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AP技术检测的脂蛋白亚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中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王勇 李振威 +4 位作者 王占科 孙卫 俞蝶 林少沂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0期1305-1307,共3页
目的 探讨基于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检测的血脂蛋白亚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9例,通过VAP检测脂蛋白亚组分,常规技术(... 目的 探讨基于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检测的血脂蛋白亚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9例,通过VAP检测脂蛋白亚组分,常规技术(均相生化酶法)检测血脂四项,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所测的血脂数据差异。结果 常规技术检测血脂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阳性19例(8.3%);VAP检测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阳性33例(14.3%),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阳性59例(25.7%),LDL-P和RLP-C比LDL-C能发现更多脂质相关心血管风险(均P<0.05)。常规技术检测血脂指标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阳性80例(34.8%);VAP检测的HDL2-C或HDL3-C阳性为142例(62.01%)。常规技术检测的血脂四项检测异常115例,阳性率50.22%;VAP技术检测血脂蛋白亚组分异常168例,阳性率73.36%,两种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VAP检测血脂蛋白亚组分,可以更好地指导高危心血管风险患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急性 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 脂蛋白亚组分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亚组分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家琦 陈晓敏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诊疗中,目前临床上常用传统血脂检测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ASCVD的首要病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ASCVD呈...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诊疗中,目前临床上常用传统血脂检测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ASCVD的首要病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ASCVD呈负相关,TG与ASCVD的相关性存在争议。目前指南推荐将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主要靶点,但是临床上仍有部分传统血脂检测正常的ASCVD患者,其病因无法得到解释。而血脂亚组分检测是一种更精细的血脂检测方法,可检测血脂亚组分片段,如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HDL1、HDL2、脂蛋白残粒等。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血脂亚组分与ASCVD之间的相关性,且血脂亚组分检测在ASCVD诊疗中的价值可能高于传统血脂检测。本文就传统血脂检测与血脂亚组分检测在ASCVD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脂亚组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与冠心病
3
作者 涂德军 吴满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0年第3期147-149,共3页
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颗粒具有高度的不均一性 ,利用超速离心和梯度凝胶电泳等技术可将其进一步分成若干亚组分。现已证明各亚组分在物理性状、化学组成、代谢和致动脉粥样硬化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LDL亚组分理... 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颗粒具有高度的不均一性 ,利用超速离心和梯度凝胶电泳等技术可将其进一步分成若干亚组分。现已证明各亚组分在物理性状、化学组成、代谢和致动脉粥样硬化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LDL亚组分理论为正常胆固醇水平 ,特别是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时的动脉粥样硬化问题提供了依据。LDL亚组分谱已日益成为临床预测冠心病、寻找和评价药物治疗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L亚组分 LDL亚组分 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重法考察渣油及其亚组分的焦化性能 被引量:14
4
作者 郭爱军 张宏玉 +1 位作者 于道永 王宗贤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9-53,共5页
以热重法考察锦州石化渣油及其亚组分的焦化性能,并揭示了渣油各亚组分间的焦化物理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四组分焦化生焦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渣油的生焦率介于芳香分和胶质之间。焦化过程中表观热裂化反应... 以热重法考察锦州石化渣油及其亚组分的焦化性能,并揭示了渣油各亚组分间的焦化物理化学作用。结果表明,四组分焦化生焦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渣油的生焦率介于芳香分和胶质之间。焦化过程中表观热裂化反应活性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而实际热裂化剧烈程度的顺序相反。饱和分可促进其它亚组分生焦,而芳香分可抑制胶质、沥青质生焦;渣油按四组分组成物理加权后的生焦率大于该渣油的生焦率。还探讨了渣油及其亚组分在焦化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法 渣油 亚组分 焦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茸多糖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活性及途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琪 王领 +3 位作者 何聪芬 刘晓英 刘光荣 李富恒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38,共5页
