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30年:历史进程及角色变迁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海滨 黄晓璞 陈婧嫣 《阅江学刊》 2021年第6期15-40,134,135,共28页
综合考虑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立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演变以及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等三个指标,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角色经历了从积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到积极引领者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 综合考虑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政策立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演变以及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等三个指标,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角色经历了从积极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到积极引领者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从积极参与者转变为积极贡献者是量变,从积极贡献者转变为积极引领者是质变。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角色发生质变有诸多原因。从国际层面看,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威胁日益严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世界发展大趋势,这四大因素推动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国家层面看,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气候变化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日益上升,促使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引领者作用。从领导人层面看,中国领导人的"天下"情怀和环境意识助推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议程设置能力不够强,在全球气候治理体制改革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不够大,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水平不够高。为此,中国应进一步统筹好气候治理、气候外交、气候安全和气候传播这四大领域的工作,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有力引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全球气候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气候治理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 角色变迁 引领者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
2
作者 张清敏 罗列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9,共3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最初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围绕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国外交的目标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最初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外交始终围绕并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国外交的目标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安全来保卫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受制于外部局势的影响,服务于对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布局上集中于“三线”地区。改革开放后,中国相继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国内工作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的任务就是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外交政策。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就是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外交 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 中美建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原文传递
“组织化利益”与“政治性行动”——国有企业对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欣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75,187,共13页
作为利益集团的本质,"组织化利益"与"政治性行动"是探讨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利益集团这一论题的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的"部委转制企业"及此后一系列的变革后,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 作为利益集团的本质,"组织化利益"与"政治性行动"是探讨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外交政策利益集团这一论题的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的"部委转制企业"及此后一系列的变革后,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大大增强,形成了其作为国内重要经济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外部与内部委托者分别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两类组织化利益关系,并促进企业在参与高层决策、借力国家部委、国有银行体系及资助学术研究等方面采取政治性行动,以此参与或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外交政策制定 国有企业 利益集团
原文传递
试论“全球卫生外交”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艳华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61,0+3+0+2,共17页
"全球卫生外交"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词汇。在国际学术界,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作为该领域中的重要角色,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参与卫生外交... "全球卫生外交"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词汇。在国际学术界,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作为该领域中的重要角色,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参与卫生外交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特征。2003年的"非典"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卫生外交虽属"低级政治"领域,但已经并正在对中国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参与全球卫生外交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多方面的,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智慧来积极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全球卫生外交 中国外交 卫生外交 国际卫生合作
原文传递
统筹外交——对提升中国外交能力的一项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可金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28,196-197,共16页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的9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独立自主、一元化领导、归口管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外交经验,领导外交的能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外交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对外交能力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内...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的9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独立自主、一元化领导、归口管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外交经验,领导外交的能力不断提升。当前,中国外交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对外交能力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内政外交界限日益模糊、传统外交与非传统外交交织发展、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比翼齐飞。面对新形势,必须转变观念,立体思维,立体操作,打造内外结合、各方互动、官民并举的统筹外交,进一步提升领导外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共产党 统筹外交 外交能力
原文传递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的公民外交--以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赖钰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44,197,共16页
