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记辅助改良热带粳稻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容柏 M. P. Pandey +10 位作者 杨新庆 廖惠红 邓智年 张向军 韦燕萍 李小勇 岑贞陆 吕维莉 魏源文 黄思良 李杨瑞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培育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是开发水稻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AS)培育出新型的籼稻基因渗入热带粳稻品系。这些基因渗入系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 ,经 RAPD标记检测 ,遗传上更相似于热带粳... 培育亚种间杂交水稻品种是开发水稻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MAS)培育出新型的籼稻基因渗入热带粳稻品系。这些基因渗入系表现出良好的农艺性状 ,经 RAPD标记检测 ,遗传上更相似于热带粳稻 ,大部分品系具有广亲和特性。进一步用 SSR和 SSR- RAPD分子标记分析这些籼稻渗入系热带粳稻与 3个温敏核雄性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性 ,利用具有较大的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组合亲本配制杂交稻种子 ,鉴定获得了多个具有强杂种优势的组合。结果表明 ,MAS是亚种间杂交水稻育种中辅助选择杂交亲本、鉴定广亲和位点、育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和杂交稻组合选配的有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系 热带 标记辅助 亚种间杂种优势 籼稻 基因渗入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7
2
作者 米甲明 欧阳亦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7,共8页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基因的产生机制,这一类基因资源可作为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桥梁”,用于提高籼粳杂交稻的育性。这些理论成果促进了籼粳杂种结实率遗传改良的高效化和精准化。两系法、三系法与“籼不粳恢”、“粳不籼恢”相结合的配组模式,成为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途径。培育集绿色、营养、健康性状于一体的高产优质籼粳杂交稻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不育 广亲和性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作连晚的技术探讨
3
作者 白朴 《农业科技通讯》 1997年第10期9-9,共1页
关键词 三系法 籼粳 亚种间杂种优势 连作 晚稻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被引量:95
4
作者 程式华 翟虎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13-718,共6页
测定了两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65396” (培矮 64S/ E32 )和“650 0 2”(培矮 64S/ 9311) ,三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协优 930 8”和对照组合“汕优 63”的若干株型因子 ,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结果表明 ,“65396”和“协优 9... 测定了两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65396” (培矮 64S/ E32 )和“650 0 2”(培矮 64S/ 9311) ,三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协优 930 8”和对照组合“汕优 63”的若干株型因子 ,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结果表明 ,“65396”和“协优 930 8”上部三叶的叶面积明显增大 ,叶角趋小 ,叶片更为挺直。“协优930 8”还表现出后期根系活力强 ,叶片光合能力强的特点。从中归纳出了单产潜力超过 12 t/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型因子 亚种间杂种优势 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60
5
作者 周开达 马玉清 +1 位作者 刘太清 沈茂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03-407,共5页
从研究各类品种功能叶面积与植粒重的关系入手,确定培育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超高产育种路线及其技术关键,经将近十年的工作,培育出了一批大穗型不育系和广亲恢复系,组配出Ⅱ优6078等系列亚种间重穗型组合,五年试验示范表明,Ⅱ优607... 从研究各类品种功能叶面积与植粒重的关系入手,确定培育亚种间重穗型组合的超高产育种路线及其技术关键,经将近十年的工作,培育出了一批大穗型不育系和广亲恢复系,组配出Ⅱ优6078等系列亚种间重穗型组合,五年试验示范表明,Ⅱ优6078在壮苗稀植栽培下,能比油化63增产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育 亚种间杂种优势 重穗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权太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3期11-14,共4页
从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籼粳亚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广亲和基因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从物质积累与能量转化角度探索超高产的可行途径是今后杂交水稻和常规... 从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籼粳亚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广亲和基因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从物质积累与能量转化角度探索超高产的可行途径是今后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育种研究的共同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优势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光敏雄性不育 广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研究概述
7
作者 刘玉龙 邓应德 +2 位作者 肖层林 张海清 张维亮 《作物研究》 2009年第5期314-317,共4页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为每公顷每日稻谷产量100 kg,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是选育超级杂交稻最重要的途径。育种家已筛选广亲和基因,并培育了广亲和系,为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为每公顷每日稻谷产量100 kg,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抗两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是选育超级杂交稻最重要的途径。育种家已筛选广亲和基因,并培育了广亲和系,为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条件,配成了亚种间超级杂交稻。但是超级杂交稻组合广适性,高产与优质协调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亚种间杂种优势 高产机理 广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83
8
