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同步硝化反硝化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电化学脱氮性能研究
1
作者 田瑞瑞 付欢 +3 位作者 郑云 黄新琦 周俊 雍晓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目的]本文旨在获得具有高效脱氮性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功能菌株,构建生物电化学-同步硝化反硝化(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 [目的]本文旨在获得具有高效脱氮性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功能菌株,构建生物电化学-同步硝化反硝化(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BES-SND)耦合系统,实现脱氮效率的提升。[方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HN-AD菌株,鉴定后通过摇瓶试验分析其脱氮性能。然后进一步研究碳源、C/N、溶解氧等外界因素对菌株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将菌株接种到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的生物阴极,分析低C/N条件下BES-SND体系的脱氮性能。[结果]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的HN-AD菌株,命名为Alcaligenes aquatilis N3。确定该菌株发生SND反应的最适碳源为乙酸钠、C/N值为20、溶解氧为3.70 mg·L^(-1)。在BES-SND脱氮体系中,C/N值分别为2、4、6、8时,菌株A.aquatilis N3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0.51%、26.67%、37.76%和48.50%。在C/N=2的试验条件下,BES-SND系统的总氮去除速率在第5天仍为1.79 mg·L^(-1)·d^(-1)。[结论]在低碳环境下,A.aquatilis N3菌株依然可以在BES-SND耦合脱氮体系中实现脱氮,降低了脱氮过程对碳源的依赖性,具有一定的实际环境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硝化 异养硝化-好氧硝化 生物电化学 低C/N值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海燕 葛建团 +2 位作者 刘海涛 蒋进元 周岳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开发出了针对低C/N比高氨氮废水处理的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新工艺,并对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能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在溶解氧为0.5—1.2mg·L^-1,pH值为7.5—8.2,温度为17—30℃,... 开发出了针对低C/N比高氨氮废水处理的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新工艺,并对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能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在溶解氧为0.5—1.2mg·L^-1,pH值为7.5—8.2,温度为17—30℃,进水氨氮浓度不高于1000mg·L^-1,C/N比不高于0.5,HRT不高于32h条件下,亚硝化/电化学反硝化工艺装置运行稳定,亚硝化段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的氨氮去除率和亚硝氮生成率均能稳定在50%左右,MBR出水中的剩余氨氮和生成的亚硝氮经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硫碳混合反应器)处理后,最终出水总氮去除率超过95%;出水中的SO4^2-浓度不高于1280mg·L^-1.新工艺最高氨氮负荷为1.11kg·m^3·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 电化学生物硝化 低碳氮比 高氨氮 全自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强度对电化学产氢自养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周欲飞 赵国智 +1 位作者 田光明 李文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8-41,共4页
研究了温度为30℃、pH为7.5、进水NO3--N质量浓度30 mg·L-1、HRT为10 h的条件下,不同电流强度(0~160 mA)对电化学产氢纯自养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在0~100 mA时,电流强度与NO3--N去除率呈极线性正相关;出水NO2--N质量浓... 研究了温度为30℃、pH为7.5、进水NO3--N质量浓度30 mg·L-1、HRT为10 h的条件下,不同电流强度(0~160 mA)对电化学产氢纯自养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在0~100 mA时,电流强度与NO3--N去除率呈极线性正相关;出水NO2--N质量浓度随着电流强度增加先从0增大到6.86 mg·L-1后又减少为1.80 mg·L-1;但是,电流强度过大会抑制生物反硝化效率,同时会导致碳棒溶解,影响出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 电化学产氢自养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强化脱氮中反硝化菌对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影响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应迪文 贾金平 张乐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研究固定反硝化菌活性炭纤维电极的阴极极化行为及其硝酸盐氮脱除率,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化学强化脱氮系统中生物过程对电化学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反硝化过程影响电极电化学反应,参数表观交换电流密度可用来表征体系反硝化菌的反... 研究固定反硝化菌活性炭纤维电极的阴极极化行为及其硝酸盐氮脱除率,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化学强化脱氮系统中生物过程对电化学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反硝化过程影响电极电化学反应,参数表观交换电流密度可用来表征体系反硝化菌的反硝化能力,新定义了生物效益量,其变化率与硝酸盐氮脱除率相关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 硝化 电化学 阴极极化 活性炭纤维 电化学 硝化 化学强化 脱氮系统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生物膜反硝化磁场促进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封志飞 赵国智 +1 位作者 李文红 田光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9,共7页
