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9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RNA-12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1
作者 陈宏 楚兴 +2 位作者 周华友 杨华 杨瑞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5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2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6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22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BV-HCC)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6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128例HBV-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128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miR-122水平,评价miR-122联合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维生素K缺乏/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antagonist II,PIVKA-II)诊断HBV-HCC的临床价值及miR-122在HBV-HCC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相较于健康对照组,CHB组和HBV-HCC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PIVKA-II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且HBV-HCC组较CHB组升高更明显(P<0.05)。另外,HBV-HCC组AFP水平高于其余2组(P均<0.05)。MiR-122在健康对照组、CHB组和HBV-HCC组的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iR122对HBV-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联合AFP、PIVKA-II时诊断价值最高。以miR-122中位值分层,miR-122低表达组患者中肝纤维化患者比例明显更高,并且HBV DNA水平更高(P均<0.05)。此外,存在肝纤维化的HBV-HCC患者miR122水平显著低于未存在肝纤维化的HBV-HCC患者(P<0.05)。随访期间,33例HBV-HCC患者死亡,3例失访。肝癌巴塞罗那分期B期、不完整肿瘤包膜、手术切缘>1 cm、miR-122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死亡的独立性因素(P均<0.05)。HCC患者中miR-122高表达组(≥0.521)总生存时间[33.3(17.5,46.8)个月]显著长于miR-122低表达组[15.0(6.5,32.4)个月](χ^(2)=49.349,P=0.001)。结论MiR-122可能参与HBV相关肝炎向HCC的进展,并可能作为HBV-HCC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 微小RNA 122 预后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寡糖链、甲胎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风险筛查与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芸 蔡欣奕 +5 位作者 丁靖诺 陆圣威 陈萃英 吴婷婷 张军利 赵卫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55-1860,共6页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 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病理分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CC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多进展至中晚期阶段,有肝内、门静脉或其他部位转移,预后较差。在疾病早期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目的 探究寡糖链和甲胎蛋白(AFP)在HBV相关HCC的风险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1—1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HCC患者123例,HCC患者42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肝硬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AFP],计算慢性肝病患者肝癌风险预测模型评分(aMAP评分),收集寡糖链标志物检测结果(G-Test)。将HCC患者作为HCC组(42例),非HCC患者根据aMAP评分进行分组,<50分为低风险组(40例)、50~60分为中风险组(44例)、>60分为高风险组(39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P、G-Test及两者联合诊断HCC的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联合指标与单个指标AUC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AFP、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HCC组患者AFP、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TB低于高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患者年龄、TB、G-Test高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ALB、PLT低于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0.05);中风险组患者的年龄、肝硬化比例高于低风险组,PLT低于低风险组(P<0.05)。AFP和G-Test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796(95%CI=0.706~0.886,P<0.001)、0.878(95%CI=0.813~0.943,P<0.001),两者联合诊断HCC的AUC为0.901(95%CI=0.844~0.957,P<0.00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诊断HCC的AUC高于AFP(Z=2.104,P=0.03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FP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4.8%(140/165),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39,P<0.001),G-Test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率为89.5%(145/165),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4,P<0.001)。G-Test诊断AFP阴性HCC的AUC为0.895(95%CI=0.839~0.952,P<0.001)。结论 寡糖链作为一种潜在血清生物标志物,对HBV相关HCC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AFP阴性HCC患者的补充检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类 寡糖链检测 症筛查 早期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miR-155、miR-181a表达意义探究
3
作者 王凌 刘志东 周丹丹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8-53,共6页