本文初步研究了松茸多糖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机理。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细胞水平黑色素测定实验来综合评价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功效;选定MITF、POMC和TYR三个靶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进一步阐明TMSP-5亚组分... 本文初步研究了松茸多糖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机理。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细胞水平黑色素测定实验来综合评价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功效;选定MITF、POMC和TYR三个靶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进一步阐明TMSP-5亚组分Ⅱ的美白作用靶点。结果显示,TMSP-5亚组分Ⅱ对酪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25μg/m L时酪氨酸酶抑制率为56.5%;不同浓度(3、30、300μg/m L)的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成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B16细胞内黑色素水平,当浓度为300μg/m L时,TMSP-5亚组分Ⅱ样品能够减少黑色素的含量,且优于熊果苷;TMSP-5亚组分Ⅱ对MITF、POMC、TYR的表达水平均起下调作用,从而影响了黑素的形成。结果表明,TMSP-5亚组分Ⅱ样品具有一定的美白功效。TMSP-5亚组分Ⅱ样品对酪氨酸酶生成的重要基因和主要影响因子的基因水平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少酪氨酸酶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P-5亚组分 美白 黑色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亚组分促胆固醇逆转运及抗氧化功能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谭迎 田迪 +2 位作者 刘挺榕 赖文岩 郭志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明确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HDL2和HDL3)的促胆固醇逆转运及抗氧化功能是否发生了损害;同时探讨HDL2和HDL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强弱。方法:入选年龄及性别匹配的ACS患者(ACS组)及健康体检者(... 目的:明确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组分(HDL2和HDL3)的促胆固醇逆转运及抗氧化功能是否发生了损害;同时探讨HDL2和HDL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强弱。方法:入选年龄及性别匹配的ACS患者(ACS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40例,分别检测两组血脂四项、高敏C-反应蛋白、巨噬细胞氚三胆固醇转出率、脂氢过氧化物(LOOH)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HDL亚组分(HDL2和HDL3)介导的巨噬细胞氚三胆固醇转出率均明显下降;HDL亚组分LOOH水平则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对照组和ACS组同组内,HDL3介导的巨噬细胞氚三胆固醇转出率均低于HDL2,HDL3-LOOH水平高于HDL2-LOOH。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ACS患者HDL亚组分促胆固醇逆转运及抗氧化功能受到了损害,较对照组明显减弱;成熟的HDL2较未成熟的HDL3具有更强的促胆固醇逆转运及抗氧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高密度脂蛋白 亚组分 胆固醇转出率 脂氢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常压渣油及其亚组分的非等温热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洪琨 马凤云 +1 位作者 刘景梅 钟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3-58,共6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塔河常压渣油(THAR)及其亚组分的热转化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在Sharp微分法基础上,采用分段动力学拟合,获得了渣油及其亚组分热转化速率峰值、速率峰值处的反应温度、转化率和剧烈裂解温度区间等动力学基本数据以及各亚...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塔河常压渣油(THAR)及其亚组分的热转化反应性能进行了考察;在Sharp微分法基础上,采用分段动力学拟合,获得了渣油及其亚组分热转化速率峰值、速率峰值处的反应温度、转化率和剧烈裂解温度区间等动力学基本数据以及各亚组分的生焦性能。结果表明:各亚组分生焦率由低到高依次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沥青质是焦炭的主要来源;四组分按组成加权后的生焦率较THAR生焦率高4.21百分点,表明THAR亚组分混合物共焦化有利于抑制各亚组分的生焦;饱和分可促进其它亚组分生焦,而芳香分和胶质可抑制沥青质生焦,且芳香分的抑焦性能更强;在热转化反应过程中,裂化反应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各亚组分在低温段和高温段的活化能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表明胶质和沥青质大分子的热转化过程需要提供较多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亚组分 热重分析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与超临界亚组分的结构参数计算 被引量:5
8
作者 周亚松 陈月珠 +1 位作者 李凌 廖启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14,共6页
用改进的Brown-Ladner方法计算了6种国内与2种国外减压渣油及其以正戊烷为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切割出的各馏分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对减压渣油分离效果很好,抽出油与抽余油的分子特征差异明显。沙... 用改进的Brown-Ladner方法计算了6种国内与2种国外减压渣油及其以正戊烷为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切割出的各馏分的平均分子结构参数。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对减压渣油分离效果很好,抽出油与抽余油的分子特征差异明显。沙特减压渣油的各项分子结构参数与辽河渣油相近,而阿曼减压渣油的总体性质与华北渣油相似。窄馏分的H/C比随馏分变重下降,芳炭率逐步上升。大港减压渣油的抽出油和抽余油的分子结构差异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结构参数 渣油 超临界流体 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氧化易感性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汪俊军 刘小传 庄一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7-79,共3页
