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RD1、P53、HER2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40-542,557,共4页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RD1、P53、HER2水平,分析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HRD1(χ^(2)=5.502,P=0.019)、P53(χ^(2)=6.552,P=0.011)、HER2(χ^(2)=5.512,P=0.0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脉管侵犯有无、不同肿瘤直径、TNM不同分期以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患者的P53、HRD1、HER2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的HRD1、P53、HER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日后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D1 P53 HER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仇莉 赵玉年 +2 位作者 朱倩 刘路路 徐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记录病灶和主动脉分别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在单能谱程序中获得病灶分别在动静脉期40-70kev不同单能级时的CT值。将病灶分为高、低分化组及4种亚型。对比不同分化程度IDC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对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63例IDC患者中,除静脉期λ值外,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各定量参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动脉期中病灶的IC、 SIC、λ、nZeff值与分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动脉期λ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4),对应敏感度为83.25%,特异度为69.05%。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分级 分子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超声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钙化、血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曲美佳 陈凤艳 +3 位作者 王专研 皮艳敏 张杰 苗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根据钙化分布情况,将钙化组分为散在分布组及簇状分布组;根据图像中血流信号将病例分为血流丰富组和乏血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情况。结果与无钙化组比较,有钙化组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但两组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钙化散在分布组比较,钙化簇状分布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强,组织学分级显著增高,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乏血组比较,血流丰富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下发生钙化、钙化呈簇状分布、肿瘤血流丰富与肿瘤直径增大、Ki-67表达增多等病理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高频超声 钙化 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及超声造影征象与B7-H4表达的相关性
4
作者 张竞月 候雪琴 +3 位作者 晏睿谦 刘怡彬 李智铭 高军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96-501,共6页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同源体4(B7-H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36例乳腺病变女性患者,手术切除后标本经病理证实为IDC,将病理标本切片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B7-H4表达情况,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记录病灶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与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B7-H4在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均有表达。因抗原修复时温度过高或其他原因导致组织脱片2张,剩余134张切片中,阴性表达6张,阳性表达128张,其中高表达85张,低表达43张。不同的B7-H4表达分组中,B7-H4出现高表达时,IDC二维超声易出现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中断,后方回声衰减,淋巴结转移等特征(P<0.05);IDC超声造影易出现增强后病灶内部充盈缺损及增强后病灶周边汇聚征的特征(P<0.05)。二维IDC中肿块形态、纵横比、后方声衰减及周围组织回声等二维超声特征与B7-H4的高表达呈正相关(r=0.188、0.240、0.185、0.344,P<0.05)。结论IDC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B7-H4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IDC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可以预测其分子标志物B7-H4的表达,进而可能为乳腺癌B7-H4靶向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B7-H4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5
作者 汪琴 周排军 +3 位作者 包静 吴磊 贺兰 熊敏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5期1659-166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膜联蛋白A2(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IDC患者380例为IDC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56...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膜联蛋白A2(ANXA2)表达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IDC患者380例为IDC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256例为良性病变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15名为对照组。收集比较IDC组及良性病变组患者临床资料、乳腺钼靶特征;比较对照组、良性病变组、IDC组血清ALP、ANXA2、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5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DC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水平诊断IDC的价值。结果IDC组患者肿块边缘模糊、边缘伴毛刺、泥沙样钙化、形态不规则、乳腺结构紊乱的比例分别为35.53%、24.21%、16.05%、23.16%、33.42%,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13.28%、8.98%、3.91%、7.42%、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组血清ALP、ANXA2、CEA及CA153水平分别为(91.63±12.39)U/L、(36.45±5.05)ng/mL、6.10(5.25,6.85)ng/mL、35.75(32.02,40.06)U/mL,良性病变组血清ALP、ANXA2、CEA及CA153水平分别为(81.26±11.95)U/L、(28.71±4.91)ng/mL、3.68(3.26,4.23)ng/mL、16.15(13.98,18.33)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47±11.71)U/L、(18.03±4.76)ng/mL、2.34(1.71,2.97)ng/mL、13.37(11.19,16.35)U/mL],且IDC组血清ALP、ANXA2水平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OR=1.317)、ANXA2(OR=1.574)、CEA(OR=1.791)、CA153(OR=1.856),均为ID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和ANXA2与病理学诊断IDC的一致性(Kappa值=0.783)高于单独采用乳腺钼靶诊断(Kappa值=0.679)。ROC曲线显示,乳腺钼靶、血清ALP和ANXA2水平诊断IDC的敏感度分别为80.53%、66.58%、65.79%,特异度分别为89.45%、86.33%、85.5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792、0.802,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ANXA2水平诊断IDC的AUC为0.889,高于单独诊断(P<0.05),血清ALP和ANXA2诊断IDC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6.83 U/L、32.17 ng/mL。结论IDC患者血清ALP和ANXA2水平较高,乳腺钼靶联合血清ALP和ANXA2对ID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膜联蛋白A2 诊断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钼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分析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6
