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钝化剂和培养时间对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王立群 罗磊 +2 位作者 马义兵 华珞 郭海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98-1105,共8页
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施入一些钝化剂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其迁移及对植物的毒害。选取羟基磷灰石(HA)、磷矿粉(PRX和PRH)、沸石、赤泥、新鲜植物残体、玉米秸秆粉末以及相应的处... 原位化学钝化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施入一些钝化剂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其迁移及对植物的毒害。选取羟基磷灰石(HA)、磷矿粉(PRX和PRH)、沸石、赤泥、新鲜植物残体、玉米秸秆粉末以及相应的处理共21种钝化剂,在同一培养条件和添加浓度下,比较其对人工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培养时间对钝化效果的时间效应,试验的结果对于筛选Cd污染土壤钝化剂有着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纳米化赤泥、羟基磷灰石和纳米化酸洗赤泥可显著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钝化比例高达35%~55%;赤泥、酸洗赤泥、沸石达15%~25%;富含巯基植物蒜苗、油菜、大葱植物残体也可达20%~25%。磷矿粉、大葱粉末、玉米秸秆和巯基化玉米秸秆的钝化效果相对较差;HA、铵型沸石、纳米赤泥、酸洗纳米赤泥、干油菜粉末、酸洗赤泥对可交换态Cd的钝化效果的时间效应不明显;赤泥、大葱残体、特别是玉米秸秆和巯基玉米秸秆随时间增长钝化效果增加显著,在8周和16周时段钝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钝化 交换态 重金属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圣瑞 焦立新 +1 位作者 金相灿 刘景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3,共7页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14个沉积物的总氮(TN)含量为768.5~5190.6mg.kg-1之间,以月湖沉积物TN含量最高,是其它各湖泊沉积物TN含量的2~7倍;可交换态氮(EN)含量为150.92~341....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14个沉积物的总氮(TN)含量为768.5~5190.6mg.kg-1之间,以月湖沉积物TN含量最高,是其它各湖泊沉积物TN含量的2~7倍;可交换态氮(EN)含量为150.92~341.98mg.kg-1,占TN的6.29%~19.64%;固定态铵(F-NH4)含量变化在186.5~462.5mg.kg-1,占TN的8.40%~35.02%.②EN以NH4+-N为主,NO3--N其次,NO2--N最低,分别占EN的74.61%~85.85%、13.93%~25.15%和0.17%~0.27%.③EN、NH4+-N、NO3--N及NO2--N之间在α=0.01时互为显著正相关,F-NH4与EN、NH4+-N在α=0.05时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NO2--N不相关.④在α=0.01或α=0.05时,EN、NH4+-N、NO3--N、NO2--N和F-NH4分别与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阳离子代换量(CEC)、粉沙粒(Silt)及粘粒(Clay)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砂粒(Sand)含量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F-NH4与CaO、Fe2O3和Al2O3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总氮 交换态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对污泥堆肥过程和土地施用后交换态重金属(Cu,Zn,Pb)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生骏 陆文静 王洪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67-1371,共5页
以粉煤灰作为污泥的重金属稳定剂,通过研究污泥堆肥过程及堆肥产物施入土壤后的交换态Cu、Zn、Pb含量的变化情况,全过程分析钝化重金属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及土地施用后的吸附-解吸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堆肥过程本身对污泥中Cu具有一定活化效... 以粉煤灰作为污泥的重金属稳定剂,通过研究污泥堆肥过程及堆肥产物施入土壤后的交换态Cu、Zn、Pb含量的变化情况,全过程分析钝化重金属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及土地施用后的吸附-解吸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堆肥过程本身对污泥中Cu具有一定活化效应,而对Zn、Pb则产生钝化作用;粉煤灰对Zn和Pb的钝化效果较为显著,与堆肥原料相比降幅分别为62.47%和92.61%,而Cu的含量基本无变化.尽管不同重金属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钝化-活化行为各异,但总体上土壤中累计施加污泥堆肥产物所导致的重金属富集效应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重金属 交换态 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稀土对土壤中稀土和重金属可交换态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丁士明 张自立 +2 位作者 梁涛 孙琴 查立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 通过土壤旱作和淹水 2种培养方式 ,研究了不同时期添加外源稀土对黄褐土中稀土和重金属Fe、Mn、Zn可交换态含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稀土处理显著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含量 ,其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大 ,但绝大部分仍维持在 1 0 %以下 .淹水条件下交换态稀土的含量比旱作高 ,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 ,交换态稀土组成逐渐向外源稀土成分靠近 ,并在 2 0 0mg·kg- 1以上达到相对稳定 .土壤中交换态Fe、Mn、Zn的含量随稀土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重金属 交换态 黄褐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二氧化碳及交换态铵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叶文培 王凯荣 +1 位作者 Johnson SE 谢小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5-350,共6页
