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读者革命” |
邵部
|
《粤海风》
|
2025 |
0 |
|
2
|
在文学史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思考 |
任南南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PBL+TBL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
张孝凤
|
《科教导刊》
|
2024 |
1
|
|
4
|
融入思政元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
汪贻菡
|
《文教资料》
|
2024 |
0 |
|
5
|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
雷成佳
|
《菏泽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唐小祥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24 |
0 |
|
7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
朱晓进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4 |
4
|
|
8
|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健康人格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改革 |
卢晓
刘明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2 |
1
|
|
9
|
试析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关键词” |
罗伟文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10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路径的选择与走向 |
刘忠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3 |
2
|
|
11
|
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探讨 |
常勤毅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
2011 |
3
|
|
12
|
强化阅读教学环节 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的探索 |
邱诗越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13
|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原则 |
巫洪亮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4
|
论4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四次转向 |
刘卫东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15
|
情感就是视野与格调——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卢燕娟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2
|
|
16
|
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设的思考 |
贺仲明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0 |
9
|
|
17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个体参与实践教学 |
何平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8
|
论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系 |
段宇晖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19
|
文本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授课 |
刘宏志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1
|
|
20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以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路遥文学史回归和“新世纪文学”命名的分析为案例 |
张春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