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PCR结果及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洋 赵辉 李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6期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疑似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脑脊液PCR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CNS感染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采... 目的探讨疑似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脑脊液PCR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CNS感染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采用多重PCR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病原体。最终确诊CNS感染的患者根据PCR检测结果分为PCR阳性组和PCR阴性组,将非CNS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采用Upset图归纳PCR阴性CNS感染患者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特征与PCR阴性CNS感染的关系。结果140例患者最终96例确诊CNS感染,96例CNS感染患者中有56例PCR阳性,据此分为PCR阳性组(56例)、PCR阴性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3组发热时间、脑膜刺激征、脑电图重度改变、意识障碍比例、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蛋白量及颅脑CT异常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阳性组脑膜刺激征比例、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蛋白量、脑电图重度改变比例高于PCR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set图显示,PCR阴性CNS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主要集中在脑脊液白细胞数>50×106/L、脑电图重度改变、脑脊液蛋白量>0.2 g/L、脑膜刺激征及发热时间>4 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刺激征(OR=7.040)、脑脊液白细胞数(OR=1.323)、脑脊液蛋白量(OR=8.989)、脑电图重度改变(OR=16.667)与PCR阴性CNS感染有关(P<0.05)。结论早期PCR阴性的患者可通过判断其临床特征来预测CNS感染,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多重PCR检测 脑脊液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对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组学模型的增量价值
2
作者 马泽宇 阎静 +2 位作者 张振宇 刘献志 周金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究DWI对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BM)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效能的增量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 目的:探究DWI对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幕上孤立性脑转移瘤(BM)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效能的增量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或立体定向活检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BM(115例)和PCNSL(77例)的患者。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每个患者的多参数MRI(T1WI、T1c、T2WI、FLAIR和ADC)中提取特征,并经过特征标准化筛选后,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模型。同时,基于常规MRI(T1WI、T1c、T2WI和FLAIR)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常规影像组学模型。使用AUC评价各模型,并用Delong分析进行比较。另外3位独立的影像科医师在参考模型输出结果前后进行两次诊断,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验证集AUC(95%CI)分别为0.948(0.906~0.990)、0.923(0.859~0.986);常规影像组学模型则为0.898(0.845~0.951)、0.855(0.765~0.945)。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的分类性能优于常规影像组学模型(P<0.05)。在参考了多参数影像学模型的输出结果后,3位医师诊断的准确率分别由90.8%、87.7%、83.1%提高为98.5%、93.8%、89.2%。结论:引入DWI的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BM和PCNSL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脑转移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再生
3
作者 水晶 何宇 +5 位作者 江楠 徐坤 宋丽娟 丁智斌 马存根 李新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6期7889-7897,共9页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再生是由脱髓鞘事件触发的基本修复过程,主要通过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再生髓鞘。髓鞘再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星形胶质细胞、髓鞘碎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周细...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再生是由脱髓鞘事件触发的基本修复过程,主要通过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并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再生髓鞘。髓鞘再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星形胶质细胞、髓鞘碎片、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周细胞、T细胞以及年龄等的影响。目的: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调节突触活动、营养支持及组织修复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检索2014-2024年在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中文检索词:“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髓鞘再生”,英文检索词:“Astrocyte OR Astroglia*,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Remyelination”,经筛选后提取6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以多发性硬化为代表的脱髓鞘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疾病修饰疗法,尚无可用的促进髓鞘再生的方法,因此,探索髓鞘再生相关靶点以促进髓鞘再生是十分必要的。(2)髓鞘再生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成熟为少突胶质细胞,后者产生髓磷脂包裹轴突以形成髓鞘的过程。(3)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吞噬髓鞘碎片、参与炎性反应、向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转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细胞供能、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等调节髓鞘再生。(4)文章所归纳的药物是以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衍生因子作为干预靶点调控髓鞘再生,部分药物效果尚可,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来验证。(5)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的分子靶点及信号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再生 髓鞘碎片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外基质 胆固醇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HR-VWI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4