目的探究外周miR-155、miR-181a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对HBV HCC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 目的探究外周miR-155、miR-181a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对HBV HCC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HBV HCC患者117例作为肝细胞癌组,HBV相关良性肝病117例作为慢性肝病组,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6例,采集外周血,比较两组miR-155、miR-181a表达差异,分析miR-155、miR-181a表达与HBV相关HCC患者发病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外周血miR-155、miR-181a表达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随访3年,Kaplan-Meier法分析miR-155、miR-181a对HBV相关HC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肝细胞癌组外周血miR-155、miR-181a表达均较慢性肝病组高(P<0.05)。外周血miR-155、miR-181a表达与HBV相关HCC发病、HBV-DNA载量、门静脉侵袭、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外周血miR-155、miR-181a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768、0.818,二者联合诊断AUC值0.923,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此时最佳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6%、88.03%。miR-155高表达亚组3年生存率为82.14%,明显低于低表达亚组的94.74%(P<0.05);miR-181a高表达亚组3年生存率为80.36%,明显低于低表达亚组的96.49%(P<0.05)。结论HBV相关HCC患者外周血miR-155、miR-181a表达异常升高,二者共同参与HBV相关HCC发病及恶性进展,检测其水平对于疾病诊断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155 微小核糖核酸-18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RNA和HBV DNA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倩 李娜 +3 位作者 冯艾 张琳 王亚文 惠凌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6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和HBV D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中的表达。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的82例CHB患者和61例HBV-HCC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RNA和HBV DNA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中的表达。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的82例CHB患者和61例HBV-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的HBV DNA、HBV R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的HBV DNA与HBV RNA检出情况及相关性,分析HBV DNA与HBV RNA对HBV-HCC的诊断效能。结果CHB组的HBV DNA、HBV RNA载量及HbsAg阳性率高于HBV-HCC组(P<0.05);CHB组的ALT、AST、ALP及GGT水平低于HBV-HCC组(P<0.05)。两组的HBV RNA阳性率均略高于HBV DNA;对阳性数据做散点图结果显示,CHB组的HBV RNA载量高于HBV DNA(P<0.05);对HBV DNA和HBV RNA阳性数据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HBV DNA与HBV RNA均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HBV RNA诊断HBV-HCC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HBV DNA。结论HBV RNA在CHB进展为HBV-HCC的过程中具有比HBV DNA更优的临床监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DNA HBV RNA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赖菁 高志良 +3 位作者 杨林 陈伟 周翔 柯伟民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7-611,共5页
背景与目的:Wnt信号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β-catenin基因编码的β-catenin是该通路的关键因子,已在肝癌组织检测到β-catenin基因变异且存在于exon3的condons32~45之间... 背景与目的:Wnt信号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肝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β-catenin基因编码的β-catenin是该通路的关键因子,已在肝癌组织检测到β-catenin基因变异且存在于exon3的condons32~45之间。本研究旨在探讨β-catenin宿主基因多态性与人肝癌易感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有慢性HBV感染的肝癌患者进行肝癌家系和流行病学调查后,对有和无肝癌家族史病例按匹配条件进行1:1配对。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测序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β-catenin基因exon3扩增及序列检测,并结合肝癌家系调查结果比较分析SNP rs28931588、rs28931589和codons31~46基因序列。结果:162例中有肝癌家族史者16例(9.87%)。选择24例(包括有肝癌家族史12例和与之匹配的无肝癌家族史12例)进行基因exon3扩增及测序。24例患者在SNP rs28931588、rs28931589位点均为"G",其中3例exon3的codons32~46序列有差异,存宿主基因多态性。但是未能见到明确的突变规律和特异性热点突变位点。结论:β-catenin基因exon3中SNP rs28931588、rs28931589和codons31~46序列可能不是HBV相关肝癌的遗传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Β-CATENIN基因 遗传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C3对AFP阴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武永乐 李冰 +3 位作者 刘晖 李鹏 吕福东 丁惠国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416-419,I0001,共5页
目的评价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l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26例手术及179例肝穿刺活检的HBV相关HCC患者肝组织GPC3(... 目的评价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血清甲胎蛋白(AFP)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l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426例手术及179例肝穿刺活检的HBV相关HCC患者肝组织GPC3(GPC3L)的表达,并检测其血清AFP及血清GPC3(GPC3S)水平。结果 GPC3L可特异地表达于HCC细胞,而癌旁组织及肝硬化结节中无表达。手术切除的HCC组织中80.0%(341/426)为GPC3L阳性,且不同HCC分化程度之间GPC3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活检的HCC组织中74.9%(134/179)为GPC3L阳性。AFP≥400μg/L对诊断HCC的敏感度为25.4%。AFP阴性和AFP≥400μg/L的HCC患者GPC3L阳性率分别为77.4%(328/424)和81.2%(147/181)。GPC3L和AFP无相关性。在AFP<400μg/L组GPC3S为(12.63±1.63)μg/L,在AFP≥400μg/L组为(20.20±2.1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0.32)μg/L,P<0.01。以GPC3Scut-off值为3.5μg/L,其在全部患者、AFP≥400μg/L和AFP阴性的HCC患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4.6%和75.0%、54.6%和80.0%、80.0%和76.0%。结论 GPC3L可作为鉴别诊断AFP阴性HCC与肝硬化良性结节标志物,血清AFP与GPC3S的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鉴别诊断 甲胎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321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陆海英 曾争 +5 位作者 田地 崔建军 田国保 田秀兰 于敏 公维波 《胃肠病学》 2007年第7期417-421,共5页
