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怒江洋中-晚侏罗世洋内初始俯冲与诱发机制
1
作者 李晨伟 李志军 +3 位作者 邓李涛 钱裕杰 王琳 曾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7-1796,共20页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 古大洋的演化通常涉及多阶段与不同类型的俯冲过程, 并在俯冲上盘形成多类型的弧岩浆岩。因此, 系统整合弧岩浆岩的时空规律及岩石特征, 对重建古大洋的演化历史与解析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建立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的完整弧岩浆数据库, 并选择缝合带西段狮泉河地区和日土地区侏罗纪弧岩浆岩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相学分析, 识别出南、北两套不同性质的弧岩浆系统。北带(169~147Ma)表现出大陆弧(科迪勒拉型)特征。南带(165~122Ma)表现为从高镁安山岩/闪长岩(包括赞岐岩和玻安岩)向成熟钙碱性弧岩浆过渡的洋内弧(马里亚纳型)特征。结合北带~165Ma的渐进式洋脊俯冲事件, 本文提出了一个诱发式初始俯冲模型。该模型不仅深化了对中特提斯洋消减历史的理解, 更为多阶段弧岩浆的演化过程及初始俯冲诱发机制提供了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俯冲 班怒带 弧岩浆演化 狮泉河 -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2
作者 郭雅倩 李元昊 +3 位作者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52,共16页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世-早白垩世 构造沉积响应 沉积心迁移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2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64,i0005-i0006,共13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浊流沉积 削顶构造 三叠世末—侏罗世 燕山板内造山带 沉积特点 三叠世 侏罗世 构造意义 泥石流 崩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晚侏罗世夏里期气候演化特征及其成盐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曾永耀 潘佳秋 +3 位作者 马丽芳 鲍晶 宋春晖 杨积伟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3-1002,共10页
中-晚侏罗世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北大西洋的开启以及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导致全球海平面的改变和气候波动。在中-晚侏罗世交界的卡洛期-牛津期,西特提斯域广大地区的气候从冷湿转变为干热,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中-晚侏罗世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北大西洋的开启以及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导致全球海平面的改变和气候波动。在中-晚侏罗世交界的卡洛期-牛津期,西特提斯域广大地区的气候从冷湿转变为干热,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它是否也有类似的气候变化特征?文章对羌塘盆地雁石坪剖面中、上侏罗统夏里组沉积物中Ca CO3、赤铁矿和针铁矿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相变化分析了该区古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侏罗世交界时期,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早期(163.8-162 Ma)相对冷湿、中期(162-161.4 Ma)半干旱以及晚期(161.4-159.6 Ma)干旱3个演化阶段。显示羌塘盆地中-晚侏罗世交界时期(163.8-159.6 Ma)的气候变化与同一时期的西特提斯构造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为羌塘盆地侏罗纪可能的成盐潜力研究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古气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CACO3 赤铁矿 针铁矿 气候演化 -侏罗世 夏里组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林玉祥 李佳 +3 位作者 朱传真 赵承锦 吴玉琛 李秀芹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2016年第1期1-9,83,共9页
以大量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为依据,对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并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对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的沉积区主要位于东部边缘地带的虎林盆地,从内陆到边缘依次发育河流相、... 以大量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为依据,对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并结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对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的沉积区主要位于东部边缘地带的虎林盆地,从内陆到边缘依次发育河流相、海陆过渡相和浅海陆棚相。早侏罗世主要沉积区位于二连盆地和虎林盆地,二连盆地大部分地区发育河流相,局部地区发育滨浅湖相;虎林盆地发育一套近海碎屑岩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中侏罗世,沉积中心向中西部迁移,虎林盆地遭受抬升剥蚀,松辽盆地区域性沉降接受沉积(主要的沉积体系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二连盆地沉积环境由河流相过渡到滨浅湖相,再由滨浅湖相向深湖-半深湖相演化。东北地区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油气勘探目的层分布于二连盆地阿拉坦合力群、根河盆地与拉布达林盆地中侏罗统万宝组、海拉尔盆地中侏罗统兴安岭群下段以及松辽盆地白城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世-侏罗世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特征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及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志强 李娟 +1 位作者 王丽娟 李猛兴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386-401,共16页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2种岩性,成岩年龄分别为(167.0±0.5)Ma、(160.0±0.7)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钠(Na 2O含量分别为4.57%~4.97%、3.21%~3.98%)、准(弱)铝质(A/CNK分别为1.00~1.07、0.93~1.10)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中等(ΣREE分别为(90.5~153.1)×10^(-6)、(111.6~128.