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中西文化之争”: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 被引量:5
1
作者 郭云泽 刘同舫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2,共7页
近代以来思想史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西文化的比较,有学者试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式对话”找到一种西方话语以服务民族救亡与解放的求解路径,并由此开创了“中西文化之争”的传统。这种论争的背后隐匿着“以比较差异论优劣”的主客二元对... 近代以来思想史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西文化的比较,有学者试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式对话”找到一种西方话语以服务民族救亡与解放的求解路径,并由此开创了“中西文化之争”的传统。这种论争的背后隐匿着“以比较差异论优劣”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中西文化被不自觉地置于彼此互斥的斗争状态中。为了弥合“比较式对话”的历史限度与思维缺陷,顺应全球化发展与世界性文明共同体的形成需要,应当推动“比较式对话”的文化交流向“合作式对话”转化和提升,形成观照世界文化整体发展与破解全球性文明危机的“建构性方案”。这种方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想,在超越“中西文化之争”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觉识与文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之争 比较式对话 合作式对话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看中国文化发展大势——兼谈邓小平关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
作者 鲁子平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5-17,共3页
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系统,它包括器物层次、观念层次和二者中介的制度层次,观念层次是该系统的内核.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试图从近代以来文化讨论的历史过程,谈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同时论及邓小平同志关于“吸收人... 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系统,它包括器物层次、观念层次和二者中介的制度层次,观念层次是该系统的内核.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试图从近代以来文化讨论的历史过程,谈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同时论及邓小平同志关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思想的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讨论的三个回合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文化讨论的第一回合.这一回合,以龚自珍、魏源为发端.龚自珍评议时政,揭露黑暗,倡导变法,开一代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之争 中国文化发展 近代以来 历史地位 人类文明 优秀成果 西方文化 西化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新的文化生命体探析
3
作者 贾磊 《前沿》 2024年第3期124-134,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概念,对新时代破解中西文化之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资本主义文化生命体面临多重危机:资本主义对理性同一性的质疑批判催生了虚无主义,造成了主体性危机;世界祛魅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概念,对新时代破解中西文化之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资本主义文化生命体面临多重危机:资本主义对理性同一性的质疑批判催生了虚无主义,造成了主体性危机;世界祛魅的进程使人走出新教伦理的束缚而投身生活集市,造成了超越性危机;文化工业的统治使商品原则凌驾于艺术原则之上,造成了审美性危机;政治和经济的侵蚀使文化走向衰落,文化被瓦解成为碎片化的领域,造成了总体性危机。与资本主义文化生命体相比,新的文化生命体追求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遏制了虚无主义泛滥和价值意义危机;追求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统一,破除了文化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坚持文化观与人民观相统一,超越了文化资本逻辑和文化商业原则。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世界文化格局重塑提供了崭新的中国叙事,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文化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之争 新的文化生命体 资本主义文化生命体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原文传递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姚顺良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之争 东方文化主义 全盘西化论 中国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启示
5
作者 肖弘祥 欧健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守正创新的原则和胸怀天下的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之争 价值意蕴 现实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法与方向: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陈众议研究员访谈录 被引量:5
6
作者 邹建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共7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西班牙语文学专家陈众议研究员,应邀就我国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多元文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我们的同时也可能消解我们的传统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西班牙语文学专家陈众议研究员,应邀就我国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多元文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我们的同时也可能消解我们的传统与自主,八十年代的“反传统”和九十年代的“解构”风已然使相当一部分人相信这世界再不需要传统;文学作品“经典”的确立是由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相对稳定性所决定的,而“经典”又反过来维系它,并以此激活着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2 0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以至于文学创作都具有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这可以从西方文学的意识形态化以及2 0世纪的冷战与热战、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找到答案,但这些终究不能成为我们的文学及文学理论自话自说、脱离大众、脱离实际的理由;外国文学研究在注重欧美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拉美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的研究;中国的学术研究如要走上正途,必先确立方向,而要确立方向,必先确定立场:以我为主,以自己的传统为主,以自己国家的发展与需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陈众议 研究员 访谈录 中西文化之争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的视界:刘咸炘对进化论的批判 被引量:7
7
作者 周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民国学者刘咸在上个世纪20年代撰文批判进化论,区分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指斥社会进化论不能被视作普遍有效无容置疑的科学真理,同时强调了进化不能等同于进步,并提出了"智进德退&qu... 民国学者刘咸在上个世纪20年代撰文批判进化论,区分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上指斥社会进化论不能被视作普遍有效无容置疑的科学真理,同时强调了进化不能等同于进步,并提出了"智进德退"的观点。刘咸的文化相对主义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并吸收了20世纪初传入国内的西方文化人类学观念,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进化论 文化相对主义 中西文化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系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秦远建 华润兰 《系统科学学报》 1996年第4期35-39,44,共6页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理论,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系统分析 产权制度 领导制度 股份制改造 组织制度 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 中西文化之争 生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诉一代巨匠之心声──读《汤用彤评传》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瑞民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2-,76,共2页
诉一代巨匠之心声──读《汤用彤评传》赵瑞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近推出一套《国学大师丛书》,麻天祥所著《汤用彤评传》是其中的一种。捧读之后,颇有感焉。汤用彤先生是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学者,在佛教史和魏晋玄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里... 诉一代巨匠之心声──读《汤用彤评传》赵瑞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近推出一套《国学大师丛书》,麻天祥所著《汤用彤评传》是其中的一种。捧读之后,颇有感焉。汤用彤先生是学术界久负盛名的学者,在佛教史和魏晋玄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尤以《汉魏两晋南北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用彤 文化观念 《评传》 中西文化之争 魏晋玄学 建设新文化 学术研究 《学衡》派 文化建设 中西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潮音与民族复兴
10
作者 查崑岩 《求实》 1999年第5期46-48,共3页
五四的怒潮巨澜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但五四先驱反帝爱国的激越情怀,追求真理的满腔热忱,冲决罗网的呼吁呐喊,却具有穿越时空感召后人的力量。现在,我们虽然不像先辈那样切实地感受到救亡图存的重压,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五四的怒潮巨澜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但五四先驱反帝爱国的激越情怀,追求真理的满腔热忱,冲决罗网的呼吁呐喊,却具有穿越时空感召后人的力量。现在,我们虽然不像先辈那样切实地感受到救亡图存的重压,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后几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者 民族复兴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中西文化之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 《新青年》 文化的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坛荟萃
11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论坛荟萃任平:交往实践观:市场经济的哲学精神世纪之交,当代中国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从单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贯穿着实践结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一)计划经济:传统实践观。就单一计划经济而言,它... 论坛荟萃任平:交往实践观:市场经济的哲学精神世纪之交,当代中国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从单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贯穿着实践结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一)计划经济:传统实践观。就单一计划经济而言,它内含着一种偏狭的实践结构,即传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观 发展研究 世界感 美学价值 交往实践观 文化进化主义 中西文化之争 价值问题 文化相对主义 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