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6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雷建园 陈琳 +2 位作者 李文生 刘洁 王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3-26,9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PC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34~84岁,平均年龄64岁,肿瘤最大径约1~6.8...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EPC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34~84岁,平均年龄64岁,肿瘤最大径约1~6.8 cm,平均直径3.2 cm。镜下示纤维性包膜内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筛状排列,低-中级别核异型,2例呈大汗腺分化。免疫组化示ER(10/12)、PR(10/12)、AR(5/8)、GCDFP15(1/1)阳性,纤维性包膜及乳头轴心肌上皮标记均阴性。诊断单纯性EPC 2例,EPC伴导管原位癌(DCIS)4例,EPC伴浸润6例。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EPC好发于老年女性,生物学行为惰性,常伴有DCIS或浸润,其中大汗腺型EPC罕见,准确诊断需在充分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性乳头状癌 大汗腺型 乳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CAN、THBS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2
作者 武胤彤 方艳 +5 位作者 彭薇 汪树静 黄山 王弦 虞红珍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VCAN)、血小板反应蛋白2(thrombospondin 2, THBS2)的表达及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s)的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提取PTC单细胞测序数据,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CAFs相关基因,并对与CAFs相关的枢纽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30例PTC组织中VCAN、THBS2和α-SMA的表达,采用Masson染色法评估肿瘤间质纤维化程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CAN、THBS2位于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与CAFs相关性最强模块的交集核心基因中,与CAFs显著相关,富集分析显示VCAN、THBS2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相关通路。PTC中CAFs的增生率为83.1%(108/130),VCAN、THBS2阳性率分别为96.9%(126/130)、75.4%(98/130)。PTC的间质纤维化指数中位数为32.4,四分位距为22.7~50.0。CAFs的高度增生与淋巴结转移(P<0.001)、高TNM分期(P<0.05)呈正相关,并且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VCAN表达、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01,P<0.05,P<0.001),并且THBS2表达及PTC间质纤维化程度与PTC的组织学亚型相关。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与VCAN及THBS2的免疫反应评分(IRS)均呈正相关(r_(s)=0.713,P<0.001;r_(s)=0.646,P<0.001)。PTC中Masson染色面积百分比与肿瘤间质α-SMA阳性细胞百分比、VCAN及THBS2的IRS均呈正相关(r_(s)=0.892,P<0.001;r_(s)=0.729,P<0.001;r_(s)=0.616,P<0.001)。结论 VCAN与THBS2可作为评估PTC侵袭性与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志物;VCAN、THBS2与CAFs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究PTC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乳头状癌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VCAN THB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C1高表达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凋亡
3
作者 宾禹 李子雯 +6 位作者 左素微 孙思诺 李敏 宋佳茵 林旭 薛刚 吴靖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9-370,共12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1(AP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PTC细胞增殖、凋亡及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GEPIA 2及K-M数据库分析APOC1在PTC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APOC1在PTC和癌...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1(AP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对PTC细胞增殖、凋亡及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GEPIA 2及K-M数据库分析APOC1在PTC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检测APOC1在PT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3株PTC细胞和正常甲状腺Nthyori 3-1细胞的表达。采用细胞转染技术,构建APOC1敲低和过表达PTC细胞模型(TPC-1细胞和BCPAP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分别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验细胞模型构建是否成功。通过生长曲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APOC1后细胞的生长情况和集落形成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APOC1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及凋亡相关靶基因P21,P27,CDK4,CyclinD1,BCL-2,Bax,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APOC1敲低和过表达PTC细胞模型;PTC组织及3个PTC细胞株APOC1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Nthyori 3-1细胞(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沉默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高(P<0.01),S和G2期的细胞比例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CDK4,CyclinD1,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下调(P<0.05);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下调(P<0.001);增强组与沉默组结果相反:P21,P27,Bax,caspase-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上调(P<0.001)。JAK2抑制剂AG490显著减弱过表达APOC1对BCPAP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效应(P<0.01)。结论APOC1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缩短G0/G1期进程,促进PTC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载脂蛋白C1 增殖 凋亡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初诊)一体化诊疗路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专家共识
4
