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心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155,共16页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的二重性 科学性 人文性 中国特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
2
作者 石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0,共10页
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高级阶段“智能社会”的跨越式双重转型。这种双重转型具有叠加性和不均衡性特征。驱动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引发社会时空、社会结构和运行... 中国社会正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社会”高级阶段“智能社会”的跨越式双重转型。这种双重转型具有叠加性和不均衡性特征。驱动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引发社会时空、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变化,动力来源是物理世界“质量—能量—信息”的释放和相互转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分别呈现加法效应、乘数效应和指数效应增长。跨越式双重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历史使命。社会学学科设置需要面向未来适当拓展,由重预测转向重建构,纳入未来学科,建构智能社会美好生活;社会学研究理念和视角应当有所调整,变居高临下的俯视社会为置身其中的平等参与,注重拓展知识结构,更好发现和回答时代之问;社会学研究方法既要打破数据化实证主义教条,也要跳出数字化工具主义樊篱,回到费孝通“双重性格”理念,科学与人文融合并重,重构多元化的社会学方法体系和学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科发展 社会转型 科技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之路——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访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杭生 童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共11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 郑杭生 博士研究生 学术理论 学术品格 聘任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时代感、实践感与全球视野——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社会运行论 社会转型论 学科本土论 社会互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发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5,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由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组成。作为中国本土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社会学理论,其理论建构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内在关联。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建构历程 内在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理论自觉的视角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发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41,共8页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是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4年至2014年的三十年间,郑杭生通过编著社会学经典教材,以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社会学定义为支点,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概念框架;通过系列论著的发表和出版,从社...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是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4年至2014年的三十年间,郑杭生通过编著社会学经典教材,以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社会学定义为支点,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概念框架;通过系列论著的发表和出版,从社会学两种形态的提出到对理论自觉的身体力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体系;通过开展城乡社会调查,以城市社区调查和乡村案例调查为经验样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实践魅力。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自觉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 本土社会学理论 理论传播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 被引量:6
7
作者 庞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44,共6页
现代性变革与社会学理论范式转换的新趋向,为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问题背景与理论背景。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需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展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只有以和谐现代性为主题,通过中西社会... 现代性变革与社会学理论范式转换的新趋向,为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问题背景与理论背景。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需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展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只有以和谐现代性为主题,通过中西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交往对话,系统整理、总结与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学思想成果,创新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范式,才能真正塑造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的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和谐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建构(1984—2014)——郑杭生社会学学科建设思想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家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7,共9页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学,如何建设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的两个根本问题。郑杭生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充分论证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社会学发展的"合法性"。他还从学科制度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两...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学,如何建设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的两个根本问题。郑杭生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充分论证了在现有体制环境下社会学发展的"合法性"。他还从学科制度和学科共同体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进行了系统建构,并在实践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郑杭生社会学学科建设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学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学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科建设 学科制度 学科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3
9
作者 石英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共14页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秉持科学主义立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理论困境,困境的症结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难以兼容。然而科学技术史表明,诞生于“人文”土壤的“科学”,其自身发展正愈益展现出向“人文”融合回归的趋势。应当在新...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秉持科学主义立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理论困境,困境的症结在于“科学性”与“人文性”难以兼容。然而科学技术史表明,诞生于“人文”土壤的“科学”,其自身发展正愈益展现出向“人文”融合回归的趋势。应当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重新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和本质,走出“重数轻人”的分析思维范式,培育基于经验直觉的社会学想象力,探索科学的“社会全息”理论,倡导“双重性格”融合互补的质性社会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是走出社会学理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从学术自信找回并重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工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应当回应时代需求,回答时代之问,为深化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研究做出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学 复杂性科学 社会全息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本土化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三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郑杭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是从新的视角 ,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及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经历的本土化过程的更为开阔的眼界 ,对社会学中国化所作的新的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目的、社会学本土化的... 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是从新的视角 ,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及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经历的本土化过程的更为开阔的眼界 ,对社会学中国化所作的新的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目的、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西方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关系等等 ,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前景 ,这就是“建构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中国 社会学世界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运行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一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郑杭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1,共10页
社会运行论所阐述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的思想 ,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概括和总结 ,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开发 ,也是对外国社会学两大传... 社会运行论所阐述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的思想 ,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概括和总结 ,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开发 ,也是对外国社会学两大传统———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借鉴和吸取。十多年来这一理论的扩展和运用 ,及其产生的现实影响说明 :社会运行论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论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学的层次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想象力
