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从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论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的划分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建华 韩晋仙 赵庆良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72-276,共5页
本文首先综述前人对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划分的研究成果 ,并指出了产生分歧的原因。然后作者通过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七个土壤剖面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分析 ,选择各剖面点的海拔高度、有机碳、胡敏酸 (HA... 本文首先综述前人对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划分的研究成果 ,并指出了产生分歧的原因。然后作者通过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七个土壤剖面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分析 ,选择各剖面点的海拔高度、有机碳、胡敏酸 (HA)、富里酸 (FA)、胡富比 (HA/FA)、E4、E6、E4/E6等指标 ,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 ,该界线大约在海拔 10 0 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牛山 亚热带北界 土壤腐殖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从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论亚热带北界的划分──以河南省伏牛山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建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1-496,共6页
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7 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选择土壤氧化物迁移系数、硅铝铁率、活性铁与全铁之比、活性锰与全锰之比、Ba 值、β值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角度深入探... 对伏牛山中段南坡不同海拔高度7 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土壤理化分析,选择土壤氧化物迁移系数、硅铝铁率、活性铁与全铁之比、活性锰与全锰之比、Ba 值、β值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角度深入探讨了河南省伏牛山南坡亚热带北界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该界线大约在海拔950 m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 亚热带北界 土壤 物质迁移 界线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秦正 赵景峰 +3 位作者 程武学 王捷 苏华丽 何亚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8,共11页
基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为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借助薄盘样条插值(TPS)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变暖... 基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气象站点观测数据,以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为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为辅助指标,借助薄盘样条插值(TPS)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普通克里金插值法,探讨秦岭-淮河地区亚热带北界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及变化。结果表明,1970—2019年秦岭-淮河地区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及1月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二者高低值的分布年份并不相同;50年来亚热带北界在秦岭段出现了明显的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其中,秦岭南坡共计抬升153.3 m,北坡抬升148.8 m。在变暖“停滞”期间,秦岭南、北坡亚热带北界所处海拔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但在1980s至1990s期间差异性较大。1970—2019年亚热带北界在淮河段北移1.3个纬度以上,在115°E附近甚至达到3个纬度,与中国过去2000年亚热带北界曾到达的最北位置相仿;从年代际上来看,亚热带北界在1990s期间北移最明显,黄河流域下游部分区域已由暖温带逐渐转化为亚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淮河 日均温稳定≥10℃持续日 1月平均气温 亚热带北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模糊数学方法划定陕西省境内的亚热带北界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登茹 《地理研究》 1985年第3期75-80,共6页
本文给出了划分亚热带北界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此模型确定了陕西省境内亚热带北界的最佳位置,解决了亚热带北界过渡带和指标的数值化问题。
关键词 亚热带北界 亚热带 模糊数学方法 暖温带 略阳县 过渡带 隶属度 数值化 勉县 气候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60
5
作者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4-642,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带也有相应的变化。亚热带北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交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论文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数据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采用中国740个站点1951-2005年的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带也有相应的变化。亚热带北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交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论文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数据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采用中国740个站点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气候区划的第一级气候带定义指标,以≥10℃天数为主导指标,≥10℃积温、1月平均温度为辅助指标,定义亚热带北界为≥10℃天数为218天,≥10℃积温为4500-4800℃,1月平均气温为0℃。分别统计1951-2005年暖温带与亚热带指标的年代变化及亚热带北界在1951-1970、1971-1990、1991-2005年的位置演变,结果表明:34°N附近55年来≥10℃天数、≥10℃积温、1月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今,亚热带北界西段几乎没有变化;亚热带北界中东段向北推移幅度较大,到本世纪初向北已推移到35°N附近,较1951-1970年向北推移2-3个纬度。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向北推移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这将对我国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亚热带北界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豫西山地亚热带北界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静静 王岩松 +1 位作者 朱连奇 郭磊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40-49,共10页
利用ANUSPLIN对豫西山地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64-2013年1月月均温进行插值处理,得到1月气温空间数据集,借助ArcGIS 10.0得到研究区近50年1月月均温的空间分布,并提取5条0℃等温线的年代际线.结果表明:150年来研究区1月月均温微弱上升,... 利用ANUSPLIN对豫西山地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64-2013年1月月均温进行插值处理,得到1月气温空间数据集,借助ArcGIS 10.0得到研究区近50年1月月均温的空间分布,并提取5条0℃等温线的年代际线.结果表明:150年来研究区1月月均温微弱上升,气温倾向率为0.037 6℃/10a,1964-2004年明显增加,气温倾向率为0.233℃/10a.2以111°40′E经线为分界线,西部亚热带北界沿垂直方向变化明显,1964-2003年上移152.9m,2004-2013年又下移222.8m,50年平均下移69.9 m.东部亚热带北界沿经线方向波动变化,1964-2003年北移幅度达到约1.2个纬度,2004-2013年又南移约1.1个纬度,50年平均北移约0.1个纬度.31986年是1967-2007年内气温上升的突变点,突变前后亚热带北界平均上移了165.5m.东段显著向北移动,移动幅度大约为1.5个纬度,最北端已达到35°N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山地 亚热带北界 ANUSPLIN插值 0℃等温线