针对BER(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的传质问题,设计了MBER(磁场-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对不同电流强度下BER和MBER中NO3--N,NO2--N,NH4+-N和TN去除或产生情况的对比,以及不同电流强度下电流利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在HRT为10 h,温度为25℃,进... 针对BER(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的传质问题,设计了MBER(磁场-电化学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对不同电流强度下BER和MBER中NO3--N,NO2--N,NH4+-N和TN去除或产生情况的对比,以及不同电流强度下电流利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在HRT为10 h,温度为25℃,进水pH为7.8,进水ρ(NO3--N)为30 mgL的运行条件下,MBER对NO3--N的去除率高出BER13%~38%,MBER对TN的去除率高出BER 10%~30%.且MBER在电流强度为70 mA时就达到最高去除率,而BER则需要电流强度为80 mA时才能达到最高去除率.试验证明磁场的存在促进了BER反硝化,提高了电流利用效率,使得MBER可以在较低电流强度下达到优于BER的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生物膜 硝化 磁场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蓝藻生物炭促进生物电化学系统阴极氢自养反硝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熊江磊 罗嘉豪 严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40-1646,共7页
以太湖蓝藻为原料制备不同种类的活性生物炭,并将其投入到生物电化学系统(BES)的阴极促进氢自养反硝化。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未经改性(ABC-800)、硝酸改性(ABC-800N)和KOH改性(ABC-800K)3组蓝藻生物炭进行观察,并与... 以太湖蓝藻为原料制备不同种类的活性生物炭,并将其投入到生物电化学系统(BES)的阴极促进氢自养反硝化。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未经改性(ABC-800)、硝酸改性(ABC-800N)和KOH改性(ABC-800K)3组蓝藻生物炭进行观察,并与不加入蓝藻生物炭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考察生物炭促进BES生物阴极的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机制。结果表明:ABC-800N表面的N、O元素含量最高,同时与电子传递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相关的共轭醌、酮结构的丰度也最高;将蓝藻生物炭投加至BES的非生物阴极中可提高阴极的脱氮效率,ABC-800N投加量为0.5 g时,7 d内脱氮效率达到最高,为96.0%,而对照组仅为29.6%;高通量测序表明,ABC-800N组的优势菌属为Thauera、JGI_0001001_H03、Thiobacillus、Denitratisom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 氢自养硝化 蓝藻生物炭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包埋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菌固定化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7
作者 段秀梅 尹鑫 +3 位作者 冷杰雯 刘欢 姜莉莉 王立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提供了一种通过亚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共固定化来获得同时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反硝化生物脱除氨氮的有效方法。通过批式实验确定了最佳溶解氧质量浓度(DO)为1.2 mg/L,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生物量比例... 提供了一种通过亚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共固定化来获得同时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反硝化生物脱除氨氮的有效方法。通过批式实验确定了最佳溶解氧质量浓度(DO)为1.2 mg/L,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生物量比例为1∶2∶1。在连续运行实验中,总氮(TN)负荷为1.5 g N/(L·d),TN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1.44 g N/(L·d),COD去除率升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培养100 d后,微生物数量大幅增加。结果表明:共固定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处理氨氮废水是一条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截留脱氮微生物,载菌凝胶体形成外部好氧和内部厌氧微环境,为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提供反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固定化 硝化 厌氧氨氧化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产氢自养反硝化去除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8
作者 张伟 《城市建筑》 2014年第32期346-347,共2页
随着硝酸盐氮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寻求高效且经济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以此出发,研究了建立在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中的氢自养反硝化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方法。本实验采用碳... 随着硝酸盐氮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寻求高效且经济的方法来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以此出发,研究了建立在电极生物膜反应器中的氢自养反硝化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方法。本实验采用碳棒作为阳极,活性炭纤维毡为微生物载体,水被电解后在阴极表面产生氢气,供固定在阴极表面的反硝化细菌直接利用进行氢自养反硝化作用。无需外加有机碳源,即可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氮,具有处理费用低、无二次污染、剩余污泥少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应器 电化学产氢 氢自养硝化作用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反硝化、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分布及其作用 被引量:43
