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美学精神形塑下的宏观图景、微观样态与未来路径——近十年中国舞剧创作的回顾、观察与展望
1
作者 叶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I0003,共11页
近十年来,中国舞剧人根植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与审美意识,逐步在舞剧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觉,具体体现在锐意突破传统创作范式,深刻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巧妙运用中华美学的表现元素,构建民族、国家与自然和谐包容... 近十年来,中国舞剧人根植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与审美意识,逐步在舞剧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觉,具体体现在锐意突破传统创作范式,深刻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巧妙运用中华美学的表现元素,构建民族、国家与自然和谐包容的时代图像;充分借助新技术赋能艺术表达,形塑虚实共生的舞剧审美意境。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中国舞剧人既要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剧创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在舞剧作品创作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谱系和文化精髓的提炼,通过优秀舞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舞剧 舞剧创作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品格与生命精神:中国水墨动画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研究
2
作者 马潇婧 李时潮 《视听》 2025年第5期45-49,共5页
水墨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动画类型,不仅延续了水墨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传统,而且借助立体视觉呈现方式对传统叙事进行了解构重组和空间延伸,为创作赋予了现代生命力。21世纪以来,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诞生了《侠情》《秋实》等三维... 水墨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动画类型,不仅延续了水墨画“画中有诗”的创作传统,而且借助立体视觉呈现方式对传统叙事进行了解构重组和空间延伸,为创作赋予了现代生命力。21世纪以来,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诞生了《侠情》《秋实》等三维水墨动画作品,强化了水墨动画的影像表达能力。实际上,技术景观并未削弱作品的情感价值,在强调技术为现实服务的基础上,反而延续了现实主义的叙事追求,凸显了传统美学价值。回顾经典水墨动画作品便能发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诗意美学特点和蕴含在时空叙事中的生命精神都始终是水墨动画的创作追求,这正源于其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动画 中华美学精神 诗意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美学大讨论”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200,F0003,239,共12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中华美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4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表达——以河南卫视“节日”系列晚会为例
5
作者 皮海兵 田歌 《新闻传播》 2024年第20期13-15,共3页
新媒体时代,传统晚会节目受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在固定模式带来收视率下滑的背景下,河南卫视在节目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迅速“出圈”,在元宵、中秋、清明、端午、重阳、七夕等节日都策划出了收视与口碑俱佳... 新媒体时代,传统晚会节目受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在固定模式带来收视率下滑的背景下,河南卫视在节目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迅速“出圈”,在元宵、中秋、清明、端午、重阳、七夕等节日都策划出了收视与口碑俱佳的独具特色的晚会节目。以河南卫视“节日”系列晚会为例,结合中华美学精神,分析其在传承与弘扬中国美学精神方面的成功之处。另外,还就河南卫视“节日”系列晚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行论述,分析其在打造多元化立体空间、影视化叙事、衍生文化IP等方面的进步之处,旨在为其他卫视以及文化类节目提供良好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卫视 “奇妙游” 中华美学精神 传统文化 创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以载道、技以传道: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传播
6
作者 陈曦 《潍坊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5,共5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已播出两季,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表现形式层面,《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传统服饰、礼仪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与先进的媒介技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跨时空文化体验方式。在表达技巧层面,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已播出两季,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表现形式层面,《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传统服饰、礼仪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与先进的媒介技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跨时空文化体验方式。在表达技巧层面,该栏目借鉴并融汇了中国古代神思、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等理念,将其与现代戏剧影视艺术相融合,从而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表达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生动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魅力。此外,《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对经典文献和崇高人格的深度解读与艺术重构,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领悟并尊重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观念,进而达到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神思 言简意赅 凝练节制 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论坛综述
7
作者 曲康维 胡晓 +2 位作者 唐静菡 阳露 李超德 《湖南包装》 2024年第5期41-44,共4页
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论坛于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顺利举办。发言的52位学者立足本土设计实践,通过跨学科研究范式推进设计美学在中国的理论构建进程。在中国推动设计美学的发展,即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硕资... 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论坛于2024年4月在苏州大学顺利举办。发言的52位学者立足本土设计实践,通过跨学科研究范式推进设计美学在中国的理论构建进程。在中国推动设计美学的发展,即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硕资源为精神内核,从设计的立场、视角和方法将这种美学精神进行现代转化,才能真正为本土设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文化关照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跨学科 社会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转化与生成路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晶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 中国的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自20世纪以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西方美育思想的引进至新时代美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景观、思想和话语资源,而礼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核和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在当下仍需进一步挖掘其现代性涵义及价值.文章概述了中华美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立足于大举推进美育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背景,思考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高校美育中的当代转化,在阐释美学与美育关系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和生成路径,以期对高校美育实践有所裨益,并提供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高校美育 转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视域下的电影意象叙事理论建构