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值分别为6.74~10.26、5.14~8.84,(La/Yb)N分别为5.61~9.58、4.92~10.38),中低负铕异常(δEu分别为0.58~0.68、0.83~1.02)的微量元素特征。推断侵入岩成因很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有关,形成于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地块 蒙古-鄂霍茨克洋 I型花岗岩 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世-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侏罗世早期 三叠世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卢书炜 任建德 +2 位作者 白国典 杨俊峰 吕际根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2-339,共8页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80-100km处,分布着一条东西长度超过100km的强过铝(SP)花岗岩带,由松木果岩体、央雄勒岩体等数个岩体构成。岩体侵位于昂孜错-色热巴断裂南北两侧,包含5次侵入事件,均属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花岗岩类,是后碰撞型SP花岗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研究认为,岩带的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尼玛段中侏罗世之前向南俯冲闭合作用有关,SP花岗岩带的有限长度和相对区域上早的侵位时代还表明,中特提斯洋是多块体、分时段闭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县 松木果 后碰撞 强过铝花岗岩 -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尹志刚 宫兆民 +6 位作者 张跃龙 曹忠强 李敏 李海娜 王阳 韩宇 张圣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91-1301,共11页
对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揭露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测年数据显示,二长花岗岩于158.1±0.7Ma前形成,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演化事件的产物。地... 对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揭露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测年数据显示,二长花岗岩于158.1±0.7Ma前形成,为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演化事件的产物。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富Na、K、Al,低Fe、Mg的特点,A/CNK值为0.83~1.09,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贫高场强元素Hf、Th;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弱的负Eu异常,为Ⅰ型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为同碰撞期陆壳加厚过程的产物。研究区晚侏罗世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陆-陆碰撞环境有关,其形成时代限定了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地区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时间应为晚侏罗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世早期 二长花岗岩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洋 伊勒呼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三叠世—早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胜利河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指示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培荣 熊兴国 +3 位作者 贺永忠 吴滔 易成兴 朱勋 《贵州地质》 202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在北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原侏罗系中上统采集到丰富的孢粉化石,该孢粉化石组合以Classopolli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及Brevilaesuraspora占主要趋势,经研究及区域对比孢子花粉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孢粉组合指示的... 在北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原侏罗系中上统采集到丰富的孢粉化石,该孢粉化石组合以Classopolli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及Brevilaesuraspora占主要趋势,经研究及区域对比孢子花粉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孢粉组合指示的古植被特征以喜干热的掌鳞杉科(Chriolepidaceae)为优势类群,还有少数苏铁科、南美杉科、松科、杉科、松柏科、罗汉松科等植物伴生其间,林下生长着类型多样的蕨类植物。因此,本孢粉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属于干旱炎热的热带-亚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花粉 -侏罗世 北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中晚侏罗世旋回地层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勇 张玉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3-628,共6页
羌塘盆地是中国海相侏罗系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对该套地层开展了旋回地层学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至少存在四种旋回类型,即沉积旋回、古生物旋回、地球化学旋回和磁化率旋回,并按级别将低频旋回划分为3个旋回级次... 羌塘盆地是中国海相侏罗系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对该套地层开展了旋回地层学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至少存在四种旋回类型,即沉积旋回、古生物旋回、地球化学旋回和磁化率旋回,并按级别将低频旋回划分为3个旋回级次。其中一级旋回是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一个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持续时间为48Ma;二级旋回显示为大型的海进—海退旋回,旋回的时间跨度为27~29Ma;三级旋回显示为向上变粗或向上变细的不完整旋回,旋回的时间跨度为7~14Ma。古生物旋回、地球化学旋回(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和磁化率旋回与沉积旋回具有良好的响应,并与特提斯同期低频旋回具有很好的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海进-海退旋回 地球化学旋回 磁化率旋回 侏罗世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海丰—惠来地区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地层的划分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建雄 谢佑才 《广东地质》 1994年第1期38-48,共11页
