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7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六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附3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滕才钧 廖明壮 +1 位作者 黎志文 宾怀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评价十六层螺旋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性分析3例APSD病例的临床经过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例首次经彩超检查和MRI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经十六层CT多层面重建... 目的评价十六层螺旋CT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复习文献并回顾性分析3例APSD病例的临床经过及CT检查资料。结果 3例首次经彩超检查和MRI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经十六层CT多层面重建后清晰显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大小、形态及分型。结论十六层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修补术的配合体会
2
作者 李卫华 王芳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0-320,F003,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修补术 心血管畸形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漏诊误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车雪瑜 吴棘 +4 位作者 曾德才 谭颖 张婷 苏春晓 蒋春兰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诊治的7例APSD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运用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观察APSD的大小、部位、分...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诊治的7例APSD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资料。运用超声心动图多切面观察APSD的大小、部位、分型、血流动力学改变、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对比右心导管及手术结果,分析该病超声心动图特点,找出漏诊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确诊4例,误诊或漏诊3例。其中1例误诊为肺动脉瓣狭窄,1例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1例漏诊。2例为单纯APSD,5例合并其他不同心内畸形(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右室流出道狭窄)。结论:APSD多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超声心动图仍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结合右心导管、造影或其它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狭窄1例
4
作者 许文慧 许振梅 杨蕴慧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4年第5期480-480,共1页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诊断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主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外科治疗1例
5
作者 孔德平 孔祥荣 +1 位作者 刘廷忱 郝健潮 《黑龙江医学》 1995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动脉导管 肺动脉 先天性心脏病 心血管病医院 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 B型超声 右室流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狭窄1例
6
作者 韩慧霞 《陕西医学杂志》 CAS 1989年第7期57-59,共3页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0.2~1%。现将我室尸检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男,5岁,生后20余天即发现口唇及面部青紫。以后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咯痰,气喘。活动后心慌、气短。于1986年8...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0.2~1%。现将我室尸检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男,5岁,生后20余天即发现口唇及面部青紫。以后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咳嗽、咯痰,气喘。活动后心慌、气短。于1986年8月26日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差,口唇、甲床和全身皮肤均明显紫绀,眼睑及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脉搏:132次/分,呼吸:4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肺动脉 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陈脉 黄柳柳 +2 位作者 蒋春兰 曾德才 郑宝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 目的分析在单纯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4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42例伴有主动脉瓣脱垂的pmVSD、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术后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反流的变化,统计主要生存不良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随访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封堵成功率为95.2%(40/42)。生存随访时间(36.6±21.4)个月,无主要生存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较术前减轻。不同AVP组免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未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室间隔缺损大小、主动脉瓣脱垂深度,是术后残余分流及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脱垂,如果术前评估及介入方法把握合适,在超声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治疗,对主动脉瓣影响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超声引导 介入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6
9
作者 余正春 马小静 +1 位作者 夏娟 李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0-262,274,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2013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后收治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2013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后收治7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的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及CT图像、导管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CT检查,诊断为Ⅱ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Ho分型法),均合并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及A型主动脉弓离断(Celoria与Patton分型法)。4例患者行导管检查,3例考虑为阻力型肺动脉高压,放弃手术治疗,余4例均行一期手术矫治。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手术指征的判断需结合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肺动脉压力及阻力是影响手术时机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供 于建华 +2 位作者 宋士秋 谷兴华 庞昕焱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59-360,363,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玲利 谢明星 +9 位作者 杨亚利 王新房 吕清 王静 贺林 卢晓芳 张丽 韩伟 刘莹莹 李朝军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759-763,共5页
目的提高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准确率,建议临床采用Berry分型。方法11例APSD患者,超声心动图重点扫查大动脉短轴、右室流出道、高位升主动脉长轴、肺动脉干长轴和胸骨上窝主动脉弓等切面,观察主动脉肺动... 目的提高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的诊断准确率,建议临床采用Berry分型。方法11例APSD患者,超声心动图重点扫查大动脉短轴、右室流出道、高位升主动脉长轴、肺动脉干长轴和胸骨上窝主动脉弓等切面,观察主动脉肺动脉间隔是否完整及间隔缺损的大小、部位,肺动脉分支与升主动脉的关系,主动脉弓降段发育状况。结果按Berry分型,11例APSD患者超声诊断分型为:APSDI型6例,Ⅱ。型1例,ⅡB型3例,Ⅲ型1例。2例Ⅱ型APSD患者均合并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离断和动脉导管未闭且室间隔完整。术前超声心动图对全部患者的APSD畸形作出了明确诊断,仅漏诊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右心超声造影可明确鉴别APSD与回声中断的假阳性表现。结论超声心动图为无创性诊断APSD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准确性高、重复性强。Berry分型值得向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对患者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12
作者 柯辉 王子朝 +2 位作者 李克红 陈明政 吕建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对患者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72例,对其均实施...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对患者肺动脉压力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72例,对其均实施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三尖瓣反流情况、心脏结构形态以及肺动脉压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残余分流。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 d、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 d(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 d、1个月时的左心房内径有所减小,且小于术后6个月(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个月、6个月,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环径、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有所缩小(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72例患者中,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下降为轻度者58例(占80.56%),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下降为中度者14例(占19.44%),无重度反流者。术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占比低于术前(P<0.05);患者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P<0.05)。结论:对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应用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三尖瓣反流情况,并且可使患者心功能及心脏结构得到有效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间隔缺损 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心功能 肺动脉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弓离断1例