作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 吴涛 +14 位作者 郭月飞 邬杰忠 姜华 王志远 李海凤 李建芳 邓洪容 李星 任杰 胡昆鹏 刘仁斌 叶进 邵春奎 程木华 曾龙驿 《新医学》 2025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近年,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进行规范化诊治和随访十分必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包含超声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参照2015年美... 近年,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因此进行规范化诊治和随访十分必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甲状腺多学科诊疗中心(包含超声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肿瘤内科、病理科、放射科)参照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指南》《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整合诊治指南(2022年精简版)》等,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经验,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流程、细针穿刺病理报告标准,初诊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开放手术、腔镜手术、热消融治疗等根治性治疗的适应证、并发症管理,131I治疗的清甲治疗、辅助治疗、清灶治疗的标准和流程,术后动态评估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等,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初诊)一体化诊疗路径,现予以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初诊 多学科诊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X和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5
作者 韩昭 聂阿娜 +5 位作者 万立 胡玮 陈晓丽 李伟 尚培中 李晓武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SLeX和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TM plus两步法检测SLeX和CK19在120例PTC组织及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运用SPSS 22.0分析SLeX和CK19与... 目的探讨SLeX和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TM plus两步法检测SLeX和CK19在120例PTC组织及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运用SPSS 22.0分析SLeX和CK19与患者年龄、TI-RADS分类、TNM分期、癌浸润、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5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PTC和癌旁甲状腺组织SLeX阳性率分别为67.5%(81/120)和6.7%(2/30),CK19阳性率分别为87.5%(105/120)和10.0%(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组与≥45岁组,SLeX阳性率分别为63.2%(48/76)、75.0%(33/44),CK19阳性率分别为88.2%(67/76)、86.4%(38/4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I-RADS(4类+5类)组与6类组,SLeX阳性率分别为62.1%(59/95)、88.0%(2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阳性率分别为85.3%(81/95)、96.0%(24/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T1期+T2期)组与T3期组,SLeX阳性率分别为58.2%(46/79)、85.4%(35/41),CK19阳性率分别为82.3%(65/79)、97.6%(40/41);有癌浸润组与无癌浸润组,SLeX阳性率分别为79.2%(57/72)、50.0%(24/48),CK19阳性率分别为94.4%(68/72)、77.1%(37/48);有LNM组与无LNM组,SLeX阳性率分别为79.4%(54/68)、51.9%(27/52),CK19阳性率分别为95.6%(65/68)、76.9%(40/52),上述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X和CK19在120例PTC中共阳率为65.8%(79/120),共阴率为10.8%(13/120),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SLeX和CK19高表达预示PTC分期晚,浸润性强,易发生L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SLEX CK19 肿瘤浸润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双期增强扫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武晓娜 邢珂 +2 位作者 苏石 郑朝阳 张昆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双期增强扫描,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有区域淋巴结转移43例... 目的 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双期增强扫描,术后病理检查确定有区域淋巴结转移43例(转移组),无区域淋巴结转移23例(未转移组)。分析CT影像学形态特征、CT增强参数,计算CT增强/平扫的密度值比值,进行ROC曲线分析。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双期增强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的病灶钙化率分别为55.81%和3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中的病灶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明显强化的比例分别为65.12%、76.74%和65.12%,均高于未转移组的34.78%、39.13%和30.43%(P<0.05)。转移组病灶CT增强动脉期的粗糙度(Co)、依赖熵(DE)、短游程低灰度增强度(SRLGLE)、区域大小不均匀度(SZNN)小于未转移组,游程不均匀度(RLN)、低灰度增强度(LGLE)大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病灶CT增强静脉期的粗糙度(Co)、小面积低灰度增强度(SALGLE)小于未转移组,长游程高灰度增强度(LRHGLE)、大依赖增强度(LDE)大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CT增强/平扫的密度值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CT增强/平扫的密度值比值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7.30%,特异度为69.77%(AUC=0.851, 95%CI=0.777-0.925)。CT双期增强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59),准确率为84.85%。结论 CT双期增强对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CT影像学形态特征并结合CT增强定量参数、CT增强/平扫的密度值比值等资料辅助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CT双期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Galectin-3、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琦 蔡晓峰 +2 位作者 姚俊 王珺琰 王捷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死骨片1(sequestosome 1,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死骨片1(sequestosome 1,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搜集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纵横比、微钙化、血流信号分级,弹性成像参数弹性最大值(Emax)、弹性最小值(Emin)、弹性均值(Emean)、弹性标准差(Emen),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增强程度、增强均匀性、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Galectin-3、SQSTM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观察无进展生存期,根据是否发生进展,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Galectin-3、SQSTM1高表达水平的比例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ectin-3高表达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出现微钙化、血流信号2~3级、超声造影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峰值强度、 Emax、Esd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QSTM1高表达患者出现微钙化、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达峰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峰值强度、Emax、Emean、Esd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出现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峰值强度、Emax、Esd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1 mm、血流信号2~3级、较大的峰值强度、Emax和Esd是Galectin-3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流信号2~3级、增强不均匀、较大的峰值强度、Emax和Esd是Galectin-3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较大的峰值强度和Esd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与低水平峰值强度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893,P=0.027),高水平与低水平Esd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1.60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参数联合预测Galectin-3、SQSTM1高表达的敏感度分别为88.4%和81.0%,特异度分别为87.0%和88.2%;多参数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和94.4%。