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3
篇文章
<
1
2
…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玉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应为、可为与何为
1
作者
张地珂
李小明
+1 位作者
杜冬琴
董逸然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玉文化反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体现中国式包容、仁义、气节、自省、友爱等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赓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玉文化反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体现中国式包容、仁义、气节、自省、友爱等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赓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推进中国玉文化外译和国际传播,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其独特优势和时代使命。因此,要以谋求合力为原则,打造高质量玉文化传播队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构建玉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以聚势联动为路径,数字化赋能玉文化传播实践;以共情共鸣为契机,基于深度数字化精准传播玉文化;以中外融通为目标,提升玉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外译
国际传播
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讲好“中国玉故事”: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玉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
1
2
作者
江翠
严瑾
刘彩虹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75-180,共6页
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增...
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并有助于国内玉石产业的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珠宝品牌的培育。玉石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需要坚定文化的自我认同,以文化自塑为路径、以“玉之美”为核心,聚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建构多模态话语,寻求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传播机制和配套制度,可更好地实现玉文化的跨文化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玉
故事
中国玉文化
跨
文化
视角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之管见——兼谈中国的制玉材质
3
作者
王裕昌
《丝绸之路》
2012年第8期59-63,共5页
在我国玉器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程中,与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以及风尚习俗息息相关,进而发展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玉文化。本文就中国的玉文化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中国自古至今的制玉材质作一梳理。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玉
器
制
玉
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
被引量:
3
4
作者
石林梅
《沧桑》
2013年第1期42-44,49,共4页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契丹族本身无用玉传统,可建国以后受到其他国家的用玉传统文化而大量使用玉器,在用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产生了特大的影响,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辉煌的...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契丹族本身无用玉传统,可建国以后受到其他国家的用玉传统文化而大量使用玉器,在用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产生了特大的影响,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辽代玉器的特色、继承、独创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玉
器
中国玉文化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内涵及古代首饰功能的演变
被引量:
1
5
作者
戴铸明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A01期57-61,共5页
在对中国玉器发展史、玉文化发展史、玉雕设计与加工工艺、宝石学等的研究、梳理和归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玉文化的定义;指出中国玉文化的思想特质,提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价值;论述了中国古代首饰的起源及发展因素,提出了中国...
在对中国玉器发展史、玉文化发展史、玉雕设计与加工工艺、宝石学等的研究、梳理和归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玉文化的定义;指出中国玉文化的思想特质,提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价值;论述了中国古代首饰的起源及发展因素,提出了中国古代首饰的分类,归纳出中国古代首饰的功能及演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主要内涵
核心价值
古代首饰
文化
首饰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概观和玉雕艺术风格组成
被引量:
1
6
作者
麻文生
《理财(经济)》
2022年第5期49-51,共3页
全球化视野下的今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玉文化成为不可被忽视的重中之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玉文化的文脉及玉脉,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玉石,作为一种物理材质和文化载体,就玉论玉的探讨略显片面...
全球化视野下的今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玉文化成为不可被忽视的重中之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玉文化的文脉及玉脉,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玉石,作为一种物理材质和文化载体,就玉论玉的探讨略显片面。玉作为一种文化,背后蕴含着道的文化属性。我借本文浅论中国玉文化和玉石雕刻面面观,以飨玉文化同仁的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优秀传统
文化
文化
属性
文化
载体
中国玉文化
全球化视野
玉
石雕刻
概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百年中国玉文化1912-2020》出版发行
7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3期35-35,共1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大型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依靠全国各学科各方面优秀专家学者编纂,是中国知识界学术界最高知识成果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9日对做好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大型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依靠全国各学科各方面优秀专家学者编纂,是中国知识界学术界最高知识成果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9日对做好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打造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权威影响力的知识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宝库
出版发行
中国
知识界
《
中国
大百科全书》
文化
建设工程
知识成果
中国玉文化
国际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加拿大碧玉与中国玉文化之缘
8
作者
胡昌民
《创意设计源》
2014年第1期74-74,共1页
19世纪末,最早到加拿大修建铁路的华工在铁路沿线及北部菲沙河谷淘金,期间发现了加拿大碧玉,经过打磨抛光,玉质艳丽可人,他们在回乡探亲时将玉材带回中国加工成器,馈赠亲友或自赏,更有顶级的好玉进入皇宫,慈禧太后常带的手镯、佩饰等,...