作者 杨景云 熊媛 +1 位作者 苏艳 赵得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CNSV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 RI)常规扫描及H R-VWI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CNSV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 RI)常规扫描及H R-VWI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病变血管分布、病变管壁影像学特点,探究HR-VWI在CNSV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60例患者临床症状中,以感觉运动异常(61.67%)、头痛(50.00%)较常见,其次是行为认知异常(28.33%)和癫痫发作(21.67%),头晕(11.67%)、视力模糊(1.67%)及意识障碍(5.00%)较少见。60例患者共540支大、中血管,病变血管较多见于额叶(55.55%)、颞叶(38.33%)、基底节区(38.33%)。MRI常规扫描显示有89支(16.48%)大、中血管病变,病变血管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狭窄,HR-VWI检查显示有157支(29.07%)大、中血管病变,病变血管管壁呈向心性增厚伴强化,二者病变血管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WI可清晰且直观显示病变血管管壁情况,对提高CNSV诊断敏感度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脑血管系统 黑血技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5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6
作者 谢小华 葛亚楠 +4 位作者 滕振杰 李美锡 许静 吕佩源 董艳红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2-84,共3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理类型多表现为高度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90%),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或低...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病理类型多表现为高度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约占90%),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表现为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或低级别的淋巴瘤,病灶常累及大脑、脊髓、脑神经、软脑膜和视网膜。PCNSL占淋巴瘤的1%,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4%~6%,约为原发颅内肿瘤的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多发性硬化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慧洁 黄云 +1 位作者 黄志华 江丽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5013-5021,共9页
背景:利用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不仅可以精确靶向治疗部位,还能提高局部浓度,为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的:探讨外泌体的生物发生、生物学功能,综述当前有关细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背景:利用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不仅可以精确靶向治疗部位,还能提高局部浓度,为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的:探讨外泌体的生物发生、生物学功能,综述当前有关细胞外囊泡作为药物载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最新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Web of Science、Pub 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76年1月至2024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exosomes,extracellular vesicles,central nervous system,drug delivery,ischemic stroke,Alzheimer’s disease,Parkinson’s disease,spinal cord injury,brain tumor”为英文检索词,以“外泌体,细胞外囊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载药,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肿瘤”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9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外泌体可以轻易通过血脑屏障输送蛋白质、代谢物和核酸到受体细胞中,调节细胞代谢。由于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具有更低的循环免疫原性,在体内循环中能够更少被巨噬细胞识别清除。(2)外泌体可以被设计为递送不同的治疗成分,包括RNA、蛋白质、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能够将治疗成分传送至期望的目标。经过工程修饰的外泌体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并且这种外泌体介导的传递免疫原性极低,有望为将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外泌体 药物递送 脑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脊髓损伤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中骨桥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依玟 史亚军 +2 位作者 孟倩 崔娜 丁一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组织、器官及体液中。该蛋白具有经典的RGD结构域,能够与多种整合素及CD44等受体结合,从而参与体内各种病理过程,如感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和组织损伤等。最近多种研...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胞、组织、器官及体液中。该蛋白具有经典的RGD结构域,能够与多种整合素及CD44等受体结合,从而参与体内各种病理过程,如感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和组织损伤等。最近多种研究揭示了OPN在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表达,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不同调控作用,即在某些条件下OPN可发挥促炎作用激发神经毒性,而在其他条件下又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尽管OP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功能已逐渐受到关注,但缺少系统性的归纳综述。该文旨在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角度,来综述OPN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中枢神经系统 生物学功能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能受体P2Y12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羊雪玲 赵治宏 +6 位作者 路子微 李涛 赵莉莉 张磊 张桂莲 补亚忠 樊洪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P2Y12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P2Y12R最早被发现于血小板中,抑制P2Y12R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相关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现了P2Y12R的表达,脑和脊髓P2Y... P2Y12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P2Y12R最早被发现于血小板中,抑制P2Y12R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相关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发现了P2Y12R的表达,脑和脊髓P2Y12R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并参与其功能调控,介导神经炎症、神经变性等病理过程。本综述总结了P2Y12R在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损伤、颅脑创伤、阿尔兹海默病和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疾病研究及潜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Y12R 血小板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和脑脊液β_(2)微球蛋白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芦晗 王升 陈院朝 《包头医学》 202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 globulin,β_(2)-MG)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本院就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92例,采用联合... 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 globulin,β_(2)-MG)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本院就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92例,采用联合化疗及鞘内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每个疗程3 d后采集患者脑脊液5 mL、血液样本3 mL。