公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新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是中国公民,借由网络签名请愿从事公民外交的案例。该活动是由中国社会部门、中国经济部门与离散华人社群所组织的。它们通过跨国联系发起网络签名请愿而... 公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新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是中国公民,借由网络签名请愿从事公民外交的案例。该活动是由中国社会部门、中国经济部门与离散华人社群所组织的。它们通过跨国联系发起网络签名请愿而进行的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同时,该活动由于表达了广泛民意,不仅影响了中国政府,也影响了其他国际行为体,而成为中国公民外交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公民外交 网络民族主义 网络签名请愿 中日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诗赋外交”的起源及近代发展 被引量:8
7
作者 朴钟锦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9-162,10,共14页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即通过吟诗作赋,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源于西周,盛于春秋,相承千载,贯穿古今,其间,"赋诗"方法、诗歌内容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以诗代言、...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即通过吟诗作赋,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源于西周,盛于春秋,相承千载,贯穿古今,其间,"赋诗"方法、诗歌内容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以诗代言、赋诗明志的独特外交话语方式却始终没有消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诗赋外交至今发挥着独特的外交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诗赋外交 起源与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外交转型中的外交投入 被引量:5
8
作者 董柞壮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43,3-4,共18页
在中国外交转型中,外交投入是外交转型的国内维度和外交转型成功的物质保障。外交投入既是外交影响力的来源之一,也是确保外交运行和外交质量的前提条件,包括国家对外交的财政投入与分配,以及外交部门对经费的使用。但是通过与中国军费... 在中国外交转型中,外交投入是外交转型的国内维度和外交转型成功的物质保障。外交投入既是外交影响力的来源之一,也是确保外交运行和外交质量的前提条件,包括国家对外交的财政投入与分配,以及外交部门对经费的使用。但是通过与中国军费投入以及与美国外交投入对比发现,当前中国的外交投入亟须提高,增长趋势需要扭转,外交资源的分配应更倾向于外交主管部门。国际体系的变化与中国国力的增强,提高了外交投入的投入产出比,使其具备极高的边际效益。应抓住机遇对外交进行补偿性投入,提高外交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外交转型 外交投入 补偿性投入
原文传递
天朝意识与明清中国的朝贡外交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泉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3-117,共25页
观念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外交决策。明清中国通过朝贡体制来处理对外关系。朝贡体制的核心是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中国自视为天朝,是天下的共主,不承认存在与自己对等的势力,维持天朝的体面成为明清朝贡体制的底线。天朝意识限制了明清中... 观念影响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外交决策。明清中国通过朝贡体制来处理对外关系。朝贡体制的核心是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中国自视为天朝,是天下的共主,不承认存在与自己对等的势力,维持天朝的体面成为明清朝贡体制的底线。天朝意识限制了明清中国的外交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屏蔽了平等议和的可能性,由此深刻地影响了一些重大的外交决策。通过分析明代的和议、晚清与西方列强的交往可以发现,即使出现了势均力敌乃至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外部势力,明清中国也拒绝放弃天朝的自我想象,极难接受对等的外交。天朝意识妨碍了冷静的战略思考与明智的外交决策,使中国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从结果上看,对于天朝地位与朝贡等级秩序的坚持损害了明清中国的安全与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朝贡体制 明清 天朝 观念
原文传递
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缘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樊超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34,1,共14页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为打破"一条线"战略束缚对美政策的局面,中国在"八一七公报"谈判中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从而牵动了外交战略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对美、对苏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地位相对降低,开启了中苏关系缓和的进程,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外交战略 邓小平 “一条线”战略
原文传递
决策框架如何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基于南宋对金政策的辩论
11
作者 于海洋 张保杰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11,7,共27页
外交决策理论有关决策框架的研究关注到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决策框架约束了决策者的认知和选择,另一方面,决策者利用决策框架对决策进行“语义操纵”。但是,既有研究对二者间的互动逻辑,缺乏更进一步的描述。框架垄断现象的剖析... 外交决策理论有关决策框架的研究关注到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决策框架约束了决策者的认知和选择,另一方面,决策者利用决策框架对决策进行“语义操纵”。但是,既有研究对二者间的互动逻辑,缺乏更进一步的描述。框架垄断现象的剖析成为完善决策理论关于框架效应方面内容的切入点。垄断性框架的存在,加强了话语而非权力对决策的影响:它通过反向的语义操纵,限制了权力与替代性框架结合的可能;并依据“认知一致性”原则对不同的政策路线进行筛选。在南宋对金政策辩论的案例中,面对金衰蒙兴的地缘政治大变局,南宋朝堂围绕“绝金”还是“和金”展开了两次激烈的政治斗争。理学家利用框架垄断的优势,挫败了占据权力优势的相党推动“和金蔽蒙”之策,激进的联蒙灭金政策被采纳。该案例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话语对权力的反向控制及框架垄断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南宋 金国 决策框架 垄断性框架 语义操纵 政策辩论
原文传递
中国核战略思想起源初探(1945—1955)
12
作者 牛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9,8,共18页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做出了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定。此前,他们对核武器问题的思考始于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不久,持续长达十年。这期间他们的思考和论述内容既独特也很丰富,包括了核武器在不同类型的...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做出了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定。此前,他们对核武器问题的思考始于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不久,持续长达十年。这期间他们的思考和论述内容既独特也很丰富,包括了核武器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的作用、核武器在世界政治中尤其是对当下重大国际问题的影响、核武器与中国国家安全和军队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与中国的世界地位的关系等。其中,诸多部分有明显的连续性,这对后来的中国核战略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核武器 核战略思想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变动条件下的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美佳 洛水 于铁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9,7-8,共14页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变化。这种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崛起的现实主义分析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外交 新古典现实主义东亚安全
原文传递
中国领事保护需求与外交投入的矛盾及解决方式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逸舟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25,共17页
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理的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上升,但中国政府在领事保护方面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企业和个人“五位一... 近年来,中国领事保护中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理的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上升,但中国政府在领事保护方面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十分有限。目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企业和个人“五位一体”的领保联动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解决领事保护中的“供需矛盾”,需要增加外交投入,具体包括增加领事保护经费的额度、增设领事机构、增加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中专门从事领事保护工作的人员编制等。同时,还需要继续发挥现有联动机制的作用,并探索领事保护机制在平行方向上的发展,如建立更多的国际合作机制。另外,还需多管齐下,减少领事保护需求,如加大海外安全和国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海外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减少因海外公民的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的领事保护案件数量;加强国内与领事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公民对领事保护服务的期待合理化;鼓励企业和公民购买有关保险,利用商业渠道降低为海外风险付出的代价,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领事保护需求 外交投入 领事保护机制
