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文锦 陈南萍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研究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上肢痉挛症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轻至中度痉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小针刀组... 目的:研究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上肢痉挛症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轻至中度痉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小针刀组(n=26)、TMS组(n=27)、联合组(n=27)。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小针刀组进行小针刀治疗,TMS组进行经颅磁治疗,联合组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Fugl-Meyer量表分数、临床痉挛指数分数,运动诱发电位,和静息运动阈值。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提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单一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增高(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单一治疗组,波幅高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静息运动阈值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静息运动阈值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结论: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功能痉挛患者的上肢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大脑皮层兴奋性,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上肢痉挛 小针刀 经颅磁刺激 临床痉挛指数 运动诱发电位 静息运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CSI、MA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任聪颖 《中医研究》 2022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评分(MAS)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评分(MAS)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4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夹脊、大陵、内关、尺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选用直径为0.25 mm、长度为25 mm和直径为0.25 mm、长度为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夹脊穴时,患者采用俯卧位,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5~30 min;患者采取平卧位,向心方向斜刺大陵、内关0.8~1.2寸,尺泽直刺0.8~1.2寸,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均直刺1.5~1.8寸;尺泽行提插泻法,其他诸穴均进针后行提插补法,以局部出现酸麻重胀感为宜,得气后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MAS评分、C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对肢体痉挛情况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针刺治疗 康复训练 临床痉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43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王月 王彦荣 张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0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在20天、3个月MAS评分、CSI评分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观察组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开始时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有效率为88.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豪火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程度,作为中医学绿色疗法之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火针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MAS 临床痉挛指数C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谷娇娇 杨发明 +1 位作者 原晓玲 宁博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0期3457-3460,共4页
目的观察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口服巴氯芬片治疗,B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治疗,C组采用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 目的观察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口服巴氯芬片治疗,B组采用解痉纠偏针法治疗,C组采用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疗效并采用相关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评分均降低(P<0.05),且C组CSI、MAS低于B组和A组(P<0.05或P<0.01),B组CSI、MAS评分低于A组(P<0.05或P<0.01)。治疗后,3组Fugl-Meyer评分均升高(P<0.05),C组Fugl-Meyer评分高于B组和A组(P<0.01),B组Fugl-Meyer评分高于A组(P<0.01)。结论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养血柔筋方加减 解痉纠偏针法 肢体痉挛状态 临床痉挛指数 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 FUGL-MEYER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瑶药泥疗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临床观察:基于阳化气理论
5
作者 许志威 覃伟钊 +6 位作者 封桂宇 钟雪梅 李贤 邓源 林洁洁 任小冬 伍酉林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0期93-97,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阳化气理论运用壮瑶药泥疗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诊断的患者122例,按入院时间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 目的:观察基于阳化气理论运用壮瑶药泥疗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诊断的患者122例,按入院时间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2例、对照组6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壮瑶药泥疗外治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等评估患者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或组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DL)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比:(1)肌张力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改良Ashworth指数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明显改善;(2)生活能力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基于阳化气理论运用壮瑶药泥疗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能有效改善患者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化气 中风后偏瘫 壮瑶药泥疗 改良Ashworth 临床痉挛指数 A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作伟 李平 +2 位作者 姚璐璐 李英艳 麻微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D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 4组治疗后CSI各项评分(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阵挛评分及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阵挛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疗后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巨刺 针法 肌张力障碍 临床痉挛指数 中风后遗症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的评定 被引量:74
7
作者 刘雅丽 高伟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3年第2期60-62,共3页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性疾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症状 ,正确评价和处理痉挛在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多种痉挛评定方法进行初步介绍。
关键词 痉挛 评定方法 Ashworth量表法 临床痉挛指数 神经生理评定方法 肌电图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能力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司南 童光磊 +1 位作者 张敏 周陶成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年第8期737-738,共2页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 目的:观察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48名痉挛型脑瘫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28例和普通治疗组20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添加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下列评估:①临床痉挛指数(CSI);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2项;③行走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都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相比,治疗后的CSI评分、GMFM中D、E区分值及行走速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运动功能 神经肌肉电刺激 易化区 临床痉挛指数 粗大运动功能 行走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梦 刘媛媛 《智慧健康》 2018年第6期77-78,共2页
