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破解
1
作者
李弦
《社会科学论坛》
2025年第1期177-185,共9页
数字劳动作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从生产与文化的双重角度确立起了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地位。从生产角度来看,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从文化角度而言,数字劳动代表着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文化。但从其深层本质来看...
数字劳动作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从生产与文化的双重角度确立起了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地位。从生产角度来看,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从文化角度而言,数字劳动代表着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文化。但从其深层本质来看,这两个层面的数字劳动都难逃异化的命运,陷入了主体性的悖论:一方面,数字资本实现了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全面统摄,普通互联网用户的各种消费活动都具有了“生产性”,但其主体行动的逻辑却转化为了资本增殖的手段;另一方面,数字劳动的参与性文化也只是一种新的资本积累模式和吸引投资者的意识形态,而要突破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则要从生产关系层面来改变一般数据的占有方式、实现一般数据的共享,同时也要从生产力层面来思考如何有效突破数字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数字资本
生产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悖论”破解路径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阳倩
李霞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劳动主体性悖论”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异化劳动创造条件,加强了劳动者的机械化和去技能化,并加深了主体间劳动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等。劳动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同人工智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人类维持与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关键。我们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寻解决“劳动主体性悖论”的有效办法,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的具体路径,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
主体性悖论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30年代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
3
作者
高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0-65,71,共7页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身份确认与主体建构,由此形成了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其具体体现为:左翼作家内在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与通过外部斗争而获得的"无产阶级意向"之间的悖论。左翼作家在自身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其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当下重审1930年代左翼作家主体建构过程与特征,理清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左翼作家
主体性悖论
历史渊源
主体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九红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5,共9页
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来看,数字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辩证特性。在主体客体化层面,数字劳动主体尽管能够能动地改造对象性客观世界,但是还力求摆脱数字资本定向、控制和管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主体自由和创新的...
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来看,数字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辩证特性。在主体客体化层面,数字劳动主体尽管能够能动地改造对象性客观世界,但是还力求摆脱数字资本定向、控制和管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主体自由和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客体主体化层面,数字资本主体性虽然客观地需要数字劳动展现其主体自由,但却通过占有和挪用数字劳动主体的能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结构而使得数字劳动主体产生异化。上述构成了数字劳动主体和数字资本主体的内在逻辑和矛盾张力,其结果是导致数字劳动存在着主体性悖论。因此,其超越路径内在于资本主体的自身界限和限制,外显于数字劳动和数字劳动者主体意识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关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阐释,既能揭示当代数字资本主体性实践的虚伪面纱,也能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劳动
主体
资本
主体
主体性悖论
马克思劳动哲学
原文传递
平台资本操控下劳动者主体性发展悖论及其应对
5
作者
柯萌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平台资本推动了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效率与生产力飞速提升,为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平台资本的同一性统治下,劳动者主体性陷入了自由与异化的悖论:能够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空间,但受到全...
平台资本推动了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效率与生产力飞速提升,为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平台资本的同一性统治下,劳动者主体性陷入了自由与异化的悖论:能够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空间,但受到全方位的数字化监管;拥有多元职业选择,却面临不稳定劳动关系下的权益缺失;即便通过创造性的数字劳动获得了自我认同,也会在优绩主义平台操控下陷入沉重的匮乏感。对此,需明确用工关系,完善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对算法的精准治理,积极构建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为提升劳动者主体性开辟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资本
数字劳动
主体性
发展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数字劳动及其主体性悖论
被引量:
11
6
作者
陈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41,共7页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关键性锚点,既承载了数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进步意蕴,也象征着劳动主体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数字劳动关系却呈现出主体自由与主体异化的悖论:一方面是走向灵活...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关键性锚点,既承载了数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进步意蕴,也象征着劳动主体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数字劳动关系却呈现出主体自由与主体异化的悖论:一方面是走向灵活自由、极具创造性与参与感的主体实践,另一方面是遭受隐匿剥削与算法规训的主体异化。对此,我们要重新回归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深刻理解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的同构性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把握数字劳动的真实本质,科学指认马克思所谓主体解放的理论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劳动异化
主体
解放
原文传递
数字劳动教育的主体形塑与实践进路
7
作者
马军
崔颖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9-47,共9页
数字劳动存在劳动者发展与物化、劳动自觉性彰显与算法操控、生产共享与资本宰制的“主体性”悖论。数字劳动教育在价值内涵上应凸显劳动者综合素养拓展、劳动自觉性提升、劳动者主体间性构建等价值目标。数字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要形成面...
