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类型分析——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
1
作者 孙宇 宁静 +3 位作者 孙天成 王宁 王梦秋 马浩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4,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多体系统理论,构建宾县多维空间结构,为探索空间优化方案提供经验。研究方法:熵值-TOPSIS法、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分析等。研究结果:(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极—场—区—网”多维... 研究目的: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多体系统理论,构建宾县多维空间结构,为探索空间优化方案提供经验。研究方法:熵值-TOPSIS法、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分析等。研究结果:(1)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识别并划分出宾县6个乡村振兴极、4个村镇空间场、10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互联网络;(2)乡村和村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高水平区形成了小范围集聚,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布局;(3)整体上宾县城乡基础网的空间要素聚集联系及区划特征表现出非均衡化,高引力值网络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城镇核心区周围,形成了明显的环城镇核心区向西部的极轴网络。研究结论:“极—场—区—网”多维结构框架可有效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的增长轴及发展极点,并可借助引力特征定位乡村地域系统最优综合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极—场—区—网 乡村类型识别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多情景模拟
2
作者 陈义勇 吕妍 +1 位作者 洪武扬 郭仁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0,共8页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索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在梳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乡村地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21—2070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乡...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探索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在梳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乡村地域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21—2070年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乡村发展情景。结果表明:中国未来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人口、产业子系统得分增长速度快于土地子系统,土地子系统是决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继续当前的发展路径虽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和城镇化水平,但高经济增速会对耕地保护、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威胁,人-地-业协调发展面临挑战。可持续发展的SSP1路径是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走向高水平耦合协调的最佳选择。未来发展要积极提升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要推动乡村建设用地减量、劳均耕地面积指数型增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人-地-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业 耦合协调度 多情景模拟 乡村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永生 施琳娜 刘彦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95-2503,共9页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资源利用 环境污染 乡村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与乡村地域系统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是反映乡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乡村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19个建制镇的村... 村镇居民出行特征是反映乡村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乡村地域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也是乡村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村镇居民调查数据,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19个建制镇的村镇居民的跨区域出行规律,揭示村、镇、县、市之间相互联系特征,并应用多水平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Meologit),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小城镇服务设施供给、区位和对外交通便利性对村镇居民跨区域出行频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地区传统地域系统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村-镇-县"等级结构模式依然是主体,但"村-县"和"镇-市"的联系在增强;对村庄居民来说,县城一级服务地的服务和商品的重要性凸显;乡村居民跨区域出行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和西部大城市周边的村镇居民的出行频率高于中部地区,平原和丘陵地区居民出行频率高于山地、高原地区,地区间差异随出行目的地等级提高而更加明显;随着"村村通公路"的基本全覆盖,地理区位和交通设施条件不再是影响居民城乡联系的主要因素,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出行需求、收入增加和小汽车拥有率提升等因素对居民跨区域出行的影响在增强,通过"大修大建"乡村公路来促进城乡联系的传统做法需要进一步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居民 跨区域出行 乡村地域系统 多水平有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和功能的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及协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徐磊 张盼盼 +3 位作者 张贵军 杨静园 胡丰 马立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6,130,共10页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应对乡村地域空间发展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基础。该文基于系统论与认识论,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分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负向集聚程度逐步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水平的差异增大;②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也呈现逐年升高的特征,中等韧性水平以上的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且正向集聚程度逐渐增强,邻近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韧性水平的差异减小;③河北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韧性与功能韧性之间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上逐年提高,从拮抗阶段逐步过渡到磨合阶段为主,耦合协调度也不断向更高的稳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韧性 结构和功能 协调性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视角下乡村地域系统碳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千禧 曹智 王介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6-1274,共19页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减排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乡村碳效应包括碳排放效应和碳汇效应,因核算范畴、方法、指标等不同,各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构建乡村碳循环体系...