背景:我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区,其中大部分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有必要对其自然史和临床进程作大样本调查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HB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321例HBV相关HCC患者作流... 背景:我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区,其中大部分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有必要对其自然史和临床进程作大样本调查研究。目的:了解中国北方地区HB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321例HBV相关HCC患者作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行肝功能、甲胎蛋白(AFP)、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1例HBV相关HCC患者中,仅7.2%接受过抗病毒治疗;46.4%和25.5%分别有肝硬化和肝癌家族史;38.3%有饮酒史。21.0%的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62.3%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阳性,HBeAg阳性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和HBV DNA水平较高。84.5%的患者HBV DNA阳性,但其中仅42.6%HBV DNA≥5.0log10,HBV DNA高水平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HBV DNA低水平者。无症状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分别占4.1%、24.1%、39.0%和32.9%。71.0%的患者AFP升高,但其中仅33.8%AFP≥400ng/ml。结论:本组HBV相关HCC患者中,HBeAg阳性和高HBV DNA水平者不多,但病情常较重。肝硬化是HCC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和肝癌家族史对HCC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血清AFP筛查有助于HC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 硬化 肝炎E抗原 乙型 DNA 病毒 甲胎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雅 唐奇远 +3 位作者 赖长祥 黄嘉敏 伍婷 何清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35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135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45例)和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具体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抗病毒治疗、HBV DNA、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脾脏厚度、门静脉癌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与对照组患者HBV DNA阳性率(77.8%vs 66.7%)和PLT计数(中位数:147.87×10^(9)/L vs 148.51×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6,P=0.183;U=2009.500,P=0.942)。出血组患者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1.47±6.64)g/L vs(36.24±7.04)g/L],PT显著长于对照组(中位数:17.85 s vs 16.91 s),脾脏厚度较对照组增厚[(47.98±10.93)mm vs(43.71±11.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7,P<0.001;U=221.500,P<0.001;t=2.072,P=0.040)。出血组患者门静脉癌栓(73.3%vs 4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1.1%vs 46.7%)、红色征阳性(42.2%vs 6.7%)、门脉高压性胃病(48.9%vs 12.2%)、腹水(77.8%vs 44.4%)、腹膜炎(55.6%vs 22.2%)、肝性脑病(17.8%vs 3.3%)和肝肾综合征(17.8%vs 2.2%)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ALB(OR=0.912,95%CI:0.852~0.977,P=0.008)、红色征(OR=8.551,95%CI:2.808~26.036,P<0.001)、门静脉癌栓(OR=4.368,95%CI:1.761~10.834,P=0.001)、腹膜炎(OR=4.135,95%CI:1.877~9.109,P<0.001)和肝性脑病(OR=5.466,95%CI:1.282~23.313,P=0.022)是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ALB为保护性因素,红色征为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组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1.5%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9,P<0.001)。出血组中病死者和生存者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11±5.73)g/L vs(31.84±7.59)g/L;t=-0.366,P=0.716],对照组中病死者和生存者ALB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32.56 g/L vs 36.70 g/L;U=256.500,P=0.065)。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仅合并红色征(0%vs 0%)、门静脉癌栓(3.0%vs 11.1%)、腹膜炎(8.0%vs 5.0%)及肝性脑病(12.5%vs 0%)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红色征、门静脉癌栓、腹膜炎和肝性脑病是HBV相关肝细胞癌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 上消化道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黄罡 周伟平 吴孟超 《腹部外科》 2017年第2期85-88,共4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虽然肝脏外科技术飞速发展,但近30年来肝癌病人预后无明显改善,大家往往重视局部治疗,对肝癌病人的全身综合治疗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了对我国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乙型肝炎病...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虽然肝脏外科技术飞速发展,但近30年来肝癌病人预后无明显改善,大家往往重视局部治疗,对肝癌病人的全身综合治疗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了对我国肝癌的最主要致病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研究和有效治疗。结合我们自己在这一方面前期的研究结果以及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系统阐述了HB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作用和意义。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预防肝癌病人HBV再激活,改善HCC病人肝脏炎症、肝纤维化,显著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并讨论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药物选择以及治疗疗程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还显示抗病毒应答时间快慢、病毒耐药变异等均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此选择速效、低耐药核苷类药物。并主张长期抗病毒治疗,以最大限度改善HBV相关HCC病人预后。