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读者革命”
1
作者 邵部 《粤海风》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近年来,随着“普通读者”被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文学精英群体为主体的文学史结构正在经历着一场“读者革命”。所谓普通读者,可以理解为历史读者或真实读者,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并通过阅读行为参与文学活动的那... 近年来,随着“普通读者”被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以文学精英群体为主体的文学史结构正在经历着一场“读者革命”。所谓普通读者,可以理解为历史读者或真实读者,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并通过阅读行为参与文学活动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阅读行为 精英群体 普通读者 小人物 学术研究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文学史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思考
2
作者 任南南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52-53,73,共3页
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专业基础课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相应探索。在“中国故事”理论视域内,课程坚持人民立场,重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讲好红色故事、传统故事的现实路径... 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专业基础课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相应探索。在“中国故事”理论视域内,课程坚持人民立场,重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讲好红色故事、传统故事的现实路径,引导学生在文学史学习中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测评等环节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好高等教育的“育人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课程思政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TBL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孝凤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1期143-145,共3页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 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式PBL与合作式TBL教学法备受关注,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文章将结合二者的优势,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TBL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思政元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4
作者 汪贻菡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5期72-75,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国内高校(包括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鉴于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特殊性,且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授课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国内高校(包括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鉴于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特殊性,且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授课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四史”资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框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目标的建构、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育实践三方面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四史”教育 家国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5
作者 雷成佳 《菏泽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9-64,共6页
课程思政是对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积极落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力量,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实施优势。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而言,线上线... 课程思政是对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积极落实。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力量,体现出课程思政的实施优势。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而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展思政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平衡、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互通互助。科任教师需变革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将混合式教学法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中,并且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开掘在线考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6
作者 唐小祥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建设新的专业、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复合型文科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专业... 新文科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建设新的专业、开设新的课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复合型文科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必修课,教学内容需补充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目标从令学生掌握文学史知识为主转移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教学方式从传统教学观下的单向灌输、教师讲授转变为师生之间关联性的理解和对话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教学改革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晓进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3-15,共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内来看问题,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 教材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创新思维 实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健康人格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改革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晓 刘明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年第6期72-76,共5页
基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变化,中文专业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把审美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健康人格、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改革路径为:教学定位从知识传授转... 基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变化,中文专业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也必须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把审美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健康人格、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改革路径为:教学定位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养培养;教学模式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多维的"对话交流";教学重点从"史"的灌输转向"文"的阅读分析;教学方式从教师的单向分析鉴赏转向教师预设目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考试模式从"一纸定全局"的考试转向分层给成绩的多维考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应用型 健康人格 人文素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关键词”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伟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38-141,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和编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重写的冲动和焦虑仍困扰着当代学人,一些学者执著地寻求新的学术突破。要切实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写,应做好"重读"、"重释"、"重建"三件事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和编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重写的冲动和焦虑仍困扰着当代学人,一些学者执著地寻求新的学术突破。要切实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写,应做好"重读"、"重释"、"重建"三件事情。"重读"意在发掘被遮蔽的新史料和作品,它能加固文学史研究的根基,是重写文学史的基础。"重释"旨在赋予已有史料以新的内涵,它能使研究者在新的视野下重构历史,是拓展、丰富文学史的重要手段。要达到此目的,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崭新的理论视野和多值的思维方式。"重建"是指充分整合既有的研究成果,扎实地建构文学史研究的学理体系,它的达成需要做好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重读 重释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路径的选择与走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忠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写作路径 革命 启蒙 审美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常勤毅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2期85-90,共6页