19世纪末,最早到加拿大修建铁路的华工在铁路沿线及北部菲沙河谷淘金,期间发现了加拿大碧玉,经过打磨抛光,玉质艳丽可人,他们在回乡探亲时将玉材带回中国加工成器,馈赠亲友或自赏,更有顶级的好玉进入皇宫,慈禧太后常带的手镯、佩饰等,很多为加碧雕制。从那以后,远离华夏大地的加拿大碧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玉
质
华夏大地
加拿大人
佩饰
雕刻艺术
创作初衷
原生美
生命精神
艺术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
9
《丝绸之路》
2015年第16期39-,共1页
2015年6月17日,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该论坛由内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项目组、上海交通大学、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中国文学人...
2015年6月17日,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该论坛由内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项目组、上海交通大学、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联合承办。论坛邀请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叶舒宪等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就中国玉文化的传播路线等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高端论坛
玉
石之路
文学人类学
华夏文明
西北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经济带建设
传播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学科研究的时代使命
10
作者
曾卫胜
《中国宝玉石》
2019年第1期40-45,共6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玉文化研究快速发展,在理论上对一些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主张;在实践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有关问题均有所回应和探究。2008年,受杨伯达先生暨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的委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玉文化研究快速发展,在理论上对一些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主张;在实践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有关问题均有所回应和探究。2008年,受杨伯达先生暨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执笔了《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成果综述》,并出版了《辉煌十年继往开来——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研究成果精粹》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文化
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构中国玉文化源流的认知模型——基于第十六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叶舒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7,153,154,共13页
2023年7-8月,文学人类学团队进行第十六次玉帛之路(东北道)考察,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8个县市,聚焦史前玉文化在距今1万—5000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情况。考察结果认为,以距今1万—9000年的吉林双塔遗址和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为...
2023年7-8月,文学人类学团队进行第十六次玉帛之路(东北道)考察,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8个县市,聚焦史前玉文化在距今1万—5000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情况。考察结果认为,以距今1万—9000年的吉林双塔遗址和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为首,南下催生了距今8000—5000年的西辽河地区玉文化高峰,中国玉文化史源流的总体性认知模型需要重构。辽东的海城—岫岩,是北方玉矿资源之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昂昂溪遗址以及吉林双塔遗址,构成北纬46-47度间的中国玉文化起源带,并由此形成史前玉文化传播的第一次浪潮;随后其南下传播,影响到科尔沁草原至通辽—赤峰地区,催生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玉文化第二次浪潮。小南山、昂昂溪、双塔遗址玉器及哈民玉器原料,表明在辽东岫岩玉之外,还有更早期、更偏北的玉矿资源即贝加尔湖玉对玉文化史第一次浪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玉文化不间断的传承脉络具体展示出“万年中国”文化史上半段即上五千年探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
文化
起源期
玉
文化
起源带
中国玉文化
上五千年
北
玉
南传
原文传递
中国玉文化中的和田玉
12
作者
岳峰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9期249-250,共2页
谈到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可谓家喻户晓,誉满天下,大家总听到几种概念:玉中之王、玉中桂冠、玉中之珍品,以及和田玉为中国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等。在千种玛瑙、万种玉的世界里,为什么和田玉能独享此殊荣呢?
关键词
和田
玉
誉满天下
中国玉文化
繁荣与发展
巨大贡献
原文传递
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黄莉
孙义良
+1 位作者
陈立基
张锐铧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7-880,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奥林匹克
文化
文化
融合
中国
传统
文化
价值观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探讨
被引量:
1
14
作者
白峰
郭颖
周彦
《中国宝玉石》
2022年第3期65-71,共7页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国玉文化以玉器为载体,承载了历史、人文、艺术、审美以及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传承和弘扬优秀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国玉文化以玉器为载体,承载了历史、人文、艺术、审美以及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传承和弘扬优秀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升文化自信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题材。本文从专业课程教授的玉文化知识入手,分析了玉文化蕴含的文化内容、玉文化的传承形式,阐明了玉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结合,其中优秀的玉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传承
弘扬
专业课程
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紫绿玛瑙艺术品鉴赏
15
作者
王玉锋
《东方收藏》
2022年第1期64-67,共4页
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又名“秦紫玉”“华阳紫玉”等,以紫、绿为主色,多色共生,色彩浓艳、质地油润,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雅客所喜爱。汉代恒宽《盐铁论》:“夏以玄贝,周以紫石,后世或刀布”,可见紫绿玛瑙最早充当货币功用。同时还因其...
