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刘强 余薇 王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 目的:分析miR451a与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关系,为OBI的鉴别提供思路。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25003份,通过血液筛查检出OBI感染者。同时选取40例HBsAg双试剂反应性样本(S/CO>3.0)为阳性对照组,40例健康献血者为阴性对照组(正常组)。检测各组的血浆miR451a水平,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指标,并分析miR451a与OBI的关系。结果:125003份血液样本中54例判定为OBI,OBI感染率为0.043%(54/125003)。与正常组相比,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但OBI组、阳性对照组血浆miR451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HBV DNA载量、TBil、ALT、AST水平均高于OBI组、正常组(P<0.05);OBI组与正常组血浆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血浆miR451a可鉴别OBI者与健康者,且曲线下面积为(AUC)=0.904(95%CI:0.829-0.978);但血浆miR451a较难鉴别OBI者与HBsAg反应者。结论:血浆miR451a可作为H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辅助鉴别HBsAg无反应性献血者的O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miR451a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对功能性治愈的影响
2
作者 俞晓琦 张欣欣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被定义为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HBV... 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被定义为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肝脏炎症缓解和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HBV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持续表达HBsAg,且可发生在慢性HBV感染的早期阶段,因此除了肝组织内难以清除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外,独立于病毒复制的HBV整合来源的HBsAg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难以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近年来HBV整合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其对功能性治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 功能性治愈 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水平变化分析
3
作者 王慧敏 谭炳芹 +1 位作者 王万鹏 吴梦雪 《山东医药》 2025年第1期100-103,108,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7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52例(CHB组)、肝硬化(LC)125例(LC组)、原发性肝癌(PHC)102例(PHC组),LC患者中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79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52例(CHB组)、肝硬化(LC)125例(LC组)、原发性肝癌(PHC)102例(PHC组),LC患者中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CC)27例(HBV-CC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C)98例(HBV-DC组)。明确诊断后在抗病毒治疗前收集各组临床资料,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GP73。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73对PHC、HBV-DC发生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P73对PHC、HBV-DC的诊断价值。结果CHB组、LC组、PHC组血清GP73水平依次升高(P<0.05)。HBV-DC组血清GP73水平高于HBV-CC组(P<0.05)。GP73水平升高(OR=1.006,95%CI:1.001~1.011)、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OR=1.021,95%CI:1.013~1.029)、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水平升高(OR=1.008,95%CI:1.003~1.012)是P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根据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用GP73、AFP、和PIVKAⅡ构建PHC诊断模型(GAP模型),公式:logit(P)=0.006×GP73+0.021×AFP+0.007×PIVKAⅡ-4.103。GAP模型诊断PH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GP73、AFP、PIVKAⅡ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GP73水平升高(OR=1.024,95%CI:1.011~1.036)、Hb水平降低(OR=0.932,95%CI:0.897~0.967)是HBV-D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用GP73、Hb构建HBV-DC诊断模型(GH模型),公式:logit(P)=0.023×GP73-0.071×Hb+6.149。GH模型诊断HBV-D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GP73、Hb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结论随着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病进展血清GP73水平逐渐升高,血清GP73水平可提高其他指标对PHC、HBV-DC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高尔基体蛋白73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患者妊娠结局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冯晓霞 陈玉仙 张晓萍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ICP孕妇234例,根据是否合并HBV感染将患者分为ICP组(172例)和HBV感染组(6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ICP孕妇234例,根据是否合并HBV感染将患者分为ICP组(172例)和HBV感染组(6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凝血及肝功能指标。记录所有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将ICP患者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170例)和妊娠结局不良组(64例)。分析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P组和HBV感染组纤维蛋白原(FIB)及肝功指标依次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ICP组和HBV感染组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畸形、低体重儿、胎儿窘迫、围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升高(均P<0.05)。与妊娠结局良好组比较,妊娠结局不良组有糖尿病史、合并HBV感染患者占比以及FI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合并HBV感染、白蛋白、FIB、ALT、TBA、AST是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加,合并HBV感染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进一步提高,HBV感染、肝功能、凝血功能是I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乙型肝炎病毒 妊娠结局 肝功能 凝血功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的价值
5
