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任娟 包满珍 +4 位作者 赵茜芸 朱琴 苏娜 周丹丹 杨锡瑶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在扩皮送鞘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注射麻醉,试验组在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评分、满意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在PICC置管过程中,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超声引导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误诊探讨
2
作者 赵丽琴 吴晓勇 +2 位作者 赵耀华 陈建庆 吴伟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总结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患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3年11月2例曾误诊的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烧伤后会阴部等瘢痕挛缩畸形2年入院,拟行会阴部瘢痕切除... 目的总结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患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3年11月2例曾误诊的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烧伤后会阴部等瘢痕挛缩畸形2年入院,拟行会阴部瘢痕切除整形术,置入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后出现过敏反应,考虑利多卡因或丙泊酚过敏,给予抗过敏治疗后好转。再次拟行双侧腘部瘢痕切除植皮术,置入上述导管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结合2次过敏情况,诊断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误诊时间17 d。1例高空坠物致左下肢毁损伤并多发骨折、失血性休克1 h入院,经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后,拟行皮肤软组织扩创修复术,给予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及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出现过敏反应,考虑头孢呋辛钠过敏,给予抗过敏治疗后好转。再次拟行残余创面植皮术+头皮取皮术,置入上述导管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结合2次过敏情况,诊断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误诊时间24 d。经及时抢救,2例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好转出院。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过敏性休克易误诊,临床应严格选择适应证,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置管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临床医师与麻醉医师沟通有助于防范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 过敏性休克 误诊 利多卡因 丙泊酚 头孢呋辛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雷娟 柯丹 +6 位作者 陈飞 梁文丽 蒋敏 张莹 张倩 来娟 张亚林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41-43,共3页
目的 探讨使用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比较传统经验式消毒方法 (对照组)和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消毒方法 (观察组)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消毒... 目的 探讨使用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比较传统经验式消毒方法 (对照组)和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消毒方法 (观察组)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消毒范围规范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消毒范围规范率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伸缩型非接触式消毒范围校准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消毒范围规范、安全性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消毒 校准器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结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赵艳丽 易丹 +2 位作者 张立 耿雪侠 叶寰 《北京医学》 2025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重症肺结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北京胸科医院RICU重症肺结核患...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重症肺结核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 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北京胸科医院RICU重症肺结核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别计算CRT发生率、经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CRT发生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ICU重症肺结核患者发生CRT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的AUC评价危险因素对发生CR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13~84岁,平均(62.3±18.8)岁。CRT发生率为14.7%,经CVC和PICC的CRT发生率分别为10.3%和40.0%。CRT总发病密度为9.26/1000导管日,CVC和PICC的CRT发病密度分别为6.96/1000导管日和18.35/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时间越长(OR=1.072,95%CI:1.006~1.143,P=0.033)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越高。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时间预测CRT的ROC曲线的AUC为0.786(95%CI:0.525~1.000,P=0.044),cut-off值为33 d,灵敏度为0.600,特异性为0.966。结论RICU重症肺结核患者的PICC相关性CRT发生率较高。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时间是CRT的危险因素,置管>33 d时CRT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结核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中心静脉置管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呼吸重症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
作者 陈玉 刘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8)。结论: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留置针 改良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
6
作者 何莉 江小燕 吕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5,共8页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病风险及窗口期,分析应用多学科(MDT)管理方法降低CLABSI的效果,为CLABSI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所有中心静脉导管(CVC...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发病风险及窗口期,分析应用多学科(MDT)管理方法降低CLABSI的效果,为CLABSI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所有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住院患者。使用2个阶段的单中心前后对照真实世界研究,第1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基线对照阶段,第2阶段(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为干预阶段,项目组运用MDT管理方法持续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流程,使用独立研发的“CLABSI吹哨系统”前瞻性监控CLABSI发病风险,并在CLABSI集束化防控策略中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增加了CVC置管后7 d内医护间交互核查(cross-checklist)的机制。结果基线期CLABSI发病率为9.16%,日发病率为10.75‰;干预期CLABSI发病率为5.99%,日发病率为6.48‰;干预前后CLABSI发病率、日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VC置管后的第7~9天是CLABSI的急性发病期,急性期后发病风险趋于平缓,项目组在置管后的7 d内通过干预,成功降低了CLABSI发病风险(χ^(2)=19.130,P<0.001)。结论CVC置管后第7~9天是降低CLABSI的机会窗口,把握住这个时期,可以有效降低CLABSI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数字化远程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7