结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Galectin-3、SQSTM1表达水平及预后有关,且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弹性成像 GALECTIN-3 SQST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何润东 付庆锋 +3 位作者 孙平 张帅 孙辉 周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5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SVPTC)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SVPTC)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1月至2022年9月23例DSVPTC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穿刺细胞学及石蜡病理结果。结果23例均行FNAC检查,单侧取材18例,双侧取材5例,共28个穿刺标本;其中25个穿刺标本经术后病理证实为DSVPTC,术前甲状腺FNAC诊断为乳头状癌20个(20/25),可疑癌4个(4/25),另有一例提示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病变,因可疑淋巴结FNAC诊断为转移性PTC行手术治疗而证实。另外,术前对20例患者同时行可疑淋巴结FNAC检查,其中13例确诊为转移性PTC并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通过对DSVPTC患者甲状腺病灶及可疑淋巴结行FNAC检查,有助于DSVPTC的诊断与鉴别,为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弥漫硬化型 细针穿刺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及其新技术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喉前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9
作者 何佳美 曹琨芃 +2 位作者 王欣玥 徐超丽 叶新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59,共7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尤其是喉前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先累及的部位。早期诊断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首...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尤其是喉前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先累及的部位。早期诊断喉前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方式,文章针对高频超声及其新技术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喉前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乳头状癌 喉前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VEGF-A和EFNA1表达水平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10
作者 王淳 张琳琳 +7 位作者 赵鸿渐 邢浩 尹峰燕 张辉 曹文源 罗晓婷 何倩 邢薇佳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2期218-225,共8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肝配蛋白A1(ephrin-A1,EFNA1)表达水平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肝配蛋白A1(ephrin-A1,EFNA1)表达水平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76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血清样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VEGF-A和EFNA1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VEGF-A和EFNA1的表达与PTC LNM的关系,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PTC LNM组VEGF-A表达水平高于无LNM的PTC组(P<0.05),而EFNA1表达水平低于无LNM的PT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A可能是PTC 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FNA1可能是PTC LNM的保护因素;患者的VEGF-A表达水平与血清碘的差异有关,EFNA1表达水平与肿瘤位置、桥本氏甲状腺炎差异有关(P<0.05)。结论:血清中VEGF-A、EFNA1表达水平对PTC LNM的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肝配蛋白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靥玄府郁闭与糖代谢重编程的联系论甲状腺乳头状癌
11
作者 陈思维 张凤暖 高天舒 《山东中医杂志》 2025年第3期286-290,共5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内分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统一辨证论治标准。文章首次从玄府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靥玄府的理论内涵及其与糖代谢重编程的联系,进一步阐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靥玄府郁闭诱发糖代谢重编程相关,故提出...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内分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统一辨证论治标准。文章首次从玄府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靥玄府的理论内涵及其与糖代谢重编程的联系,进一步阐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靥玄府郁闭诱发糖代谢重编程相关,故提出临床上可通过开靥玄府法抑制肿瘤糖代谢重编程状态,从而延缓疾病进展,为中医药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石瘿 瘿瘤 靥玄府 糖代谢重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伴淋巴结两种癌转移1例
12
作者 赵慧珍 郭新建 +5 位作者 郑小影 王丰梅 韩志平 马团乐 张兴艳 马琴俊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伴淋巴结双癌转移的年轻病例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岁男性患者,因亚急...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伴淋巴结双癌转移的年轻病例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岁男性患者,因亚急性甲状腺炎就诊,4年后经细胞学、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右侧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髓样癌,左侧中央区及2、3、4、5区淋巴结均发现同1枚淋巴结中出现双癌转移,且均为独立病灶;右侧中央区及2、3、4、5区淋巴结仅见髓样癌转移。结论双侧均发生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且同一枚淋巴结出现双癌转移,并为单独病灶的年轻病例罕见,本文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疗提供借鉴,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ER数据库年龄≥55岁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疾病特异生存期预测模型构建及风险分层
13
