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麻醉管理及术后早期恢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醒帅 卢家凯 +3 位作者 赵丽云 程卫平 乔志钰 卿恩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麻醉管理及术后早期恢复。方法应用我院病案室的病案资料数据库,检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施行的tTA-AAR患者61例,比较深低温停循环组(A组,n=19)和常温非体外循环组(B组,n=42)... 目的探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麻醉管理及术后早期恢复。方法应用我院病案室的病案资料数据库,检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施行的tTA-AAR患者61例,比较深低温停循环组(A组,n=19)和常温非体外循环组(B组,n=42)。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常规应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cellsaver洗涤红细胞量、术中库存红细胞悬液输入量、术中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ICU停留时间、早期死亡率、一过性脑功能障碍,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洗涤红细胞量、红细胞悬液输入量和血浆用量明显减少(P<0.05),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明显减轻、术后早期死亡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脊髓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密切监护下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结合血液保护与神经保护措施,对改善tTAAAR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有积极意义。常温非体外循环比深低温停循环对改善术后早期恢复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替换 人工血管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俊 赵洪霞 李党香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32-34,共3页
目的总结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行全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1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术后加强气道护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护理,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监测及消化吸收功... 目的总结马凡氏综合征患者行全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1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术后加强气道护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出血护理,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监测及消化吸收功能监护,加强切口疼痛护理、下床活动训练。结果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585h,术后ICU监护26d,术后70d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对全主动脉替换术患者加强术后监护、疼痛管理、下床活动训练及切口护理,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氏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替换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洪霞 赵俊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0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最佳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6月~2012年7月13例胸腹主替换手术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最佳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6月~2012年7月13例胸腹主替换手术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和肾功能,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做好健康指导。结果1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做好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全胸腹主动脉替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全主动脉替换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2例的手术护理配合 被引量:5
4
作者 韩小红 刘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6期717-718,共2页
目的总结2例分期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通过术前的精心准备,术中体位的管理、皮肤护理;温度的管理;预防感染;自体血回输;动脉压的监测等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结果患者手术顺利... 目的总结2例分期行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通过术前的精心准备,术中体位的管理、皮肤护理;温度的管理;预防感染;自体血回输;动脉压的监测等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至重症监护病房,平稳后至心血管病房,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术前参与术者组织的病例讨论,精心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提供准确到位的手术配合,密切关注手术进展,对手术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术中随时与术者沟通,对术者的要求有预见性,能帮助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替换 主动脉夹层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转流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海瓯 朱俊明 +4 位作者 郑铁 乔志钰 里程楠 方卫纲 孙立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77-279,284,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转流技术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左心转流在胸腹主动脉动脉替换手术中的应用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左心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左心转流技术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左心转流在胸腹主动脉动脉替换手术中的应用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左心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资料,并与我院同期在自体血管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患者的术中、术后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左心转流组患者22例,其中Crawford分型Ⅰ型2例(9.1%),Ⅱ型18例(81.8%),Ⅲ型2例(9.1%);手术时间(9.0±1.8)h,ICU时间(26.9±23.4)h。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3例(13.6%),截瘫1例(4.5%);二次插管2例(9.1%),其中1例患者气管切开(4.5%);术后30 d死亡1例(4.5%)。同期自体血管转流组患者24例,其中Crawford分型Ⅰ型4例(16.7%),Ⅱ型9例(37.5%),Ⅲ型6例(25%),Ⅳ型5例(20.8%)。手术时间(8.5±2.4)h,ICU时间(35.2±18.9)h。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CRRT治疗患者4例(16.7%),截瘫2例(8.3%),二次插管2例(8.3%);术后30 d死亡2例(8.3%)。结论左心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与自体血管转流下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比较,其安全性、有效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转流 胸腹主动脉 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变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春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039-4040,共2页
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用的经典治疗方案是单纯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这一方案成功率高,疗效确切〔1~3〕。然而此方案术后主动脉弓及远端主动脉仍保留假性残腔,其扩张和破裂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对于常合并冠状... 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用的经典治疗方案是单纯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这一方案成功率高,疗效确切〔1~3〕。然而此方案术后主动脉弓及远端主动脉仍保留假性残腔,其扩张和破裂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对于常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这种风险更加显著。因此,术中尽早重建病变血管,杜绝内膜破损、促使假腔内血栓形成并瘢痕化,是提升术后远期疗效的主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替换 三分支支架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7