作者 何路生 郑加华 +4 位作者 聂臣聪 陈瑶 陈莲 罗红玉 张丽 《循证护理》 2025年第5期946-950,共5页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包括病人及家属对数字化远程管理了解尚浅,主要集中于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使用;居家癌症病人PICC远程管理需求(软件使用技能需求、PICC维护管理知识需求、并发症远程处理需求与就近增设维护点需求);病人及家属远程管理服务方式需求(电话、视频、微信群及APP利用);影响带管出院病人PICC远程管理利用度的主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度和维护点方便程度)。结论: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服务需求大,但利用程度低,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应带动下级医院将数字化远程管理落到实处,为病人静脉管路管理带来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化远程管理 需求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和晓凤 胡雁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0,共4页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重点环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控投入可明显节约卫生资源、改善患者结局。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进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重点环节,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控投入可明显节约卫生资源、改善患者结局。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未来该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体内断裂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余晶莉 唐迎迎 +1 位作者 吴卫利 杜亚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中心静脉导管一旦在体内断裂,不但需要立即中断输液治疗,而且其断裂端可能会随血流到达心腔或肺动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中心静脉导管断裂的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处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心静脉导管体内断裂的鉴... 中心静脉导管一旦在体内断裂,不但需要立即中断输液治疗,而且其断裂端可能会随血流到达心腔或肺动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中心静脉导管断裂的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处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心静脉导管体内断裂的鉴别、预防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通路装置 并发症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张梦可 李欢欢 +2 位作者 向明丽 王晓彤 于雨萍 《癌症进展》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20例行PICC置管的AL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20例行PICC置管的AL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种模型对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检验进行不同模型预测价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120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 35例(29.17%),未发生VTE 85例(70.83%)。两组患儿穿刺部位、感染情况、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抗凝药物使用情况、D-二聚体水平均为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决策树的数目达到18时,该模型的错误率最低;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穿刺部位、导管相关并发症、D-二聚体水平。随机森林模型预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AUC为0.860(95%CI:0.785~0.916),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775(95%CI:0.690~0.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为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评估患儿发生VTE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算法 急性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栓塞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影响因素meta分析
11
作者 胡美红 胡永红 +2 位作者 王莉杰 方运霞 李旭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研究组新生儿2380例、对照组新生儿5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OR=1.45,95%CI:1.20~1.76,P<0.01)、早产(胎龄<37周)(OR=3.04,95%CI:2.50~3.69,P<0.01)、导管留置时间(OR=2.00,95%CI:1.62~2.47,P<0.01)、基础性疾病(OR=1.90,95%CI:1.51~2.38,P<0.01)、外部未加固(OR=1.47,95%CI:1.29~1.69,P<0.01)、导管尖端未达到中心位置(OR=1.59,95%CI:1.31~1.93,P<0.01)、连续输液(OR=1.55,95%CI:1.21~1.99,P<0.01)、头静脉置管(OR=2.30,95%CI:1.83~2.91,P<0.01)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早期给予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MIC-Ⅳ数据库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与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王梦圆 陈佳龙 +2 位作者 钟雪峰 方创森 李燕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是否可作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与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从重症医学监护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提取561例被诊断为CLA-BSI的患者基本信息,以是否发生院内死...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是否可作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与院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从重症医学监护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中提取561例被诊断为CLA-BSI的患者基本信息,以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幸存组(516例)和死亡组(45例),比较2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分析WBC与院内死亡风险之间的计量反应关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WBC作为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的最佳截断值。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分组后的WBC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年龄、性别、脓毒性休克、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和CLA-BSI致病菌进一步行亚组分析,以确定混杂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4,95%CI:1.02~1.07)、WBC(OR=1.05,95%CI:1.01~1.08)及SOFA评分(OR=1.23,95%CI:1.12~1.35)是CLA-BS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RCS分析显示,WBC和院内死亡间无明显非线性计量反应关系(P=0.064)。WBC预测院内死亡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截断值为11.65×10^(9)/L。在男性和女性、年龄较大(≥60岁)或SOFA评分>6的亚组中WBC<11.65×10^(9)/L对院内死亡均具有保护作用(分别为OR=0.20,95%CI:0.07~0.59;OR=0.19,95%CI:0.07~0.48;OR=0.15,95%CI:0.06~0.36;OR=0.18,95%CI:0.07~0.42)。革兰阳性菌感染引起的亚组中,WBC<11.65×10^(9)/L的患者具有更低的院内死亡风险(OR=0.16,95%CI:0.07~0.41)。结论WBC<11.65×10^(9)/L是CLA-BS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特别是在年龄≥60岁、SOFA评分>6分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中心静脉导管 保护因素 危险因素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熊新娟 安娜 +3 位作者 陈翠云 王康康 王庆昕 皮红英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5年第1期31-33,42,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66例进行深静脉置管的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 目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66例进行深静脉置管的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有无营养不良、是否使用烧伤治疗床、导管留置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有无创面以及感染情况等相关资料,并根据是否发生CLABSI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发生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6例进行深静脉置管的重度烧伤患者中17例(25.76%)发生CLABSI,设为发生组;49例(74.24%)未发生CLABSI,设为未发生组。发生组有营养不良、导管留置部位为股静脉、置管部位有创面的患者明显多于未发生组(χ2=8.848、16.903、5.126,P=0.003、P<0.001、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营养不良、导管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是重度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发生CLABSI的独立危险性因素(95%CI为1.233~23.741、0.015~0.435,P=0.025、0.003)。结论营养状态、导管留置部位与重度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后CLABSI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