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应该成为HBV相关HCC病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治疗 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关键基因筛选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曹旭 李小科 +5 位作者 糟小宾 杨先照 张嘉鑫 李志国 杜宏波 叶永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3-1772,共20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关键基因及潜在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HBV相关肝癌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121248和GSE49713,通过GEO2R法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关键基因及潜在药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HBV相关肝癌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121248和GSE49713,通过GEO2R法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PI),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hub基因及可视化网络。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和UALCAN数据库确认有临床预后价值的关键基因。通过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突变和生存预后,通过CTD数据库获取对关键基因有潜在作用的化合物并进行比较。结果共获得93个DEGs,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蛋白质水解和有丝分裂核分裂等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小体、细胞外区域和细胞外隙等细胞成分;主要与血红素结合、铁离子结合和染色质结合等功能;主要集中在代谢途径,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3条通路。筛选分析hub基因并从中得到10个关键基因,在突变、表达相关性及预后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靶点筛选出白藜芦醇、雷公藤甲素、穿心莲内酯、黄芩提取物、水飞蓟宾、姜黄素、槲皮素、隐丹参酮等候选药物。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多个关键基因与潜在药物,为临床HBV相关肝癌治疗靶点的选择及药物方案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 基因芯片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蔡馨 李欢 +1 位作者 汤冬玲 张平安 《中国医药》 2022年第8期1184-1187,共4页
目的评估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GL-1)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11月招募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传染科以及体检中心的102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组)、41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肝... 目的评估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GL-1)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11月招募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传染科以及体检中心的102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组)、41例HBV感染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以及48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各组甲胎蛋白及FGL-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GL-1和甲胎蛋白单独以及联合对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肝细胞癌组甲胎蛋白、FG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肝硬化组[75.70(7.50,1 907.33)μg/L比3.00(2.20,4.20)、5.20(2.20,11.98)μg/L;46.28(21.83,121.15)μg/L比0.67(0.48,0.91)、21.24(9.85,25.1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肝细胞癌组与对照组鉴别诊断时,FGL-1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1.000,敏感度为99.02%,特异度高达100.00%,此时甲胎蛋白的AUC仅为0.899,且敏感度仅为78.43%,而二者联合的AUC为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在肝细胞癌组与肝硬化组鉴别诊断时,FGL-1的AUC为0.799,高于甲胎蛋白的0.747,且在甲胎蛋白特异度仅有82.93%时,FGL-1的特异度仍保持为100.00%,而二者联合的AUC为0.874,敏感度为71.57%,特异度为100.00%。在肝细胞癌组与对照组+肝硬化组鉴别诊断时,FGL-1的AUC为0.907,此时甲胎蛋白的AUC为0.829,虽然甲胎蛋白敏感度(78.43%)高于FGL-1(65.69%),但特异度远不及FGL-1(78.65%比98.88%),而二者联合的AUC为0.942,敏感度为73.53%,特异度为100.00%。结论FGL-1在诊断HBV相关肝细胞癌时诊断价值强于甲胎蛋白,FGL-1可以作为肝细胞癌的非侵入性诊断指标,且FGL-1与甲胎蛋白联合后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关键基因筛选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雅琪 王艳玉 +8 位作者 张文婧 韩梅 穆华夏 杨希 卜伟晓 陶子琨 孔雨佳 石福艳 王素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3-1252,共10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的早期诊断和不良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阐明HBV-HCC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检索“hepatitis Binduced HCC”,下载基因数据集GSE1212...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的早期诊断和不良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阐明HBV-HCC发生发展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检索“hepatitis Binduced HCC”,下载基因数据集GSE121248,通过R软件中的“limma”数据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clusterProfiler”数据包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建立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采用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GEPIA)、Kaplan Meier-Plotter和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关键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CIBERSORT”数据包分析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共筛选出574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173个,下调基因401个。GO功能富集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小分子代谢、信号转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视黄醇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药物代谢通路和化学致癌作用等。筛选PPI网络中的细胞分裂周期20(CDC20)、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细胞周期蛋白A2(CCNA2)、纺锤体检测点蛋白(BUB1B)、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Discs大同源相关蛋白5(DLGAP5)、异常纺锤体样小头畸形相关蛋白(ASPM)、中心体蛋白55(CEP55)、驱动蛋白超家族11(KIF11)和驱动蛋白超家族20A(KIF20A)为HBV-HCC的关键基因。