作者 邹江石 吕川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58,共5页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 20世纪 5 0年代末广东的籼稻矮化育种、6 0年代IRRI的“绿色革命”和 70年代我国三系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 ,都使水稻每公顷产量成吨增加。前两者高产育种的成功主要是利用了矮秆基因 ,后者则是利用了杂种优势。在尔后的10~ 2 0年里 ,有利基因的发掘利用和育种途径没有很大的突破 ,单产徘徊不前。笔者认为 ,利用籼粳亚种间有利性状的互补乃至F1 杂种优势 ,有望在较高的单产水平上实现超高产目标。基于这个认识 ,通过籼粳杂种F1 与粳稻复交 ,于 70年代末育成了中粳品种南粳 35 ,在适宜地区种植 ,大面积产量可达 9t hm2 。 90年代初培育出典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 2号” ,在良好气候与栽培条件下产量可超过 10 5t hm2 ,但由于化学杀雄剂的局限性 ,制种纯度始终上不去 ,加之杂种对环境条件特别敏感 ,最终未能大面积生产应用。近 10年来 ,通过两系法部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出两优培九 ,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被誉为超级杂交稻的先锋组合 ,在掌握栽培特性与良好的肥水条件下 ,大面积产量可达 10~ 10 5t hm2 。笔者认为 ,今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应是利用籼粳杂种优势与良好株型及强生理功能相结合之路 ,选育对生态条件有较好适应性、整体素质高的亚种间杂交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间杂种优势 株型 两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战略 被引量:7
9
作者 廖伏明 傅相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1995年第1期5-9,共5页
1 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 自1964年袁隆平开创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后,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止1993年,杂交水稻累计种植24亿多亩,平均每亩比常规稻增产100kg左右,累计增产稻谷... 1 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 自1964年袁隆平开创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后,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止1993年,杂交水稻累计种植24亿多亩,平均每亩比常规稻增产100kg左右,累计增产稻谷约2400亿kg。近年来,全国年种植2.4亿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核不育系 恢复系 两系杂交稻育 研究 现状和发展 三系杂交稻 细胞质源 光温敏型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育种酝酿新突破
10
作者 袁隆平 《黑龙江科技信息》 1997年第1期25-25,共1页
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一·二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增产潜力不可估量。专家介绍,我国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 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一·二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增产潜力不可估量。专家介绍,我国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至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使我国的水稻平均亩产达395公斤居世界前七位。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产量则占稻谷总产的57%,单产达每亩440公斤。从1976年到1995年,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达28亿亩,增产粮食2.8亿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育 亚种间杂交水稻 水稻产量 亚种间杂种优势 远缘杂优势 植面积 两系法 矮化育 增产潜力 重大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优培粳的育成谈两系杂交粳稻育种
11
作者 祁玉良 张明年 +3 位作者 余新春 申关望 何世界 李慧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34,共5页
介绍了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两优培粳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对选育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粳稻的有关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广谱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采取双亲最佳组配方式等途径,... 介绍了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两优培粳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对选育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粳稻的有关技术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优异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广谱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采取双亲最佳组配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和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 杂交粳稻 两优培粳 亚种间杂种优势 广亲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育种酝酿第三次突破
12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35-35,共1页
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一、
关键词 水稻育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 远缘杂优势 杂交稻 袁隆平 分子标记 杂交水稻 亚种间杂 分子育 基因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SSL群体研究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 被引量:21
13
作者 余传元 万建民 +4 位作者 翟虎渠 王春明 江玲 肖应辉 刘裕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7,共6页
利用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背景, 籼稻品种IR24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63个株系, 构建了一套以广亲和粳稻品种02428为父本的杂种群体, 研究了IR24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与02428基因组相应染色体片段间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杂... 利用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背景, 籼稻品种IR24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的63个株系, 构建了一套以广亲和粳稻品种02428为父本的杂种群体, 研究了IR24全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与02428基因组相应染色体片段间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效应. 结果表明, 产量和产量构成性状的亚种间杂种优势水平在染色体片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图示基因型分析发现, 有14个独立的染色体区段在产量上存在显著的亚种间杂种优势, 分布在除Chr.8和 Chr.10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 其中在Chr.2, Chr.3, Chr.4, Chr.11和 Chr.12上的6个染色体区段的杂种优势显著水平达0.005以上, 分别位于X132~G1340~R459, X48~C393A, R288~R1854, R2918~X52, X257~C1350和R367~X189-2~X24-2的标记区间, 单片段置换后, 其CSSLs×02428组合F1单株产量比对照组合'Asominori×02428'增加35%以上. 大多数染色体片段在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上没有显著的杂合效应. 在Chr.6上发现一个杂种劣势片段, 与标记R2171连锁, 使杂种产量下降27%. 本文还探讨了应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研究作物杂种优势的优点, 并提出了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部分杂种优势和全基因组杂种优势的分子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种优势 籼粳 产量构成 水稻 产量性状 粳稻品 区段 染色体 全基因组 对照组
