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反思
1
作者 董彩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7,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80年代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越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是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梳理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21世纪中国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学要论》到《历史哲学教程》——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初步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励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50,共8页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史学要论》诞生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初期,《历史哲学教程》问世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之后的抗战初期。...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史学要论》诞生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初期,《历史哲学教程》问世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之后的抗战初期。由于写作时代背景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认识的差异,两部著作具有不同的面貌和特点。从《史学要论》到《历史哲学教程》,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奠基到充实、从学理阐释到参与社会改造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史学要论》 《历史哲学教程》 李大钊 翦伯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再发展: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艳国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6-109,共4页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 20世纪 2 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8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建构完成。此间 ,受国内极“左”思潮及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并不顺畅。总结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拓新研究领域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是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史学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当下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呈现一种分化多元、遍地开花的局面,各种理论、各派史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且研究规模和水准都有大幅提升。其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作为一个基本论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史学史研究 述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
6
作者 杨艳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8-43,共6页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的系统检阅——评陈其泰主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
7
作者 孟祥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陈其泰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编 统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轨迹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成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新中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上升的道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六个阶段,其中,既有辉煌的成绩,又有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总结成绩和经验,对于肯定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史... 新中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上升的道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六个阶段,其中,既有辉煌的成绩,又有不少的经验教训。认真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总结成绩和经验,对于肯定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果、基本特色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于21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也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研究成果 史学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9
作者 朱喆 王钰涵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10,共8页
李大钊是从改良主义者再到民主主义者,并最终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学术之路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成功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 李大钊是从改良主义者再到民主主义者,并最终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学术之路探求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成功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他对唯物史观框架体系以及中国首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在理论研究工作中,李大钊不仅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智慧,而且坚持将历史研究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史学贯穿到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李大钊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创出一条崭新道路,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吕正惠先生思想述评
10
作者 张帆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16-121,160,共7页
作为台湾地区左统派重要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吕正惠先生对于现代中国的探索之路,既扎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具有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同时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台湾地区... 作为台湾地区左统派重要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吕正惠先生对于现代中国的探索之路,既扎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具有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同时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台湾地区的文化状况、思想根源进行深入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把握台湾地区社会性质,以及台湾地区走向祖国之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 吕正惠 台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分析
11
作者 王哲 《南方论刊》 2025年第3期59-61,共3页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本文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内涵,接着分析其中国化的特点,如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和系统性,并讨论了其必要性以及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本文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内涵,接着分析其中国化的特点,如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和系统性,并讨论了其必要性以及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的不同阶段。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强调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和推动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党建理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众认知
12
作者 马俊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社会发展及其动因。其对社会问题的阐释,由表及里、寻根究底,探寻与统治者歪曲并宣扬的全然不同的因果本质。马克思对小农属性的阐述,是认识底层大众的理论基石。普通小农把统治者的“好事”作为自己的“好事”,把统治者的“坏事”作为自己的“坏事”;他们不但是统治者为了一己利益的牺牲品,而且是统治阶层虔诚的赞美者。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起后,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解释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及其发展动因,不但可以重新审视主导和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传统认知,对资本、市场、企业、商人、私欲、边沁乃至社会形态、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等条分缕析,犀燃烛照,给予更加客观公允的历史论断,肯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而且使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最广大的民众更加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弄清自己的利益与统治者利益的区别,不再与统治者同是非、共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新社会史 底层民众 中国近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13
作者 唐岳曦 蔡湘杰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考察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智化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促进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治... 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考察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智化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促进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治理效能传导,并表现出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供给、城乡收入差距、地理区位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受金融集聚调节效应的影响,数智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跨越城镇化水平的门槛后,数智化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会减弱。因此,应着力推进数智化建设,发挥数智化生产力效能,优化金融市场和统筹城乡发展,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
14
作者 孙淑霞 《鄂州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10,共3页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更是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毛泽东同志通过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根据社会...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更是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毛泽东同志通过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在规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基于此,文章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必要性、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三个角度展开了全面剖析,以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论纲
15
作者 张荣华 梁超 《观察与思考》 2025年第2期29-39,共11页
理论主题是指一个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面向的根本问题。探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需要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及研究价值,分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理论主题是指一个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面向的根本问题。探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需要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及研究价值,分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的逻辑关系。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理论主题 基本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牧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人民性”特质
16
作者 楚高娃 《民族艺术研究》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乌兰牧骑始终秉持着“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理念,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乌兰牧骑文艺作品呈现出“真实性与思想性”“多样性与地域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艺术人... 乌兰牧骑始终秉持着“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理念,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乌兰牧骑文艺作品呈现出“真实性与思想性”“多样性与地域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等特征,“艺术人民性”是他们的核心特质,也是艺术理念和表演实践始终坚守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牧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实践者 艺术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宁模式: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宁夏实践
17
作者 郭勤华 《宁夏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5-90,共6页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富裕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指出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承诺,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不断把马克...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富裕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指出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承诺,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东西部协作创新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重要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重要理论的思想内涵;闽宁模式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积累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新经验。福建、宁夏两省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全方位扶贫协作,打造的全国层面上脱贫攻坚的“闽宁模式”,承载着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 东西部协作 闽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
18
作者 蔡明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年第2期12-14,共3页
从政党的阶级本质、理论基础、特征、先进性、斗争性、中心任务、职能、作风、自身建设及历史使命等方面,阐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先春 李琦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意蕴深远的重大命题,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党建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和研究阐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是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实践拓新与理论积淀,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围绕这一重大命题,理论界从多个维度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阐释,为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理论资源。已有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关于这一重大命题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尚在起步与破题阶段,理论研究呈现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的突出问题。尝试从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主题主线、精髓要义、结构逻辑和构建要求等六个维度,研究和阐释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学理意蕴,并提出整体性的构建思路与体系框架,全面提高这一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学理性,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建设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