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控制效果及其联合作用。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出院主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控制效果及其联合作用。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出院主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案首页及合肥市医保中心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反馈,将患者分为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只采取DRG结算组、只纳入临床路径组、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不同组别患者的基线特征及费用差异。调整年龄、性别、入院途径、手术或操作情况、转科情况、病危病重情况、患者来源地、住院时间、支付方式、主要治疗结果等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结果共纳入脑梗死住院患者5461例,结果显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采取DRG结算的患者住院费用较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路径与DRG之间有交互作用,且临床路径降低了DRG的控费效果(t=2.63,P=0.01)。临床路径与DRG付费方式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与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患者相比,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患者或只采取DRG结算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均降低了0.06(P<0.01),而只纳入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降低了0.04(P<0.01)。结论DRG付费方式的降费力度强于临床路径管理,而未结合DRG付费方式的临床路径管理会降低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DRG付费方式需要与临床路径管理深度结合,根据不同病组的质量情况寻找费用的平衡点,以此作为调整优化临床路径的标杆。展开更多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团队协作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实习中的效果,通过与传统带教方式对比,评估其对实习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研究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展开,时间为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共纳入5...本研究旨在探讨将团队协作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实习中的效果,通过与传统带教方式对比,评估其对实习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研究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展开,时间为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共纳入54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27人)和对照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包括每周一次的理论课和实践指导;实验组则应用团队协作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将实习护士分为5-6人小组,每周进行2次小组会议和角色扮演,并按照临床路径进行系统训练,包括入院评估、护理计划制定、治疗实施和出院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培训效果方面,实验组在基础知识水平(94.6±3.8分 vs. 88.9±5.2分,p<0.001)、临床护理技能(92(88,96)分 vs. 84(80,88)分,p<0.001)、问题解决能力(91.5±4.6分 vs. 81.7±6.3分,p<0.001)以及团队合作能力(92(88,96)分 vs. 80(76,86)分,p<0.001)等多个维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分级评价方面,实验组在各项指标的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合格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团队协作和临床路径式教学法通过促进互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个性化指导,有效提升了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控制效果及其联合作用。方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出院主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病案首页及合肥市医保中心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反馈,将患者分为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只采取DRG结算组、只纳入临床路径组、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不同组别患者的基线特征及费用差异。调整年龄、性别、入院途径、手术或操作情况、转科情况、病危病重情况、患者来源地、住院时间、支付方式、主要治疗结果等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DRG付费制度和临床路径管理对脑梗死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结果共纳入脑梗死住院患者5461例,结果显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采取DRG结算的患者住院费用较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路径与DRG之间有交互作用,且临床路径降低了DRG的控费效果(t=2.63,P=0.01)。临床路径与DRG付费方式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与非DRG结算非临床路径组患者相比,DRG结算联合临床路径组患者或只采取DRG结算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均降低了0.06(P<0.01),而只纳入临床路径组患者的住院费用自然对数降低了0.04(P<0.01)。结论DRG付费方式的降费力度强于临床路径管理,而未结合DRG付费方式的临床路径管理会降低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DRG付费方式需要与临床路径管理深度结合,根据不同病组的质量情况寻找费用的平衡点,以此作为调整优化临床路径的标杆。
文摘本研究旨在探讨将团队协作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护理实习中的效果,通过与传统带教方式对比,评估其对实习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方法 研究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展开,时间为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共纳入54名实习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27人)和对照组(27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方式,包括每周一次的理论课和实践指导;实验组则应用团队协作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将实习护士分为5-6人小组,每周进行2次小组会议和角色扮演,并按照临床路径进行系统训练,包括入院评估、护理计划制定、治疗实施和出院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培训效果方面,实验组在基础知识水平(94.6±3.8分 vs. 88.9±5.2分,p<0.001)、临床护理技能(92(88,96)分 vs. 84(80,88)分,p<0.001)、问题解决能力(91.5±4.6分 vs. 81.7±6.3分,p<0.001)以及团队合作能力(92(88,96)分 vs. 80(76,86)分,p<0.001)等多个维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分级评价方面,实验组在各项指标的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合格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团队协作和临床路径式教学法通过促进互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个性化指导,有效提升了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