作者 李思琪 杨存霞 +2 位作者 吴春梅 崔景景 殷小平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病人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住院治疗的147例HCC病人和癌症影像档案(TCIA)公共数据库中行肝切除术的20例HCC病人。将病人分为HBV感染(HBV)组和非HBV感染(n-H... 目的探讨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病人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住院治疗的147例HCC病人和癌症影像档案(TCIA)公共数据库中行肝切除术的20例HCC病人。将病人分为HBV感染(HBV)组和非HBV感染(n-HBV)组。将医院病人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02例)和测试集(45例)。将TCIA来源的病人作为独立验证集。收集全部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增强MRI影像资料。由2位放射医师手动勾画病灶ROI,利用5折交叉验证、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分类器构建T2WI、DWI、增强MRI、多模态MRI(mpMRI:T2WI+DWI+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模型的Brier分数。在独立验证集中验证最佳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基于SVM、LR分类器的mpMRI模型预测效能均良好[SVM:AUC值分别为0.991和0.941,LR:AUC值分别为0.993和0.936]。测试集中,SVM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LR模型;基于SVM的模型敏感度较高,基于LR的模型的特异度较高。基于SVM-mpMRI模型的诊断效能最佳,其在独立验证集中的AUC值为0.792。校准曲线分析显示,基于LR分类器的mpMRI模型较基于SVM分类器模型(Brier分数分别为0.006、0.069)的预测曲线与实际曲线的拟合度更好。结论基于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可辅助临床无创性预测HCC病人是否存在HBV感染,有助于临床决策,能为HCC的精准诊断提供附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LA和ApoE基因多态性差异分析
6
作者 吴继华 石磊 +2 位作者 张肖 徐震 王铮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2021年4月~2024年4月我院诊治的79例CHB患者和100例慢性HBV携带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外周血HLA基因多态性,采用PCR法检测ApoE基因多重等...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的关系。方法2021年4月~2024年4月我院诊治的79例CHB患者和100例慢性HBV携带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外周血HLA基因多态性,采用PCR法检测ApoE基因多重等位基因,根据文献进行基因分型。结果CHB患者HLA-DQA1*0102和HLA-DRB1*15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3.9%和5.7%,显著低于HBV携带者的25.0%和14.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LA-DQA1*0501、HLA-DQB1*0301、HLA-DRB1*03和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0.3%、31.7%、9.5%和15.8%,均显著高于HBV携带者的12.5%、20.5%、4.0%和7.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HB患者ApoE基因ε2/3基因型和ε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5.2%和8.2%,显著高于HBV携带者的5.0%和3.0%,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B发病可能与HLA和ApoE基因多态性有关,携带HLA-DQA1*0102和HLA-DRB1*15等位基因可能对CHB的发生起抵制作用,而携带HLA-DQA1*0501、HLA-DQB1*0301、HLA-DRB1*03和HLA-DRB1*07等位基因或ApoEε2等位基因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人类白细胞抗原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彭兰新(综述) 向瑜(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学...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部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但肝脏或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这种特殊感染类型称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OBI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突变、宿主免疫反应、表观遗传学、与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等相关。OBI临床风险主要包括HBV的传播、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发生HBV再激活、肝癌发生等。由于OBI独特的血清模式、临床表现、部分检测指标的方法学受限等因素,导致OBI检出率比较低。因此,急需寻找新型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提高OBI的检出率,降低HBV传播的风险。该文主要围绕OBI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伤救治官兵互助输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研究现状
8
作者 杨茜雯(综述) 周斌(综述) 纪永章(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 战伤救治中战地紧急互助输血是拯救官兵生命的重要措施,而传染病暴发始终是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讨论战伤救治互助输血部队官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供血安全和免疫防护的研究现状,指导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个体免疫制定我军官兵个体化的健康防护策略。文章就部队官兵HBV感染的背景、部队官兵HB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与应用、官兵HBV免疫防护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助输血 战伤救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
9
作者 阮甜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综合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接收的1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产妇的临床一般资料、HBV感染情况、肝功能情况、治疗情况、分娩情... 目的:综合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接收的1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产妇的临床一般资料、HBV感染情况、肝功能情况、治疗情况、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等指标,根据新生儿出生时的HBV感染率将其划分为传播组与阻断组,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慢性HBV母婴传播的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HBV感染34例(传播组),未感染64例(阻断组)。传播组与阻断组在母体HBV DNA滴度、母体定量HBsAg、HBV感染家族史、新生儿HepB接种剂量、孕期接种HBIG、母乳喂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母体HBV DNA滴度过高、母体定量HBsAg过高、有HBV感染家族史、新生儿HepB接种剂量(5μg×3)、孕期未接种HBIG、母乳喂养、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影响慢性HBV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母体HBV DNA滴度、母体定量HBsAg、HBV感染家族史、新生儿HepB接种剂量、孕期接种HBIG、母乳喂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是影响慢性HBV母婴传播的相关风险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与干预,从而进一步改善母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影响因素 孕产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陈东兰 张华敏 《大医生》 2025年第4期58-60,共3页