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减排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乡村碳效应包括碳排放效应和碳汇效应,因核算范畴、方法、指标等不同,各研究结果间差异较大,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构建乡村碳循环体系,使用Meta分析方法综述乡村碳效应定量研究成果,以期为形成乡村空间碳效应的系统认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碳排放占乡村碳排放总量的20%,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的30%和70%。少施1 t氮肥可减排9.526 t CO_(2),相当于节约9555 kWh电,可用于生产27 t大米;减少1%的牛羊数量可减少4.48%的养殖业碳排放。2)乡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占乡村碳排放总量的80%,其碳减排潜力高于农业生产;燃煤占直接碳排放的80%,若将1%煤炭消费替换为生物质能,乡村生活将减排3624.8万t CO_(2),节电3636 kWh。3)1990—2022年间,我国乡村净碳汇呈增长态势,乡村年均净碳汇50025.8万t,相当于节约7.36亿t标准煤,123亿元固碳成本。建议增加新型长效肥料研发投资,推广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加大低碳生活理念宣传力度,推进乡村数字化能源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乡村减排增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乡村地域系统 碳效应 碳排放 碳汇 碳减排 碳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年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亚楠 黄安 +1 位作者 高阳 王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9-216,225,共9页
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科学认知乡村韧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和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框架的基础上,从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4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2018年... 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科学认知乡村韧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其空间分异特征。在系统归纳乡村韧性和乡村地域系统演化框架的基础上,从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4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2018年万年县乡村韧性水平,并利用ArcGIS 10.5可视化了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乡村韧性水平高低是乡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表征,乡村韧性包含村域资源禀赋状况和乡村人文社会条件,表现为村域生产资本、公共资本、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的集合。(2)万年县乡村生产资本水平、公共资本水平、文化资本水平和生态资本水平空间分异明显。(3)万年县乡村韧性水平整体不高,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区域差异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4)根据万年县乡村各项资本水平差异,围绕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地—业),提出增强乡村韧性差异化建议。提升乡村资本水平、增强乡村资本多样性是增强乡村韧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韧性评价 乡村资本 差异化发展路径 江西省万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6,共7页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 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选取河南省158个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GIS工具,探究2000—2020年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时空格局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逐渐升高,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指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强,中高水平区逐渐向黄淮海平原集聚。(3)河南省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始终以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为主导。未来可依托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以期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的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耦合协调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划分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9
作者 陈兴 张喆 虞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2年第6期85-95,共11页
乡村地域系统划分是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分异规律、探究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状况、社会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 乡村地域系统划分是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分异规律、探究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状况、社会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178个县(市、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四川省乡村地域系统划分的主导要素分别是地形条件因子、气候与人口综合条件因子、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土地资源禀赋因子;(2)对主导要素聚类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将四川省乡村地域系统划为5个分区,即成都平原综合带动区、川西高原资源主导区、川东丘陵经济约束区、川中山地综合约束区、川南山地经济约束区,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主成分分析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主体性及其对乡村地域系统的影响——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10
作者 张凌媛 孙九霞 《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74,共22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晰乡村的主体性水平,从乡村主体性视角透视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影响路径,对理解当前乡村社会“主体在场”与“主体缺场”并行逻辑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人地关系的适配与协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晰乡村的主体性水平,从乡村主体性视角透视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影响路径,对理解当前乡村社会“主体在场”与“主体缺场”并行逻辑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人地关系的适配与协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阳朔县漓江和遇龙河两河流域2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乡村主体性概念框架、建立乡村主体性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TOPSIS法,测度乡村主体性水平及乡村发展水平,进而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乡村主体性对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元影响路径。研究表明:(1)乡村主体性理论具备推动乡村地位回归的话语意义、奠定乡村本体内涵的概念意义及明确“农民主体性”的动力意义,可解构为主体类型、主体意识、主体行动3个维度;(2)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主体性水平较为均衡、各维度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3)乡村地域系统包括人口、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资源五大子系统,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处于中低发展水平;(4)乡村主体性单个要素并不构成影响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必要条件,乡村地域系统高耦合协调度的组态路径以乡村主体性充分型为核心,乡村地域系统低耦合协调度的引发以乡村主体缺失型路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乡村主体性 乡村地域系统 耦合协调 阳朔县
原文传递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智 黄奕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3-1864,共12页