数字劳动存在劳动者发展与物化、劳动自觉性彰显与算法操控、生产共享与资本宰制的“主体性”悖论。数字劳动教育在价值内涵上应凸显劳动者综合素养拓展、劳动自觉性提升、劳动者主体间性构建等价值目标。数字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要形成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范式,构建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教育格局,培育超越技术异化的主体素养,弘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数字劳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数字劳动教育
主体
形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
24
8
作者
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5,共7页
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面临的三大悖论:主体性悖论、权利悖论和底线悖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其伦理准则的构建可参考三种模式:理论应用模式、中层原则模式、决...
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面临的三大悖论:主体性悖论、权利悖论和底线悖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其伦理准则的构建可参考三种模式:理论应用模式、中层原则模式、决疑案例普遍化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破解悖论难题的关键是采用"非人主体说",永远不要把人工智能摆放在人类主体的位置,必须立场鲜明地将其视为机器;人永远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人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配的上最高尚的东西。只有如此,才不会沦落到与位卑一等的机器纠结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伦理
技术伦理
主体性悖论
“非人
主体
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破解
1
作者
李弦
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25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数字劳动的批判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FKSB002。
文摘
数字劳动作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从生产与文化的双重角度确立起了人的生命本质和主体性地位。从生产角度来看,一般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从文化角度而言,数字劳动代表着一种参与式的民主文化。但从其深层本质来看,这两个层面的数字劳动都难逃异化的命运,陷入了主体性的悖论:一方面,数字资本实现了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全面统摄,普通互联网用户的各种消费活动都具有了“生产性”,但其主体行动的逻辑却转化为了资本增殖的手段;另一方面,数字劳动的参与性文化也只是一种新的资本积累模式和吸引投资者的意识形态,而要突破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则要从生产关系层面来改变一般数据的占有方式、实现一般数据的共享,同时也要从生产力层面来思考如何有效突破数字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数字资本
生产
异化
Keywords
digital labor
paradox of subjectivity
digital capital
production
alienation
分类号
F014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悖论”破解路径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阳倩
李霞飞
机构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KS008)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30151)
+1 种基金
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23ZZTS0066)
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2023ZZTS0528)。
文摘
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力量,但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类主体性在劳动方面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引发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劳动主体性悖论”。“劳动主体性悖论”具体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为异化劳动创造条件,加强了劳动者的机械化和去技能化,并加深了主体间劳动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等。劳动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同人工智能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人类维持与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关键。我们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寻解决“劳动主体性悖论”的有效办法,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的具体路径,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
主体性悖论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paradox of labor subjectivity"
Marxist labor theory
分类号
F240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30年代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
3
作者
高山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0-65,71,共7页
基金
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750005)
文摘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身份确认与主体建构,由此形成了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其具体体现为:左翼作家内在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与通过外部斗争而获得的"无产阶级意向"之间的悖论。左翼作家在自身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其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当下重审1930年代左翼作家主体建构过程与特征,理清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1930年代
左翼作家
主体性悖论
历史渊源
主体
建构
Keywords
1930s
left-wing writers~ subjectivity paradox~ historical origins l subject construction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九红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5,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福利经济理论范式重构研究”(22YJCZH238)
