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磷酸三苯酯臭氧化合物分解产生单重态氧的研究
1
作者 刘明 沈关林 +2 位作者 杨何平 沙国河 张存浩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This letter reports a study on producing gas-phase O 2(a 1Δ) by decomposition of triphenyl phosphite ozonide ((C 6H 5O) 3PO 3, TPPO 3) under a number of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operative emissi... This letter reports a study on producing gas-phase O 2(a 1Δ) by decomposition of triphenyl phosphite ozonide ((C 6H 5O) 3PO 3, TPPO 3) under a number of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operative emission at wavelengths 634 and 703 nm of O 2(a 1Δ) generated by TPPO 3 decomposition are observed. Specific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talyzed decomposition by pyridine of TPPO 3 solution in CFCl 3 at low temperature, the emission spectrum is the same as that from the basic hydrogen peroxide plus chlorine reaction. This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new source for singlet delta oxygen. However, in the experiments of spontaneous decomposition of solid TPPO 3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TPPO 3 solution on a high temperature surface, the spectra have a wide emission background around the 634 and 703 nm peaks, which indicates the production of some excited species than O 2(a 1△). Besides, there are about 2%~3%CO and 1.5%~2%CO 2 in the gaseous products together with a small amount of insoluble in acetone solid product, which imply that other than the formation of O 2(a 1△) and TPPO by unimolecular decomposition of TPPO 3, more complicated reactions may take place. The study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xpertise of O 2(a 1△) generation by TPPO 3 decomposition as well as measurement of absolute concentration of O 2(a 1△) are under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磷酸三苯酯臭氧化合物 氧碘化学激光 单重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研究新进展
2
作者 刘建标 陈德展 《山东化工》 CAS 2010年第2期27-30,共4页
有关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它是单重态氧气的重要化学来源,而单重态氧气可以作为氧碘化学激光的储能分子;(2)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的结构独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3)它们的热分解以及催化... 有关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它是单重态氧气的重要化学来源,而单重态氧气可以作为氧碘化学激光的储能分子;(2)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的结构独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3)它们的热分解以及催化分解的具体反应机理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综述亚磷酸盐臭氧化合物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磷酸臭氧化合物 单重态氧气 热分解 催化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与香河县大气臭氧及氮氧化合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3
作者 马志强 王跃思 +2 位作者 孙扬 吉东生 胡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2-837,共6页
于2005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市及河北省香河县两地同时开展了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香河县和北京市的臭氧统计日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北京市大气臭氧平均浓度比香河低,分别为28×10-9V/V和43×10-9V/V;大气中Ox浓度... 于2005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市及河北省香河县两地同时开展了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香河县和北京市的臭氧统计日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北京市大气臭氧平均浓度比香河低,分别为28×10-9V/V和43×10-9V/V;大气中Ox浓度北京市高于香河县,分别为72×10-9V/V和60×10-9V/V.观测期间,两地臭氧的月最高值出现时间一致,其中6月21日北京市的臭氧浓度最高达到200×10-9V/V,香河县也达到149×10-9V/V.在三次臭氧严重超标事件发生的前一天,两地都伴随有氮氧化合物的高浓度积累;南风时北京市和香河县的Ox浓度都比平均值高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氮氧化合物 OX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臭氧组合工艺处理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亮 焦纬洲 +3 位作者 刘有智 许承骋 刘文丽 李静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2-708,共7页