原文传递
我国亚热带划分中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17
7
作者 丘宝剑 《地理研究》 1984年第1期66-76,共11页
我国的亚热带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气候带如何划分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区划的原则、等级、指标和界线等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出了划分亚热带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亚热带 熟制 气候区划 气候指标 亚热带北界 积温 气候带 亚热带 亚热带 最冷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北界的划分 被引量:7
8
作者 萧廷奎 李景锟 张金泉 《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2期96-108,118-121,共17页
一、前言 关于我国亚热带北界的划分,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指标,提出了各种的看法,发表过不同的主张,基中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在我国东部这条界线是大致与秦嶺淮河一线相符合一致的。可是这条界线在河南省境内,在... 一、前言 关于我国亚热带北界的划分,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指标,提出了各种的看法,发表过不同的主张,基中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在我国东部这条界线是大致与秦嶺淮河一线相符合一致的。可是这条界线在河南省境内,在大比例尺的地圖上,究竟在伏牛山的山脊还是北坡或南坡?在淮河十流上或是在以北或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北界 拔海 伏牛山 尾松 淮河干流 山地 河南省 地段 气候指标 冷空气
原文传递
桤木今昔
9
作者 林鸿荣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一、名实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即古书里的机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落叶阔叶树种(桦木科)。它生长快、木材耐湿性强,树皮、果实富含单宁,树叶含氮量达2.7%,根系密布由固氮菌、放线菌形成的根瘤,一株10年生桤木的根系有根瘤上千个... 一、名实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即古书里的机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落叶阔叶树种(桦木科)。它生长快、木材耐湿性强,树皮、果实富含单宁,树叶含氮量达2.7%,根系密布由固氮菌、放线菌形成的根瘤,一株10年生桤木的根系有根瘤上千个,总重约3kg,含氮量达0.09kg。①是一种能源树、肥料树、固氮树以及水工、矿柱用材树。“机木”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文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又《中次八经》:“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稍后又见于西汉杨雄《蜀都赋》:“春机杨柳”。清代以前,人们对于机木的认识,大抵局限于东晋郭璞《山海经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中期 云贵高原 黑龙江 华北 亚热带北界 西藏 落叶阔叶树种 山海经 桤木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变化的命题设计
10
作者 卢大亮 《地理教学》 2010年第9期42-43,共2页
一、选择题 读“我国亚热带北界三个时段的位置变化图”,回答1~3题。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设计 命题 亚热带北界 位置变化 选择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etation-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被引量:39
11
作者 方精云 宋永昌 +1 位作者 刘鸿雁 朴世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9期1105-1122,共18页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s closely coupled with climate; the climate controls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reflects regional climates. To reveal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oretically serving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vegetation studies and provides a base for physi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as well a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a brief historical overview on studies of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s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conducted in China, we review the principles, bases and major schemes of previous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discuss on several contentious boundaries of vegetation zone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rimary veget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s/regio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its secondary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ic indices that delimit distribution of the vegetation types. This not only reveals the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but also is feasible practically. Although there still are divergence of views on the name and their boundaries of the several vegetation zones,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there are eight major vegetation regions in China, i.e. col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and rain forest regio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and Qinghai_Xizang (Tibetan) Plateau high_cold vegetation regio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ajor vegetation boundaries, we suggested that: 1)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is an important arid/humid climatic, but not a thermal climatic boundary, and thus can not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2) th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i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angzhou Bay, via Taihu Lake, Xuancheng and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through by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o Wuhan and its west, coinciding with a warmth index ( WI ) value of 130-140 ℃·month; 3) the tropical region is limited in a very small area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edge of Taiwan Island; and 4) consider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mat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we suggested that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vegetation region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region and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th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being as their boundary. We also claimed that the zonal vegetation in North China i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Finally, w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dynamic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arid/humid climat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zone Qinling Mountain_Huaihe River line thermal climate vegetation_climate relationship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vegetation zo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十三世纪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 被引量:9