上海市教育科学一般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及其融入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C202109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来看,数字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辩证特性。在主体客体化层面,数字劳动主体尽管能够能动地改造对象性客观世界,但是还力求摆脱数字资本定向、控制和管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主体自由和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客体主体化层面,数字资本主体性虽然客观地需要数字劳动展现其主体自由,但却通过占有和挪用数字劳动主体的能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结构而使得数字劳动主体产生异化。上述构成了数字劳动主体和数字资本主体的内在逻辑和矛盾张力,其结果是导致数字劳动存在着主体性悖论。因此,其超越路径内在于资本主体的自身界限和限制,外显于数字劳动和数字劳动者主体意识的双向建构过程。这种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关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阐释,既能揭示当代数字资本主体性实践的虚伪面纱,也能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劳动
主体
资本
主体
主体性悖论
马克思劳动哲学
Keywords
digital labor
labor subject
capital subject
subjectivity paradox
Marx's labor philosophy
分类号
F240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平台资本操控下劳动者主体性发展悖论及其应对
5
作者
柯萌
机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CKS056)。
文摘
平台资本推动了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效率与生产力飞速提升,为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平台资本的同一性统治下,劳动者主体性陷入了自由与异化的悖论:能够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空间,但受到全方位的数字化监管;拥有多元职业选择,却面临不稳定劳动关系下的权益缺失;即便通过创造性的数字劳动获得了自我认同,也会在优绩主义平台操控下陷入沉重的匮乏感。对此,需明确用工关系,完善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对算法的精准治理,积极构建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为提升劳动者主体性开辟新路。
关键词
平台资本
数字劳动
主体性
发展
悖论
Keywords
platform capital
digital labor
the paradox of subjectivity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数字劳动及其主体性悖论
被引量:
11
6
作者
陈朦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41,共7页
文摘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关键性锚点,既承载了数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进步意蕴,也象征着劳动主体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数字劳动关系却呈现出主体自由与主体异化的悖论:一方面是走向灵活自由、极具创造性与参与感的主体实践,另一方面是遭受隐匿剥削与算法规训的主体异化。对此,我们要重新回归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深刻理解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的同构性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把握数字劳动的真实本质,科学指认马克思所谓主体解放的理论旨趣。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劳动异化
主体
解放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240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数字劳动教育的主体形塑与实践进路
7
作者
马军
崔颖文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39-47,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理论阐释研究(20XKS03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劳动精神研究与陕西实践(2024QN009)。
文摘
数字劳动存在劳动者发展与物化、劳动自觉性彰显与算法操控、生产共享与资本宰制的“主体性”悖论。数字劳动教育在价值内涵上应凸显劳动者综合素养拓展、劳动自觉性提升、劳动者主体间性构建等价值目标。数字劳动教育体系构建要形成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范式,构建五育并举、学科融合的教育格局,培育超越技术异化的主体素养,弘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数字劳动文化。
关键词
数字劳动
主体性悖论
数字劳动教育
主体
形塑
Keywords
digital labor
subjectivity paradox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he shaping of the subject
分类号
G40-01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
24
8
作者
李子运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5,共7页
文摘
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面临的三大悖论:主体性悖论、权利悖论和底线悖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其伦理准则的构建可参考三种模式:理论应用模式、中层原则模式、决疑案例普遍化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破解悖论难题的关键是采用"非人主体说",永远不要把人工智能摆放在人类主体的位置,必须立场鲜明地将其视为机器;人永远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人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配的上最高尚的东西。只有如此,才不会沦落到与位卑一等的机器纠结伦理问题。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伦理
技术伦理
主体性悖论
“非人
主体
说”
Keywords
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ethics
subjectivity paradox
"non-human subject theory"
分类号
G434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破解
李弦
《社会科学论坛》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性悖论”破解路径探析
阳倩
李霞飞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30年代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
高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超越——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视角的分析
张九红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原文传递
5
平台资本操控下劳动者主体性发展悖论及其应对
柯萌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论数字劳动及其主体性悖论
陈朦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1
原文传递
7
数字劳动教育的主体形塑与实践进路
马军
崔颖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思考
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