为研究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对含硝基苯类化合物炸药废水的处理效果,采用四种不同组合工艺(旋转填料床(RPB)-O3/H2O2、RPB-O3、曝气反应装置(BR)-O3/H2O2和BR-O3),进行了模拟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降解的对比性试验。结果表明,O3/H2O2工艺对... 为研究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对含硝基苯类化合物炸药废水的处理效果,采用四种不同组合工艺(旋转填料床(RPB)-O3/H2O2、RPB-O3、曝气反应装置(BR)-O3/H2O2和BR-O3),进行了模拟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降解的对比性试验。结果表明,O3/H2O2工艺对硝基苯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降解性能,去除率可达99%,出水指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硝基苯类化合物排放标准。在相同反应时间下,BR-O3/H2O2和BR-O3工艺对硝基苯类化合物去除率明显偏低。在RPB-O3/H2O2和RPB-O3工艺中,硝基苯类化合物去除率随超重力因子和初始p H值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双氧水浓度和液体流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臭氧浓度为50 mg·L-1,超重力因子为80,初始p H为10.5,双氧水浓度4.9 mmol·L-1和液体流量120 L·h-1的试验条件下,硝基苯类化合物去除效果较好。此条件下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降解过程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硝基苯类化合物 超重力 臭氧 双氧水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化合物的光催化-臭氧联用降解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军 周集体 +1 位作者 孙丽颖 杨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B08期15-18,共4页
研究了几种芳香化合物的光催化 臭氧联用降解。探讨了光催化 臭氧联用技术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分析了芳香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 臭氧联用对芳香化合物的降解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且符合表观准一级反应动... 研究了几种芳香化合物的光催化 臭氧联用降解。探讨了光催化 臭氧联用技术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分析了芳香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 臭氧联用对芳香化合物的降解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且符合表观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203#膜光催化臭氧的作用机理是催化臭氧产生了更多的高活性氧化剂,芳香化合物结构对其光催化 臭氧联用降解活性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化合物 光催化 臭氧 结构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去除水中芳香族化合物机理初探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云华 周鑫玉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4-81,共8页
通过试验分析了用臭氧去除水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氧化和所提机理。臭氧氧化处理效果受溶液pH、温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 芳香族化合物 臭氧氧化 水处理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芳烃化合物臭氧氧化反应速率比较及机理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沈慧芳 陈焕钦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0-33,共4页
采用停流光谱反应器研究了T为298K,pH为2.1~7范围内间甲酚、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胺3种芳烃化合物与臭氧在水溶液中的臭氧氧化反应动力学,初步探讨了芳烃化合物臭氧氧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3种物质臭氧化反应速率都非常快,总的反应... 采用停流光谱反应器研究了T为298K,pH为2.1~7范围内间甲酚、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胺3种芳烃化合物与臭氧在水溶液中的臭氧氧化反应动力学,初步探讨了芳烃化合物臭氧氧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3种物质臭氧化反应速率都非常快,总的反应都为二级,对臭氧浓度和有机物浓度分别为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pH的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最慢的是间甲酚,最快的是对硝基苯胺。臭氧的进攻是亲电攻击,当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其它基团取代后,苯环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电子云密度越高的部位越易受到臭氧的亲电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氧化 芳烃化合物 反应速率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彬 李子华 +1 位作者 肖辉 黄美元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38-345,共8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不同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指数 ( IPOCP值 )。探讨了在较高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IPOCP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结构、种类的 NMHC对光化学臭氧贡献有很大...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不同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的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指数 ( IPOCP值 )。探讨了在较高 NMHC/ NOx 比值时 ,各 NMHC物种IPOCP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不同结构、种类的 NMHC对光化学臭氧贡献有很大差异 ;各 NMHC物种的 IPOCP值随 NMHC/ NOx 比值、光化学反应的时间尺度变化而系统性地变化。 NOx、烯烃、芳烃和醛类的活性高寿命短 ,输送距离有限 ,主要表现为局地污染 ;烷烃类的活性低寿命长 ,可传输到较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光化学臭氧生成潜势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类化合物臭氧氧化速率的神经网络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堵锡华 吴琼 +1 位作者 陈艳 冯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5-680,共6页