9
作者 王国祥 濮培民 +1 位作者 黄宜凯 张圣照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用最大可能数(MPN:MostProbableNumber)法,测定了太湖五里湖敞水区及各种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的反硝化、硝化、亚硝化和氨化细菌的分布,并分析探讨了它们的作用.结果表明,反硝化细菌的最大可能... 用最大可能数(MPN:MostProbableNumber)法,测定了太湖五里湖敞水区及各种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的反硝化、硝化、亚硝化和氨化细菌的分布,并分析探讨了它们的作用.结果表明,反硝化细菌的最大可能数[n(MPN)],在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水体中较敞水区湖水高2~5个数量级,差异极显著(P<0.01),漂浮植物群落内水体的反硝化细菌n(MPN)较沉水和浮叶植物群落内水体高2~3个数量级,差异极显著(P<0.01);硝化细菌n(MPN),敞水区湖水高于凤眼莲、水花生群落内水体,差异显著(P<0.05),菱群落与其他群落比较,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亚硝化细菌n(MPN),在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的水体中较敞水区高3~4个数量级,差异极显著(P<0.01);氨化细菌n(MPN),在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的水体中高于敞水区水体.除硝化细菌外,反硝化、亚硝化及氨化细菌均在根际处最为密集,且由根际向外呈现递减趋势.各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内氮循环细菌分布及微环境的差异,促进了有机氮的分解、铵态氮的硝化和挥发、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作用.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水生高等植物生长区水样的氨化产气量为敞水区的2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硝化细胞 氮化细胞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为碳源短程反硝化亚硝酸盐积累特性 被引量:27
10
作者 牛萌 王淑莹 +2 位作者 杜睿 操沈彬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01-3308,共8页
接种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NO_2^--N)积累效果稳定的短程反硝化污泥,以甲醇为碳源,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氮比(C/N)、硝态氮(NO_3^--N)浓度及p H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O_2^--N积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N为2.5时,NO_2^--N积累率... 接种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NO_2^--N)积累效果稳定的短程反硝化污泥,以甲醇为碳源,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碳氮比(C/N)、硝态氮(NO_3^--N)浓度及p H条件下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O_2^--N积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C/N为2.5时,NO_2^--N积累率最高为89%,且NO_2^--N不会被还原;当C/N为3~5时,NO_2^--N积累到最大值后开始降低,但NO_2^--N最大积累量和比反硝化速率没有明显差异.当NO_3^--N浓度在14.91~82.58mg/L范围内,NO_3^--N浓度越高,达到NO_2^--N最大积累率理论所需C/N越低.且当NO_3^--N浓度小于58.71mg/L时,比NO_3^--N还原速率、比NO_2^--N积累速率随NO_3^--N浓度增加而上升.当p H=7时,NO_2^--N积累量、比NO_3^--N还原速率和比NO_2^--N积累速率最高,分别为24.49mg/L、18.96(mg/(g VSS·h))、18.91(mg/(g VSS·h)),然后依次是p H=6、8、9.p H=5和10时,短程反硝化基本不能进行.本研究可以为短程反硝化的实现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 硝积累 甲醇 C/N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黄斯婷 杨庆 +2 位作者 刘秀红 冯红利 彭永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5,共5页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 在常见的污水处理中,由于C/N比较低,造成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进而影响脱氮效果,所以有必要在反硝化阶段外加碳源以保证充分的反硝化。研究表明,多种有机物质可以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同时研究还发现反硝化过程中会产生亚硝态氮积累现象,而亚硝态氮可以为ANAMMOX工艺提供电子受体。结合现有对不同碳源条件下污水处理反硝化过程的研究,描述了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特性,并对其积累机制进行一定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硝化 碳源 硝态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氯化和时间控制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学起 王淑莹 +3 位作者 彭永臻 陈滢 吴凡松 李秀玮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5-99,共5页
研究了以氯化方法在生物脱氮工艺中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借助氯的作用和硝化反应中的延迟时间的影响,可以在常温下保持很稳定的完全的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反应。在投加氯形成短程硝化反应后,不加氯,仅采取控制... 研究了以氯化方法在生物脱氮工艺中实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借助氯的作用和硝化反应中的延迟时间的影响,可以在常温下保持很稳定的完全的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反应。在投加氯形成短程硝化反应后,不加氯,仅采取控制曝气时间的手段时,这种完全的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反应也可以保持至少20天。试验结果表明,硝化菌应是被杀死而不是仅仅被抑制。在实际工艺应用中,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所带来的益处可以弥补在反应过程中投加氯的费用,因此,在SBR中以氯化的方法结合时间控制以达到亚硝化型硝化反硝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 延迟时间 硝态氮 生物脱氮 序批式生物应器 硝化硝化硝化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氧曝气实现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薇 张悦 +2 位作者 李磊 王淑莹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3-1270,共8页