统计92例患者化疗疗效、不同疗效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β_(2)-MG水平变化、ROC曲线分析血清和脑脊液β_(2)-MG对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47例,占比51.09%,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33例,占比35.87%,未缓解(non-responsive,NR)12例,占比13.04%,缓解率为86.96%(80/92)。CR组、PR组、NR组患者血清β_(2)-MG水平在化疗不同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PR组、NR组患者脑脊液β_(2)-MG水平在化疗不同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R组、PR组患者脑脊液β_(2)-MG水平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尤其CR组下降幅度更大,NR组患者脑脊液β_(2)-MG水平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却出现轻微上升的现象;将CR、PR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将NR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ROC曲线分析脑脊液β_(2)-MG相对水平与绝对水平对上述两组患者预后预测价值。脑脊液β_(2)-MG相对水平对患者预后具有明显预测价值,灵敏度为98.36%,特异度为84.35%,AUC为0.853(95%CI:0.731~0.988,P<0.05)。结论:脑脊液β_(2)-MG水平可用于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患者预后,其相对水平和绝对水平下降预示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β_(2)-MG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调节的Tregs: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韩奥娅 彭婷婷 +6 位作者 谢银银 张婉婉 孙文琳 谢祎 马蕴青 王翠(综述) 谢南昌(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调节性T细胞(Tregs)具有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诱导自身耐受和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对Tregs的功能、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 调节性T细胞(Tregs)具有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诱导自身耐受和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对Tregs的功能、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均存在Tregs异常和线粒体损伤,但线粒体调节的Tregs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本文综述了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背景下线粒体损伤对Tregs的调节以及未来可能的线粒体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调节性T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12
作者 曾立洁 王亮 杨磊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目的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sal-type NK/T cell lymphoma,ENKTCL)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侵犯病例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目的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sal-type NK/T cell lymphoma,ENKTCL)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侵犯病例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23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8例发生CNS侵犯的ENKTC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随访调查,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后缓解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8例出现CNS侵犯的ENKTC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33~61岁),其中72.2%(13/18)为男性。从诊断ENKTCL到出现CNS侵犯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1~24个月),6例患者在初诊时已伴有CNS侵犯,其余12例在疾病进展时出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可见明显CNS病灶;16例患者接受脑脊液检查,其中13例出现脑脊液异常;另有2例患者房水检测可见淋巴瘤细胞,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见淋巴瘤受累典型表现。治疗结局方面,16例患者接受了以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培门冬酶为基础的化疗,2例达到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5例病情进展。诊断CNS侵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4个月(1~2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5个月。结论ENKTCL CNS侵犯非常罕见,具有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等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脑脊液及房水检查进行综合诊断,有助于及时发现CNS病灶,从而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一凡 李芳芳 +1 位作者 赵静 臧卫周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局限于脑、脊髓和软脑膜的血管壁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多缺乏特异性,且无相关的动物模型,其确切病因及发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局限于脑、脊髓和软脑膜的血管壁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生化及影像学检查多缺乏特异性,且无相关的动物模型,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PACNS是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共同参与导致机体免疫异常所致的免疫性疾病。血脑屏障的破坏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PACN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针对PACNS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白凌云 抗晶晶(综述) 曹翔(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的巨噬细胞,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严格调控。在应对各种类型的环境和细胞应激的反应中,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并表现出促炎或抗炎表型以维持脑组织的稳态,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小胶质细胞的糖代谢变化。有氧... 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的巨噬细胞,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严格调控。在应对各种类型的环境和细胞应激的反应中,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并表现出促炎或抗炎表型以维持脑组织的稳态,在此过程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小胶质细胞的糖代谢变化。有氧糖酵解是促炎型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细胞供能方式,而抗炎型小胶质细胞则利用氧化磷酸化为其提供能量。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小胶质细胞的糖代谢和糖代谢重编程途径,以及其糖代谢重编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靶向小胶质细胞糖代谢重编程治疗相关疾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糖代谢 糖代谢重编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甘颖盈 胡敏 +2 位作者 崔淑雅 柴智 樊慧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5,共5页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一个大亚类,其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依赖Smad蛋白和不依赖Smad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涉及多组织、多器官的形成和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一个大亚类,其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依赖Smad蛋白和不依赖Smad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涉及多组织、多器官的形成和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主要起着促进作用,与少突胶质细胞的髓鞘形成密切相关,在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神经管畸形、帕金森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BMP信号通路的组成、传导机制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信号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损伤 神经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6