目的 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DPMAS)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HVB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 目的 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DPMAS)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HVB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44例)与DPMAS组(44例)。常规组患者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DPMAS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ALT、AST、GGT、ALP、TBA水平均降低,且DPMAS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HBV感染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人工肝 乙型肝炎病毒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DNA联合乙型肝炎5项检验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
11
作者 黄海艳 《实用医技杂志》 2025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究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联合乙型肝炎5项检验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院患者进行前S1抗原、HBV-DNA、乙型肝炎5项检验[乙... 目的探究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联合乙型肝炎5项检验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院患者进行前S1抗原、HBV-DNA、乙型肝炎5项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以肝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作为诊断纤维化的金标准,探究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的120例患者中,有41例患者未出现肝纤维化,占比为34.2%,作为未发生组;有79例患者出现肝纤维化,占比为65.8%,作为发生组。2组HBeAb、HBsA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g、HBeAg、HBcAb、HBV-DNA、前S1抗原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单一诊断与联合诊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0.7,其中联合诊断价值更高。结论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疾病诊断中,联合前S1抗原、HBV-DNA、乙型肝炎5项指标,较单一诊断方法效能更高,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抗体 肝纤维化 前S1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与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水平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席文娜 罗飞兵 +1 位作者 吴昭 余东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血清HBV RNA及单个核细胞(PBMC)HBV RNA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Peg-IFNα-2b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分别在初始治疗、24周和48周,检测患者血清HBV五项、肝功能、HBV DNA、HBV RNA及PBMC中HBV RNA的变化。结果患者三个时间段的生化指标ALT、AST、TBIL、AKP及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及HBV RNA与PBMC HBV RN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各时间段,肝功能转氨酶无显著变化;治疗24周,血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快速下降,有显著相关性;治疗48周,血清HBsAg、HBV DNA与HBV RNA及PBMC HBV RNA相关性减弱。因此,24周HBV RNA下降幅度优于48周,更能预测临床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RNA 单个核细胞乙型肝炎病毒RNA Peg-IFNα-2b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血清学特征分析
13
作者 刘佳惠 王贝 周丽玲 《中国输血杂志》 2025年第3期402-407,共6页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现状、影响因素及血清学特征,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地区的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转氨酶检测,检...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现状、影响因素及血清学特征,为改进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地区的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转氨酶检测,检测后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统计分析乙肝感染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信息,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OBI人群的易感因素和流行趋势。对OBI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水平。结果 545 292名献血者中,共有388名OBI献血者,阳性率为0.0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45岁、大专以下学历、农民为OBI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388名OBI献血者以抗-HBs和抗-HBc阳性(48.71%)、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16.75%)及抗-HBc单独阳性(16.49%)居多,合格献血者则以抗-HBs单独阳性(46.96%)及血清学全阴性(26.52%)为主。各模式下OBI献血者的抗-HBs水平均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对于抗-HBc阳性者,OBI献血者抗-HBs水平分布以<100 IU/L为主,明显低于合格献血者(P<0.05),合格献血者抗-HBs水平>1 000 IU/L的比例高于OBI献血者(P<0.05)。结论 徐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且整体呈下降趋势,NAT有助于提高HBV感染检出率。OBI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方面的流行病学分布存在差异,且在血清学分布特征上与合格献血者比较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流行病学 献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
14
作者 卢志华 黄文滨 +1 位作者 张满娥 邓巧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4例HBV感染肝衰竭患... 目的分析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在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龙岩市第二医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4例HBV感染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阶段分为慢性肝衰竭(CLF)组35例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组29例,两组均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法(Q-PCR)检测血清中HBsAg和HBV-DNA水平,并比较两组的因子表达情况。结果ACLF组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以及CD4+、CD8+均高于C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分析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D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掌握不同病程阶段HBV感染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为病症的预防和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 病理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15
作者 王敏杰 郭碧容 林丽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23-0125,共3页