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 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并结合问题类型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乡村地域系统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以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不同数量和品质的要素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其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承担调节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提升乡村功能的双向传导作用。②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包括资源与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③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和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可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升乡村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乡村转型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 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要素—结构—功能 农村发展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演化机制
12
作者 程明洋 田从争 张东 《地理科学》 2025年第3期613-626,共14页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3个子系统,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乡村地域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其演化机制,并利用平均趋势线划分了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乡村地域系统发展水平及协调水平逐年升高,二者均呈现“东西高、中间低,高低值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逐渐发展成以汉中市北部县域、安康市汉滨区、丹江口库区周边县域为核心的高水平集聚区,并形成汉台区–汉滨区–邓州市横向发展轴。②乡村地域系统协调类型可划分为低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人口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土地发展引领型、高协调水–产业发展引领型4种类型,土地和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地域协调水平上升和空间格局分异的主要驱动力。③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初期水源区乡村地域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而在产业发展和区域政策的调控下,不断促使水源区人类活动、资源分配以及经济格局发生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业 乡村振兴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 被引量:3
14
作者 蔺明芳 谢保鹏 +2 位作者 陈英 裴婷婷 王士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脆弱性研究是探究系统内部要素和机制的重要方式,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促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甘肃省8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VSD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构建甘肃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脆弱性研究是探究系统内部要素和机制的重要方式,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研究对促进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甘肃省8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VSD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生态角度构建甘肃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定量测度2007-2021年各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划分脆弱性类型,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县域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形成以兰州市为核心的高脆弱圈层。2)各子系统脆弱性格局差异显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趋于碎片化且变化明显,经济子系统脆弱性呈空间集聚特征且变化较小,生态子系统脆弱性空间异质性较强。3)共有8种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类型,其中双系统共脆型县区居多且分布零散;强综合脆弱型与弱综合脆弱型县区集中分布;单系统脆弱型的县区数量为:经济脆弱型(17个)>生态脆弱型(10个)>社会脆弱型(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脆弱性 VSD模型 时空格局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被引量:327
15
作者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11-2528,共18页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是一个由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等组成的地域多体系统。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服务支撑国...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是一个由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等组成的地域多体系统。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服务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地理学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亟需以问题为导向、战略为指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人地系统科学为指导,致力于地表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域系统结构、转型过程、演变机理、分异格局、地域功能,以及乡村振兴途径与模式综合研究,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类型及其分异规律。本文以全国39164个乡镇为基本单元,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诊断识别了制约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子,划分了中国乡村地域系统类型,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分异格局,探明了不同类型区乡村振兴科学途径。结果表明:(1)地理环境、村镇化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流动程度和老龄化水平等是乡村地域系统分异的主导因子,反映了乡村发展自然本底特征以及外援动力、内生动力的大小。(2)通过主导要素聚类和空间叠加分析,将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划分为12个一级区、43个二级区。一级区采用"地理区位+主导要素驱动力/约束力"的方法命名,二级区采用"地域范围+主导要素驱动力/约束力+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命名。(3)不同类型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和路径不同,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乡村地域类型 乡村地理学 乡村振兴 区域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 被引量:51
16
作者 刘自强 李静 鲁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2-536,共5页