作者 元敏 姚晓军 +3 位作者 谢淑慧 刘峰 唐子峰 潘志远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150-1156,共7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探讨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59例(61.46%),未转移37例(38.54%);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大于未转移组,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淋巴门消失占比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大、腋窝淋巴结纵径大、纵横径比值大、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大、弹性数据离散度值大、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33、0.782、0.758、0.721、0.646、0.714、0.685、0.73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0.90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于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高频超声 弹性成像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CA1、Ki67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相关性
7
作者 解子锋 陈淼娟 +6 位作者 王晓萌 赵园龙 张晓宇 苗瑞晨 栾树鹏 赵佳帆 田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BRCA1、Ki67的表达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乳腺外科病区的IDC女性患者125例,统计IDC 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 目的探讨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BRCA1、Ki67的表达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4年6月乳腺外科病区的IDC女性患者125例,统计IDC 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4种分子分型中BRCA1、Ki67阳性表达率,分析BRCA1、Ki67表达与超声征象的关系。结果BRCA1、Ki67阳性表达率在IDC 4种分子分型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CA1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形态、后方回声、钙化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与后方回声、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形态、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CA1和Ki67的表达在IDC的4种分子分型中存在关联(C=0.232,P=0.0095)。结论BRCA1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与后方回声、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BRCA1、Ki67联检对不同分子亚型IDC有较好的预后评估价值,为乳腺癌非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征象 分子分型 BRCA1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关血清因子在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王海燕 杨宪鲁 +3 位作者 汤华晓 于洋 梁晓玲 高胜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78-82,共5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8、IL-22、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和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6例DCIS患者作为DCIS组, 153例IDC患者作为IDC组,另选取134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根据TNM分期将IDC组患者分为Ⅰ组(轻度IDC患者, TNM分期Ⅰ+Ⅱ期, 62例)及Ⅱ组(重度IDC患者, TNM分期Ⅲ+Ⅳ期, 91例)。DCIS组和IDC组患者接受放疗或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IL-6、IL-8、IL-22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SCC-Ag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YFRA21-1水平。比较DCIS组与IDC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各组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各组SCC-Ag和CYFRA21-1水平;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DCIS组及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DCIS组相比, IDC-Ⅰ组、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IDC-Ⅰ组相比, IDC-Ⅱ组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显著升高(P<0.05)。DCIS组、IDC-Ⅰ组、IDC-Ⅱ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患者血清IL-6、IL-8和IL-22水平均较稳定(SD)+进展(PD)患者明显下降(P<0.05)。DCIS组和IDC组术后复发患者分别为5例和16例, DCIS组和IDC组患者SCC-Ag和CYFRA21-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DCIS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0.0%(3/5), CYFRA21-1阳性率为80.0%(4/5);IDC组术后复发患者SCC-Ag阳性率为62.5%(10/16), CYFRA21-1阳性率为68.8%(11/16)。279例乳腺癌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44.8%(125/279)、18.6%(52/279)、13.3%(37/279)。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而SCC-Ag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 SCC-Ag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SCC-Ag阳性患者;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 CYFRA21-1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 CYFRA21-1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CYFRA21-1阳性患者。结论 血清IL-6、IL-8、IL-22、SCC-Ag和CYFRA21-1被认为是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血清因子 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DGF-BB、LCN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潘洪涛 吴婷婷 +2 位作者 庞国栋 王新立 娄宁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IDC)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乳腺癌浸润性导管患者90例(IDC组),导管原位癌患者30例(DCIS组)、良性病变者30例(... 目的探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IDC)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乳腺癌浸润性导管患者90例(IDC组),导管原位癌患者30例(DCIS组)、良性病变者30例(BPBD组),检测及分析乳腺IDC患者血清和瘤组织中PDGF-BB、LCN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PDGF-BB、LCD2表达在乳腺IDC组明显高于B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PDGF-BB、LCN2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PR表达明显相关;PDGF-BB表达量与LCN2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PDGF-BB、LCN2均呈高表达,增加癌细胞浸润、转移风险;联合检测PDGF-BB、LCN2表达水平,有利于评估乳腺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脂质运载蛋白2 相关性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参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治疗潜力
10
作者 张林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122-125,共4页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检查资料,从形态学特征和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T1W1,T2W2信号强度和肿瘤特性的关系,DWI ADC值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DCE-MRI TI...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检查资料,从形态学特征和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T1W1,T2W2信号强度和肿瘤特性的关系,DWI ADC值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DCE-MRI TIC类型和血管生成的关系综合分析。结果 边缘模糊伴毛刺的肿瘤的侵袭性更高,淋巴结转移率更高,T1高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有更高的细胞密度和更低的间质比例,ADC值≤0.7的肿瘤有更高的KI-67增值指数和更高的增值活性,Ⅲ型TIC肿瘤有更高的血管生成评分和血管密度。