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又名“秦紫玉”“华阳紫玉”等,以紫、绿为主色,多色共生,色彩浓艳、质地油润,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雅客所喜爱。汉代恒宽《盐铁论》:“夏以玄贝,周以紫石,后世或刀布”,可见紫绿玛瑙最早充当货币功用。同时还因其“紫绿共生、阴阳并济”的特点,被作为道教圣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道家为核心、儒释两家相结合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紫
玉
文化
内涵
中国玉文化
共生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动物题材玉雕审美
16
作者
赵亚南
《理财(经济)》
2022年第5期55-57,共3页
中国传统动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由于玉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动物题材的玉雕在中国玉文化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图腾崇拜,还是吉祥文化,动物题材玉雕一直存续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且一直活态传承。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动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由于玉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动物题材的玉雕在中国玉文化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图腾崇拜,还是吉祥文化,动物题材玉雕一直存续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且一直活态传承。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玉文化中国古代动物文化及观念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动物的观念和古人的自我认识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祥
文化
玉
雕
自我认识
图腾崇拜
活态传承
动物题材
中国玉文化
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玉文化
17
作者
淇淇
吕忱(图)
《儿童故事画报》
2019年第43期16-17,共2页
阿达很想了解古人是怎么雕琢玉的,于是,阿怪推荐去参观战国博物馆。为什么中国古人那么爱玉?快去重温"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吧。知识能量站玉牒:古代封禅用的文书,刻在玉上。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原文传递
基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属性探析
被引量:
1
18
作者
张荣红
黄琳
王心雨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205-212,共8页
对中国古代绿松石与中国传统玉文化内涵、中西方古代绿松石表达形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了中国古代绿松石的文化属性。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及本质特征,围绕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将绿松石和玉文化典型载体透闪...
对中国古代绿松石与中国传统玉文化内涵、中西方古代绿松石表达形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了中国古代绿松石的文化属性。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及本质特征,围绕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将绿松石和玉文化典型载体透闪石质玉进行材料、造型、功能和工艺特点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古代绿松石从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均不具备典型的中国传统玉文化特征。最后,通过中西方古代绿松石表达形式比较,认为中国古代绿松石的应用与其艳丽丰富的色彩有关,工艺形式以镶嵌为主,体现装饰功能,可以代表中国彩色宝石文化的源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古代绿松石
古代和田
玉
彩色宝石
文化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玉文化
19
作者
梁瑶
《传媒论坛》
2021年第23期88-90,共3页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出版活动来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出版活动来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玉文化,如何扩大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我们要善于与时俱进,使出版与科技结合、与时尚结合,实现中国传统玉文化出版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出版活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玉文化得以有序传承并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当代出版环境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
作者
魏海霞
张治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第18期214-216,共3页
“中国传统玉文化”是面向山东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枣庄学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其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诚实守信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
“中国传统玉文化”是面向山东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枣庄学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其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诚实守信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挖掘,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通识课程与其他专业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应为、可为与何为
1
作者
张地珂
李小明
杜冬琴
董逸然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社
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基金
202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3GB006)
2022年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欧盟及主要成员国语言国际传播政策及启示研究”(22YH85C)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玉文化反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体现中国式包容、仁义、气节、自省、友爱等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赓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推进中国玉文化外译和国际传播,对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其独特优势和时代使命。因此,要以谋求合力为原则,打造高质量玉文化传播队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构建玉文化话语和叙事体系;以聚势联动为路径,数字化赋能玉文化传播实践;以共情共鸣为契机,基于深度数字化精准传播玉文化;以中外融通为目标,提升玉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外译