通过温室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CO2及交换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加入秸秆可使土壤pH值降低,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pH值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1g.kg-1玉米和... 通过温室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CO2及交换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加入秸秆可使土壤pH值降低,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pH值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溶液中的CO2含量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35.9%和31.9%(v/v),与对照(25.8%)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54.2%和41.8%(v/v),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两者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添加秸秆可降低土壤铵态氮浓度,且铵态氮浓度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添加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施入氮肥的情况下,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浓度,而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无论是否施入氮肥,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水稻秸秆 土壤PH CO2含量 交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殷佳丽 郑子成 李廷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1-896,共6页
为阐明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给茶园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研究。... 为阐明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给茶园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铝和交换态铝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含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且主要分布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分别为86.11~98.35 g·kg-1和62.78~228.85 mg·kg-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全铝含量逐渐降低;但交换态铝含量有所升高,且在植茶23 a后增幅较大;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交换态铝表聚现象明显;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铝和交换态铝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铝和交换态铝有向小粒径团聚体富集的趋势;土壤团聚体对全铝和交换态铝的贡献率分别有49%~79%和44%~73%来自>5 mm粒径团聚体,且在植茶23 a时最高。因此,应注意植茶23 a后0~20 cm土层交换态铝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全铝 交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苯硼钠溶液中含钾矿物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沈钦华 王火焰 +2 位作者 周健民 刘宏鸽 宋志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7-485,共9页
含钾矿物的全钾含量、非交换态钾总量以及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速率因矿物种类而异,且3种参数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供试5种含钾矿物非交换态钾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金云母5.19%>黑云母3.08%>蛭石2.01%>白云母1.18%>钾长石0.2... 含钾矿物的全钾含量、非交换态钾总量以及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速率因矿物种类而异,且3种参数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供试5种含钾矿物非交换态钾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金云母5.19%>黑云母3.08%>蛭石2.01%>白云母1.18%>钾长石0.24%,占各矿物全钾的比例分别为58.4%、99.7%、62.5%、14.2%和4.98%,平均达48%。选择较弱提取力的四苯硼钠溶液进行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性研究,5种矿物非交换态钾3 d释放累积量顺序为黑云母>蛭石>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非交换态钾平均释放速率也表现为同样的顺序。上述5种矿物在弱提取力的四苯硼钠溶液中释放3 d,非交换态钾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5.99、2.34、0.52、0.22和0.17 mg/(kg.min),差异明显。