关键词 -侏罗世 火山岩 地层划分 粤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纪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6 位作者 丁秋红 李永飞 张健 王杰 李晓海 苏飞 郜小勇 《地质与资源》 CAS 2010年第4期292-295,305,共5页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组的时代应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Callovian-Oxfordian.)土城子组的同位素年龄在147~136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 辽西 土城子组 同位素测年 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广瑞 刘旭光 +5 位作者 韩振哲 刘世伟 郭奎城 张金莲 朱春燕 王德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北端上黑龙江盆地内的原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时代被重新厘定为中、晚侏罗世Bajocian─Tithonian期并改称为二十二站群。根据岩性特征和化石组合,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下部称大西尔根气河组,其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砂岩为主,含中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的双壳类动物群化石,可划分为Sibireconcha─Cuneopsis,Margaritifera─Unio,Fergannoconcha3个生物组合;上部称马林组,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砾岩和粉砂质灰岩,含晚侏罗世中晚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化石,可称为Eoparacypris─Rhinocypris─Yanshanina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黑龙江盆地 二十二站群 地层划分 -侏罗世 地层时代 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中-晚侏罗世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的成因差异:以湘南铜山岭和魏家矿床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旭栋 陆建军 +5 位作者 Stanislas SIZARET 王汝成 马东升 章荣清 赵旭 吴劲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6-782,共17页
南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截然不同.含铜铅锌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含角闪石的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aO/(Na_2O+K_2O)比值、LREE/HREE比值和δEu值,较低的Rb/Sr比值,Ba、Sr、P、Ti轻微亏损,分异演... 南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截然不同.含铜铅锌花岗岩主要为准铝质含角闪石的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CaO/(Na_2O+K_2O)比值、LREE/HREE比值和δEu值,较低的Rb/Sr比值,Ba、Sr、P、Ti轻微亏损,分异演化程度较低.含钨花岗岩为高分异演化的过铝质花岗岩,其CaO/(Na_2O+K_2O)比值、LREE/HREE比值和δEu值较低,Rb/Sr比值较高,Ba、Sr、P、Ti强烈亏损.含铜铅锌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55.2~167.0Ma,峰值为160.6Ma,含钨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51.1~161.8Ma,峰值为155.5Ma,两者存在约5Ma的时差.在湘南铜山岭含铜铅锌和魏家含钨花岗岩系统研究基础上,结合南岭地区中-晚侏罗世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的对比,提出了两类含矿花岗岩的成因模式.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软流圈上涌和玄武质岩浆底侵.底侵玄武质岩浆加热促使下地壳镁铁质角闪岩相基底首先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与铜铅锌矿化有关的花岗闪长质岩浆.随着玄武质岩浆底侵,中-上地壳富白云母变质沉积基底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浆.花岗岩源区成分的差异导致花岗岩成矿专属性不同,源区部分熔融的时间先后导致了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之间存在5Ma左右的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铅锌花岗岩 含钨花岗岩 岩石成因 -侏罗世 南岭
原文传递
钦杭带侏罗纪与铜和锡矿有关的两类花岗岩对比及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29
17
作者 郭春丽 许以明 +1 位作者 楼法生 郑佳浩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3-484,共22页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自新元古代以来的碰撞拼接带,后来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相关的岩石。在侏罗纪形成两套成岩成矿系列,一套为中侏罗世(180~170Ma)与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及其有关的...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自新元古代以来的碰撞拼接带,后来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相关的岩石。在侏罗纪形成两套成岩成矿系列,一套为中侏罗世(180~170Ma)与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及其有关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类;另一套为晚侏罗世(160~150Ma)与云英岩-石英脉-矽卡岩钨锡多金属矿床及其有关的钙碱性-碱性花岗岩类。本文对比了上述两个系列成矿花岗质母岩的空间分布、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二者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差异:前者可能是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沿钦杭断裂带发生局部重熔形成的,后者形成于华南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的环境下,两者的形成过程均有地幔物质参与,但是晚侏罗世与钨锡有关的花岗岩地幔贡献可能少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世斑岩-矽卡岩-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 侏罗世云英岩-石英脉-矽卡岩钨锡多金属矿床 花岗岩类 钦杭成矿带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镇江莲花洞中、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地点的新材料 被引量:3