建立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产物共轭双烯(CD)检测法,对反应条件进行选择,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根据LDL氧化产生的CD量随时间变化绘制氧化曲线,观察延滞时间,CD最大生成率及总CD值。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B型LDL... 建立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产物共轭双烯(CD)检测法,对反应条件进行选择,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根据LDL氧化产生的CD量随时间变化绘制氧化曲线,观察延滞时间,CD最大生成率及总CD值。资料表明:冠心病患者B型LDL亚组分较A型延滞时间明显缩短;总氧化值亦显著升高。认为冠心病患者B型LDL较A型易于氧化,且氧化程度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易感性的检测对了解LDL的氧化过程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 亚组分 共轭双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不同特性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汪俊军 张春妮 庄一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27-228,232,共3页
低密度脂蛋白因颗粒大小、密度不同分为小颗粒致密、大颗粒疏松的亚组分 ,其不同特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颗粒致密的B型低密度脂蛋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强危险因素。血浆高甘油三酯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下 ,... 低密度脂蛋白因颗粒大小、密度不同分为小颗粒致密、大颗粒疏松的亚组分 ,其不同特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颗粒致密的B型低密度脂蛋白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强危险因素。血浆高甘油三酯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下 ,引起脂蛋白间发生脂质转运 ,促进B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富含甘油三酯的B型低密度脂蛋白不易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的途径从循环中被清除 ,在血浆中停留时间长 ,更有机会被氧化 ;且其本身抗氧化能力低 ,导致体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刺梨汁富含多种抗氧化剂 ,可介导细胞内胆固醇外流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同时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能力 ,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的特性 综述 甘油三酯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关系的研究(摘要)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田庆印 潘其兴 +3 位作者 邹明瑾 夏洪印 韩辉 闫荣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93-93,共1页
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关系的研究(摘要)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田庆印,潘其兴,邹明瑾,夏洪印,韩辉,闫荣军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lymedifiedlow... 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关系的研究(摘要)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田庆印,潘其兴,邹明瑾,夏洪印,韩辉,闫荣军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lymedifiedlowdensitylipoprot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密度 低密度 脂蛋白 氧化修饰 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污水中乳化活性亚组分的分析及污水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志凤 王宗贤 +2 位作者 何方 肖建洪 张锡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用石油醚和三氯甲烷依次萃取含聚污水中的油分,然后用石油醚沉淀及甲醇/异丙醇抽提,将两个组分分成六个亚组分。表征了六个亚组分的结构组成,研究了亚组分的乳化性能,考察了水相组成对高酸值亚组分SF31所形成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用石油醚和三氯甲烷依次萃取含聚污水中的油分,然后用石油醚沉淀及甲醇/异丙醇抽提,将两个组分分成六个亚组分。表征了六个亚组分的结构组成,研究了亚组分的乳化性能,考察了水相组成对高酸值亚组分SF31所形成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体亚组分SF41和SF42的H/C低,相对分子质量高,杂原子含量高,金属钙、铁含量高(SF42相对分子质量高达4 533,杂原子含量25.3%,钙、铁含量分别达到2 357 mg/kg、455.8 mg/kg),液体亚组分SF1和SF31酸值高(SF31酸值高达23.9 mg KOH/g),这些亚组分都有很强的乳化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乳化活性弱的亚组分SF2对乳化活性强的亚组分的乳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值高的亚组分是导致含聚污水油含量高的主要因素。当水相HPAM含量超过200 mg/L时,乳状液很稳定;盐含量超过1 800 mg/L以后,含HPAM的乳状液稳定性增强,盐含量超过7 000 mg/L后,Zeta电位变成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含油污水 乳化活性亚组分 乳状液 稳定性 HP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汁对人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组分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琳琳 张春妮 庄一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亚组分 氧化修饰 刺梨 动脉粥样硬化 H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分离测定胆红素亚组分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建武 周小棉 张蒙恩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9-370,共2页
