权的愿景,不但传媒舆论几乎一面倒地支持新刑律,就连朝廷对张氏的诉求也阳奉阴违,核订新刑律实际秉持"完全以世界为主"的宗旨。可见张说在清季最后几年逐渐丧失了实践的可能性,"中学不能为体"的时代已经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中体西用 新刑律 礼教 领事裁判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 被引量:9
8
作者 郝晏荣 《河北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94-98,共5页
「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郝晏荣意识形态在有清一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统治的工具和国家的思想观念,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有两大特色:在哲学上以程朱理学为骨干,在思想上以“君尊臣卑”和“华夷之辨”为核心。历康、雍、乾三... 「中体西用」与晚清意识形态郝晏荣意识形态在有清一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统治的工具和国家的思想观念,清王朝的意识形态有两大特色:在哲学上以程朱理学为骨干,在思想上以“君尊臣卑”和“华夷之辨”为核心。历康、雍、乾三世,统治者通过发布上谕、甄别官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意识形态 中体西用 洋务派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劝学篇》、“丁未上谕”与“中体西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国平 吴佩林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中体为体,西用为用",它既是思维范式,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模式。《劝学篇》与"丁未上谕"在形式上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但在内容侧重点、性质及产生的后果等诸多方面却大为不同。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劝学篇 丁未上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论的分流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锦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76-81,85,共7页
甲午战后 ,维新思潮的兴起 ,“中西会通”新文化观的出现 ,使原来的“中体西用”论发生了分流。其中一支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中体西用”口号的借用和重新诠释 ,及原来一部分“中体西用”论者开始接受民权说 ,这两方面构成了向积... 甲午战后 ,维新思潮的兴起 ,“中西会通”新文化观的出现 ,使原来的“中体西用”论发生了分流。其中一支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对“中体西用”口号的借用和重新诠释 ,及原来一部分“中体西用”论者开始接受民权说 ,这两方面构成了向积极方向的分流 ,从本质上说 ,这一支已突破了“中体西用”论的束缚 ;而张之洞为抵制维新 ,捍卫纲常 ,大力强化“中体” ,蓄意限制“西用” ,则使“中体西用”论蜕变成为阻碍西学进一步传播和中学进一步革新的僵化模式了 ,这是戊戌维新时期“中体西用”论向消极方向分流的一支。此后 ,“中体西用”论日渐成为社会改革的阻碍 ,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张之洞 维新派 戊戌维新时期 社会改革 康有为 民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被引量:5
11
作者 戚其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8-103,共6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张之洞 梁启超 维新派 《劝学篇》 中学与西学 全面评价 康有为 《饮冰室合集》 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建构模式——张之洞《劝学篇》研读 被引量:4
12
作者 严加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4,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研读张之洞《劝学篇》,就是要读透其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这对中国社会和文教现代化具有现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文教理念 建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之外的“参酌中用”:张之洞办学实务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书愚 王亚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6,共11页
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 作为晚清中国主流的文化观,“中体西用”论对“新政”改革影响深远,尤其在“学务”方面,经张之洞的提倡而成为“新教育”体系的首要办学原则。唯这一学理层面的思想言说,固然是张之洞“参酌中、东、西”的办学实务之主体,但不必是全部。以“实践中的主义”为视角,将张之洞戊戌变法以降的办学努力回置到他整个一生的办学履迹中,通过追溯“新教育”的“品行”课源流,梳理中小学堂经学教法方案的嬗替,关注张氏在“中体”、“西用”光环下低调而务实地“参酌中用”并探寻中西“通性”的办学努力,从细节入手,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应能增进对“中体西用”言说以及晚清“新教育”建制(尤其是西式学堂办法与“旧式书院”的实际关联)的全面理解,或也有助于我们稍更深入地认知张之洞这位晚清重臣办学理念的前后沿承与嬗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中体西用 晚清新教育 品行课 经学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郝晏荣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96-101,共6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张之洞 《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进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5,共11页
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博采众长,也有对自己在湖北推行新政经验的总结升华,成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等重大... 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博采众长,也有对自己在湖北推行新政经验的总结升华,成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等重大问题的一家之言,适应了晚清社会的需要,挟朝廷之力广泛传播于海内,成为钦定的维新教科书,促进了"中体西用"思想空前广泛的传播,使"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体西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锦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59-66,共8页
“中体西用”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一种新文化观而出现的,其实质在于突破“夷夏之辨”的束缚、重新定位中西文化,重心在于引进西学。这一特点使“中体西用”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内在的活力,处于动态演化之中。论者对西学之“本”的... “中体西用”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一种新文化观而出现的,其实质在于突破“夷夏之辨”的束缚、重新定位中西文化,重心在于引进西学。这一特点使“中体西用”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内在的活力,处于动态演化之中。论者对西学之“本”的积极探讨,使“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终于导致了“中体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中学 西学 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中立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38-43,共6页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两者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魂洋才” 中体西用 学习西方 日本 近代化运动 中日两国 张树声 郑观应 洋务运动 西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关于中国神话文学移位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宁稼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34,160,共6页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中国神话 文学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永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近代 洋务运动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何以纠结,何以沉重?——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现代化道路不同选择的审思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治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6-106,共11页
当明治维新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节点上,福泽谕吉抛出的"脱亚入欧"口号,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很大动员力和诱惑力的噱头,说明日本民族已经尝到了现代化的甜头,变得更加自信,走西洋式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于是才敢公开表态与中... 当明治维新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节点上,福泽谕吉抛出的"脱亚入欧"口号,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很大动员力和诱惑力的噱头,说明日本民族已经尝到了现代化的甜头,变得更加自信,走西洋式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于是才敢公开表态与中国,与亚洲一切守旧、腐败的势力决裂。脱亚论、西化论在晚清中国却行不通,"中体西用"的主张尽管流行甚广,但此路艰难并且不通。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最终被验证是失败的。当年主张和鼓吹"中体西用"的人多是朝廷重臣或要员,属于极权统治的既得利益阶层,但他们没有真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当时作为纯粹学者和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严复则竭力主张中国对西学应该持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度,与西方主动接轨。"中体西用"口号本身已经把现代文明降低到一种使用工具的地位。"中体"概念的嬗变、演绎过程昭示着现代化运动在晚清中国的乖舛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明治日本 晚清中国 现代化 明治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