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乡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稳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保持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还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我... 乡村地域系统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乡村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腾飞和稳定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有效的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保持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同时还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社会、文化价值。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城市优先"的倾向,致使乡村地域系统职能的失调和空间发展的失序。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职能和居住职能的失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失序;乡村发展空间的被剥夺。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将城市与乡村看作同等重要的地域实体,只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城乡的优势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明晰乡村地域系统的职能有利于更理性地思考城乡产业布局、乡村整治的方向、乡村职能的外部性以及乡村补贴等现实的政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职能 乡村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路径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钟洋 李嘉奇 +2 位作者 孙铭悦 李嘉明 路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76-2096,共21页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系统地识别乡村地域系统空间结构,进而制定相应的村庄发展战略,对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对象,引入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了乡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引力模型、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量化识别长沙县的“乡村振兴极—村镇空间场—乡村发展区—城乡基础网”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乡村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呈现以城镇核心区为圆心向外围减弱的圈层式分布结构,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2)地域间供求关系的密切程度是影响空间联系强弱的重要因素,而立足于因素作用的空间联系强度可以较好地表现区域发展的需求和互补格局;(3)“极—场—区—网”多维分析框架能较好地应用于市区近郊县区乡村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识别与优化,具体确定并划分了11个乡村振兴极、3个村域空间场和7个乡村发展区,构建了基于“极—场—区—网”互联网络的城乡基础网,进一步为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 城乡融合区 空间优化 “极—场—区—网”结构 乡村振兴 差异化发展路径
原文传递
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大别山区罗田县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资明贵 周怡 +2 位作者 罗静 张春燕 高子翔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19-1832,共14页
韧性理论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微观尺度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与韧性理论的结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回应与思考。论文构建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风险—韧性(R-PAT)模型,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大别山区罗田县68个样本村的系统... 韧性理论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微观尺度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与韧性理论的结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回应与思考。论文构建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风险—韧性(R-PAT)模型,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大别山区罗田县68个样本村的系统韧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识别村域单元R-PAT类型后,剖析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罗田县村域单元抵御能力、适应能力、转型能力及综合韧性指数差异显著,样本村综合韧性指数普遍不高但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2)依据韧性指数与风险指数的变化,山区乡村地域系统分为高风险—低韧性、高风险—高韧性、低风险—高韧性和低风险—低韧性4种类型,罗田县以高风险—低韧性型与低风险—低韧性型为主;(3)罗田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受多个因子影响,乡村内生动力是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乡村自然与社会本底是其基础性因素,乡村发展潜力是系统潜能持续提升、能力逐渐强化的推动性力量。研究旨在将韧性理论聚焦山区乡村微观单元,为山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山区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与案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乡村地域系统 风险 韧性 大别山区罗田县
原文传递
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鑫 马晓冬 胡嫚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81-1994,共14页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 乡村振兴需要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是乡村地域系统的核心,探索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人-地-业要素互馈如何塑造乡村发展动力不仅有现实迫切性,更有重要学术意义。论文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乡村地域系统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系统可分为本底要素、直接要素与间接要素三大子系统,本底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台”,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主体,而间接要素是乡村发展的“调节器”;人-地-业互馈的科学内涵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优化要素数量组合与空间匹配而塑造乡村发展动力,驱动乡村地域系统向优化状态迁移;人-地-业要素互馈机制框架中三者存在相互作用路径,是一个联动互馈环,有动态性、传播性与关联性特征;人-地-业要素互馈理论框架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人-地-业要素互馈耦合调控实际上是塑造乡村发展动力的过程,应根据互馈路径在综合权衡基础上确定互馈调控强度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业要素 乡村地域系统 互馈机制 发展动力 互馈调控
原文传递
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类型识别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豫东平原区商丘市睢阳区为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耿艺伟 李效顺 +3 位作者 陈伟强 刘希朝 陈姜全 季海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55-1768,共14页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功能适应力”分析框架,以豫东平原区商丘市睢阳区为例,挖掘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特征,进而建立“数理—机理”融合的乡村地域系...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功能适应力”分析框架,以豫东平原区商丘市睢阳区为例,挖掘乡村地域系统韧性特征,进而建立“数理—机理”融合的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适应性类型识别定位方法,甄别系统韧性类型,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地域系统韧性、要素支撑力、结构抵抗力和功能适应力指数空间分异明显,存在显著正向聚集性,其中要素支撑力正向空间聚集性最为显著。(2)类型识别发现,优势发展型行政村30个,规模占比为9.74%;稳健提升型行政村67个,规模占比为21.86%;整治改善型行政村88个,规模占比为30.32%;传统控制型行政村118个,规模占比为38.08%。(3)商丘市睢阳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强弱是由多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扶持力度、人均收入和区位优势度是主导因子。同时,在外源扰动和内核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通过政策调控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区位催化机制和生态约束机制四维驱动差异引致乡村发展路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系统韧性 适应性循环理论 自组织映射特征算法 豫东平原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