结论 MRI多参数综合分析为乳腺癌的增殖活性,血管生成等关键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信息,给制定更加精准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结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指标和血流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马静 刘巨方 段石明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影像学指标和血流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安徽省铜陵市立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n=72)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取乳腺导管不典型增... 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影像学指标和血流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安徽省铜陵市立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n=72)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取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患者(n=85)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形状、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情况)和血流参数[血流分级、血流阻力指数(RI)、峰值流速(PSV)]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超声检测指标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关系,并分析模型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存在微钙化、血流分级为3级的占比更多,且RI和P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血流分级为3级,以及RI和PSV升高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价值(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联合检测模型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影像学指标和血流参数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血流参数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
12
作者 苏远亮 李浩瀚 张闰海 《医师在线》 2024年第6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行钼靶X线、DCE-MRI检查,分析DCE-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两种...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行钼靶X线、DCE-MRI检查,分析DCE-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检出率。结果经病理确诊的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DCE-MRI检出84例,按肿块形状:不规则形66例,圆形6例,类圆形12例;伴有毛刺征25例;按形态学分型:结节型18例,团块型66例;按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Ⅲ型54例,Ⅱ型27例,Ⅰ型3例。平扫T1WI,呈等信号12例,呈低信号72例;平扫T2WI,80例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4例呈低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19例,均匀强化3例,呈环形强化62例。导入DCE-MRI检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例分析,DCE-MRI检查左乳头后方见一结节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毛糙、可见毛刺,周围导管轻度扩张,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1000 s/mm^(2))呈明显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低信号,ADC值为0.643×10^(-3)mm^(2)/s,DCE-MRI病灶早期明显强化,晚期呈持续性强化,TIC呈现为Ⅱ型。DCE-MRI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检出率为93.33%,明显高于钼靶X线的83.33%(P<0.05)。结论通过DCE-MRI检查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特征,可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影像学特征 钼靶X线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徐小艳 王建君 +5 位作者 闫琛 门颖丽 姜黄 方会娟 徐宪伟 杨金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MMP-2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JMJD3,用CCK-8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分析其对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MMP-2和VEGF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JMJD3阳性强度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VEGF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JMJD3 mRNA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MP-2和VEGF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JMJD3的表达在乳腺癌直径较小、高分化、TNM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及分子分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表达率较高(P<0.05),MMP-2和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低分化、TNMⅢ+Ⅳ期、淋巴结有转移、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表达率较高(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P<0.05),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表达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JMJD3、MMP-2和VEGF、分化程度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MMP2和VEGF均呈负相关(r=-0.569,-0.533,P<0.05),MMP2和VEGF呈正相关(r=0.923,P<0.05)。过表达JMJD3能够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MMP-2和VEGF的表达。结论JMJD3、MMP-2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JMJD3 MMP-2 VEGF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庆霞 邢雅军 +3 位作者 赵静 颜聪亚 张秀智 荀文娟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分布,并分析各分子亚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划分...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分布,并分析各分子亚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划分为四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00例中Luminal A型所占比例最大为65%,7%为Luminal B型,Triple Negative型占17%,Her-2(+)型占11%。各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之间,占73%,Luminal A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而其他三型主要分布于50~59岁,四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淋巴转移发生率仅为30.1%,而Luminal B型与Her-2(+)型淋巴转移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1.4%及63.6%,各分子亚型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中Luminal A型所占比例最高,而Tri-ple Negative型主要以Ⅲ级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分子亚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分子亚型与其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分型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刚 李中 +3 位作者 林晓萌 张军华 崔勇 赵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510-3512,共3页
