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班公湖-怒江洋中-晚侏罗世洋内初始俯冲与诱发机制 |
李晨伟
李志军
邓李涛
钱裕杰
王琳
曾敏
|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
郭雅倩
李元昊
杨龙华
翟文彬
刘迎宝
赵文暄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
胡健民
刘晓文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9
|
|
4
|
羌塘盆地中-晚侏罗世夏里期气候演化特征及其成盐意义 |
曾永耀
潘佳秋
马丽芳
鲍晶
宋春晖
杨积伟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5
|
东北地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林玉祥
李佳
朱传真
赵承锦
吴玉琛
李秀芹
|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
2016 |
3
|
|
6
|
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及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制约 |
王志强
李娟
王丽娟
李猛兴
|
《华东地质》
CAS
|
2023 |
3
|
|
7
|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
徐刚
赵越
吴海
张栓宏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1
|
|
8
|
西藏尼玛县南部中晚侏罗世松木果强过铝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
卢书炜
任建德
白国典
杨俊峰
吕际根
|
《中国地质》
CAS
CSCD
|
2006 |
13
|
|
9
|
大兴安岭北段伊勒呼里山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尹志刚
宫兆民
张跃龙
曹忠强
李敏
李海娜
王阳
韩宇
张圣听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10
|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
曾胜强
王剑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11
|
北羌塘盆地胜利河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指示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
白培荣
熊兴国
贺永忠
吴滔
易成兴
朱勋
|
《贵州地质》
|
2020 |
2
|
|
12
|
羌塘盆地中晚侏罗世旋回地层初步分析 |
李勇
张玉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3
|
粤东海丰—惠来地区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地层的划分 |
刘建雄
谢佑才
|
《广东地质》
|
1994 |
1
|
|
14
|
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纪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 |
郑月娟
陈树旺
丁秋红
李永飞
张健
王杰
李晓海
苏飞
郜小勇
|
《地质与资源》
CAS
|
2010 |
9
|
|
15
|
上黑龙江盆地中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群的地层划分与时代 |
孙广瑞
刘旭光
韩振哲
刘世伟
郭奎城
张金莲
朱春燕
王德平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16
|
南岭中-晚侏罗世含铜铅锌与含钨花岗岩的成因差异:以湘南铜山岭和魏家矿床为例 |
黄旭栋
陆建军
Stanislas SIZARET
王汝成
马东升
章荣清
赵旭
吴劲薇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17
|
钦杭带侏罗纪与铜和锡矿有关的两类花岗岩对比及动力学背景探讨 |
郭春丽
许以明
楼法生
郑佳浩
|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29
|
|
18
|
江苏镇江莲花洞中、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地点的新材料 |
房迎三
何未艾
沈冠军
朱玲
|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9
|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
黄始琪
董树文
胡健民
施炜
陈宣华
刘志强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43
|
|
20
|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
杜杨松
李顺庭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