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成功地分离和定量测定了血清及胆汁中α,β,γ及δ等4种胆红素亚组分。二牛磺酸胆红素浓度在510μmol/L以下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二牛磺酸胆红素浓度即使为1.5μmol/L时仍可检... 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成功地分离和定量测定了血清及胆汁中α,β,γ及δ等4种胆红素亚组分。二牛磺酸胆红素浓度在510μmol/L以下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二牛磺酸胆红素浓度即使为1.5μmol/L时仍可检测出明显的定量峰。用一份255μmol/L的二牛磺酸胆红素标准液进行重复性检测,第1次定量结果为260μmol/L,出峰时间16min;第50次电泳结果为238μmol/L,出峰时间16.7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胆汁 毛细管电泳 胆红素 分离 测定 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急性期血清血脂脂蛋白亚组分与辨证关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孔炳耀 李小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99-200,共2页
观察55例急性期中风患者血清血脂及其亚组分胆固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P<0.05~0.001);... 观察55例急性期中风患者血清血脂及其亚组分胆固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P<0.05~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出血性高于缺血性中风;但HDL2-c降低则是两者的共同特点。HDL-c、HDL2-c、HDL2-c/HDL3-c呈风火上扰>痰瘀痹阻>气虚血瘀;LDL-c、TC/HDL-c、TC-HDL.c/HDL.c、LDL-c/HDL-c则呈气虚血瘀>痰瘀痹阻>风火上扰。提示中风患者的防治,在调升HDL-c过程中,提高HDL2-c的临床意义更大;中风虚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实证者重,补虚化瘀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法则,调治血脂代谢异常是化瘀通络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血脂 脂蛋白 亚组分 辩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颗粒大小的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俊军 陈大宁 +1 位作者 张凌 庄一义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颗粒直径的异常特征 ,超速离心分离 37例冠心病患者及 2 6例对照组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采用 2 %~ 16 %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法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及电泳图形。发现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颗粒直径的异常特征 ,超速离心分离 37例冠心病患者及 2 6例对照组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采用 2 %~ 16 %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法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及电泳图形。发现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 ( 2 5 .71± 0 .6 6nm)较对照组 ( 2 6 .41± 0 .95nm)显著变小 (P <0 .0 1) ,两组间A型、B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布不同 (P <0 .0 5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分别同血浆甘油三酯 (r=- 0 .2 9,P <0 .0 5 )和载脂蛋白B(r=- 0 .2 5 ,P <0 .0 5 )呈负相关 ,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r=0 .2 8,P <0 .0 5 )呈正相关。B型低密度脂蛋白中游离胆固醇 蛋白质比值 ( 1.0 2± 0 .45 )较A型 ( 1.5 9± 1.2 1)显著下降 (P <0 .0 5 ) ;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直径同游离胆固醇 蛋白质比值呈正相关 (r=0 .31,P <0 .0 5 )。提示冠心病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以小颗粒的B型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亚组分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SecY基因序列分析及亚组分类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大全 车海彦 +2 位作者 刘先宝 符瑞益 叶莎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799-802,共4页
利用植原体16S rⅠ组通用引物对secYF1/secYR1,应用PCR技术从采自海南省儋州地区的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苦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约1.4 kb的特异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的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358 bp,苦... 利用植原体16S rⅠ组通用引物对secYF1/secYR1,应用PCR技术从采自海南省儋州地区的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苦楝植株总DNA中扩增到约1.4 kb的特异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及系统关系树构建的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358 bp,苦楝丛枝病海南株系(Chinaberry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strain Hainan,CWB-Hn)与玉米丛矮(Maize bushy stunt,MBS)植原体聚类在同一条进化枝上;AluⅠ,MseⅠ和Tsp509Ⅰ这3种酶的电子酶切图谱表明,CWB-Hn与MBS的酶切图谱一致,故初步判定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属于secY-L亚组,在亚组水平上进一步明确了苦楝丛枝病植原体海南株系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丛枝病 植原体 海南株系 SECY 亚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常压渣油中亚组分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洪琨 马凤云 +1 位作者 钟梅 刘景梅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以塔河常压渣油为原料,利用经典液固吸附色谱法将渣油分离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基础上,结合FT-IR、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GPC)及uV等表征手段,采用改进的Brown-... 