国际传播
路向
Keywords
Chinese Yu cultur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eign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分类号
TS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讲好“中国玉故事”: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玉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
1
2
作者
江翠
严瑾
刘彩虹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75-180,共6页
文摘
在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文化背景下,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国玉文化的对外传播是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事驱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讲好“中国玉故事”具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并有助于国内玉石产业的发展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珠宝品牌的培育。玉石文化学者和产业从业者需要坚定文化的自我认同,以文化自塑为路径、以“玉之美”为核心,聚焦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建构多模态话语,寻求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选择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模式,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传播机制和配套制度,可更好地实现玉文化的跨文化有效传播。
关键词
中国
玉
故事
中国玉文化
跨
文化
视角
传播
Keywords
stories about Chinese Yu
Chinese Yu cultur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TS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之管见——兼谈中国的制玉材质
3
作者
王裕昌
机构
甘肃省博物馆
出处
《丝绸之路》
2012年第8期59-63,共5页
文摘
在我国玉器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程中,与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以及风尚习俗息息相关,进而发展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玉文化。本文就中国的玉文化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中国自古至今的制玉材质作一梳理。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玉
器
制
玉
材质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
被引量:
3
4
作者
石林梅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
出处
《沧桑》
2013年第1期42-44,49,共4页
文摘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契丹族本身无用玉传统,可建国以后受到其他国家的用玉传统文化而大量使用玉器,在用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辽代玉器的形成对中国玉文化产生了特大的影响,在中国玉器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辽代玉器的特色、继承、独创在中国玉文化当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辽代
玉
器
中国玉文化
地位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内涵及古代首饰功能的演变
被引量:
1
5
作者
戴铸明
机构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
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年第A01期57-61,共5页
文摘
在对中国玉器发展史、玉文化发展史、玉雕设计与加工工艺、宝石学等的研究、梳理和归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玉文化的定义;指出中国玉文化的思想特质,提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价值;论述了中国古代首饰的起源及发展因素,提出了中国古代首饰的分类,归纳出中国古代首饰的功能及演变状况。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主要内涵
核心价值
古代首饰
文化
首饰起源
Keywords
Chinese jade culture
main connotation
corevalue
ancient jewelry culture
ori-gin of jewelry
分类号
TS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J528.1 [艺术—艺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概观和玉雕艺术风格组成
被引量:
1
6
作者
麻文生
机构
新密市恒源玉雕销售处
出处
《理财(经济)》
2022年第5期49-51,共3页
文摘
全球化视野下的今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玉文化成为不可被忽视的重中之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玉文化的文脉及玉脉,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玉石,作为一种物理材质和文化载体,就玉论玉的探讨略显片面。玉作为一种文化,背后蕴含着道的文化属性。我借本文浅论中国玉文化和玉石雕刻面面观,以飨玉文化同仁的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中国
优秀传统
文化
文化
属性
文化
载体
中国玉文化
全球化视野
玉
石雕刻
概观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百年中国玉文化1912-2020》出版发行
7
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3期35-35,共1页
文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国家大型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依靠全国各学科各方面优秀专家学者编纂,是中国知识界学术界最高知识成果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9日对做好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打造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权威影响力的知识宝库。
关键词
知识宝库
出版发行
中国
知识界
《
中国
大百科全书》
文化
建设工程
知识成果
中国玉文化
国际权威
分类号
TS933-5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加拿大碧玉与中国玉文化之缘
8
作者
胡昌民
出处
《创意设计源》
2014年第1期74-74,共1页
文摘
19世纪末,最早到加拿大修建铁路的华工在铁路沿线及北部菲沙河谷淘金,期间发现了加拿大碧玉,经过打磨抛光,玉质艳丽可人,他们在回乡探亲时将玉材带回中国加工成器,馈赠亲友或自赏,更有顶级的好玉进入皇宫,慈禧太后常带的手镯、佩饰等,很多为加碧雕制。从那以后,远离华夏大地的加拿大碧玉。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玉
质
华夏大地
加拿大人
佩饰
雕刻艺术
创作初衷
原生美
生命精神
艺术再现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
9
出处
《丝绸之路》
2015年第16期39-,共1页
文摘
2015年6月17日,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该论坛由内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项目组、上海交通大学、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联合承办。论坛邀请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叶舒宪等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就中国玉文化的传播路线等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高端论坛