作者 贾颍国 骆鹏飞 +2 位作者 马伟 董金敏 焦大海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讨年龄≥55岁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模型和进行风险分层,评估不同治疗... 目的探讨年龄≥55岁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PTC)患者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模型和进行风险分层,评估不同治疗策略的生存获益。方法收集2004—2019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符合条件的2867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7∶3比例分为训练组(n=2008)和验证组(n=859)。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法识别CSS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Lasso回归筛选关键变量,构建Lasso-Cox和RSF预测模型,并通过一致性C指数(C-index)、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tROC)曲线及Brier评分评估模型的效能,进行风险分层,分析不同治疗策略的生存获益。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较大、远处转移、肿瘤直径较大、腺外侵犯程度高、已婚、不放疗、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化疗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Lasso回归筛选出年龄、肿瘤直径、腺外侵犯和远处转移4个关键变量。Lasso-Cox模型和RSF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均较高,在训练组中RSF模型整体表现优于Lasso-Cox模型,在验证组中两者差异不明显。Log-rank分析显示,高风险组的3年、5年、10年CSS率分别为68.15%、58.63%、37.52%,而低风险组分别为96.86%、94.38%、88.87%。手术方式及放疗对低风险组生存无显著影响,而在高风险组中显示出显著的生存差异。结论本研究构建的RSF模型对年龄≥55岁N1b期PTC患者的CSS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其风险分层,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随机生存森林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碘通过调控钠碘转运体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邢志磊 于晓猛 +5 位作者 刘思雨 丁培森 宋佳慧 孙华君 崔玉山 刘洪亮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5年第2期85-90,104,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高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展的影响,及钠碘转运体(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BCPAP和KTC-1细胞用于实验,利用CCK-8法检测碘化钾(KI)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究高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展的影响,及钠碘转运体(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BCPAP和KTC-1细胞用于实验,利用CCK-8法检测碘化钾(KI)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碘化钾处理组、碘化钾+DNA甲基化特异性抑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处理组和地西他滨处理组。通过EdU细胞增殖检测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各组细胞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I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1.0×10^(-3) mmol/L KI处理48 h后细胞活性最高,因此选择此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较,KI组的BCPAP细胞和KTC细胞EdU阳性细胞率、划痕愈合率、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加,NI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KI组相比较,KI+DAC组的BCPAP细胞和KTC细胞EdU阳性细胞率、划痕愈合率、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降低,NI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碘可能通过增强NIS基因启动子CpG位点的DNA甲基化水平,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碘 乳头状癌 钠碘转运体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iR-497-5p、FOXP4表达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15
作者 向辉 贾晓斌 +2 位作者 柯贤锋 王曦煜 李强 《疑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09-213,219,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微小RNA-497-5p(miR-497-5p)、叉头框蛋白P4(FOXP4)表达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PTC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微小RNA-497-5p(miR-497-5p)、叉头框蛋白P4(FOXP4)表达与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PTC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PT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497-5p、FOXP4 mRNA表达;Pearson法分析miR-497-5p与FOXP4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miR-497-5p、FOXP4 mRNA表达对PT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Cox回归分析PT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PTC患者癌组织中miR-497-5p表达低于癌旁组织,FOXP4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t/P=35.062/<0.001、38.007/<0.001);miR-497-5p与FOXP4 mRNA的3′-非翻译区存在结合位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C组织中miR-497-5p与FOXP4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P=-0.664/<0.001)。TNM分期Ⅲ~ⅣB期、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miR-497-5p表达水平低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FOXP4 mRNA表达水平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miR-497-5p:t/P=3.013/0.003、2.834/0.005;FOXP4:t/P=3.027/0.003、2.872/0.005)。PTC患者153例5年总生存率为84.31%(129/153),miR-497-5p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96.00%(72/75),高于miR-497-5p低表达组的73.08%(57/78)(Log-rankχ^(2)=15.118,P<0.001);FOXP4 mRNA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71.23%(52/73),低于FOXP4 mRNA低表达组的96.25%(77/80)(Log-rankχ^(2)=18.128,P<0.001)。TNM分期Ⅲ~ⅣB期、有淋巴结转移、FOXP4 mRNA升高为影响P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3.835(1.373~10.715)、3.061(1.106~8.472)、4.841(1.601~14.633)],miR-497-5p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HR(95%CI)=0.193(0.056~0.666)]。结论PTC组织中miR-497-5p低表达和FOXP4 mRNA高表达,与不良病理参数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微小RNA-497-5p 叉头框蛋白P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素β10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蒙建鑫 金义宽 +4 位作者 李雅婷 周许敏 廖方雨 姚繁 李强 《新医学》 2025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研究胸腺素β10基因(TMSB10)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展的机制。方法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平台(GEPIA)数据库分析PTC中的高表达基因及其在不同的T、N分期中的表达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MSB10在人类甲状腺滤... 目的研究胸腺素β10基因(TMSB10)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进展的机制。