12
作者 王天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6,共7页
社会学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建设都表明,社会学学科的开创和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紧密相联;社会巨变往往也是孕育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的机会。综观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20世纪之交的旧制度解体与国族救亡... 社会学在欧洲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建设都表明,社会学学科的开创和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紧密相联;社会巨变往往也是孕育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的机会。综观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20世纪之交的旧制度解体与国族救亡开启了学科的发端,介绍引进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社会改造与国家发展的道路探索之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学学科重建,学习和借鉴了当前发达社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与经验材料,也培养了大量研究人才。如今,数字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社会学带来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学学人应当发挥时代想象力,植根于中国大地,由学习和借鉴转变为引领与创造,积极参与学术规则的制定与社会实践的建构,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科发展历史机遇 时代想象力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以郑杭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心
13
作者 符平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9,共24页
以郑杭生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学逐渐融入并对话世界学术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对西方学说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不断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程。以构建中国... 以郑杭生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学逐渐融入并对话世界学术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对西方学说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不断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为核心观照,以社会转型透视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是郑杭生相关学术思想的根本进路。郑杭生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文明的融合性思维方式相会交融的结晶,其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破除了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障,批判了西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预设和二元对立思维,以转型论替代目的论的转轨学路径,将特殊经验理论转化为一般经验理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社会转型的多样性构成了对西式现代化理论最根本的挑战,也是实现现代化理论范式转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类型 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学 郑杭生
原文传递
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观念
14
作者 景天魁 《新华文摘》 202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费孝通先生在领导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如何建设中国社会学的问题,始终念兹在兹。尤其是在暮年,他婵精竭虑、深刻反思的就是这个问题。2003年,93岁高龄的费先生,写出了集中体现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 费孝通先生在领导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过程中,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如何建设中国社会学的问题,始终念兹在兹。尤其是在暮年,他婵精竭虑、深刻反思的就是这个问题。2003年,93岁高龄的费先生,写出了集中体现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深邃思想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强调“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提出了社会学怎样才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science)”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先生 费先生 社会学学科建设 双重性格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科观念 恢复和重建 深邃思想
原文传递
技术驱动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发展
15
作者 石英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8期91-93,共3页
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意思相近又有所不同。一般理解,“变迁”表达的时间空间跨度要远大于“转型”。社会变迁总体上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每天都在发生的渐进过程。而社会转型则是指在社会变迁的长期过程中的某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意思相近又有所不同。一般理解,“变迁”表达的时间空间跨度要远大于“转型”。社会变迁总体上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每天都在发生的渐进过程。而社会转型则是指在社会变迁的长期过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渐进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学 社会转型 空间跨度 技术驱动
原文传递
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16
作者 陈心想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7期129-130,共2页
社会学从命名为“社会学”时,就是要创造一门新学科,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讲求科学的方法就是要脱离神学和哲学。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建立一门科学的研究社会的学科,更在于要通过... 社会学从命名为“社会学”时,就是要创造一门新学科,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社会学的科学性是与生俱来的特性,讲求科学的方法就是要脱离神学和哲学。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建立一门科学的研究社会的学科,更在于要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科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学 二重性 科学的方法 科学性 学科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学特在何处
17
《新华文摘》 2024年第16期158-158,共1页
陈心想在《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社会学要有“特色”,那么何为“特色”?如何实现“特色”?可以有两种意义的中国特色:一种是中国独特的,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社会学不能具有的。我们的社会学的议题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关... 陈心想在《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社会学要有“特色”,那么何为“特色”?如何实现“特色”?可以有两种意义的中国特色:一种是中国独特的,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社会学不能具有的。我们的社会学的议题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关注的都是中国社会,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现象和问题,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都不可能有的特点。但这样的“特色”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要达到的是与世界接轨,在国际社会学界有自己的贡献、地位和影响力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文化的社会学 中国特色社会学 《浙江社会科学》 影响力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飞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7,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关系”议题研究进展史的考察,指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追根溯源。这种追溯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我们辨识清楚一些社会学概念背后的理论预设,二是有利于为中...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关系”议题研究进展史的考察,指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追根溯源。这种追溯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我们辨识清楚一些社会学概念背后的理论预设,二是有利于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有着很强的“积累性”和“实践性”,这给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倡从传统思想的源头进入长时期积淀形成的阐释文献,在此基础之上再进入近现代的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 话语体系 关系 传统社会思想
原文传递
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构建——以郑杭生学术历程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发祥 胡高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郑杭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人物。“理论自觉”不仅是郑杭生晚年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其整个社会学思想谱系的核心元素。他对理论自觉的现实追问与身体力行,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探索与认同... 郑杭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人物。“理论自觉”不仅是郑杭生晚年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其整个社会学思想谱系的核心元素。他对理论自觉的现实追问与身体力行,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探索与认同。以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为例,从时局审视与敏锐感知、学科使命与话语转换、顶天立地与身体力行、建构本土与超越本土等四个维度,开展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语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学 体系构建 郑杭生
原文传递
社会互构论:开创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模式——评《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 被引量:3
20
作者 龚长宇 《社会学评论》 2014年第3期88-91,共4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学的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内容丰富且历史久远,如果从个人与社会连结纽带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在中西方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解释模式,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个人与社会 社会互构论 世界眼光 关系理论 关系问题 思想发展 西方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