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1
作者 王雪梅 马佳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技术逻辑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治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高度契合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实际需求,给予乡村治理广阔的赋能空...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技术逻辑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治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高度契合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实际需求,给予乡村治理广阔的赋能空间。从治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空间和治理主体等四个维度明晰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框架,针对我国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数字治理规则、构建多方协作包容共治模式、重塑空间治理新形态、培育数字型治理主体等优化路径,以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网络视域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机制研究——基于湖北省D村的工作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方伶俐 彭宜红 胡梓瑜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搭建-拓展”分析框架,以湖北省D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对D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梳理各行动者在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角色与作用。结果表明: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搭建-拓展”分析框架,以湖北省D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对D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梳理各行动者在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角色与作用。结果表明: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通过行动者网络“关系重塑-利益联结-动态调适”实现异质行动者行动一致的治理样态,其关键在于核心行动者借助行动者网络联盟创造公共价值,以高度的利益关联和情感联结夯实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以持续的动态调适保障乡村治理共同体的长效。据此,建议通过核心行动者构建异质行动者网络、多维度满足异质行动主体利益诉求、动态调整行动主体及其目标等途径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共同体 共同缔造 公共价值 行动者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抑或数字负能:数字乡村治理的双重效应与内在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凡军 余航 杨舜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2-79,116,共9页
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指导下,技术工具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同时,亦导致了“数字负能”的治理后果。通过建构“技术—制度—参与”分析框架,探索数字乡村治理中数字赋能与数字负能的内在逻辑。研究发... 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指导下,技术工具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同时,亦导致了“数字负能”的治理后果。通过建构“技术—制度—参与”分析框架,探索数字乡村治理中数字赋能与数字负能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数字技术嵌入可以促进乡村治理模式嬗变、秩序结构逐渐规范、民众有序参与治理;另一方面,信息壁垒封锁、考评机制失衡以及供需配置失调是诱发数字工作繁复、数字形式主义、数字技术悬浮等数字负能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从加强技术规训和批判、适度调整制度和优化实践参与等方面共同发力,消弭数字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治理 数字赋能 数字负能 “技术—制度—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治理:复杂情境下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
4
作者 罗强强 刘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 在复杂治理情境中,采取科学策略以应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治理主体、治理制度、文化样态是诠释乡村复合治理过程的三个认知维度。G村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应对治理资源匮乏、治理任务繁重、治理规则复杂的复合场域中,要利用多重治理要素来匹配乡村场域的不确定性后果。利用嵌入性主体与内生性主体的多元互动,立足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合作以及多元文化的互嵌,可归纳出复合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方向。具体而言,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整体性思维,促进多重治理要素的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构建稳固的乡村治理行动者网络,对复杂性社会的多样需求进行充分回应,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制度预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治理 复杂情境 乡村治理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演进历程与展望
5
作者 高亦可 唐丽萍 《现代管理》 2025年第1期76-87,共12页
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其研究价值不断显现。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知识图谱以梳理该领域演进历程。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共同体演进过程与国家乡村治理政策走向有着密切联系,注重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其研究价值不断显现。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知识图谱以梳理该领域演进历程。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共同体演进过程与国家乡村治理政策走向有着密切联系,注重乡村治理政策类、共同体主体类和共同体治理工具类三大类研究主题,并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设计期、乡村治理共同体形塑期和乡村治理共同体发展期三个阶段。未来要从乡村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提高公民精神,促进乡村社会活力,实现“德治、法治、自治”融入到乡村治理共同体,夯实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经验。The research value of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enhance rural governance capac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emerging.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software is used to draw the knowledge map of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research in order to sort out the evolution of this field. It i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rural governance policy, focusing on three major research themes: rural governance policy, community subject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tools, and forming three stages: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design period,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shaping period and rural governanc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maximize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side, improve the spirit of citizenship,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governance, rule of law, and self-government” into the countryside governance community,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untryside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共同体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情感与利益: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三重理路——以河南省S村共同缔造活动为例
6
作者 刘辉 陈相谭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村组单元重组、市场化冲击、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因素使得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公共精神式微、功利主义盛行等治理困境,可以从价值引领、情感互动、利益联结三个角度入手加以破解。河南省S村以共同缔造活动为切入点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构... 村组单元重组、市场化冲击、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因素使得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公共精神式微、功利主义盛行等治理困境,可以从价值引领、情感互动、利益联结三个角度入手加以破解。河南省S村以共同缔造活动为切入点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模式,着重聚焦于价值、情感和利益三个层面:以价值引领推动象征形式的统一化建构与合法化确立,实现集体认同;以情感互动激活居民集体记忆,并借助语言符号与他者行动对集体进行情感反哺,重塑集体关系;以利益联结推动个体由旁观向参与转变,克服“搭便车”困境,达成集体行动。通过价值、情感、利益三者的良性互动增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获得感,是富有成效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创新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共同体 价值 情感 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再嵌入:乡村治理中传统积分制的优化——基于天津市Z村的案例研究