作者 黄洁惠 柯益忠 +1 位作者 张仲钰 仲星光 《医学综述》 2025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在长期输液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中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近年PICC尖端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经历了由体外测量法、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技术、超声识别和胸...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在长期输液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中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近年PICC尖端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经历了由体外测量法、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技术、超声识别和胸部X线等传统方法到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创新应用的过程。随着新技术的引入,PICC尖端位置识别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深入研究PICC尖端识别技术的应用进展、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辅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识别 传统方法 创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15
作者 康菊梅 王瑞娟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52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护理组(26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参照组(26例)予...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52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护理组(26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参照组(26例)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PICC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医疗费用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PICC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提升穿刺效率,减少医疗费用及穿刺、置管及住院时间,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早产儿 集束化护理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风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
16
作者 韩雪锋 刘海蓉 《全科护理》 2025年第1期59-62,共4页
分析儿童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对CVC的选择、日常护理及管路维护的方法进行综述,以降低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概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 儿童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17
作者 陶程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45-048,共4页
探析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当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方法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采集时间:2023.01~2023.12期间,本院就诊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50人作为研究对象,密封信封抽选分组,对照组(各组患者人数25人)解剖标志... 探析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当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方法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采集时间:2023.01~2023.12期间,本院就诊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50人作为研究对象,密封信封抽选分组,对照组(各组患者人数25人)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实验组(各组患者人数25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统计对比纳入患者的:(1)穿刺成功率;(2)穿刺所需时间;(3)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值=0.556,P值=0.018),(P<0.05);实验组穿刺所需时间优于对照组,(T值=24.331,P值=0.000),(P<0.05);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值=4.348,P值=0.037),(P<0.05)。结论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当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方法,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穿刺并发症的出现,且缩短患者穿刺所需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锁骨下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指南质量评级及内容分析
18
作者 谢爽 王霜 《全科护理》 2025年第3期588-591,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外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指南相关内容,为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首先计算机检索与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相关指南,然后经过文献纳入排除,再使用AGREEⅡ质量评价系统对纳入指南进行质量分析,最后对...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外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指南相关内容,为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提供依据。方法:首先计算机检索与成人中心静脉导管冲封管相关指南,然后经过文献纳入排除,再使用AGREEⅡ质量评价系统对纳入指南进行质量分析,最后对指南内容进行汇总。结果:共纳入8篇指南,其中A级指南5篇,B级指南3篇,从冲封管液类型、冲封管液容量、冲封管技术、冲封管时机、质量持续改进5个方面总结23条最佳证据。结论:从指南数量来看,国外指南数量高于国内,因此国内专家应根据我国国情及疾病特点制定符合我国病人的临床实践指南,让病人获益,为临床导管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指南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佟洋 陈一爽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叙事护理在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叙事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负面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20
作者 郭君 王明琴 朱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置管前血生化指标、PICC相关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CRT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肿瘤分期、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PLT值、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是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Ⅲ~Ⅳ期、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置管前D-D及FIB增高、PICC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肺癌PICC置管患者更易形成CRT。对肺癌患者PICC置管形成CRT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与控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