作者 罗海燕 胡克俭 +6 位作者 陈佳莉 戚晓敏 程玥 赵贇 彭润生 施杨 王春生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2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4例(均... 目的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4例(均为支架术后),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3例(其中1例Bentall术后),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3例(支架术后),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其中仅3例上半身停循环,降温至膀胱温25℃左右,余采用浅低温(鼻咽温33℃左右)节段性阻断,停循环期间行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双泵双管),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组CPB时间145~201(167±51)min,住院时间20~35(27±7)d。3例采用了上半身停循环,停循环时间分别为16 min、19min、21 min;余8例上半身未停循环,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时间为26~37(平均32±4)min。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肾功能衰竭1例,透析后痊愈;出现液气胸1例,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巨大腹壁切口疝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无下肢截瘫及腹腔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病例。结论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CPB是要特别注意上、下肢不同血压的维持、引流差与容量不足的判断、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中流量与压力维持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替换 体外循环 选择性脏器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马月华 李红 +2 位作者 王岳锋 程卫平 卢家凯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6期125-127,共3页
目的观察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度我院大血管中心在全麻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手术患者36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放松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放松组患者... 目的观察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度我院大血管中心在全麻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手术患者36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放松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放松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放松疗法。分别于手术后第2日、第3日、第7日进行放松疗法后对两组患者应用数字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放松组患者在术后第2日、第3日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放松疗法可减轻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促进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松疗法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 切口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马明星 常谦 +5 位作者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魏波 胡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患者156例,ARF诊断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组织标准。依据是否发生术后ARF分为ARF组和无ARF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患者156例,ARF诊断采用改善全球肾脏病组织标准。依据是否发生术后ARF分为ARF组和无ARF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F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男性111例(71.2%)、女性45例(28.8%),年龄19~65岁,平均(40.4±10.9)岁。其中主动脉夹层者130例(83.3%)、动脉瘤者22例(14.1%)、假性动脉瘤者4例(2.6%),合并马凡综合征58例(37.2%),CrawfordⅠ型者6例(3.8%)、CrawfordⅡ型者128例(82.1%)、CrawfordⅢ型者20例(12.8%)、CrawfordⅣ型者2例(1.3%),主动脉破裂者3例(1.9%),急诊手术6例(3.8%)。术后30 d死亡9例(5.8%),永久脊髓损伤8例(5.1%)。术后36例(23.1%)发生ARF,18例(11.5%)需要透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637,95%CI=1.113~6.250,P=0.028)、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6 U(OR=5.508,95%CI=2.144~11.930,P=0.000)和二开止血(OR=3.529,95%CI=1.298~9.590,P=0.013)为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AR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6 U和二开止血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后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 胸腹主动脉替换 急性肾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瓣置换及升主动脉替换术1例的护理
10
作者 孙艳霞 刘晓莉 《西部医学》 2009年第12期2193-2193,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替换 双瓣置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及改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湛镇伊 杨建安 邓阳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11例为CrawfordⅡ型,3例为CrawfordⅢ型。男12例,女2例,年龄28...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11例为CrawfordⅡ型,3例为CrawfordⅢ型。男12例,女2例,年龄28~54岁,平均(36.1±7.1)岁。手术方式4例采用传统深低温体外循环tTAAAR,10例采用改良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传统方式于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建立动静脉通路进行体外转流,改良方式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建立降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循环。结果 14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2.2±9.6)min;脊髓缺血时间为(23.0±7.3)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双下肢截瘫3例,肺部感染4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4例。1例患者术中行脾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开放性行tTAAAR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目前针对部分复杂TAAA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降主动脉替换手术的配合体会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晶 《医疗装备》 2003年第5期30-31,共2页
主动脉急性夹层动脉瘤自然经过十分凶险 ,如果未能及时诊断治疗 75 %的病人于发病后 1个月内死亡 ,1年内 90 %死亡。 1980年PresslerV和MeNamaraJJ报告 ,未手术切除瘤体破裂而死亡者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 2 0 0 1年 8月 ,我院为 1例胸... 主动脉急性夹层动脉瘤自然经过十分凶险 ,如果未能及时诊断治疗 75 %的病人于发病后 1个月内死亡 ,1年内 90 %死亡。 1980年PresslerV和MeNamaraJJ报告 ,未手术切除瘤体破裂而死亡者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 2 0 0 1年 8月 ,我院为 1例胸降主动脉夹层瘤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胸降主动脉替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替换 手术配合 主动脉急性夹层动脉 手术前准备 手术间准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停循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护理配合
13
作者 于仲芬 绍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深低温停循环 胸腹主动脉 主动脉替换 护理配合 配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四分支血管分段停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被引量:28
