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通与多元:中古文学文献学研究的路径与视野——评《中古文学文献学》
1
作者 朱夜明 曹晶晶 《中国教育学刊》 2025年第1期I0023-I0023,共1页
中古文学上承先秦文学的辉煌成就,下启唐宋元明清文学的繁荣发展,其内蕴的文化深度与独特的艺术风貌在文学史中尤为显著。而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与文献的保存和研究紧密相连,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 中古文学上承先秦文学的辉煌成就,下启唐宋元明清文学的繁荣发展,其内蕴的文化深度与独特的艺术风貌在文学史中尤为显著。而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与文献的保存和研究紧密相连,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文学文献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在开展河北大学文学院2024年科研创新项目“政治与文学视野下的王鏊研究”时,深入研读了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文献学》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 中古文学 艺术风貌 文献学研究 唐宋元明清 文学文献 刘跃进 河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现代中古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史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8-34,共7页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 中国文论、文学研究是只能依循西方文论的学理与思维,还是可以从前辈学人那里挖掘出中国现代以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当下中国文论、文学研究的借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重建中国现代学术传统,在当下西方理论与研究方法主导中国文学研究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现代中国学人在文学研究上的戛戛独造与煌煌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方法 中古文学 中国文论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 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西方文论 士人心态 陶渊明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沉稽索三十载,披沙拣金有新篇——评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3
作者 孙少华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3,共3页
刘跃进先生《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具有三个明显的学术特征: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问题意识更强,指导意义更大;文献搜集与补充更加全面,编纂方法更加合理。从文献与方法上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理... 刘跃进先生《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具有三个明显的学术特征: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问题意识更强,指导意义更大;文献搜集与补充更加全面,编纂方法更加合理。从文献与方法上看,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理论方法启示意义,对“文学文献学”学科性质的界定、“文献”与“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华学术传统的理解,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跃进 中古文学文献学》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可先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5-179,共15页
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利用新出土文献研究中古文学,有助于重新审视各个时段的文学背景、文学演变、文学主体以及文体形态,纠正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偏重线性梳理的缺失。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扭转区域文学史研究的薄... 文学史上的中古时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利用新出土文献研究中古文学,有助于重新审视各个时段的文学背景、文学演变、文学主体以及文体形态,纠正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偏重线性梳理的缺失。首先,出土文献对于扭转区域文学史研究的薄弱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出土文献可以发掘被历史掩埋的一些文学史现象;再次,出土文献对于文章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能够促进应用文为主的文体形态研究的深入。但因出土文献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和零星散乱的特点,故研究过程中应该与传世文献比照参证,在对出土文献文本复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社会文化学观照,以揭示文学生成与发展的原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北朝文学 中古文学 唐代文学 文学主体 文体形态 文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古文学研究与佛教的因缘——以《孔雀东南飞》和“永明声律论”的争议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戴燕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共9页
围绕中古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在20世纪有过两场旷日持久的重要讨论:一次是关于《孔雀东南飞》是否受到印度《佛本行赞》的影响,一次是关于永明"四声说"是否来源于印度古时声明论的三声。前一场争论由梁启超于20年代挑起,胡适、... 围绕中古文学与佛教的关系,在20世纪有过两场旷日持久的重要讨论:一次是关于《孔雀东南飞》是否受到印度《佛本行赞》的影响,一次是关于永明"四声说"是否来源于印度古时声明论的三声。前一场争论由梁启超于20年代挑起,胡适、黄节、陆侃如等文学史专家都卷入其中。后一场争论由陈寅恪于30年代挑起,因为涉及佛教史实、语言音韵学等更大范围的问题,也吸引了更多学者加入论战,包括郭绍虞、汤用彤、饶宗颐、周一良等都各有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佛教 《孔雀东南飞》 “四声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上古文学到中古文学的转型——兼论中古文学的几个基本属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炳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2,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 ,出现多方面的转型。一是由奠定原型到确立范型 ,中古是各种文学范型的确立期 ;二是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中古文学追求的是隐秀相兼的理想风格 ;三是从多极分立到多元一体 ,中古文学呈现的是多元一... 中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 ,出现多方面的转型。一是由奠定原型到确立范型 ,中古是各种文学范型的确立期 ;二是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中古文学追求的是隐秀相兼的理想风格 ;三是从多极分立到多元一体 ,中古文学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四是由自发到自觉 ,中古是文学自觉期 ,这种自觉反复出现 ,体现在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文学范型 古典风格 多元一体 文学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笔之辨”与中古文学生态 被引量:2