当前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表现出一种二者相互孤立、彼此缺乏有机联系的倾向。加强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是20世纪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形象化总结的需要,是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 当前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表现出一种二者相互孤立、彼此缺乏有机联系的倾向。加强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是20世纪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形象化总结的需要,是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的需要,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有待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需要;对拓宽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视野,端正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应尽快落实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依据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双向渗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阅读教学环节 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邱诗越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7-80,共4页
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高校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人才质量规格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既... 为了应对当前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高校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人才质量规格与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阐释分析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强化阅读教学环节,有助于实现当前高校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既能实现情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文本分析阐释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感悟力 审美鉴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原则 被引量:1
13
作者 巫洪亮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38-44,共7页
文学史教材的改革创新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编纂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特色鲜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处理文学史知识性内容和对作品的综合性评价时应遵循简约节制原则,在经典文本分析和... 文学史教材的改革创新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编纂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要求的特色鲜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在处理文学史知识性内容和对作品的综合性评价时应遵循简约节制原则,在经典文本分析和拓展阅读空间设计时应遵循能力导向原则,在文学史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大众化方面应遵循可读性原则,努力重构文学史简约、实用和可读的新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 地方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教材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4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四次转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卫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近4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第一次转向,是文学史观转向,即“重写文学史”。新世纪前后,坊间出现了一批“个人化”的文学史,形成第二次转向,即“编纂方法转向”。第三次门类化转向,是“个人化”潮流发展的结果。如果把通史性的文... 近4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第一次转向,是文学史观转向,即“重写文学史”。新世纪前后,坊间出现了一批“个人化”的文学史,形成第二次转向,即“编纂方法转向”。第三次门类化转向,是“个人化”潮流发展的结果。如果把通史性的文学史称作“大文学史”的话,那么门类性的文学史可叫做“小文学史”。晚近以来,研究界又有新的动作,可以概括为史料化转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大”而“小”,直至变“微”,使得每个人都获得了书写文学史的权利,“微文学史”在很长时段内,会是文学史书写的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四次转向 “微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就是视野与格调——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燕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58-63,共6页
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对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中国历史、启发爱国情感和担当意识都很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从大视野、大... 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对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中国历史、启发爱国情感和担当意识都很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如何从大视野、大格局中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生活经验以外的历史情感、如何建构更美好、高尚的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 情感教育 视野 格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9
16
作者 贺仲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20-28,共9页
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都是现代性文化和政治思想占据主导,文学处于边缘位置.这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今天,非常有必要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这与文学的发展要求有关,也是对当下文学生存情况的呼应.文学中心不是狭义的形式主... 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都是现代性文化和政治思想占据主导,文学处于边缘位置.这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今天,非常有必要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这与文学的发展要求有关,也是对当下文学生存情况的呼应.文学中心不是狭义的形式主义,而是包含着比现代性文化和政治思想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更具开放性的审美内涵.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需要更开放的文学史观念,建构具有主体性的文学标准,还需要更强的审美意识和历史意识.文学中心不是封闭、排他,它可以与其他文学史共存,在相互补充完善中形成良好的文学史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中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现代性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个体参与实践教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4-96,99,共4页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获得并整合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讨论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用语言及其他信息载体来表达通过主动探究所得到的结果,协调和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获得并整合信息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讨论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个体用语言及其他信息载体来表达通过主动探究所得到的结果,协调和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给个体参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可能,每个个体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参与实践的通道,保证目前以班级为教学单位的集体性教学实现个体参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参与实践教学 文学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宇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同构与并行的关系,这表现在二者的同源性、相互影响、相互生发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否能够收入海外华文文学以及收入哪些海外华文文学,需要具体地考察二者的实践关系,即文学文本的生产、接受...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同构与并行的关系,这表现在二者的同源性、相互影响、相互生发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否能够收入海外华文文学以及收入哪些海外华文文学,需要具体地考察二者的实践关系,即文学文本的生产、接受以及批评、影响的场域是否融汇于中国文学之中。如果机械地从作家的国籍或民族属性进行甄别则无法完整、客观地描述文学的现实运行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授课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宏志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0期127-128,共2页
文本细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授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学之美;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学文本的文学表达之后包含的一些文学规律。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本细读 授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以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路遥文学史回归和“新世纪文学”命名的分析为案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春 《柳州师专学报》 2012年第4期82-85,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较开阔的文学史观。研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的课内讨论和教师的课堂讲授等三个重点的凸显,有效促进学生在掌握教学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文学史知识、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较开阔的文学史观。研究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师生的课内讨论和教师的课堂讲授等三个重点的凸显,有效促进学生在掌握教学要求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拓展研究视野、塑造创造性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研究性教学模式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