在(19±1)℃条件下,采用S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没有外加有机碳源,通过限氧曝气实现了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亚硝酸型SND).试验结果表明,较长污泥龄下... 在(19±1)℃条件下,采用S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实际生活污水,没有外加有机碳源,通过限氧曝气实现了亚硝酸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亚硝酸型SND).试验结果表明,较长污泥龄下(50~66 d),通过控制曝气量使系统溶解氧处于较低水平,好氧末端ρDO<2.0 mg/L,平均ρDO≈0.65 mg/L,不仅可在常温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ρ(NO2--N)/ρ(NOx--N)稳定在95%以上,而且可同时在该好氧硝化系统中获得高效的反硝化效果,稳定运行后,经亚硝酸型SND途径的总氮去除率(ESND)平均为52%,最高可以达到63.1%.试验分析表明,低ρDO水平是实现亚硝酸型SND的关键因素,通过低ρDO影响硝化菌群的构成、反硝化菌的缺氧微环境以及有机物和ρ(NH4+-N)的降解特性,促进了亚硝酸型SND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型同步硝化硝化 硝化 限氧 续批式活性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化-反硝化除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叶丽红 李冬 +2 位作者 张杰 张金库 曾辉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5-593,共9页
氮磷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关注,低成本减少水体氮磷污染是生物处理工艺面临的挑战.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具有节约碳源和能源、节省空间及占地、提高水处理设备利用率、减少污泥产量等优势,但关于聚磷菌(PAOs)的认知缺乏深入了解,... 氮磷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关注,低成本减少水体氮磷污染是生物处理工艺面临的挑战.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具有节约碳源和能源、节省空间及占地、提高水处理设备利用率、减少污泥产量等优势,但关于聚磷菌(PAOs)的认知缺乏深入了解,且目前尚未见氨氮亚硝化-反亚硝酸除磷整体工艺的稳定运行报道.关于PAOs的分类,不同研究者有不同见解,而短程反硝化除磷机理的研究结果主要是利用厌氧释磷储能,能量用以供给缺氧条件下利用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过量吸磷.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脱氮除磷效果会受到温度、p H、碳源种类及ρ(C)/ρ(P)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调节控制合理的反应条件有助于实现稳定高效的污废水处理效果.总结分析短程反硝化除磷的相关研究报道,对指导污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并克服其存在的不利因素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 硝化除磷 厌氧释磷 聚磷颗粒 强化生物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曝气池HRT对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立成 刘强 +2 位作者 刘晓伟 张爽 宋晓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6-732,共7页
目的研究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最佳后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方法通过改变后曝气池出水口位置的方法调节后曝气池HRT,研究不同后曝气池HRT条件下,双泥生物膜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和COD去除率的变化.结果在后曝气池HRT为2.4 ... 目的研究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最佳后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HRT).方法通过改变后曝气池出水口位置的方法调节后曝气池HRT,研究不同后曝气池HRT条件下,双泥生物膜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和COD去除率的变化.结果在后曝气池HRT为2.4 h的条件下,系统COD平均去除率为66.68%,NH4+-N平均去除率为88.41%,出水NH4+-N平均质量浓度为6.26 mg/L,大部分NH4+-N都在前段反应中去除,同步亚硝化反硝化不受COD质量浓度的限制;TP平均去除率在94.88%左右,厌氧释磷率稳定在45.24%左右,缺氧吸磷率最大,维持在54.59%.HRT为4.8 h时,TP平均去除率降至59.48%,可利用的COD质浓度逐渐减少,使运行后期的NH4+-N氧化率下降.结论对于长期运行的双泥生物膜亚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保持后曝气池HRT为2.4 h,系统出水COD值可满足排放标准,脱氮效果稳定,除磷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硝化除磷 硝化硝化聚磷菌 后曝气池 水力停留时间 双泥生物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运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立成 李艳美 +1 位作者 吴春蓉 张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7-70,共4页