14
作者 于存涛 孙立忠 +2 位作者 常谦 朱俊明 刘永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 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 目的 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 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Crawford Ⅱ型),慢性StanfordB型夹层瘤24例,慢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瘤5例(均为二次手术),马方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B型夹层瘤5例(2例为二次手术)。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经左后外侧沿腹直肌旁至耻骨联合胸腹联合切口、第五肋间进胸、断肋弓、腹膜外入路,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5.2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昏迷超过3d),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滤治疗痊愈。结论 选用四分支人造血管,采用分段停循环技术行全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脑、脊髓和重要脏器的缺血时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人工血管 体外循环 主动脉替换
原文传递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5
15
作者 熊剑秋 王毅 +2 位作者 苏云艳 邓芳 戴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2,共2页
总结了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和气道管理... 总结了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和气道管理,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和肾功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做好健康指导。患者顺利恢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 夹层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 围手术期护理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式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明 孙立忠 +6 位作者 刘永民 朱俊明 郑军 白涛 程力剑 邢晓燕 万浩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适应证和具体手术方法,明确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到2011年5月,46例Crawford Ⅱ型胸腹主动脉瘤(thoraeoabdominal aorti...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适应证和具体手术方法,明确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2月到2011年5月,46例Crawford Ⅱ型胸腹主动脉瘤(thorae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tTAAAR)。根据术式不同,分为深低温停循环tTAAAR(A)组15例和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B)组31例。计数资料采用精确概率的一。检验和计数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了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ICU治疗情况以及围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和B组术后早期死亡(26.67%对3.20%,P=0.033)和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33.30%对3.30%,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P〈0.0001)、降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01),输注红细胞(P=0.01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情况、内脏缺血时间、脊髓缺血时间、ICU治疗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脊髓损伤、肾功能不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安全、可靠。适应证为可在常温下建立降主动脉到髂动脉旁路循环的胸腹主动脉动脉瘤。.肋间动脉重建是重要的脊髓保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心脏外科手术 胸腹主动脉替换
原文传递
自体心包瓣叶替换主动脉瓣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5 位作者 朱家麟 宋智刚 郝家骅 王连才 王尔松 武士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6-6,共1页
自体心包瓣叶替换主动脉瓣徐志云张宝仁朱家麟宋智刚郝家骅王连才王尔松武士英自体心包瓣叶替换主动脉瓣是近几年倍受重视的一项新技术。鉴于该方法血流动力学性能好、取材容易、无组织抗原性,特别是预计在体寿命优于一般的生物瓣,因... 自体心包瓣叶替换主动脉瓣徐志云张宝仁朱家麟宋智刚郝家骅王连才王尔松武士英自体心包瓣叶替换主动脉瓣是近几年倍受重视的一项新技术。鉴于该方法血流动力学性能好、取材容易、无组织抗原性,特别是预计在体寿命优于一般的生物瓣,因此,国外报道的手术例数逐渐增多,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心包瓣 主动脉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停循环下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全胸腹主动脉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忠东 吴辉 +3 位作者 何伟雄 何波 李珏 彭书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4-625,632,共3页
【目的】总结分段停循环下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全胸腹主动脉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麻醉处理21例,所有病人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注长托宁1mg,吗啡10m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1~0.03mg/kg,依托咪酯0.1~0.3mg/kg,芬太... 【目的】总结分段停循环下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全胸腹主动脉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麻醉处理21例,所有病人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注长托宁1mg,吗啡10m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1~0.03mg/kg,依托咪酯0.1~0.3mg/kg,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1mg/kg麻醉诱导;间断给予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05mg/kg,吸入1%~2%异氟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3~6mg·kg-1·h-1,维持麻醉。【结果】麻醉平稳,21例患者20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4.8%),神经并发症2例,经治疗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透治疗痊愈。【结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麻醉处理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体外循环 主动脉替换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至股动脉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转流经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璟 邢家林 +4 位作者 王嵘 刘永民 朱俊明 侯晓彤 孙立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8-421,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 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原文传递
诱发电位技术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玉印 郑军 +5 位作者 潘旭东 朱俊明 刘永民 葛翼鹏 程力剑 孙立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根据术中诱发电位结果和临床结局及术后随访结果,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脊髓功能保护的价值。本研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诱发电位在主动脉近端阻断后消失,运动诱发电位消失(55.6±18.1)min,体感诱发电位消失(50.3±18.7)min;诱发电位在脊髓节段动脉重建后逐渐恢复。手术结束时所有病例的诱发电位均恢复正常。有2例体感诱发电位始终无变化(假阴性),术后死亡1例,无脊髓缺血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5~14)个月,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结论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诱发电位可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指导术中积极采取脊髓保护措施,预防脊髓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监测 手术中 胸腹主动脉替换 脊髓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