7
作者 米晓燕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44-548,共5页
中古时期,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创作繁荣,文学创作个性化突出,文学理论初具规模。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对文学体裁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 中古时期,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创作繁荣,文学创作个性化突出,文学理论初具规模。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对文学体裁有了较为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这些为"文笔之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文笔之辨"涉及到文学的独立和文体的辨析、文体的意义界定、文体的演进过程等许多重要问题。中古文学生态中的声韵自觉、"公私对举"、文采演进等问题与此密切相关。"文笔之辨"产生在中古文学这个大环境里,并在这个大环境下表现出独特的理论个性,又影响着中古文学的文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之辨 中古文学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文学的形式审美观——从形式主义批评谈起
8
作者 高淑平 傅亚庶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32,共5页
文学批评中的形式主义是指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结构和审美特点,亦即文学性,并认为“美在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形式是积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甚至是一种征服的力量。语言作为文学特有的符号形式,虽然是平面的、静态的,但是它... 文学批评中的形式主义是指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结构和审美特点,亦即文学性,并认为“美在形式”。在文学作品中,形式是积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甚至是一种征服的力量。语言作为文学特有的符号形式,虽然是平面的、静态的,但是它的文字构造和表述能力以及它在形式上的扩展性和表现力,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其它人类艺术活动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批评 中古文学 审美观 文学作品 审美特点 艺术结构 文学批评 符号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王立 纪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47-50,共4页
中国中古文学 (汉—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18日至 2 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行。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了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 中国中古文学 (汉—唐 )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8月 18日至 2 1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举行。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了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 ,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 ,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汉唐文学 会议综述 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虚静论与中古文学虚静理论
10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7,共7页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虚静 中古文学 虚静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详《韩诗证选》《杜诗证选》义例探讨——兼论中古文学创作的“递相祖述”问题
11
作者 雷恩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46,共8页
李详乃近代文选学大师,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有《韩诗证选》《杜诗证选》,在钱泰吉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李善注之义例,实际上揭橥中古文学递相祖述的现象。递相祖述乃中古文学创作之常态,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一方面是学习、摹拟的文学创作的... 李详乃近代文选学大师,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有《韩诗证选》《杜诗证选》,在钱泰吉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李善注之义例,实际上揭橥中古文学递相祖述的现象。递相祖述乃中古文学创作之常态,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一方面是学习、摹拟的文学创作的必经阶段,一方面乃大作家引领创作风潮而转相慕习的结果。诗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实用工具,为士人所必须掌握,于是类书兴起。而类书有利于熟悉写作素材、方便写作之便利,但同时也使得文学创作易于雷同,陈陈相因,颇难创新。而《文选》乃文章之渊薮,形成选学,实具有类书的性质和作用,因而受到唐人的极端重视,成为摹拟、效法的对象,也强化了递相祖述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详 韩诗证选 杜诗证选 中古文学 递相祖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数的辉煌:中古文学品位观念的文化透视
12
作者 范子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在我国的数字文化中,“九”是极数。它以谐音的表意方式传达着永久和永恒的终极企盼。而我们的先民向来是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由此而形成的“九品”文学观念,也是我国中古文学艺术的创造主体所特有的。“九品”观念发端于... 在我国的数字文化中,“九”是极数。它以谐音的表意方式传达着永久和永恒的终极企盼。而我们的先民向来是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由此而形成的“九品”文学观念,也是我国中古文学艺术的创造主体所特有的。“九品”观念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它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便是“九州”的划分。由此,“九”这一极数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周代的文明礼乐踵其步武,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于是,东汉学者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三国时代曹魏学者陈群因之而确立九品官人法。“九品”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所及,包括我国中古文化的各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诗品》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 《尚书·禹贡》 品位 文学观念 选官制度 《画品》 《墉城集仙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三则辨疑
13