7
作者 程同顺 刘佳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通过量化激励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旨在提高治理效率。传统积分制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可能削弱乡土文化,动摇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天津市Z... 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积分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通过量化激励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旨在提高治理效率。传统积分制在实践中存在局限性,可能削弱乡土文化,动摇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基础。天津市Z村通过文化助推、治理重构和资源吸纳三个关键机制,有效超越传统积分制局限,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文化的再嵌入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会动员和治理参与,可以为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积分制 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问题及法治路径
8
作者 翟翌 吴思颖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8,共9页
新乡贤是指生于乡村、怀有深厚乡土情感,并愿以自身优势反哺家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在村”及“不在村”贤能人士。我国乡贤文化积淀深厚,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宝贵资源,亟须通过法治化手段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制度化路径... 新乡贤是指生于乡村、怀有深厚乡土情感,并愿以自身优势反哺家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在村”及“不在村”贤能人士。我国乡贤文化积淀深厚,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了宝贵资源,亟须通过法治化手段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制度化路径。然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语境下,新乡贤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其返乡和治理实践面临激励保障不足、治理协同机制不健全、村民认同偏低及组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法律依据,立足现实需求,从完善制度支撑、健全协同机制、增强社会认同、优化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法治化对策,推动新乡贤治理从“被动型”向“自发型”转变,营造畅通、可持续的治理环境,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新乡贤 乡村治理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权力结构:形态、归因与逻辑
9
作者 徐海燕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8,共9页
中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如何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摆脱结构性困境,让各类权力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是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挑战。传统乡村遵循“治道”结合的治理结构,经历了治弱道强和治道双弱的时期。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逐步下... 中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如何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摆脱结构性困境,让各类权力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是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挑战。传统乡村遵循“治道”结合的治理结构,经历了治弱道强和治道双弱的时期。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行政权力的逐步下沉,乡村治理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的国家全能主义治村模式,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与一核多元、取消农业税后的嵌入式集成治理模式。两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逻辑底线,应准确认知权力类别及功能,实现“权力—情境”动态平衡,地方精英行为逻辑的转变是治理结构调整的体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结构样态是双向奔赴的产物。对此,应掌握规律、深度观察,及时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 权力结构 行政化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之得失
10
作者 马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诸问题中,王朝政权始终是主角。无论是乡里体系还是户籍管理,无论是教化、信仰还是宗族政策,都处于王朝政权的直接主导之下。这是由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道路与大一统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与欧洲中世纪乡村社会治理的... 在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诸问题中,王朝政权始终是主角。无论是乡里体系还是户籍管理,无论是教化、信仰还是宗族政策,都处于王朝政权的直接主导之下。这是由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道路与大一统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与欧洲中世纪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存在明显不同。欧洲中世纪乡村社会治理的多元与复合源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构造,有其自身鲜明特色;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政府性与统一性既来自整个社会构造的一体与统一,又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特定历史价值与现实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乡村治理 王朝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治理与社会支持如何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基于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考察
11
作者 杨琳 饶金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化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治理韧性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梳理逻辑结构,选取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自主... 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化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治理韧性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梳理逻辑结构,选取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自主治理和社会支持的演进逻辑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遵循汇聚共识—集体行动—常态督导这一逻辑理路。自主治理强化了村民作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力量,社会支持拓宽并巩固了治理共同体的外围,自主治理与社会支持的耦合协同进一步激发治理效能,并产生倍增效应,进而加速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泛在化的数字媒介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自主治理体系的“黏合剂”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编织机”角色,并发挥了相应功能。以民主协商为基础的观念转变、以激励约束为导向的制度供给、以成本分担为动力的共同建设、以共治共享为目的的赋权增能等四项机制确保了治理共同体的效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治理 社会支持 乡村治理共同体 乡村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治理:本然之思、实然之困、应然之策
12
作者 郭建平 金雨菡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能够补齐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城乡融合,有助于打造多元协同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持续激发乡村治理高效能,建设和美宜居富裕富足的现代化新农村。本文基于数字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定位,发现数字乡村治理存在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能够补齐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城乡融合,有助于打造多元协同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持续激发乡村治理高效能,建设和美宜居富裕富足的现代化新农村。本文基于数字乡村治理的多元主体定位,发现数字乡村治理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两大现实问题,以及“三治”融合不充分一大难题,具体包括:自治原则异化、法治松弛弱化、德治缺失虚化。要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释放数字治理效能;创新数字治理理念,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基于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力量协同治理;持续推进“三治”融合,打造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 “三治”融合 治理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礼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逻辑变迁——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13