目的对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3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腕踝针的疗法。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对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3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腕踝针的疗法。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痉挛指数(CSI)及运动功能评分(FAM)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39例患者的CSI指数(7.26±2.1)及FAM评分(80.37±2.1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对于改善患者的痉挛情况,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结合腕踝针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临床痉挛指数 运动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炳烨 易小琴 陈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27-83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78例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特定的肌肉起止点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 【目的】观察针刺肌肉起止点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78例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特定的肌肉起止点进行治疗。2组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痉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痉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Rinkin量表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痉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各项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肉起止点疗法相较于普通针刺疗法具有疗效佳、取穴简便、重复性高等优点,易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针刺 肌肉起止点 NIHSS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改良Rinkin量表评分 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 临床痉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MG评价子午流注巨刺法对卒中后肌痉挛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樊留博 田瑛 +1 位作者 李小军 刘宝华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4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Barthel指数(BI)及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对所测得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CSI评分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max/Mmax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Hmax/Mmax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巨刺疗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 巨刺 康复 肌电描记术 偏瘫 痉挛 中风后遗症 Ashworth分级 临床痉挛指数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Barthe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针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及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与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悦 张威 +1 位作者 崔宇 尹慧丝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0期1245-1252,共8页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与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治疗的8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与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临床治疗的80例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卒中康复训练联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眼针治疗。治疗20 d后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指标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FMA)量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0 d、20 d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Keap1、Nrf2、ARE分子表达水平,同时对患者进行MBI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过氧化酶(GSH-Px)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CSI、FMA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0 d、治疗后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rf2、ARE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Keap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OD、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而MDA水平降低(P<0.05,P<0.01),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Nrf2、ARE分子表达水平与MBI评分情况呈正相关变化,与Keap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两组SOD、GSH-Px水平与Nrf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变化,与Keap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两组MDA水平与Nrf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变化,与Keap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眼针配合NMES治疗在改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等方面优势明显,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机制可能为通过眼针治疗,干预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上调Nrf2、ARE等机体保护因子,下调Keap1等有害性因子表达水平,进而改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机体细胞氧化损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眼针 卒中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临床痉挛指数 改良Ashworth量表 Fugl-Meyer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马艾峰 邢勇胜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上下肢痉挛状况[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和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肌电生理指标[H反射H/M max值、表面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CSI评分、上肢痉挛分级、H反射H/M max值、iEMG、RMS及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H/M值和肌电信号变化,缓解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中风后遗症 偏瘫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 改良Ashworth量表 临床痉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沐莲 许能贵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10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 目的观察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温通阴跷脉(常规针刺联合温和灸阴跷脉)。两组治疗前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CS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肢体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足内翻 中风后遗症 艾条灸 阴跷脉 康复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临床痉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巴拉汀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岩 赵亚明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1234-1238,共5页
目的探讨卡巴拉汀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3例)和治疗组(63例)。对照组口服左旋多巴片,初始剂量为250 mg/次,3次/d,随后依据患者... 目的探讨卡巴拉汀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北京市隆福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3例)和治疗组(63例)。对照组口服左旋多巴片,初始剂量为250 mg/次,3次/d,随后依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每5~7天增加剂量100~750 mg,最大剂量低于6 g,并分成4~6次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3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T-AUT)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左旋多巴片的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UPDRS评分和CSI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SCOPT-AUT评分和WHO生存质量量表各领域得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DAT活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健侧DAT活性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每日左旋多巴片用量为0.75~5.85 g,平均用量(3.74±0.95)g;治疗组每日左旋多巴片用量为0.75~4.68g,平均用量(2.25±0.57)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巴拉汀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强直,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片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评分量表 自主神经症状量表 临床痉挛指数 多巴胺转运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