原文传递
外交胜败之争: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叙事中的《尼布楚条约》 被引量:2
15
作者 赫佳妮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60,8,共24页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尼布楚条约》在被重述、解释、宣传的过程中走出皇家王朝叙事,进入公众视野,卷入以现代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为核心的近代"不平等条约"叙事中。有关该条约是"胜利之约"抑或"割地之始&q...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尼布楚条约》在被重述、解释、宣传的过程中走出皇家王朝叙事,进入公众视野,卷入以现代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为核心的近代"不平等条约"叙事中。有关该条约是"胜利之约"抑或"割地之始"的辩争,揭示了各方从国家胜败和强弱的角度阐述对外交本质的理解,也成为现实政治中各派别表达利益诉求的工具和武器。《尼布楚条约》叙事中所折射的对国家力量和完胜的追求也逐渐超越了专业国际法知识,在现代外交学科走向中国公众的过程中成为更高的叙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近代史 清俄关系 《尼布楚条约》 “不平等条约” 叙事
原文传递
中国“西进”战略:地区治理与经济政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连雪君 甄志宏 李华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3-175,10,共13页
中国"西进"战略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国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发展关系的概括,指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支点,上海合作组织地区经济整合为基础,欧洲市场为终端,将中国经济力量向欧亚大陆逐步地展开,最终实现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西进"战略是对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国与中亚乃至欧亚大陆发展关系的概括,指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支点,上海合作组织地区经济整合为基础,欧洲市场为终端,将中国经济力量向欧亚大陆逐步地展开,最终实现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空间、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能力和平衡中国国际战略格局的政治功能。通过对中国在该地区实施的内外政策演变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与中国的中亚政策共同之处是试图以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强中国在边疆地区的治理能力,但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两个政策由于缺乏系统的联系而无法在短期内将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中国应加强除新疆外的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为中国"西进"战略发展的中心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亚战略 西进战略 西部大开发
原文传递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志芳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72,6,共17页
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如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地区,存在着一系列气候安全风险,如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移民增加、社会动荡、跨... 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如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地区,存在着一系列气候安全风险,如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移民增加、社会动荡、跨界资源冲突、恐怖主义蔓延等。为保证该战略倡议的顺利实施,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现有环境与气候合作机制,协助提升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批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原则;发挥融资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针对沿线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制定灵活的战略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海滨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6,共26页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海平面...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使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威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威胁中国军队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未来的影响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在现有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机制体制基础上,中国应该牢固树立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观念,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军民间协作,形成军民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高度重视中国军队新军事变革中的绿色低碳因素,着力打造一支绿色低碳军队;加快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气候变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
原文传递
晚清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琦 李开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7,194-195,共16页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年代,经世之风浓厚的湖湘文化催生了一大批以救时为己任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外交思想与实践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他们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三点:识势、循理、尚争。尚争是湖湘文化外交思想中的核心,意在努力维护与国计...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年代,经世之风浓厚的湖湘文化催生了一大批以救时为己任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外交思想与实践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他们的外交思想主要体现为三点:识势、循理、尚争。尚争是湖湘文化外交思想中的核心,意在努力维护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利益。识势是尚争的前提,即识事之轻重,非一概都要去争。循理则是尚争的手段,强调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尤重国际公法与条约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外交思想体系。湖湘文化中的外交思想亦有其局限性,在当时外交实践中既取得过成功,也遭遇过失败。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湖湘文化 外交思想 晚清外交
原文传递
重建“中间地带”——中国亚洲政策的缘起(1949—1955年) 被引量:17
20
作者 牛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80,8,共20页
1954年夏季—1955年春季,中国的亚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历了中苏结盟及其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变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思想,将"中间地带"特别是其中的亚洲地区界定为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重要战略空间,这... 1954年夏季—1955年春季,中国的亚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经历了中苏结盟及其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变后,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思想,将"中间地带"特别是其中的亚洲地区界定为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重要战略空间,这里对中国地缘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后来的发展表明,中国领导人实际上将这里看作是比中苏同盟更为持久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在美苏两个阵营之外展开新的战略竞争的一个主要舞台。中国亚洲政策的转变是中国构建"中间地带"努力的开端,它打开了一个重塑冷战并推动冷战全球化的独特而又影响巨大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间地带 亚洲政策 缘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