9
作者 杜若飞 刘正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5-21,共7页
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中的重要概念,电影意象叙事理论以意象美学为基础,旨在电影叙事学领域承继和发扬中华美学的精神与韵味。电影意象是电影中可供观众识别读解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视听元素。在此基础上,电影意象叙事则是通过富含象征意义... 意象是中华美学精神中的重要概念,电影意象叙事理论以意象美学为基础,旨在电影叙事学领域承继和发扬中华美学的精神与韵味。电影意象是电影中可供观众识别读解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视听元素。在此基础上,电影意象叙事则是通过富含象征意义的电影意象,于时空关系中完成的叙事行为。后经典叙事学存在远离电影本体的理论缺陷,而电影意象叙事理论则强调电影的媒介本体性。此外,电影意象叙事超越了叙事接受的认识论,强调意象读解的审美体验。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的电影实践正在呼唤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电影理论。意象叙事理论参与建构了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但并不排斥西方电影叙事理论,是兼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开放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意象美学 意象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华美学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暾炜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2期97-98,共2页
中国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绘画、书法、诗歌、舞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对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感性暨美学的研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 中国历史悠久的语言艺术、绘画、书法、诗歌、舞蹈、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对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感性暨美学的研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关注理性的层面多,关注美学与感性的研究十分缺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单纯的理论阐述与知识说教难以引发共同体成员的情感共鸣,“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就不会有情感上的悦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共鸣 中华美学精神 语言艺术 共同体成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心理结构 悦纳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融入环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1
作者 汪艳荣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7期66-68,共3页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应肩负的职责。地方高校要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挖掘优秀文化基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体系。湖北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美育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科研促教学,从...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应肩负的职责。地方高校要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挖掘优秀文化基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体系。湖北科技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通过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美育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科研促教学,从思政资源的挖掘、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手法的创新五个维度开展教学实践探索,并对教学实践成果给予阶段性评价。结果显示,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了地方高校的文化创造、文化辐射、文化引领作用,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与美育融合模式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实践 环境设计 课程思政 中华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杂技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关联性探析
12
作者 关婷元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显学”,同时观照着文化理想与艺术实践,是中国精神、民族意志在审美观念、方式上的显现,推动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传承创新、建设发展,兼备现实指导意义与未来导向价值。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其精...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显学”,同时观照着文化理想与艺术实践,是中国精神、民族意志在审美观念、方式上的显现,推动着中国当代美学的传承创新、建设发展,兼备现实指导意义与未来导向价值。美学作为“艺术哲学”,其精神显现与艺术创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审美趣味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志 中国当代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传承创新 艺术哲学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未来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的短视频传播路径探索——以江寻千(九月)创作的非遗类短视频为例
13
作者 陆虹 胡逸亭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4期119-122,共4页
当前,非遗题材短视频作品在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广泛传播,以直观的方式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生存状态。然而,这些作品在传播方向、价值定位及内容深度上尚存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将非遗与短视频融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当前,非遗题材短视频作品在各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广泛传播,以直观的方式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生存状态。然而,这些作品在传播方向、价值定位及内容深度上尚存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将非遗与短视频融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江寻千(九月)的非遗类短视频作品为例,通过对其作品内容、呈现方式、精神内核的分析,深入探讨短视频在中华美学精神观照下,如何有效传播非遗,并助力其“破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短视频 中华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在内蒙古造型艺术中的传承与现代性转化分析
14