原文传递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
14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是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自1999年以来,公司与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开展杂交水稻合作育种,成为浙江省育种科研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的典范。2008年公司完成企业转型,成为国资独资企业。10年来...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是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自1999年以来,公司与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开展杂交水稻合作育种,成为浙江省育种科研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的典范。2008年公司完成企业转型,成为国资独资企业。10年来,双方紧密合作,追求自主创新,有效利用粳糯稻杂种优势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育成并通过审定组合达11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定5个。形成了杂交粳稻、杂交糯稻和籼粳驱种间杂交稻三大系列和一条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中试示范直到经营推广的完整的种业产业链,为浙江省水稻优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企业 宁波市 亚种间杂种优势 农业龙头企业 合作育 杂交水稻 企业转型 独资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育种正酝酿第三次突破
15
《致富天地》 2004年第7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水稻 亚种间杂种优势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与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16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2X期83-83,共1页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在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制种技术和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发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育技术 理论 国际领先 超级稻 国家863计划 亚种间杂种优势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两系杂交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级稻”育成多个新品种
17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3年第3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选育 理想株型 亚种间杂种优势 中国超级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44
18
作者 邓华凤 何强 +5 位作者 舒服 张武汉 杨飞 荆彦辉 东丽 谢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系统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亚种间杂种优势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染色体置换片段在杂交粳稻中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余传元 江玲 +2 位作者 肖应辉 翟虎渠 万建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08-1316,共9页
利用10个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籼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及6个粳稻测验种,按NCII设计,分析了籼粳亚种间杂种在10个染色体区段上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各置换系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值均高于背景亲... 利用10个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籼稻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及6个粳稻测验种,按NCII设计,分析了籼粳亚种间杂种在10个染色体区段上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力等参数。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各置换系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值均高于背景亲本Asominori,其中带有第12、第4、第1和第11染色体片段的AIS84、AIS27、AIS3、AIS80和AIS76置换系产量相关性状的GCA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水稻籼粳亚种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都大于粳亚种内的杂种优势,对粳稻基因组导入籼稻X24-2~R367(Chr.12)、R1854~R288(Chr.4)、C970~C955(Chr.1)、C1350~R257(Chr.11)和X52~R2913(Chr.11)染色体片段,可显著提高杂交粳稻的产量水平。同一亲本所配的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较大,最高或最低SCA的组合可来自不同GCA的亲本组合类型,表明在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双亲一般配合力均高的前提下结合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是超高产杂交稻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系的选育 被引量:56
20
作者 罗孝和 袁隆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38,共4页
The wide compatibility gene contained in Paddy may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varieties of japonica, javanica or indica type. Also, it may be recombined with restoring gene for the sterile lines of BT type or WA type,Thi... The wide compatibility gene contained in Paddy may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varieties of japonica, javanica or indica type. Also, it may be recombined with restoring gene for the sterile lines of BT type or WA type,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utilize heterosis between subspecies by using the thiee-line method.In addition, it may be recombined with the photoperiod sensitive sterile gene within nucleus so as to develop the best genetic tool for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between subspecies indica and japonica─a wide compatibility-photopeniod sensitive genic sterile Line with japonica cytoplasm and indica nucleus. It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dwarf gene, which help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subspecies hybrids express heterobeltiosis in plant h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系 亚种间杂种优势 选育 特征特性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