介绍了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主要研究了实验过程中COD、TP、NH4+-N在各个反应器中的浓度变化以及总去除效果,NO2--N、NO3--N的浓度变化规律,NO2--N在亚硝化池内的亚硝化率。COD在各反应池内都能被去除,TP主要在缺氧... 介绍了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主要研究了实验过程中COD、TP、NH4+-N在各个反应器中的浓度变化以及总去除效果,NO2--N、NO3--N的浓度变化规律,NO2--N在亚硝化池内的亚硝化率。COD在各反应池内都能被去除,TP主要在缺氧段被去除,NH4+-N主要在亚硝化段被去除,NO2--N、NO3--N的最大积累量分别为13.96、16.98 mg/L;当出水硝氮质量浓度达4.25 mg/L时,会破坏厌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硝化 除磷 双污泥系统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4种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立成 吴春蓉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12年第6期11-15,共5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NDPAOs)对碳源的需求,对NDPAOs的葡萄球菌属(Sta.)、副球菌属(Par.)、克雷伯氏菌属(Kle.)和芽孢杆菌属(Bac.)通过纯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碳源对其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NDPAOs最容易利用...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NDPAOs)对碳源的需求,对NDPAOs的葡萄球菌属(Sta.)、副球菌属(Par.)、克雷伯氏菌属(Kle.)和芽孢杆菌属(Bac.)通过纯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碳源对其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NDPAOs最容易利用的碳源均是葡萄糖。厌氧条件下,4种NDPAOs对COD的单位细胞降解量均是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高,降解量分别为3.9×10-6、3.5×10-6、2.2×10-6和2.6×10-6mg/cfu;其分别以丙酸钠、乙酸钠和蔗糖、乙酸钠以及丙酸钠为碳源时释放的磷酸盐最多,释放量分别为6.9×10-9、4.0×10-9、2.8×10-8和6.2×10-9mg/cfu。缺氧条件下,4种NDPAOs分别以丙酸钠、葡萄糖、葡萄糖和丙酸钠为碳源时消耗的亚硝酸盐最多,同时吸收的磷酸盐量最高,消耗的亚硝酸盐量分别为8.1×10-8、8.1×10-8、4.1×10-8和6.4×10-8mg/cfu,吸收的磷酸盐量分别为1.5×10-8、1.3×10-8、9.6×10-9和1.3×10-8mg/cf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硝化聚磷菌 硝化硝化聚磷菌 脱氮除磷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过程控制参数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洪伟 魏东洋 +4 位作者 时晓宁 杨庆 张树军 彭永臻 王淑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96-1401,共6页
为避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生物脱氮反硝化过程毒性更大的亚硝态氮(NO2--N)排入受纳水体,以缺氧/厌氧上流式厌氧污泥流化床(UASB)预处理的实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以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NO2--N积累... 为避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生物脱氮反硝化过程毒性更大的亚硝态氮(NO2--N)排入受纳水体,以缺氧/厌氧上流式厌氧污泥流化床(UASB)预处理的实际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以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SBR反硝化过程NO2--N积累控制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于4种不同N初始的ρ(NO3--N),NO 2--N均实现明显积累,积累速率分别为0.117、0.136、0.235、0.068/d.反应过程中,ORP曲线先后出现NO 3--N和NO 2--N拐点,表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还原反应结束.对于有明显亚硝态氮积累的反硝化过程,仅以NO 3--N作为反硝化速率(rDN)的单值函数是不准确的,应以总氧化态氮计,如以NO 3--N作为底物,将其定义为'名义'rDN.温度分别为14.2、13.9℃低温,5种不同n(C)/n(N)条件下,亚硝态氮均积累,亚硝态氮峰值点为速率平衡点.当n(C)/n(N)低于理论值时,相对NOx--N→N2的全程反硝化碳源不充足,但相对于NO3--N→NO2--N的转化碳源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氧化还原电位(ORP) 硝化 硝态氮积累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聚磷菌的筛选与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立成 李艳美 +2 位作者 袁雅姝 吴春蓉 常继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5,共3页
在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缺氧池中取泥,筛选出5株聚磷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属于4种菌属: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和泛菌属。对4种聚磷菌分别进行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试验以及PHB和异染颗粒染色。结果表明,4种聚磷菌均为... 在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缺氧池中取泥,筛选出5株聚磷菌,经生理生化鉴定属于4种菌属: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和泛菌属。对4种聚磷菌分别进行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试验以及PHB和异染颗粒染色。结果表明,4种聚磷菌均为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葡萄球菌属、副球菌属、泛菌属和肠杆菌属的单位细胞吸磷质量依次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污泥系统 硝化硝化除磷: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氮味精废水的亚硝化/反亚硝化脱氮研究 被引量:61
20
作者 方士 李筱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9-83,共5页
两段SBR法处理经稀释的味精废水有良好的有机质降解和脱氮效果 .整个生物处理过程可分为碳氧化阶段和三个亚硝化 /反亚硝化阶段 .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质的降解和曝气吹脱除氮 ,随后通过亚硝化 /反亚硝化反应实现生物脱氮和有机物的降解... 两段SBR法处理经稀释的味精废水有良好的有机质降解和脱氮效果 .整个生物处理过程可分为碳氧化阶段和三个亚硝化 /反亚硝化阶段 .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质的降解和曝气吹脱除氮 ,随后通过亚硝化 /反亚硝化反应实现生物脱氮和有机物的降解 .SBRⅠ碳氧化阶段废水中有机质浓度较高 ,在降解过程中消耗废水中的溶解氧 ,竞争性抑制了亚硝化反应的发生 .而亚硝化 /反亚硝化反应的形成是由于游离氨 (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硝化 两段SBR法 味精废水处理 腹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