作者 王星旺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4期55-60,共6页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哲学和审美意义。中华美学精神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加强了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流,提升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实践项目等途径,提高了内蒙古造型艺术人才对中...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哲学和审美意义。中华美学精神与草原文化的融合,加强了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流,提升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实践项目等途径,提高了内蒙古造型艺术人才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使其更好地融入作品中,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现代性转化则是通过结合现代艺术元素,创新艺术形式和语言,增强作品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推动美学精神的当代发展。这推动了内蒙古造型艺术的多元发展,丰富当地艺术的形态和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内蒙古造型艺术 现代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杂技艺术发展与中华美学精神建构
15
作者 张艳秋 《杂技与魔术》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中国传统杂技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以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享有盛誉。但杂技作为一项艺术门类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必不可少。在杂技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应向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处探源。
关键词 杂技艺术 中华美学精神 学术体系 民族风格 传统杂技 学科体系 话语体系 艺术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16
作者 周根红 《人文天下》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重要美学资源。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注重传统性,也要立足当代性;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学资源和美学精神,也要将... “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的重要美学资源。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注重传统性,也要立足当代性;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学资源和美学精神,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结合起来,构建融通古今中外、视角多元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讲求”和一个“强调”为切入点,探讨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当代审美追求 文艺评论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风“雅”韵:《父母爱情》配乐中的中华美学精神
17
作者 王菲 陈媛媛 《黄河之声》 2024年第24期96-99,共4页
电视剧音乐不仅是电视剧情感表达和叙事推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电视剧《父母爱情》的配乐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其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和”的概念与“风雅”精神。本文的研究... 电视剧音乐不仅是电视剧情感表达和叙事推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电视剧《父母爱情》的配乐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其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和”的概念与“风雅”精神。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研究,也为电视剧音乐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爱情》 配乐 音乐美学 中华美学精神 电视剧音乐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美学精神在内蒙古造型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18
作者 王星旺 《内蒙古艺术》 2024年第6期4-8,共5页
近年来,内蒙古造型艺术创作愈发繁荣,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内蒙古造型艺术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等蕴含着中华美... 近年来,内蒙古造型艺术创作愈发繁荣,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内蒙古造型艺术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等蕴含着中华美学精神内核的理念。本文从中华美学精神在其创作中的体现切入,深入挖掘内蒙古造型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艺术创作 内蒙古造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和弘扬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栋宁 李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55,共5页
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确立美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保障。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确立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设计史观、美学观和评论观,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凝练中国艺术设计的民... 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确立美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保障。重新审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确立具有中华美学特色的设计史观、美学观和评论观,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凝练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特色与美学特色,是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本土化发展的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当代艺术设计 中国艺术设计 设计美学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及其诗学基因探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晶 刘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222,I0005,共12页
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是对当前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建构的积极参与和理论支持,其方法论具有独特性。与中国美学思想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它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活性的描述和阐释,具有明确的当下性和实践性。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本民族... 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是对当前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建构的积极参与和理论支持,其方法论具有独特性。与中国美学思想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它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活性的描述和阐释,具有明确的当下性和实践性。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明确认知与认同,中华美学精神的人文智慧包蕴着根本性的文化生成与精神创化的活性基因,醇厚深邃的诗学诗教传统是其中活性力量最为强盛的精神元素。对这一诗性基因的发掘并不限于追溯源动力和原形态,更在于内部精神构成的准确分析和当代意识形态的有效提取,因此极具中华美学精神独特气质的审美感兴论便是这项诗性基因研究的落脚点。审美感兴论的核心价值在于,由触物起情与“持人情性”两大诗学命题共同创化,中华民族无论个体还是集体都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与持续流转中获得了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诗学基因 精神活性 人文智慧 审美感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