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3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传播学理论的中国问题研究
1
作者 张斯琦 王美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174,共8页
在时代变迁规律的主导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作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注侧重与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方传播理论的介入经历了变异、错位与误读,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内催生了许多理论问题和讨论... 在时代变迁规律的主导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作用于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注侧重与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方传播理论的介入经历了变异、错位与误读,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内催生了许多理论问题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尝试利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诠释本土的传播实践与文本,形成了一定的逻辑体系。这种跨文化的理论应用与适应,要求我们深入反思西方理论在中国应用时出现的逻辑盲点,对西方传播理论在中国具体语境中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可能的创新路径进行重新评估与审视。本文采取历史化、元批评、问题化的研究范式,深入考察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知识结构以及其在新时代下的演变路径,试图描绘出一个清晰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轮廓,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西方传播学 中国问题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问题:认知检省及其超越
2
作者 李自雄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7-25,123,共10页
当前,中国文论界对于中国问题的认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中国问题当作西方问题,以西方文论话语及知识体系为范本,在文艺学知识体系建构上以西方为鹄的;另一种是把中国问题作简单回归传统的认识及理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及知识体系为... 当前,中国文论界对于中国问题的认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中国问题当作西方问题,以西方文论话语及知识体系为范本,在文艺学知识体系建构上以西方为鹄的;另一种是把中国问题作简单回归传统的认识及理解,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及知识体系为范本进行文艺学知识体系建构。在中国问题的认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以上两种均存在理论的封闭取向,与认识和理解中国问题的实践性要求相背离。中国文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实现对认知误区的超越及其封闭式知识生产困境的突破,就必须基于中国问题的实践性要求,进行有效的理论应答与言说阐释,从而避免上述误区及偏狭,并充分吸纳各种理论知识的合理成分,构建具有中国实践根基和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国际视野的文艺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实践性 文艺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立场与鲁迅对中国问题的多维透视——以20世纪30年代鲁迅杂文为中心
3
作者 陈红旗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5,62,共15页
20世纪30年代,鲁迅救国救民的焦灼心理同其被强化了的左翼立场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碰撞和认知维度,这在其杂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出于革命启蒙、反思国民性、消除社会尤其是文坛弊病等思想主旨,鲁迅杂文着重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审视... 20世纪30年代,鲁迅救国救民的焦灼心理同其被强化了的左翼立场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碰撞和认知维度,这在其杂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出于革命启蒙、反思国民性、消除社会尤其是文坛弊病等思想主旨,鲁迅杂文着重从文化和人性角度审视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生问题。透过鲁迅杂文的指引,左翼文艺界确证了革命启蒙、救亡图存、联合抗日和文艺大众化的基本方向,确证了知识分子观照底层民众和民族国家命运的“当代责任”,更确证了智者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历史使命。在某种意义上,鲁迅杂文全面提升了中国左翼文学的精神品格,抬高了“左联”的社会和文化地位,强化了左翼文艺界的批判力度,更实现了与世界左翼文艺界的平等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中国问题 左翼文学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认苏俄:“中国问题”视域下的中俄交涉(1922—1924)
4
作者 薛小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共10页
1922—1924年间中俄恢复国交以及由此引发的承认苏俄运动,是在1920年代中国社会讨论“中国问题”的语境中发生的,历经越飞、加拉罕与王正廷、顾维钧的交涉谈判。中俄交涉之曲折反复,折射出在世界变局与中国变局的双重叠加下,在资本主义... 1922—1924年间中俄恢复国交以及由此引发的承认苏俄运动,是在1920年代中国社会讨论“中国问题”的语境中发生的,历经越飞、加拉罕与王正廷、顾维钧的交涉谈判。中俄交涉之曲折反复,折射出在世界变局与中国变局的双重叠加下,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在苏俄与西方之间,中国社会对苏俄认知态度的复杂多样,反映了围绕讨论“中国问题”时发生的改造中国主张的思想分歧与政治博弈,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浓郁鲜亮的政治底色,在即将兴起的国民革命中,迅速演化成为中国革命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拉罕 承认苏俄 改造中国 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及其对华事务关系探析(1928-1930)
5
作者 赵若璇 马飞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为解决苏联缺乏马列主义汉学家的紧急问题,莫斯科中山大学于1928年在其体系内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院,专门从事马列主义汉学研究。该院的成立始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其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与共产国际紧密相连,迅速成为联共(布)与... 为解决苏联缺乏马列主义汉学家的紧急问题,莫斯科中山大学于1928年在其体系内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院,专门从事马列主义汉学研究。该院的成立始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其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与共产国际紧密相连,迅速成为联共(布)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重要的咨询单位。在与共产国际的互动中,中国问题研究院通过翻译文章的刊发和直接撰写相关文件等方式对共产国际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通过吸纳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参与报告和研讨会,并提供学术研究资源,该院在非决策事务中也对共产国际产生了影响。共产国际试图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以指导中国革命问题,这一积极尝试在学术领域留下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由于受制于政治要求的限制,其对共产国际学术性质的帮助并未达到预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中山大学 共产国际 汉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态度资源视域下罗素的中国文化观分析——以《中国问题》第十一章为例