探讨通过临床大样本检测调查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患者血清样本2094例,采用PCR方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 探讨通过临床大样本检测调查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患者血清样本2094例,采用PCR方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2094份标本中共有37份HBV-DNA阳性且为低浓度标本。2094人次样本中,肝炎316例、肝硬化51例、肝占位例31例、肝脏恶性肿瘤144例、其他诊断1552例。37例HBV-DNA阳性样本内,肝炎10例、肝硬化3例、肝占位1例、肝脏恶性肿瘤10例、其他诊断13例(其中包括3例普通病人样本)。37例HBV-DNA阳性样本中HBsAg阴性伴HBcAb阳性达到34例(91.89%)。结论:OBI在健康群体内时有形成,肝炎与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向OBI转变的比例较高,检查人群中HBsAg阴性伴HBcAb阳性提示与OBI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输血传播风险及防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全慧 潘彤(综述) 樊晶(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838-841,861,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g检测尤其是核酸检测(NAT)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HBV传播,但是残余传染风险依然存在。OBI献血者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含有极低病毒载量的HBV DNA,即使是高度敏感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也可能是间歇性检测到或无法检测到。目前对于OBI检测缺乏一种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OBI检测的准确度,需要开发更灵敏、标准化和有效的HBsAg、HBV DNA的检测方法;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OBI发展机制,准确诊断OBI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病毒载量 灵敏度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耿龙 徐启桓 +1 位作者 陈禄彪 张卡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HC)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PHC诊断标准的265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241例(90.9%),其中HBVDNA...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ellularcarcinoma,PHC)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PHC诊断标准的265例患者的HBV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5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241例(90.9%),其中HBVDNA阳性201例(75.8%),抗-HBe阳性167例(63.0%),而在167例抗-HBe阳性者中HBVDNA阳性141例(84.4%)。结论:HBV感染是PHC发生的重要的始动因子,大部分PHC病人中存在HBVDNA活动性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研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克坚 郝晓甜 周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方法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HBV感染者血浆样品,经HBV五项、DNA病毒检测,从中筛选出11份基因分型标准品候选品样品。经HBV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初步确定2份样品分别为HBV B型及C... 目的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方法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HBV感染者血浆样品,经HBV五项、DNA病毒检测,从中筛选出11份基因分型标准品候选品样品。经HBV序列测定,进化树分析,初步确定2份样品分别为HBV B型及C型标准品候选品。分别将2份候选品离心、分装后,进行HBV基因分型验证测定,并进行定量的协作标定测定。结果确认筛选出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标准品,其HBV DNA浓度分别为4.67×10~7IU/mL(CV为3.6%)及3.66×10^(8)IU/mL(CV为2.9%)。装量检查,大于0.5 mL/支,符合规定。均匀性检查,两者P值分别为0.428(F值为1.140)及0.420(F值为1.173),分装的标准品支与支之间浓度均匀无差异。将两种标准品在不同方式保存(反复冻融、4℃保存、室温及37℃放置)后,测定结果与-80℃保存样品测定结果相比较,绝对偏差均在±0.2的范围内,方差分析P值均大于0.1;另外,-20℃保存12个月后与-80℃保存样品两者测定数据分析,B型P值为0.237(F值为1.934)、C型P值为0.173(F值为2.737),P值均大于0.1,稳定性验证符合规定。结论制备了HBV基因B型及基因C型两种国家标准品,为我国HBV基因分型试剂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国家标准品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春梅 仇卫民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3期3483-3484,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DNA(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576例乙肝患者及10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BV-LP及H...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DNA(HBV DN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576例乙肝患者及10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BV-LP及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576例乙肝患者血清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7.53%与6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HBV-LP与HBV DNA呈良好的正相关(r=0.785,P<0.0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HBV-LP与HBV DN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可以作为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高尔基体蛋白73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亚宾 《感染、炎症、修复》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35例肝硬化(LC)、18例肝细胞癌(HCC),分别纳入CHB组、LC组、HCC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CHB组又分为轻度CHB组(16例)、中度CHB组(19例)和重度CHB组(12例),LC组又分为代偿期LC组(15例)和失代偿期LC组(20例),HCC组又分为甲胎蛋白(AFP)阴性HCC组(8例)和AFP阳性HCC组(10例)。比较CHB组、LC组、HCC组和对照组TIM-3、GP73、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CHB亚组、LC亚组和HCC亚组患者TIM-3、GP73水平;分析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TIM-3和GP73与ALT、AST、白蛋白及TBil的相关性。结果:四组TIM-3、GP73、ALT、AST、白蛋白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组、LC组和HCC组TIM-3、GP73、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LC组和HCC组TIM-3、GP73、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CHB组,白蛋白水平均低于CHB组(P<0.05);HCC组TIM-3、GP73、ALT、AST及TBil水平均高于LC组,白蛋白水平低于LC组(P<0.05)。轻度CHB组、中度CHB组、重度CHB组TIM-3和GP7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度CHB组、重度CHB组TIM-3和GP73水平均高于轻度CHB组(P<0.05);重度CHB组TIM-3和GP73水平均高于中度CHB组(P<0.05)。失代偿期LC组TIM-3、GP73水平均高于代偿期LC组(P<0.05)。AFP阳性HCC组TIM-3、GP73水平均高于AFP阴性HCC组(P<0.05)。CHB组、LC组、HCC组患者TIM-3、GP73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血清TIM-3、GP73水平明显升高,CHB、LC、HCC不同疾病发展阶段其表达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且与病情发展及肝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高尔基体蛋白7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