GEPIA数据库分析,上述10种关键基因在HCC患者中均呈高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关键基因高表达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结论:细胞周期与病毒致癌作用相关基因(CDC20、CDK1、CCNA2和BUB1B)与HBV-HCC患者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密切关联,可能成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小锋 朱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0-614,共5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其多发生在肝脏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在中国,长期慢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肿瘤干细胞(canc...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和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其多发生在肝脏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在中国,长期慢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理论认为HCC的起始细胞(tumor initial cell,TIC)是CSC,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明确,特别是CSC在HBV相关HC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肿瘤干细胞在HBV相关HCC发病中的机制及CSC标志物在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被引量:44
14
作者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 +6 位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病毒与肿瘤专业委员会 陈孝平 樊嘉 董家鸿 李欣 陈成伟 周伟平 《肝脏》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下文简称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肿瘤,据WHO统计,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大原因[1]。肝癌高发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中>5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下文简称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肿瘤,据WHO统计,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大原因[1]。肝癌高发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中>50%来自我国[2]。目前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3-5]。尽管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进步明显,但近20年肝癌死亡率并未明显降低。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肿瘤复发转移率高达40%~70%。肿瘤复发、进展、转移,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致死病因 肿瘤复发 中国专家共识 细胞 病毒治疗 衰竭 公共卫生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22-3p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富平 刘红强 +1 位作者 常清 冷伟业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8期702-708,共7页
目的探讨miR-222-3p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04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391例HBV-HCC患者(HBV-HCC组)和213例非HBV-HCC患者(非HBV-HCC组)。另选... 目的探讨miR-222-3p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604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391例HBV-HCC患者(HBV-HCC组)和213例非HBV-HCC患者(非HBV-HCC组)。另选取28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HBV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外泌体miR-222-3p表达水平,分析miR-222-3p表达与HBV-HCC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外泌体miR-222-3p对HBV-HCC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miR-222-3p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BV-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HBV-HCC组患者血清外泌体miR-222-3p水平显著高于非HBV-HCC组和HBV组(P<0.001)。经ROC曲线分析,血清外泌体miR-222-3p用于HBV-HCC诊断(HBV-HCC组vs.HBV组、HBV-HCC组vs.非HBV-HCC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0(95%CI:0.878~0.922)、0.731(95%CI:0.692~0.771)。血清外泌体miR-222-3p的表达与患者HBV-DNA拷贝、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异常凝血酶原(DCP)、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有关(P<0.05)。HBV-HCC患者血清外泌体miR-222-3p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6年、4.1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8%、35.7%(Log-rankχ^(2)=15.078,P<0.001)。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外泌体miR-222-3p表达水平升高是影响HBV-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结论血清外泌体miR-222-3p与HBV-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升高是影响HBV-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22-3p 血清外泌体 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霖霖 石清兰 +2 位作者 韦华柱 莫展进 黄祖鸿 《肝脏》 2023年第5期614-617,共4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分型.HCC病因复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其首要病因,而HBV感染过程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分型.HCC病因复杂,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其首要病因,而HBV感染过程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状态、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HBV基因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持续异常均可作为HCC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男性性别、高龄、过量酒精摄入、高血糖水平等亦是HCC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从以上角度探讨HCC发生的潜在高危因素,系统阐述HCC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构建更为合理、敏感的疾病预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高危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柴胡汤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凌慧 侯恩存 +4 位作者 赵艺蔓 陈晓宇 李洲强 郭凯凯 覃凤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1期110-116,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小柴胡汤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小柴胡汤方药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O数据库检索疾病基因芯片差异分析。