玉
石之路
文学人类学
华夏文明
西北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经济带建设
传播路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学科研究的时代使命
10
作者
曾卫胜
机构
江西省地矿实验测试中心(国土资源部南昌矿产资源监测中心)
出处
《中国宝玉石》
2019年第1期40-45,共6页
文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玉文化研究快速发展,在理论上对一些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主张;在实践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有关问题均有所回应和探究。2008年,受杨伯达先生暨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执笔了《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成果综述》,并出版了《辉煌十年继往开来——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研究成果精粹》一书。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文化
自信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构中国玉文化源流的认知模型——基于第十六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研究
被引量:
2
11
作者
叶舒宪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7,153,154,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23&ZD276)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23年7-8月,文学人类学团队进行第十六次玉帛之路(东北道)考察,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8个县市,聚焦史前玉文化在距今1万—5000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情况。考察结果认为,以距今1万—9000年的吉林双塔遗址和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为首,南下催生了距今8000—5000年的西辽河地区玉文化高峰,中国玉文化史源流的总体性认知模型需要重构。辽东的海城—岫岩,是北方玉矿资源之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昂昂溪遗址以及吉林双塔遗址,构成北纬46-47度间的中国玉文化起源带,并由此形成史前玉文化传播的第一次浪潮;随后其南下传播,影响到科尔沁草原至通辽—赤峰地区,催生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玉文化第二次浪潮。小南山、昂昂溪、双塔遗址玉器及哈民玉器原料,表明在辽东岫岩玉之外,还有更早期、更偏北的玉矿资源即贝加尔湖玉对玉文化史第一次浪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玉文化不间断的传承脉络具体展示出“万年中国”文化史上半段即上五千年探索的目标。
关键词
玉
文化
起源期
玉
文化
起源带
中国玉文化
上五千年
北
玉
南传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玉文化中的和田玉
12
作者
岳峰
机构
中国收藏家协会
出处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9期249-250,共2页
文摘
谈到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可谓家喻户晓,誉满天下,大家总听到几种概念:玉中之王、玉中桂冠、玉中之珍品,以及和田玉为中国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等。在千种玛瑙、万种玉的世界里,为什么和田玉能独享此殊荣呢?
关键词
和田
玉
誉满天下
中国玉文化
繁荣与发展
巨大贡献
分类号
G89 [文化科学—体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黄莉
孙义良
陈立基
张锐铧
机构
武汉体育学院
广西体育局
国家体育总局
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7-880,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TY002)
文摘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奥林匹克
文化
文化
融合
中国
传统
文化
价值观
Keywords
Chinese jade culture
Olympic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s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G811.21 [文化科学—体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探讨
被引量:
1
14
作者
白峰
郭颖
周彦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
出处
《中国宝玉石》
2022年第3期65-71,共7页
基金
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自然文化视野下“设计+珠宝”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资助。
文摘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国玉文化以玉器为载体,承载了历史、人文、艺术、审美以及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传承和弘扬优秀玉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升文化自信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题材。本文从专业课程教授的玉文化知识入手,分析了玉文化蕴含的文化内容、玉文化的传承形式,阐明了玉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结合,其中优秀的玉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传承
弘扬
专业课程
思政教育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jade culture
inherit
carry forward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紫绿玛瑙艺术品鉴赏
15
作者
王玉锋
机构
不详
出处
《东方收藏》
2022年第1期64-67,共4页
文摘
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又名“秦紫玉”“华阳紫玉”等,以紫、绿为主色,多色共生,色彩浓艳、质地油润,自古以来一直被文人雅客所喜爱。汉代恒宽《盐铁论》:“夏以玄贝,周以紫石,后世或刀布”,可见紫绿玛瑙最早充当货币功用。同时还因其“紫绿共生、阴阳并济”的特点,被作为道教圣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道家为核心、儒释两家相结合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盐铁论》
紫
玉
文化
内涵
中国玉文化
共生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动物题材玉雕审美
16
作者
赵亚南
机构
镇平县阿南玉雕工作室
出处
《理财(经济)》
2022年第5期55-57,共3页
文摘
中国传统动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由于玉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动物题材的玉雕在中国玉文化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图腾崇拜,还是吉祥文化,动物题材玉雕一直存续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且一直活态传承。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玉文化中国古代动物文化及观念的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通过动物的观念和古人的自我认识联系起来。
关键词
吉祥
文化
玉
雕
自我认识
图腾崇拜
活态传承