作者 黄觉弘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5-37,83,共4页
三国时有两羊衜,一泰山人,一南阳人,《丛考》误以为一人。南阳羊衜在东吴颇为活跃,以识鉴才辩著称。《丛考》似误以羊续、羊祜为不同的两系。平阳(新泰)、南城、粱甫、钜平均为泰山羊氏籍贯。
关键词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 泰山羊氏 羊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骨的没落与审美的快乐——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14
作者 田建平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3,共2页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完成其基本结构轮廓的时期。从文学上讲,自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自觉地完成其理论结构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名词如繁星一样,灿烂生姿。……
关键词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书评 中国文学 价值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预生平事迹新考——对《中古文学系年》相关条目的商榷
15
作者 赫兆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239-242,共4页
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在对杜预生平事迹进行系年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可以得知杜预参与修成《泰始律》及作《律序》、律令注解的时间在泰始三年(公元267);杜预始任河南尹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到三年之间... 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在对杜预生平事迹进行系年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可以得知杜预参与修成《泰始律》及作《律序》、律令注解的时间在泰始三年(公元267);杜预始任河南尹在泰始元年(公元265)到三年之间,以泰始元年十二月的可能性为大;杜预检举石鉴在泰始七年(公元271)正月伐吴之战后;杜预大败吴将张政在咸宁四年(公元278)十二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系年》 杜预生平事迹 系年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6
作者 王立 纪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9-31,共3页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方面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中国诗歌 方方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本 考证 文化关系 拓宽 发展前景 召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文学批评模式论纲
17
作者 胡大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6-31,共6页
传统文论是理论、评论、创作三位一体的,由此构成各个时期的批评模式,汉魏六朝即中古时期,汉代为题材批评模式,魏晋为文体批评模式,南朝前期为风格批评模式,南朝后期为鉴赏批评模式。各个时期的主流批评模式下又有其他批评模式存在。
关键词 中古文学 批评模式 论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文学的“史法”与“论法”——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研究方法初探
18
作者 杨夏月 《史志学刊》 2016年第4期51-57,共7页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主要探讨汉末至梁陈四百多年间的文学思想、文人生活和文学风貌,对中古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得极为精准,书中所呈现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成功实现了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思维模式的互融,分析它们对于当代学者的理论建...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主要探讨汉末至梁陈四百多年间的文学思想、文人生活和文学风貌,对中古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得极为精准,书中所呈现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成功实现了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思维模式的互融,分析它们对于当代学者的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陈出新润后学——评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19
作者 柏俊才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7-9,共3页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一书分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诗文研究文献、小说文论研究文献三部分,全面阐述了中古文学文献的全貌;与原版相比,增订版新增加了《六朝声偶》《秦汉文脍》《秦汉文钞》《汉魏别解》等新文献。《中古文学文献学...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一书分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诗文研究文献、小说文论研究文献三部分,全面阐述了中古文学文献的全貌;与原版相比,增订版新增加了《六朝声偶》《秦汉文脍》《秦汉文钞》《汉魏别解》等新文献。《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不仅给初学者列了书单,而且阐述了每部文学文献的研究动态,这种研究动态的增入构成了这部著作的精华部分。原版中的《文选》与《玉台新咏》本为一章,文字较少,增订版将这两部书分为两章,增添了不少内容,把这两个版本对读,就会发现增订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跃进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框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学方法与文学史辨的融通之作——评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20
作者 杨栋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4-6,共3页
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文献学》初版于1997年,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反响。二十多年以后,作者对原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增补和修订。新版不仅新增了相关文献的论述材料,加入了更多的文学作家作品,还补充了最近二十多年学人研究的新成果,比初版... 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文献学》初版于1997年,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反响。二十多年以后,作者对原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增补和修订。新版不仅新增了相关文献的论述材料,加入了更多的文学作家作品,还补充了最近二十多年学人研究的新成果,比初版增加了近一倍的页数,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充实,文学脉络更为详细。该书不仅可以为青年学生指示门径,也可以给相关学者以启迪,是一部嘉惠学林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跃进 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 文献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