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基因,导入cyto...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小柴胡汤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检索小柴胡汤方药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O数据库检索疾病基因芯片差异分析。筛选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基因,导入cytoscape构造网络图与拓扑分析。基于R语言进行富集GO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小柴胡汤抗HBV相关HCC的主要活性成分含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最核心基因为CDK1。GO注释共278条,KEGG通路18条。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受体具有较为稳定的结合活性。结论:小柴胡汤可能通过作用于多靶基因、多生物过程、多信号通路发挥抗HBV相关HCC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细胞(HCC) 网络药理学 GEO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3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诊断及预后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卓玮 胡刚峰 章波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773-1780,共8页
目的:分析血清miR-203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HBV-HCC的患者167例(HBV-HCC组),另收集同期健康人170例(健康对照组)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170例(... 目的:分析血清miR-203表达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HBV-HCC)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HBV-HCC的患者167例(HBV-HCC组),另收集同期健康人170例(健康对照组)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170例(CHB组)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203表达。记录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结果:HBV-HCC组患者血清miR-203表达显著低于CHB组[0.52(0.33,0.78)vs.0.76(0.70,0.92),P<0.05]及健康对照组[0.52(0.33,0.78)vs.0.95(0.80,1.34),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分析,血清miR-203水平能够区分HBV-HCC患者和CHB患者或健康对照人群,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0.893,而且联合检测能够提高甲胎蛋白(AFP)单独诊断的AUC值(P<0.05)。与血清miR-203高表达组比较,血清miR-203低表达组肝纤维化、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2~3期、最大肿瘤直径>3.50 cm、多发病灶、谷丙转氨酶(ALT)>40 U/L、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HBV DNA>4.96 logIU/mL以及术前APRI评分>0.60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203表达是HBV-HCC患者复发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血清miR-203低表达HBV-HCC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高表达组(χ^(2)=14.939,6.184,P<0.05)。结论:miR-203可能是HBV-HCC潜在的诊断、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3 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
19
作者 高玉雪 宁琪琪 +3 位作者 蔡玉莹 关媛月 杨鹏翔 陈德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1期31-34,48,共5页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MM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25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MMR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MMR缺失(dMMR)组(18例)...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MM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25例HBV相关肝细胞癌术后MMR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MMR缺失(dMMR)组(18例)和MMR正常(pMMR)组(107例),比较两组病理特征和临床指标,进一步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发生dMMR的影响因素。结果dMMR组缺失情况包括MutL蛋白同系物1(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表达缺失(4例)、MLH1表达缺失(1例)、MutS蛋白同系物2(MSH2)/PMS2表达缺失(1例)、PMS2表达缺失(12例)。dMMR组坏死率、微血管侵犯率、谷草转氨酶水平、异常凝血酶原水平低于pM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P53蛋白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dmondson分级、谷草转氨酶水平是发生dMM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dMMR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中是一种低频事件,与患者Edmondson分级、谷草转氨酶水平有关,可能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错配修复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43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耀辉 沈琳 武波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11期913-916,共4页
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切除的HBV相关HCC肝组织标本101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x43蛋白表达,同时收... 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切除的HBV相关HCC肝组织标本101例,同时选取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x43蛋白表达,同时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HCC组织Cx43蛋白阳性表达为42.5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8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期、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AFP浓度≥400μg/L患者Cx4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24%、29.41%、25.64%和23.33%,明显低于TNM分期Ⅰ~Ⅱ期、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AFP浓度<400μg/L的患者(P<0.05);Cx43蛋白阳性表达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和总体生存期分别为27个月和43个月,均明显高于Cx43蛋白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蛋白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