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旭 杨丽娜 +1 位作者 李明 朱邦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通过对中医疾病名术语及其分类体系30多年来研究的回顾,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和原则性的阐述。鉴于对该体系在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学术发展、学术规范,尤其是研究成果评定、维护其法律地位等方面的认知缺失,建议有关管理... 通过对中医疾病名术语及其分类体系30多年来研究的回顾,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和原则性的阐述。鉴于对该体系在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学术发展、学术规范,尤其是研究成果评定、维护其法律地位等方面的认知缺失,建议有关管理和研究机构应对中医疾病术语及其分类体系研究给予足够重视,切实实施有力保障举措,大力推进其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 疾病名术语 规范化 标准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国家标准与ICD-11传统医学章节肝系疾病比较及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祖亮华 杨丽娜 +1 位作者 李明 朱邦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8期22-27,共6页
梳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传统医学章节中肝系疾病分类体系的相关内容,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同时从肝系的病位和生理特性着手,将肝系疾病涉及的基本分类属性按照关联密切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PSS 20.0软... 梳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传统医学章节中肝系疾病分类体系的相关内容,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同时从肝系的病位和生理特性着手,将肝系疾病涉及的基本分类属性按照关联密切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构建规则与途径。认为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建立可尝试采用理论结合量化指标的形式,进行多属性多维度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 传统医学 ICD-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中医疾病分类标准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晶 王哲 +2 位作者 刘涛 李宗友 朱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47-5151,共5页
目的:比较4本现行的中医疾病分类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传统医学章节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以下简称《202... 目的:比较4本现行的中医疾病分类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传统医学章节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以下简称《2020修订版》)的差异,对中医疾病的分类体系进行初步探析。方法:编制新旧国家标准的中医疾病名术语映射关系表,通过文本比对、数据统计、文献分析等方法,从术语收录范围、疾病分类方法、疾病分类层级、疾病分类相互映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2020修订版》收录的疾病术语最多,疾病分类体系更丰富,且基本涵盖了新旧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体系,疾病分类层级更精细。结论:不同标准收录的术语量有显著差异,在疾病分类方法与分类层级方面是基本涵盖或相互映射的关系。《2020修订版》为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依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属性、多维度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分类 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名术语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 中医标准化
原文传递
伤寒六经表证分类学习浅识——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正刚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71-674,共4页
中医疾病分类学是研究中医疾病分类方法和作用的一门学科。疾病分类是诊断的一个过程,即通过临床观察,对患者所有的脉证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对疾病初步拟订比较成熟的病名诊断,为确立治疗法则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中医疾病分类学是研究中医疾病分类方法和作用的一门学科。疾病分类是诊断的一个过程,即通过临床观察,对患者所有的脉证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对疾病初步拟订比较成熟的病名诊断,为确立治疗法则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转归提供依据。本文在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的基础上,力求解决《伤寒论》学习过程中的总体结构把握问题,并就"六经皆有表证"、六经表证的具体分类做了较详细的总结和分析,有利于理解《伤寒论》各经自身初发病的特点和证治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表证 中医疾病分类 姚荷生 《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制之变(一)——新旧中医国家标准疾病部分异同解读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明 周强 +8 位作者 董全伟 程磐基 包来发 娄月丽 蒋小贝 鲍颖洁 杨丽娜 朱邦贤 严世芸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解读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简称"GB95")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简称"GB97")新旧版本中疾病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 目的解读中医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简称"GB95")与《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简称"GB97")新旧版本中疾病部分在编制方法及内容上的差异,推动新版中医国标的应用。方法编制新旧国标的中医疾病名术语映射关系表,通过数据统计、文本比对等方法,从其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根据其疾病术语及分类体系对编码方式进行了改进,采用了较为简便、便于扩充和有更大术语容量的编码方式,所有病证名术语均为一码一义。(2)新版国标制定了中医疾病名术语的命名原则,所有的疾病名术语遵循一词一义的原则,通过术语定义确定其内涵及临床诊断依据;取消术语名中的括号,将原GB95、GB97中用括号所标识的信息通过上下层级及可选用词(即同义词)的方式表示。(3)与GB97相比较,新版国标术语编号单独成行,新增了术语英译名和注。(4)《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修订版)》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修订版)》收录了疾病名术语1 369个,其术语名称完全相同,相互对应。(5)新版国标弃用了原GB95临床分科的分类方式,形成了以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等为基本要素,既与WHO ICD-11疾病分类思想相衔接,又具有中医学术理论支持,与中医临床路径相统一的疾病分类体系;同时将GB97中的"症状性名称"改为"临时诊断用术语"。(6)新版国标的术语定义格式规定,中医疾病名术语应包含该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特征性症状及所属类目等要素;将术语分为具有类目属性的术语和具体术语两大类,还对疾病名术语的定义描述词进行规范表述。结论与旧版国标相比较,新版中医国标对疾病名术语的编码方式、命名规范、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分类体系、定义格式等进行了优化,使其能更好地适用于中医医疗质量评定、健康管理、卫生统计等工作,也更加合乎我国当代医学信息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国家标准 中医疾病名术语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16751—1997》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 中医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血液病的中医分类与命名 被引量:102
6
作者 蓝海 侯丽 +2 位作者 郎海燕 陈信义 陈志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50-753,778,共5页
通过组织全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临床常见血液病分类与中医命名形成一致意见。依照继承、创新、类聚三原则,针对古代用多种病证名涵盖一类疾病的情况,从中找出符合现代血液病特... 通过组织全国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血液病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部分专家讨论,就临床常见血液病分类与中医命名形成一致意见。依照继承、创新、类聚三原则,针对古代用多种病证名涵盖一类疾病的情况,从中找出符合现代血液病特征的病证名予以继承;古代病名结合现代血液病特点赋予具有创新性的名称;多种血液疾病有不同的中医病证名,按照类聚原则,统一在疾病名称前加定语以示区别。具体命名方法包括:对古代文献中明确、实用,或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专家共识的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沿用保留;对没有明确中医病名的常见血液病及新拓展的血液疾病,经专家讨论予以新的病证名;属现代医学独立的血液疾病,确定为中医病名,由于血液学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疾病,则确定为中医"证"名。最终列出6个系统23个病种及其亚病种的中西医病名对照,并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中医疾病分类 中医病证命名
原文传递
脉痹考辨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丽娜 李明 +1 位作者 董全伟 朱邦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77,共3页
通过整理古典医籍有关脉痹的论述,对其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的发生及其演变进行源流梳理,界定其疾病名定义的内涵及外延:脉痹是由于营卫失调,卫不御外,腠理空虚,营不循脉,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脉道瘀阻所致,临床以肌肉着席而痛、... 通过整理古典医籍有关脉痹的论述,对其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的发生及其演变进行源流梳理,界定其疾病名定义的内涵及外延:脉痹是由于营卫失调,卫不御外,腠理空虚,营不循脉,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脉道瘀阻所致,临床以肌肉着席而痛、身体不仁、四肢痹痛等肢体相关症候,伴见萎黄、面颜脱色、身时热、脉空虚等头面及全身症候为特征的疾病,病情迁延累及于心。并揭示其临床价值,并为中医疾病分类体系及疾病名术语标准化建设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痹 中医疾病分类 疾病
原文传递
心风病名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丽娜 李明 +1 位作者 祖亮华 朱邦贤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43-2746,共4页
通过查阅《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古典医籍有关心风病的论述,对其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方法等认识的发生及其演变进行源流疏理,界定其疾病名定义,揭示其临床价值,并为中医疾病分类体系及标准化建设提供实例。
关键词 心风 中医疾病分类 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