酚类化合物(BP)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或中间体,但工业废水含有的酚类化合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建立酚类化合物臭氧氧化速率的QSPR(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预测模型,分析了23种酚的分子结构与臭氧氧化速率之间的相... 酚类化合物(BP)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或中间体,但工业废水含有的酚类化合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建立酚类化合物臭氧氧化速率的QSPR(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预测模型,分析了23种酚的分子结构与臭氧氧化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了这些酚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分子形状指数,优化筛选了连接性指数的1χ和2χ、分子形状指数的K1和K2共4种参数,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变量,臭氧氧化速率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4:2:1的网络结构,获得了令人满意的QSPR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总相关系数r为0.976,计算得到的臭氧氧化速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吻合,平均残差仅为0.05;为检验结构参数建立模型的普适性,同样方法建立对酚类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预测模型,模型总相关系数r达到0.993,辛醇-水分配系数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为理想,结果表明,本法建构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臭氧氧化 分子连接性指数 分子形状指数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过量条件下异戊二烯氧化生成羰基化合物的产率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忠明 史飞 朱李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6-519,共4页
利用长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LP-FTIR)原位跟踪的方法,模拟研究了异戊二烯与过量臭氧氧化反应产生羰基化合物的过程.在反应温度(294±2)K,压力为1·01×105Pa空气,O3过量的条件下,异戊二烯很快反应完全,反应中生成的羰基... 利用长光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LP-FTIR)原位跟踪的方法,模拟研究了异戊二烯与过量臭氧氧化反应产生羰基化合物的过程.在反应温度(294±2)K,压力为1·01×105Pa空气,O3过量的条件下,异戊二烯很快反应完全,反应中生成的羰基产物主要包括甲基丙烯醛(MACR)、甲基乙烯基酮(MVK)、丙酮醛(MG)和甲醛(HCHO);产物中还包括甲酸(HCOOH)、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于MACR和MVK继续与O3反应直至完全,它们的产率随时间而变化,反应过程中观测到的最大产率分别为0·33±0·02和0·21±0·02;而MG,HCHO,HCOOH,CO和CO2不与O3发生反应,最终产率分别为0·48±0·03,0·87±0·03,0·49±0·03,0·60±0·03和0·65±0·10.异戊二烯臭氧氧化反应对大气羰基化合物特别是甲醛和丙酮醛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化合物 异戊二烯 产率 最大产率 氧化反应 过量 臭氧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HCOOH 反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干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特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筑红 王知松 +2 位作者 韩江雪 李贵筑 俞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86-189,共4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EM-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分光光谱(UV)分析技术,探讨臭氧对干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辣椒碱、辣椒红素指标影响情况,结果发现:随着臭氧处理时间增加,干椒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明显减少,对照...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EM-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分光光谱(UV)分析技术,探讨臭氧对干辣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辣椒碱、辣椒红素指标影响情况,结果发现:随着臭氧处理时间增加,干椒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明显减少,对照组与臭氧处理1、2、3h各实验组检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别为35种、34种、31种、12种,相对含量分别为99.364%、63.259%、49.076%、57.879%。干椒中辣椒碱、辣椒红素含量水平随着臭氧处理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对照组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表明,采用臭氧处理干辣椒,产品品质发生了不良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臭氧 风味化合物 辣椒碱 辣椒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高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 被引量:10
12