6
作者 冯丽娜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3,24,共4页
文章以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的第十一章“中西文明对比”为研究对象,基于态度资源的三个维度—情感、判定和鉴赏—对罗素的中国文化观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伯特兰·罗素 中国文化观 态度资源观 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国外中国问题研究——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怡 王爱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93,共8页
关键词 中国问题研究 大学教授 西方学者 美国 国外 华盛顿 乔治 地区安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现实逻辑、中国问题和中国话语 被引量:7
8
作者 韩庆祥 王海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1,共7页
沿着从"现实逻辑"到"中国问题"再到"中国话语"的研究线索,有助于建构"理论中的中国"并找到创造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的基本路径。与重视思想传承、文本解读、基础研究和中西对话的... 沿着从"现实逻辑"到"中国问题"再到"中国话语"的研究线索,有助于建构"理论中的中国"并找到创造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的基本路径。与重视思想传承、文本解读、基础研究和中西对话的逻辑不同,"现实逻辑"是必然、本质和理性通过偶然、现象和感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逻辑展开的进程,以及这样的"现实性存在"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性联系。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研究中国问题,既要注重基于现实逻辑提升和分析中国问题,又要注意把握基于现实逻辑又高于现实逻辑的哲学层次的中国问题,以优化和引领现实逻辑。在此基础上,坚持中华民族的学术主体自觉和思想主体自信的同时,兼收并蓄世界文明智慧,从话语资源、话语特征和话语层次等维度,思考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逻辑 中国问题 中国话语 学术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方法论新范式:统筹教育论纲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涛 姚俊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118,134,共7页
目前教育公平化缺乏面向"中国问题"的体系——方法论转型研究,缺乏一个宏观的核心治理体系作为公平研究的独立框架支撑,缺乏一个严格方法论上的治理策略指导。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方法论新范式... 目前教育公平化缺乏面向"中国问题"的体系——方法论转型研究,缺乏一个宏观的核心治理体系作为公平研究的独立框架支撑,缺乏一个严格方法论上的治理策略指导。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方法论新范式:统筹教育论,其形式是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作初步的范式转型处理,其目的在于深化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公平 统筹教育论 中国问题 体系-方法论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与重构:反思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与哲学视域 被引量:23
10
作者 任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共7页
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 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欺凌的中国问题与求解 被引量:14
11
作者 储朝晖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48,共7页
校园欺凌是复杂的现象,世界各地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因此不同。解决中国当下的校园欺凌问题不能无诊断即开方,不能简单地从其他国家找一些方法,而是先要准确判断成因,找出校园欺凌的中国问题,... 校园欺凌是复杂的现象,世界各地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因此不同。解决中国当下的校园欺凌问题不能无诊断即开方,不能简单地从其他国家找一些方法,而是先要准确判断成因,找出校园欺凌的中国问题,再去寻求中国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校园欺凌的直接主因是来自成人社会的暴力崇尚和暴力体验,间接主因是现实环境中的不平等对待和层级差距。所以,中国校园欺凌的整体解决方案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在价值层面,消除敌对、等级观念,确立平等、协商取向;在体制层面,消除官本位和特权,建立法治化的扁平社会;在技术层面,促进家庭民主,加强校园治理,实施救助干预。当下,治理校园欺凌工作要做好全面、准确、专业的调查,系统清理教育环境中的暴力因素,开展化解冲突、和谐校园的教育活动,把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校园治理 中国问题 解决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关于中国问题及其研究范式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2,共6页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视觉文化的异军突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转型催生了视觉文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转型。本文以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一种以视觉文化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力图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当代视觉文化的异军突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转型催生了视觉文化,另一方面视觉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转型。本文以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为视角,提出一种以视觉文化的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力图从研究路径、基本问题和相关层面来探究如何深化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 视觉文化 中国问题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中国问题意识 被引量:3
13
作者 季水河 季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31,共15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解答中国文艺问题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变革、文艺发展、理论建构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决中国社会矛盾、解答中国文艺问题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变革、文艺发展、理论建构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问题意识。同时,在不同中国问题意识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可以分为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的政治形态、以解决文艺现实问题为主的批评形态、以解决理论体系建构为主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中国问题意识的三种不同意识类型和三类不同话语形态,并非是毫无关联或截然对立的,而是在相对差异中又相互关联、相对独立中又相互影响的。正是这种差异中的相互联系、独立中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创新 中国问题意识 理论形态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三种范式 被引量:11
14
作者 曾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共9页