目的探讨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PTEN和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 目的探讨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PTEN和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53和S100A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69%、56.92%,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16.00%、22.00%(P<0.05)及癌旁组织的34.00%,24.00%(P>0.05)。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24.62%,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52.00%(P<0.05)及癌旁组织的42.00%(P>0.05);且P53蛋白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53、PTEN和S100A4在乳腺癌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7±0.066、0.785±0.044、1.065±0.073,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0.549±0.032、1.245±0.059、0.370±0.06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S100A4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PTE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检测P53、PTEN和S100A4基因蛋白表达有望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P53 PTEN S100A4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晓燕 朱伟萍 +1 位作者 金爱萍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 目的 :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 ,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 ,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 ,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5 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 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 ,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 16的总阳性率达 70 6 %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4 5 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 (30 0 %、10 0 % ;P <0 0 5 ) ;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 6 0 0 %、6 0 %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 (P <0 0 5 )。结论 :(1)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 ,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 (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HPV18 HPV16 乳腺肿瘤 导管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蓉 龚水根 +3 位作者 张伟国 何双梧 张连阳 李增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 (ER)水平之间的关系 ,评价根据IDC钼靶X线征象预测ER表达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18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手术病理证实的IDC ,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ER表达情况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 (ER)水平之间的关系 ,评价根据IDC钼靶X线征象预测ER表达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18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手术病理证实的IDC ,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ER表达情况 ,将IDC钼靶X线表现中的恶性钙化、毛刺征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得的ER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1例IDC中 ,肿块伴毛刺者 85例 ,有钙化者 74例 ;ER阳性者 99例 ,毛刺组ER阳性率与无毛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毛刺组中ER阳性表达更多见于较小癌灶 ;无钙化组ER阳性率较钙化组略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C中毛刺征与ER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钼靶 X线表现 雌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 OGFR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建功 金小萍 +2 位作者 谢朝辉 邢恩鸿 张祥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6-338,34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GF、OGFR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正常乳腺、12例乳腺腺病、8例乳腺异型上皮增生、21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OGF、OGFR的表达。结果:在正常乳腺组、乳腺腺病组、乳腺异型上皮增生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中OGF表达率分别为55.43%、43.48%、34.50%、13.29%,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FR表达率分别为68.80%、44.22%、40.00%、2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组织中可能存在着OGF-OGFR的相互作用;OGF、OGFR的表达减少,减弱了OGF-OGFR的相互作用,可能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增加OGF、OGFR的表达,促进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化SP法 相互作用 正常乳腺 上皮增生 乳腺腺病 乳腺组织 表达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佩琪 刘再毅 梁长虹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8-942,共5页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 目的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方面有一定价值。文中旨在探讨基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MRI的影像组学特征与IDC的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而为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71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病灶MRI传统定量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初始强化率(IER);对ADC图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图上的肿瘤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分析比较影像组学标签在低级别(Ⅰ级+Ⅱ级)和高级别者(Ⅲ级)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比较ADC值、IER值及ADC图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在鉴别低级别和高级别IDC时的效果。结果高级别IDC患者其乳腺癌灶的ADC、B_sum_variance、L_SRE和R_RP值低于低级别,而B_uniform、B_GLN、L_energy、R_homogeneity2和R_IDN值则高于低级别(P<0.05)。IER值在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的AUC[0.858(0.774~0.942)]明显大于ADC值模型[0.709(0.588~0.830)]、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0.691(0.565~0.818)]。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的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优于ADC值模型和DCE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结论 ADC值和乳腺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对鉴别高级别和低级别IDC有一定价值,尤其是ADC图影像组学标签模型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分级 MRI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和Beclin1及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维深 周国华 张旭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38-1540,共3页
目的探讨Bcl-2、Beclin1及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应癌旁组织Bcl-2、Beclin1和PTEN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Bcl-2、Beclin1和PTEN表达主... 目的探讨Bcl-2、Beclin1及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应癌旁组织Bcl-2、Beclin1和PTEN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Bcl-2、Beclin1和PTEN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5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Bcl-2、PTEN及Becli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60.0%和44.0%,三者表达率均低于癌旁组织标本(分别为86.0%、94.0%和100.0%);Bcl-2、Beclin1和PTEN表达均与组织病理分级和患者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和乳头侵犯状况无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eclin1和PTE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7,P<0.05)。结论 Bcl-2、Beclin1及PTEN低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BCL-2 BECLIN1 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