作者 简丽 王本洋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8-411,共4页
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处理实际生产中排放的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过程可破坏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苯环结构,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单独采用臭氧氧化法,在臭氧氧化柱进水pH为9、臭氧加入量为200m ... 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处理实际生产中排放的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实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过程可破坏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苯环结构,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单独采用臭氧氧化法,在臭氧氧化柱进水pH为9、臭氧加入量为200m g/L的条件下,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去除率可达98%;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处理含高浓度硝基苯类化合物废水,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后废水COD稳定在50m 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硝基苯类化合物 曝气生物滤池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臭氧降解氯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芬 魏东洋 +1 位作者 许振成 李杰 《广东化工》 CAS 2009年第9期62-63,99,共3页
介绍了氯苯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污染现状。在对催化臭氧技术降解氯苯类化合物效能评述的基础上,针对催化臭氧机理研究的难点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催化臭氧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机理、降解氯苯类化合物的作用、影响因素等,最... 介绍了氯苯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污染现状。在对催化臭氧技术降解氯苯类化合物效能评述的基础上,针对催化臭氧机理研究的难点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催化臭氧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机理、降解氯苯类化合物的作用、影响因素等,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 氯苯类化合物 羟基自由基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区典型污染时期大气中醛酮化合物的组分特征及生成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怀忠 王杰 +5 位作者 石敬华 曹燕燕 由希华 魏小锋 刘仕杰 张桂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利用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在济南市夏季典型臭氧污染时期(2022年6月14~22日)对两个不同市区点位(建大和创业园)大气中醛酮化合物开展同步采样分析,利用基于观测的化学箱式模型(OBM)对主要醛酮化合物的光... 利用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采样-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的方法,在济南市夏季典型臭氧污染时期(2022年6月14~22日)对两个不同市区点位(建大和创业园)大气中醛酮化合物开展同步采样分析,利用基于观测的化学箱式模型(OBM)对主要醛酮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进行模拟,识别主要醛酮化合物的二次生成途径及重要前体物.采样期间醛酮化合物总浓度为(19.78±9.83)×10^(-9),甲醛、乙醛和丙酮贡献率分别为36.75%、21.39%、14.64%,是最主要的醛酮化合物.建大点位甲醛浓度存在午间与夜间双峰高值,创业园点位甲醛浓度存在早晚高峰变化特征,两点位乙醛浓度呈“夜高昼低”日变化特征.两点位甲醛和乙醛特征比值(C1/C2)分别为1.97、1.47,乙醛和丙醛特征比值(C2/C3)分别为9.27、8.76,建大点位C1/C2存在明显的午间峰值.OBM模拟结果显示,甲醛最大生成速率为6.17×10^(-9)h^(-1),乙醛最大生成速率为1.67×10^(-9)h^(-1),丙酮最大生成速率为0.66×10^(-9)h^(-1),烷氧自由基(RO)+O_(2)反应是二次生成的主要途径.结合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结果发现,烯烃对济南市大气中甲醛和乙醛的二次生成有重要影响,乙烯、异戊二烯和丙烯是甲醛的重要前体物,丙烯和2-丁烯是乙醛的重要前体物,对人为烯烃重点排放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管控将有利于阻抑大气中主要醛酮化合物的二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化合物 组分特征 光化学反应 生成机制 OBM模型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与烯烃类化合物反应的研究浅析
15
作者 田文欣 常红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53-56,共4页
烯烃类化合物是不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VOCs)的重要成员,其在大气中的主要降解途径是臭氧化反应。本文从环境污染角度介绍了烯烃类化合物臭氧化反应在大气中的重要意义,还就国内外此类反应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概述,研究臭氧与烯烃... 烯烃类化合物是不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气体(VOCs)的重要成员,其在大气中的主要降解途径是臭氧化反应。本文从环境污染角度介绍了烯烃类化合物臭氧化反应在大气中的重要意义,还就国内外此类反应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概述,研究臭氧与烯烃类化合物的双分子反应机理,对裂解产生的Criegee自由基单分子反应也进行了分类讨论。反应机理的研究对更全面的了解臭氧与VOCs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和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类化合物 臭氧化反应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计算氟氯碳化合物臭氧消耗潜势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喻本德 张远航 +1 位作者 李金龙 唐孝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7-192,共6页