12
作者 满志敏 张修桂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2-35,共4页
关于中国13世纪气候特征,前人已有过研究,认为这是个温暖程度不超过现代的短暂的时期。但据我们在工作中所见到的文献记载,认为以前的结论值得修正,资料显示这是一个自然带明显北移的时期。同时我们初步比较了公元7世纪至14世纪中国各... 关于中国13世纪气候特征,前人已有过研究,认为这是个温暖程度不超过现代的短暂的时期。但据我们在工作中所见到的文献记载,认为以前的结论值得修正,资料显示这是一个自然带明显北移的时期。同时我们初步比较了公元7世纪至14世纪中国各个气候期的温暖特征,13世纪可能是唯一的温度明显超过现代的时期,如果明清时期气候结论没有重大修正的话,那么这是近1400年以来中国唯一的一个温暖期。下面就我们掌握的资料讨论这个温暖期自然带北移的幅度,及其延续时间与转变特征。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暖期 中国东部 北移 气候特征 气候变暖 环流形势 科学出版社 寒冷期 亚热带北界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贡》中的秦岭淮河地理界线 被引量:14
13
作者 龚胜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93-97,共5页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不仅对秦岭淮河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它们在桐柏山相接,构成了横贯战国“天下”中部的东西向山川界线;而且利用这条界限进行了地理区划,以此为界,自西向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南侧为梁...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不仅对秦岭淮河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它们在桐柏山相接,构成了横贯战国“天下”中部的东西向山川界线;而且利用这条界限进行了地理区划,以此为界,自西向东,此线北侧为雍、豫、徐三州,南侧为梁、荆、扬三州。《禹贡》还对秦岭淮河两侧地理环境的差异做了较客观的描述,指出竹、桔、柚等亚热带典型植物主要生长于此线以南;在田、赋等级、产业结构方面南北也迥异,以南地区有相当比重的原始经济成份在内,而以北地区则经济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纺织手工业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贡》 秦岭山脉 秦岭淮河线 淮河以南 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环境 亚热带北界 《尚书·禹贡》 黑水 人文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若干“喜热动物”分布极限及其地理意义再探讨
14
作者 李冀 李永项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8,共14页
犀、象、水牛、獐等多种今日主要生存于我国南方的野生动物,通常被学者默认为“喜热动物”,并依据其历史分布来推论当时的亚热带北界位置。然而,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些所谓的“喜热动物”大都并非严格畏寒,其中部分物种分布的范围甚至能... 犀、象、水牛、獐等多种今日主要生存于我国南方的野生动物,通常被学者默认为“喜热动物”,并依据其历史分布来推论当时的亚热带北界位置。然而,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这些所谓的“喜热动物”大都并非严格畏寒,其中部分物种分布的范围甚至能向北超出中俄国界,与已有认识明显不符。近年来动物考古学提供的诸多新证据显示,这些动物在我国并不存在正北方向的分布极限,而是在西北方向存在一个从黑龙江省北部延伸至云南省南部的分布极限。这一分布极限大体与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走向一致。这种一致性是由多种动物群体证据复原而来。考虑到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联系,将上述动物称为“喜湿动物”或许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亚热带北界 喜热动物 喜湿动物 现生种 灭绝种
原文传递
1960—2019年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善红 白红英 +3 位作者 齐贵增 梁佳 赵婷 孟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91-2506,共16页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北界 中国南北过渡带 日均温≥10℃持续日 0℃等温线 秦岭
原文传递
魅力车八岭
16
作者 饶纪腾 《生命世界》 2011年第11期1-1,共1页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45公顷,这片位于南亚热带北界、中亚热带南缘的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是南岭南缘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545公顷,这片位于南亚热带北界、中亚热带南缘的常绿阔叶林.是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是南岭南缘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种类繁多。保护和研究这片森林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用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北界 亚热带 科学价值 平衡作用 生态系统 面积
原文传递
气候类型与气候区划
17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2000年第3期8-8,共1页
关键词 气候区划 亚热带北界 气候类型 土壤物质迁移 伏牛山 河南省 不同海拔高度 聚类分析 地理科学 积累论
原文传递
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问题的探讨
18
作者 全石麐 李克煌 《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4年第1期108-123,共16页
引言 根据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1960年河南省就进行了综合自然区划工作。通过全省范围内的野外考察,资料的分析整理,1960年10月已初步完成了“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图”(草图)的编制工作及其说明书(草稿)... 引言 根据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自然,1960年河南省就进行了综合自然区划工作。通过全省范围内的野外考察,资料的分析整理,1960年10月已初步完成了“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图”(草图)的编制工作及其说明书(草稿)的编写任务[1]。1961——62年,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又曾组织人力,对于原区划草案进行了审订[2];对于区划工作的经验体会进行了总结[3];并将区划说明书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地阐述[4]与探讨[5]。196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自然区划 非地带性 河南省 阴叶 伏牛山 暖温带 地域类型 省区 极系 亚热带北界
原文传递
伏牛山区的冬日“土著”鸟儿——以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9
作者 闫满玉(文/图) 王冲 闫博 《生命世界》 2024年第12期64-69,共6页
伏牛山是秦岭东段的重要支脉,其巍峨雄壮的山势和高差悬殊的地形,使其成为黄河、长江和淮河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宝天曼”)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南麓,不仅是秦岭地质地貌的微缩版,也是东部季风区亚热... 伏牛山是秦岭东段的重要支脉,其巍峨雄壮的山势和高差悬殊的地形,使其成为黄河、长江和淮河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宝天曼”)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南麓,不仅是秦岭地质地貌的微缩版,也是东部季风区亚热带北界山地生态系统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中段的重要定位桩。这里是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根据2017年版的科学考察记录,已记录有272种鸟类,而在近十年间,陆续有新的鸟种被发现并记录,如烟腹毛脚雀(Delichon dasypus)、灰翅鸫(Turdus boulbou)、褐灰雀(Pyrrhula nipalensi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 秦岭东段 野生动植物 伏牛山区 山地生态系统 定位桩 东部季风区 亚热带北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