动物题材
中国玉文化
世界观
分类号
J31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玉文化
17
作者
淇淇
吕忱(图)
机构
不详
出处
《儿童故事画报》
2019年第43期16-17,共2页
文摘
阿达很想了解古人是怎么雕琢玉的,于是,阿怪推荐去参观战国博物馆。为什么中国古人那么爱玉?快去重温"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吧。知识能量站玉牒:古代封禅用的文书,刻在玉上。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分类号
G624.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属性探析
被引量:
1
18
作者
张荣红
黄琳
王心雨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
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205-212,共8页
基金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基于荆楚文化青铜器和绿松石的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资助成果,项目编号:2022-A-05-(058)-451。
文摘
对中国古代绿松石与中国传统玉文化内涵、中西方古代绿松石表达形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了中国古代绿松石的文化属性。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发展及本质特征,围绕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将绿松石和玉文化典型载体透闪石质玉进行材料、造型、功能和工艺特点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古代绿松石从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均不具备典型的中国传统玉文化特征。最后,通过中西方古代绿松石表达形式比较,认为中国古代绿松石的应用与其艳丽丰富的色彩有关,工艺形式以镶嵌为主,体现装饰功能,可以代表中国彩色宝石文化的源起。
关键词
中国玉文化
古代绿松石
古代和田
玉
彩色宝石
文化
属性
Keywords
Chinese jade culture
ancient turquoise
ancient Hetian Yu
coloured gemstone
cultural attribute
分类号
TS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玉文化
19
作者
梁瑶
机构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处
《传媒论坛》
2021年第23期88-90,共3页
文摘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不断完善,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出版活动来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玉文化,如何扩大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影响力,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我们要善于与时俱进,使出版与科技结合、与时尚结合,实现中国传统玉文化出版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出版活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玉文化得以有序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当代出版环境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分类号
G239.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
作者
魏海霞
张治国
机构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第18期214-216,共3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寒干旱区沙生针茅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ZR2020MC036)
枣庄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南四湖主要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入侵机制研究”(2018BS033)。
文摘
“中国传统玉文化”是面向山东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枣庄学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其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诚实守信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挖掘,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通识课程与其他专业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玉
文化
课程思政
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玉文化外译与国际传播:应为、可为与何为
张地珂
李小明
杜冬琴
董逸然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讲好“中国玉故事”:跨文化视角下中国玉文化的传播
江翠
严瑾
刘彩虹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玉文化之管见——兼谈中国的制玉材质
王裕昌
《丝绸之路》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
石林梅
《沧桑》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玉文化内涵及古代首饰功能的演变
戴铸明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国玉文化概观和玉雕艺术风格组成
麻文生
《理财(经济)》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百年中国玉文化1912-2020》出版发行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加拿大碧玉与中国玉文化之缘
胡昌民
《创意设计源》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在兰州召开
《丝绸之路》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玉文化学科研究的时代使命
曾卫胜
《中国宝玉石》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重构中国玉文化源流的认知模型——基于第十六次玉帛之路考察的研究
叶舒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原文传递
12
中国玉文化中的和田玉
岳峰
《艺术与设计》
2024
0
原文传递
13
中国玉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研究
黄莉
孙义良
陈立基
张锐铧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原文传递
14
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探讨
白峰
郭颖
周彦
《中国宝玉石》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中国玉文化——紫绿玛瑙艺术品鉴赏
王玉锋
《东方收藏》
2022
0
原文传递
16
中国古代动物文化与动物题材玉雕审美
赵亚南
《理财(经济)》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中国玉文化
淇淇
吕忱(图)
《儿童故事画报》
2019
0
原文传递
18
基于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属性探析
张荣红
黄琳
王心雨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在当代出版环境下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玉文化
梁瑶
《传媒论坛》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魏海霞
张治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6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