方法使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平台(GEPIA)数据库分析PTC中的高表达基因及其在不同的T、N分期中的表达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MSB10在人类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系Nthy-ori 3-1细胞与人PTC细胞系细胞(BCPAP、TPC-1、KTC-1、BHT101)中的基因表达差异,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TMSB10蛋白的表达差异。用293T细胞构建短发夹(sh)序列sh-TMSB10-NC、sh-TMSB10-1、sh-TMSB10-2病毒载体,并转染至TPC-1和BCPAP细胞敲低TMSB10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qRT-PCR进行验证,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能力。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TMSB10在PTC中的高表达,且在不同的T、N分期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thy-ori 3-1细胞相比,TMSB10在PTC细胞系中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TMSB10-nc组相比,sh-TMSB10-1、sh-TMSB10-2组细胞增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TMSB10在PTC中高表达,提高了PTC的增殖与侵袭能力,促进PTC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素β10基因 乳头状癌 侵袭 增殖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王鹏 吴德平 +4 位作者 秦峰 汪翠云 汪佳梦 王丹 赵思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究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甲状腺激素治疗)与观察组(30例,给予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 目的探究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甲状腺激素治疗)与观察组(30例,给予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SH、Tg和TgAb分别为(0.46±0.18)μIU/ml、(23.14±10.37)μg/L、(3.66±1.25)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34)μIU/ml、(32.09±11.04)μg/L、(7.36±3.39)IU/m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71.03±6.84)%、CD4^(+)(45.92±5.84)%、CD4^(+)/CD8^(+)(1.89±0.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22±5.69)%、(35.76±5.48)%、(1.47±0.08),CD8^(+)(24.83±1.26)%低于对照组的(32.24±1.48)%(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的6.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患者治疗中,给予海藻玉壶汤联合甲状腺激素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患者术后的甲状腺功能和免疫功能改善更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海藻玉壶汤 腺激素 腺功能 免疫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声像图及临床特征分析
18
作者 张财 陈志恒 +2 位作者 苏雅婷 张晓东 叶新鲜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分析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CSPTC)的超声声像图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我院病理证实的经典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SPTC)患者41例(共44个结节)与TCSPTC患者34例(共44个结节),分别分析其超... 目的分析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CSPTC)的超声声像图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我院病理证实的经典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SPTC)患者41例(共44个结节)与TCSPTC患者34例(共44个结节),分别分析其超声声像图及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CSPT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结节上下径(LD)、左右径(TD)、前后径(SD)、最大径(MaxD)、上下径与前后径之比(LSR)、甲状腺被膜侵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甲状腺被膜侵犯为TCSPT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9,95%CI:1.005~1.117,P<0.05;OR=5.208,95%CI:1.710~15.861,P<0.01)。并利用上述因素绘制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95%CI:0.642~0.864)。结论分析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超声声像图及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TCSPTC,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高细胞亚型 LOGISTIC模型 危险因素 声像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佳雪 宋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1期1-3,共3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部分侵袭性表现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术前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超声诊断指标进行综述,为预测颈部淋巴...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部分侵袭性表现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术前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将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超声诊断指标进行综述,为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便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复发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超声造影 增强模式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柱状细胞亚型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宣维 罗定存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年第7期191-194,共4页
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大众体检意识的增强,通过结合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细胞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甲状腺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又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增加为主。虽然PTC是公认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但其中也不乏具有侵袭... 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大众体检意识的增强,通过结合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细胞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甲状腺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中又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增加为主。虽然PTC是公认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但其中也不乏具有侵袭性的乳头状癌,如柱状细胞亚型。而柱状细胞亚型常又可以分为惰性亚型和侵袭性亚型,早期识别柱状细胞侵袭性亚型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甲状腺乳头状癌柱状细胞亚型(CCV-PTC)进行相关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柱状细胞亚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细胞亚型 侵袭性亚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