18
作者 房迎三 何未艾 +1 位作者 沈冠军 朱玲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95,共9页
2001年对镇江莲花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洞内首次获7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分别用石英和火成岩制成,初步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文化面貌似与上世纪末在苏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期文化略有不同.... 2001年对镇江莲花洞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从洞内首次获7件石制品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5件石核和2件刮削器分别用石英和火成岩制成,初步判断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文化面貌似与上世纪末在苏南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早、中期文化略有不同.根据对第2、3堆积层间的新生碳酸盐岩并参考动物化石的铀系年代测定,主要含化石的第2层年代应在~100-300 ka之间,相当于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由地层堆积、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埋藏情况分析,莲花洞不是人类的长期居址,很可能只是一处临时停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洞 更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 人类化石地点 镇江市 遗物 旧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3
19
作者 黄始琪 董树文 +3 位作者 胡健民 施炜 陈宣华 刘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92-2205,共14页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 蒙古-鄂霍次克洋于志留纪打开,志留纪-二叠纪该大洋板块向其两侧地块持续俯冲,形成与俯冲相关的古生代岩浆岩带,同时在大洋北侧的杭盖-肯特-达斡尔地区形成巨厚复理石建造,并不断有海山与其发生拼贴;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在其西段杭盖地区发生闭合,形成依旧具有大洋性质的喇叭状蒙古-鄂霍次克大海湾,此时,杭盖地区磨拉石建造大范围不整合覆盖于二叠纪之前复理石建造之上;三叠纪-中侏罗世,杭盖以东地区,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继续向其两侧地体俯冲,在北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及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区形成与俯冲相关的中生代岩浆岩带;中-晚侏罗世-白垩纪,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闭合,大洋两侧地块发生碰撞拼贴,产生强烈构造变形,最终形成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伴随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其中段的艾伦达瓦地区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艾伦达瓦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面理平均产状为327°/22°,线理平均产状为322°/19°,带内SC组构及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上盘由北西往南东强烈的推覆型剪切运动。同时,通过确定该剪切带原岩及后期侵入剪切带的未变形伟晶岩脉锆石UPb年龄,限定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时代约为174~163Ma;白垩纪,伴随造山后的构造垮塌,外贝加尔地区广泛发育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志留纪-二叠纪末,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与古亚洲洋的演化密切相关;三叠纪-早侏罗世,大洋板块主要为正常俯冲阶段;中-晚侏罗世,蒙古-鄂霍次克洋迅速关闭,主要与“东亚汇聚”事件有关;白垩纪岩浆岩,拉张盆地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造山带增厚地壳的垮塌及地幔岩浆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 构造变形 变形时代 -侏罗世 东亚汇聚 拉张盆地 变质核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被引量:77
20
作者 杜杨松 李顺庭 +2 位作者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讨论了这些岩体及其包体的成因。小铜官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9.5±2.9)Ma,表明它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有低w(SiO2)(52.03%-54.61%)、w(Al2O3)(12.87%-14.43%)和全碱含量w(Na2O+K2O)(5.26%-6.30%),但高w(MgO)(5.41%-11.66%)的特征;寄主岩与此相反,具有高w(SiO2)(59.97%-64.44%)、w(Al2O3)(16.43%-17.59%)和全碱含量(6.67%-8.25%),但低w(MgO)(1.52%-2.50%)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5.70×10-6-190.40×10-6,寄主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6.12×10-6-185.95×10-6,二者十分相近,它们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但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轻、重稀土比值为3.39-4.27,明显小于寄主岩的轻、重稀土比值(4.86-5.94)。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而寄主岩具有弱负铕异常。从辉长岩到寄主岩,εNd(t)从-4.9--9.9减小到-11.4--11.9,(87Sr/86Sr)o从0.7064-0.7073增加到0.7072-0.7084。上述资料表明,铜陵铜官山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可能是由基性到中酸性岩浆通过幔源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而基性到中酸性岩浆则是由底侵的玄武岩浆与不同量的中下地壳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世-早白垩世 玄武岩浆底侵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酸性火成岩 岩石包体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