以塔河常压渣油为原料,利用经典液固吸附色谱法将渣油分离为饱和分(Sa)、芳香分(Ar)、胶质(Re)和沥青质(As)。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基础上,结合FT-IR、元素分析、相对分子质量测定(GPC)及uV等表征手段,采用改进的Brown-Ladner法计算一系列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常压渣油中亚组分的芳香度(fA)由小到大的顺序为饱和分(O.01)〈芳香分(O.43)〈胶质(0.47)〈沥青质(0.57);饱和分的烷基碳率(fP)高达0.79;沥青质的环烷碳率(fN)仅为0.05,但其缔合度(n)高达12.15;饱和分主要由链烷烃组成,而沥青质是常压渣油中缩合程度最高且富含大量稠环芳烃类物质,致使其残炭量高;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主要以3~4环的蒽、菲、苯并蒽等芳香片为主,胶质和沥青质中均存在少量5环或5环以上的芳香片结构,且其在沥青质中含量更高,其化学结构均以渺位缩合为主,迫位缩合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 FT-IR紫外光谱亚组分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和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特征及与慢性并发症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寰东 胡予 +1 位作者 吴丹 高鑫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2-456,共5页
目的 探讨新诊断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亚组分的特征及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调查 175例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和 39名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分... 目的 探讨新诊断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谱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亚组分的特征及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调查 175例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和 39名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两组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腰臀比、血糖、血脂 ,并采用 2 %~ 16 %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 (PAGE)法检测LDL颗粒直径。对糖尿病组患者进行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和颈动脉、股动脉、髂总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检查。结果 糖尿病组总胆固醇 (TC)和三酰甘油 (T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C :(4 .5 9± 0 .80 )mmol/L∶(4 .32± 0 .5 4 )mmol/L ;TG :(1.91± 1.15 )mmol/L∶(0 .89± 0 .2 9)mmol/L ,P值均 <0 .0 5 ];LDL颗粒直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 [(2 6 .5 9± 1.18)nm∶(2 7.4 3± 1.2 4 )nm ,P <0 .0 5 ]。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TG与LDL颗粒直径成负相关 ,且是LDL颗粒直径的主要影响因素。糖尿病组中 ,伴有大血管病变者的LDL颗粒直径明显小于不伴有大血管病变者。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LDL颗粒直径变小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紊乱 ,TG升高是LDL颗粒直径变小的主要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脂谱 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活性亚组分对含聚污水的稳定作用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志凤 王宗贤 +2 位作者 何方 肖建洪 曹正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57-61,共5页
通过对比胜利油田孤二联和孤五联污水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亚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差别,深入研究了不同亚组分之间及亚组分与HPAM之间相互作用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并通过研究乳化活性亚油分及HPAM对不同处理剂作用效果的... 通过对比胜利油田孤二联和孤五联污水中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含量、亚组分组成及含量的差别,深入研究了不同亚组分之间及亚组分与HPAM之间相互作用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并通过研究乳化活性亚油分及HPAM对不同处理剂作用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含聚污水的处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孤二联含聚污水比孤五联含聚污水稳定性强的原因是污水中三氯甲烷萃取物含量高,而且高酸值亚组分SF31的含量高.HPAM与强极性亚组分SF31、SF42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当HPAM质量浓度大于200mg·L-1时,乳状液很稳定,污水中油含量高.HPAM的盐敏效应导致盐质量浓度超过1800mg·L-1后,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盐质量浓度超过7000mg·L-1以后,Zeta电位变成正值.因此,含聚污水不易用聚铝、低相对分子质量高阳离子度有机絮凝剂处理,而应用高相对分子质量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进行处理.CPAM与污水中HPAM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都有很强的协同絮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聚合物驱 含油污水 乳化活性亚组分 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