计算氟氯碳化合物及其代用品的臭氧消耗潜势(ODP)是研制氟氯碳化合物替代物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在数值解法上作了若干改进,对程序也进行了优化,使得矩阵求逆的过程既省内存,又有较快的运算速度,建立了简化的能在微机上计算O... 计算氟氯碳化合物及其代用品的臭氧消耗潜势(ODP)是研制氟氯碳化合物替代物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在数值解法上作了若干改进,对程序也进行了优化,使得矩阵求逆的过程既省内存,又有较快的运算速度,建立了简化的能在微机上计算ODP的一维时变光化模式。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较好地描述了所模拟的大气情况;用该模式计算的ODP值和文献一致,为能在较大范围内以较简单的方法模拟计算ODP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消耗潜势 氟氯碳化合物 模式 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处理海水对小球藻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成刚 唐学玺 +1 位作者 郑波 汤晓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7,23,共4页
采用臭氧处理的海水培养小球藻 ,分析了不同生长期小球藻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 ,一定剂量的臭氧处理海水可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提高氨基酸的绝对含量 ,鱼类必需氨基酸占所测氨基酸... 采用臭氧处理的海水培养小球藻 ,分析了不同生长期小球藻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 ,一定剂量的臭氧处理海水可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提高氨基酸的绝对含量 ,鱼类必需氨基酸占所测氨基酸总量比例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蛋白质 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 海水 臭氧处理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氯碳化合物的分解及对其损耗O_3和臭氧消耗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喻本德 李金龙 +1 位作者 唐孝炎 张远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5-159,共5页
采用计数物种法模拟氟氯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分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HCFC-22及CFC-11在大气中分解总量的2.77%和98.23%是在20km以上区域分解,正是这一部分的分解产物向平流层引入了Cl原子,破坏了O_3,对其臭氧消耗潜势(ODP)有着主要的贡献... 采用计数物种法模拟氟氯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分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HCFC-22及CFC-11在大气中分解总量的2.77%和98.23%是在20km以上区域分解,正是这一部分的分解产物向平流层引入了Cl原子,破坏了O_3,对其臭氧消耗潜势(ODP)有着主要的贡献;研究结果还表明,HCFC-22与CFC-11在平流层破坏O_3的效率有极大的差别,在本计算的条件下,平流层上部单个Cl原子破坏O_3的效率相差近600倍.在平流层分解的量及单个Cl原子破坏O_3能力的差异,是造成HCFCs与CFCs之间ODP有很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氟氯碳化合物 平流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参数方程的方法计算氟氯碳化合物的臭氧消耗潜势 被引量:2
19
作者 喻本德 李金龙 +1 位作者 张远航 唐孝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在研究同类氟氯碳化合物臭氧消耗潜势(ODP)之间的差异,探讨ODP与有关参数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两类求算HCFCs、CFCs的ODP的参数方程。一类是以大气寿命τ为参变量的计算ODP的参数方程,与之相应,发... 在研究同类氟氯碳化合物臭氧消耗潜势(ODP)之间的差异,探讨ODP与有关参数必然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两类求算HCFCs、CFCs的ODP的参数方程。一类是以大气寿命τ为参变量的计算ODP的参数方程,与之相应,发展了一种仅含氟氯碳化合物分解反应的简化化学反应机理,以准确、快速的求算氟氯碳化合物的τ,所计算的τ值与文献值相符,在参变量的有效范围内,上式计算的ODP与模拟计算值有很好的吻合;另一类是以分解的反应速度常数为参变量求算HCFCs的ODP的参数方程,计算结果表明,与模拟值相比,当用该方程算得的ODP计算值小于0.05时,准确度较高,大于此值则误差较大,但仍可较准确的表出所计算物质ODP值的相对大小,数值本身仍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耗潜势 臭氧 氟氯碳化合物 参数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与臭氧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鲍歆歆 周伟奇 +1 位作者 郑重 徐林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9-1762,共14页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和浓度逐年增加。针对BVOCs与近地面O_(3)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植物BVOCs的特性与作用出发,综述了不同因素尤其是O_(3)浓度增加对树木生理状态及BVOCs排放速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已有研究中O_(3)对不同植物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速率的影响,以及BVOCs对O_(3)形成的贡献,总结了BVOCs与O_(3)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包括:(1)城市树种BVOCs排放因子的实测,建立物种的排放速率数据库,优化模型参数,提升精细尺度BVOCs排放量估算模型精度;(2)多种环境因子,比如污染物浓度、温湿度等对城市植物BVOCs排放的交互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研究;(3)植物BVOCs对O_(3)形成贡献的定量研究,及其对植物抗污染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减轻城市O_(3)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臭氧 城市植物 异戊二烯 单萜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