开展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问题阐释的研究,既有助于中国学者在西方学术体系内部展开对西方文论的批判性反思,也有助于借它山之石推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对西方文论而言,中国问题是作为外部的、可供选择的他者而存在的;但对于... 开展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问题阐释的研究,既有助于中国学者在西方学术体系内部展开对西方文论的批判性反思,也有助于借它山之石推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对西方文论而言,中国问题是作为外部的、可供选择的他者而存在的;但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西方文论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和阐释则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复杂情感结构。20世纪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有三种范式:作为"异国情调"的中国问题,成为"东方主义"的中国问题,谋求"多元共生"的中国问题。其中,多元共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日渐明晰的学术立场和态度。当代中国文论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给西方学者以异国情调猎奇感的古代美学和思想,也不能停留在对西方文论曲解和误读中国问题的东方主义的批判上,更重要的是在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中,在交往对话和思想碰撞中建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 世纪西方文论 中国问题 异国情调 东方主义 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6,共10页
依托西方理论的既有管理学研究奠定了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管理实践的进一步本土化发展,实践素材愈发丰富、动态,既有研究难以充分对接实践,管理学研究呈现出若干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外源型研究范式、以... 依托西方理论的既有管理学研究奠定了学科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中国管理实践的进一步本土化发展,实践素材愈发丰富、动态,既有研究难以充分对接实践,管理学研究呈现出若干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外源型研究范式、以小见大的普适型研究范式和理论实践间的逻辑自证范式。随着学界对学科"贡献感"的追求以及实务界对学科"价值性"的需求,亟待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该范式的核心要旨包括:树立面向"中国问题"的研究导向,开展基于"中国问题"刚性约束的适度优化研究以及确立"问题"主导下的东西方管理元素协同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 中国问题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市场化:中国问题与外国方法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何苏六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104,共4页
本文就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进入了探讨,并对国内纪录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障碍的主观、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以国外纪录片市场化运作个案为例论证了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 中国问题 市场化运作 外国 市场化问题 中国纪录片 国际化背景 市场化过程 客观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以学术范式、方法、批评实践为切入点 被引量:26
17
作者 刘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8,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大量进入中国,形成"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轨迹。本文拟从思想史角度,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巴赫金为例,探索新的视角,将中国问题作为西方理论本身、内在的问题,来思考中国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学术范式与方法和批评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詹姆逊如何运用中国问题的隐喻来建构其文学阐释;阿尔都塞如何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吸纳到他的核心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理论;巴赫金的理论如何从文化转型和文艺批评实践方面与中国形成折叠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范式中介 理论枢纽 中国折叠 形式结构—意识形态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问题与中国当代哲学 被引量:6
18
作者 晏辉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4,共9页
中国当代问题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所谓世界性的问题是指,只要是构建市场社会就必然会遇到与西方相似的问题: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推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运动;原子主义思维方式支配下的功利主义行为;由世俗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信仰与权... 中国当代问题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所谓世界性的问题是指,只要是构建市场社会就必然会遇到与西方相似的问题: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推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运动;原子主义思维方式支配下的功利主义行为;由世俗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信仰与权威的消解;交往生活的陌化造成的认同与归属的危机。所谓中国式的问题是指,建立市场社会30年来,我们一直是在以中国人的方式解决着各种社会问题,此所谓中国实践的世界经验。然而,我们的哲学却没有很好地以哲学的方式总结这些经验,并把它提升为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问题。我们的体制哲学和哲学体制限制了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现在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总结这些经验的中国当代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问题 资本 世俗化 社会公正 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铁摩尔和他的中国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君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0-54,64,共6页
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边疆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和中国通史等各个领域。本文在简要总结拉铁摩尔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他的学术思想、学术地位、学术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边疆史观和阶级对抗论是他学... 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边疆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和中国通史等各个领域。本文在简要总结拉铁摩尔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他的学术思想、学术地位、学术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边疆史观和阶级对抗论是他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研究中所采取的实地考察法和“移情”的方法,对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尽管他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但他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铁摩尔 中国问题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