作者 吴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 基于浙北乡村的田野考察,探讨了传统中国乡村治理的礼治体系与现代的“三治融合”体系之间的治理逻辑差异。礼治是内部各要素相互嵌入并统合在一起的“合而治之”,而三治是各要素既有互补也有张力的“分而治之”。分别以义仓义学与公益基金、祠祀制度与民间信仰管理制度、家风家训与道德评选的三组对比为例,揭示了礼治嵌入于乡村内生秩序,是伦理政治信仰的一体化的特征,且具有身家国天下的一致性;而三治则更多由外生于乡村秩序的制度力量来建构,是制度分化、多元共治的体现,且强调公私领域之间的差异。这种治理逻辑上的不同,使得三治不能仅仅通过借用礼治的某些形式来实现融合。在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条件下,三治体系化的重点不在于“合”,而在于“融”,即需要以情境化的治理实践方式来实现基于分化性逻辑的融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礼治 三治融合 治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14
作者 丁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公共性 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提质增效的机理与驱动
15
作者 叶茂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6,共3页
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独立章节载明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其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亦是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的根基,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保障。解构乡村治... 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独立章节载明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其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亦是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的根基,为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保障。解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素,其囊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维度的整体性与治理场景的多样性,且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耦合性指向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与协同性。“四治融合”多元治理范式或许是乡村治理背景下乡村治理提质增效的内生驱动,将自治、法治、德治与合治嵌入乡村治理,形成如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能动司法赋能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强化价值引导与跨部门协同指引与协调的可行进路,实现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促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振兴 乡村治理现代化 以农民为中心 多元化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性治理驱动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与韧性机制——基于S村“镇村社联动”治理实践的分析
16
作者 付钊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内生性治理以乡村资源激活和村民参与为前提,以超地方力量和资源为补充,旨在实现内外主体联动促进内外资源转换成乡村内生治理动能,弥合“他治”和“自治”两种并行治理逻辑的裂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S村“镇村社联动”创新实践发现... 内生性治理以乡村资源激活和村民参与为前提,以超地方力量和资源为补充,旨在实现内外主体联动促进内外资源转换成乡村内生治理动能,弥合“他治”和“自治”两种并行治理逻辑的裂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S村“镇村社联动”创新实践发现:内外主体通过识别、聚合与转换过程整合乡村内外资源,为乡村治理创造条件;通过乡村主体确权、用权和增权过程促进村民参与;通过多元主体耦合、动员与联动过程建构跨界合作网络;通过强化地方依赖、归属与认同再生产乡村集体价值。经由“资源整合、参与赋权、跨界合作和地方认同”的协同闭环实践激活了乡村内生治理动能,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内外主体通过打造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协同-互补整合机制、外催-内推赋能机制、动态-弹性互动机制以及上下-内外联动机制实现内生性治理,重塑了乡村治理结构,提升了乡村社会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有效 新内生性发展模式 内生性治理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17
作者 吴慧玲 《江西农业》 2025年第5期137-139,共3页
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系统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与治理模式。研究发现,当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呈现出政府主导型、多元协同型和智慧集成型三种主要模式,但在数... 聚焦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系统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与治理模式。研究发现,当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呈现出政府主导型、多元协同型和智慧集成型三种主要模式,但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主体能力、数据资源整合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基于此,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路径体系,包括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深化数字服务融合及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研究表明,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多元参与机制,优化数据要素配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最终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治理现代化 治理路径 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技术对乡村治理结构的重塑研究
18
作者 罗一斌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人口增长等的多重挑战,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和人口增长等的多重挑战,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然而,这些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如何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以期为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协作。研究的实际贡献在于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推动了智慧农业在乡村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智慧农业技术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和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乡村治理 技术应用 治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理性理论视角的乡村治理研究
19
作者 蓝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年第1期182-185,共4页
为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基于有限理性理论视角,分析了基层治理实践中非理性现象的碎片化感知与政策的理性设计之间的明显张力。结果表明,基层治理中非理性实践表现为权力运作环境的复杂性与权力中心的波及面、... 为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基于有限理性理论视角,分析了基层治理实践中非理性现象的碎片化感知与政策的理性设计之间的明显张力。结果表明,基层治理中非理性实践表现为权力运作环境的复杂性与权力中心的波及面、家庭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乡村治理工作的保守性、政策执行者的模糊理解和面临任务时间压力、个体的本能私心和政策的公共属性等问题,均给政策的理性设计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基于此研究,提出构建政策冲突协调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完善督查机制和考核体系等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理性 乡村治理 理性设计 非理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类推进江苏乡村治理清单制的双重路径
20
作者 李辉 《唯实》 2025年第1期89-91,共3页
乡村治理中的清单制,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在... 乡村治理中的清单制,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21]4号)以来,清单制受政策驱动在各地广泛运用,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驱动 乡村振兴 清单制 分类推进 和谐稳定 基层管理 规范化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