13
作者 陶文鸿 彭格红 刘达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754-755,共2页
病例男,14岁,因“轻微活动后劳累5年,加重4月”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6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51mmHg(1mmHg=0.133kPa),氧饱和度92%。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外2cm,搏动呈抬举样... 病例男,14岁,因“轻微活动后劳累5年,加重4月”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6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51mmHg(1mmHg=0.133kPa),氧饱和度92%。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外2cm,搏动呈抬举样,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6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Ⅱ/6级连续性机械样杂音,P2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主动脉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主动脉窦动脉瘤合并房间隔缺损误诊血性囊肿1例
14
作者 佟琳 付启航 +2 位作者 王小丛 姜舒 徐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245-247,共3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就诊前半月,活动期间出现胸闷、气短,伴有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蹲踞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肿物。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6℃,呼吸20次/...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就诊前半月,活动期间出现胸闷、气短,伴有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蹲踞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心脏肿物。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6℃,呼吸20次/min, 脉搏98次/min, 血压102/83 mmHg, 身高142 cm, 体重35.8 Kg, 尚未初潮,心率规整,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瓣膜听诊区 主动脉动脉 心脏彩超检查 未破裂 初潮 临床资料 白求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3 位作者 凌坚 徐仲英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管未闭 (PDA)及主—肺动脉根部有交通。心血管造影 4例均诊断为IAA合并APSD ,其中 1例合并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手术治疗 1例 ,为IAA (Ⅰ型 )合并APSD (Ⅱ型 )及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  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IAA合并APSD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心血管造影 诊断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分析
16
作者 葛同开 陈寄梅 +4 位作者 温树生 岑坚正 许刚 崔虎军 罗丹东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581-586,共6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44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4例,日龄为(19.7±6.5)d,体质量... 目的总结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44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治疗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4例,日龄为(19.7±6.5)d,体质量为(3.2±0.5)kg。结果术后院内死亡2例(4.5%)。住院期间其他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5%,包括隔肌麻痹2例(4.5%),声带麻痹4例(9.1%),伤口感染4例(9.1%),心律失常3例(6.8%),肺部感染10例(22.7%),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2例(4.5%),急性肾功能不全需要腹膜透析1例(2.3%)。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示体外循环时间(P=0.018)是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线性回归结果分析示术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P=0.000)与住院时间相关。随访中再次手术干预率为7.1%,其中1例患儿出现吻合口再次狭窄,行手术矫治术。2例患儿出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均行外科矫治。电话随访中发现1例患儿主动脉瓣下隔膜,速度为4.2 m/s,电话通知尽快入院治疗。1例患儿术前已诊断缺血缺氧脑病、重症肺炎,术后顺利出院,随访中为脑瘫,智力发育迟缓。随访中未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结论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一期手术病死率已经极大降低,但是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术前ICU停留时间与延迟恢复显著相关;体外循环时间是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中远期病死率较低,应密切关注主要并发症——吻合口再次狭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患儿生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间隔缺损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寒松 萧明第 +1 位作者 刘迎龙 朱晓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平均肺动脉压5.0~10.4kP... 目的:探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平均肺动脉压5.0~10.4kPa(38~78mmHg),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经1.0~2.5cm,其中I型6例,I型7例,II型2例。手术方法:体外循环并行下结扎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14例(其中1例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视缝合2例,补片修补12例。同时纠治合并畸形。结果:全组15例,误诊加漏诊10例,占2/3。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13.3%),其中1例死于术后昏迷,合并心室颤动,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提高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认识、减少术前的误诊和漏诊及术中及时的发现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良好的体外循环和外科手术方法,以及围绕肺动脉高压的积极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肺动脉 间隔缺损 诊断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报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华 刘衡 +2 位作者 李邦国 张体江 骆科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4期112-113,共2页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1%[1]。在临床及影像诊断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易误诊,现报道我院2013年1月行CT扫描并经临床证实的IAA 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的认识和...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ed aortic arch,IAA)少见,占先天性心脏病1%[1]。在临床及影像诊断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易误诊,现报道我院2013年1月行CT扫描并经临床证实的IAA 1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ORTIC 影像诊断 CT扫描 CT表现 文献分析 诊断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启宇 王仲伦 李军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2期725-725,共1页
I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一例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周启宇王仲伦李军山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体重37kg。因心脏杂音、胸闷、憋气,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收住入院。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II/6级连续杂音,肺动... I型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手术治疗一例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周启宇王仲伦李军山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体重37kg。因心脏杂音、胸闷、憋气,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收住入院。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II/6级连续杂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轻亢,血压14.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肺动脉 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治疗有效性观察
20
作者 刘桂栋 张峰 +1 位作者 黄晓碧 朱文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小儿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10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外科组(n=61)和封堵组(n=49)。外科组施行传统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治疗,封堵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治疗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封堵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外科组[61.8(49.8,77.4)min比140.0(130.0,160.0)min、100.0(67.5,120.0)min比210.0(175.0,240.0)min、4.0(3.0,5.0)d比6.0(6.0,6.0)d,均P<0.05];封堵组手术中位总出血量少于外科组[0.0(0.0,62.5)ml比115.0(90.0,140.0)ml,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径均下降(P<0.05),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封堵组0%,外科组6.6%,无显著差异(P>0.05),封堵组新发瓣膜反流发生率大于外科组(8.2%比0%,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胸封堵治疗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对于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经胸微创封堵 超声心动图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