作者 钱牧 刘运运 +3 位作者 祝毓帅 冯基高 张帆 赵建农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7-462,共6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eptidase 3,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在损伤修复及神经病理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MMP‑3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促进轴突和髓鞘再生... 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eptidase 3,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在损伤修复及神经病理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MMP‑3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促进轴突和髓鞘再生,并抑制神经再生抑制因子。此外,MMP‑3还通过调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通透性和调控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MMP‑3的异常表达与脑肿瘤的侵袭性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MMP‑3在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深入解析MMP‑3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推动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高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3 中枢神经系统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症 胶质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脑脊液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价值
17
作者 马国梅 李辉 +2 位作者 王亚丽 曹端华 韩敬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究经脑脊液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NGS)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NS)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衡水市人民医院95例经脑脊液病原体培养或PCR测定病原体DNA确诊的ICNS患者。均行脑脊液病原体NGS检测,以经脑脊液病原体培养... 目的探究经脑脊液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NGS)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NS)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衡水市人民医院95例经脑脊液病原体培养或PCR测定病原体DNA确诊的ICNS患者。均行脑脊液病原体NGS检测,以经脑脊液病原体培养或PCR测定病原体DN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脑脊液病原体NGS诊断不同类型ICNS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不同类型ICNS患者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结果。结果NGS检查显示,病毒性脑炎43例,化脓性脑膜炎27例,结核性脑膜炎4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20例。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阳性率高于病毒性脑炎(P<0.05);脑脊液病原体NGS诊断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特异度、准确度高于诊断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特异度、准确度(P<0.05)。结论经脑脊液病原体NGS可用于ICNS早期鉴别诊断中,临床可结合脑脊液生化指标辅助评估ICNS类型,为临床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病原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生化指标 高通量测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连接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可忻 张体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研究人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愈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目前,基于MRI数据,利用不同的连接组学方法,已经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不同层次和维度异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预测与早期干...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研究人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方法愈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目前,基于MRI数据,利用不同的连接组学方法,已经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脑不同层次和维度异常,为疾病发生发展、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预测与早期干预等提供了多角度的科学分析和解释。然而,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研究主要为结构或功能的单一角度,缺乏对连接组学的系统描述,不利于深入理解大脑网络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疾病的多维影响。因此,本文对脑连接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合理选择相关技术和方法,加深对神经系统疾病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连接组学 结构连接 功能连接 有效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挽救性全颅放疗和化疗的疗效比较及预后因素分析探索构架
20
作者 王朋 赵智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96-199,共4页
构建全颅放疗与化疗对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挽留性治疗效果,同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100例患者归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均在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通过盲选法将所有收... 构建全颅放疗与化疗对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挽留性治疗效果,同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100例患者归为观察对象,就诊时间均在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通过盲选法将所有收治对象分成2个治疗小组,给予对照组应用全颅放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化疗方案,两组各种随机纳入50例。分别从6个不同指标对疗效及预后效果进行评估:(1)病情治疗效果;(2)健康调查结果;(3)毒副反应情况;(4)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5)治疗后生存期;(6)心理状态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方案均落实后,观察组疾病治疗效果、健康调查结果以及治疗后生存期均比对照组评估结果更好,观察组治疗后出现毒副反应、病情复发情况较少,二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全颅放疗在复发/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中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该方案副作用较多,而化疗的应用不仅疗效显著,并且可有效减少毒副反应产生,在改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更好,患者病情复发率降低,生存期延长,更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性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全颅放疗 化疗 临床疗效 预后效果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