如何根据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来综合评价矿物钾的生物有效性是未来研究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钾矿物 交换态 四苯硼钠 释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锑(Ⅲ)和锑(Ⅴ)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兆水 张勤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在0.10 mol/L酒石酸介质中,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Sb(Ⅲ)和Sb(Ⅴ)。以氢气发生器为氩-氢火焰提供氢气,明显降低了硼氢化钾浓度,改善了测定检出限。考察了酒石酸掩蔽Sb(Ⅴ)的量及共存干扰元素的允许... 在0.10 mol/L酒石酸介质中,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Sb(Ⅲ)和Sb(Ⅴ)。以氢气发生器为氩-氢火焰提供氢气,明显降低了硼氢化钾浓度,改善了测定检出限。考察了酒石酸掩蔽Sb(Ⅴ)的量及共存干扰元素的允许量。方法检出限Sb(Ⅲ)为0.026 ng/L,总Sb为0.019 ng/L。加标回收试验表明,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气 水溶 交换态 锑(Ⅲ) 锑(Ⅴ)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离子交换态的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晓艳 全常春 +1 位作者 薛秋旺 李海萍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02-1004,共3页
本文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离子交换态的镉的适宜条件。试样经MgCl2溶液震荡提取离心后,以10%的磷酸二氢铵做基体改进剂,方法检出限为0.03840μg/L,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231%。本方法具有准确、简便之优点,可用于土壤... 本文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离子交换态的镉的适宜条件。试样经MgCl2溶液震荡提取离心后,以10%的磷酸二氢铵做基体改进剂,方法检出限为0.03840μg/L,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231%。本方法具有准确、简便之优点,可用于土壤样品中镉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离子交换态 基体改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碳酰胺对土壤pH和5种交换态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宁 李顺兴 +1 位作者 曾清如 蔡秋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126,130,共6页
用过碳酰胺溶液(与尿素溶液作对照)对中国南方3种酸性土壤和中国北方3种碱性土壤进行室内土培试验,研究氮肥施用对土壤pH和5种交换态金属(Mn、Cu、Zn、Ca、Mg)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土壤pH在短期内随过碳酰胺浓度增大而急剧上升... 用过碳酰胺溶液(与尿素溶液作对照)对中国南方3种酸性土壤和中国北方3种碱性土壤进行室内土培试验,研究氮肥施用对土壤pH和5种交换态金属(Mn、Cu、Zn、Ca、Mg)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土壤pH在短期内随过碳酰胺浓度增大而急剧上升,碱性土壤pH则随过碳酰胺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然后又增加,且其变化幅度小于酸性土壤;动态试验表明,pH上升的现象是短期的,6种土壤pH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9d后3种碱性土壤的pH均降到比原来更低的程度。酸性土壤中交换性Mn、Cu、Zn的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随过碳酰胺施用时间延长呈先降低再逐步上升,与土壤pH呈负相关;而碱性土壤中交换态Mn、Cu、Z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6种土壤中交换态金属Ca、Mg离子含量的变化与土壤pH变化基本呈正相关。研究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作为一种新型氮肥,施用过碳酰胺对土壤中金属元素活性不会产生新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碳酰胺 酸碱性土壤 PH 交换态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AFS测定土壤水溶态、可交换态Se(Ⅳ)和Se(Ⅵ)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少尉 池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52-55,共4页
硒的形态分析 (含价态 )在环境、生命科学以及食品、医药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土壤水溶态和可交换态中硒具体价态以及相关价态含量 ,通过实验优化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条件 ,直接测定Se(Ⅳ )和定量还原后测总无机... 硒的形态分析 (含价态 )在环境、生命科学以及食品、医药卫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土壤水溶态和可交换态中硒具体价态以及相关价态含量 ,通过实验优化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条件 ,直接测定Se(Ⅳ )和定量还原后测总无机硒 ,差减法测得Se(Ⅵ )量 .对两种供试土壤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硒存在的价态及含量进行了报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土壤成分 水溶 交换态 HG-AFS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米中总硒及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硒的测定(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剑波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86-88,共3页
用DAN荧光法测定硒含量的研究表明 ,施加硒肥的糙米中总硒的质量分数为 0 .0 75× 10 - 6 ,水溶态与可交换态硒的质量分数为 0 .0 2 0× 10 - 6 ,明显高于未施加硒肥的糙米中总硒的质量分数值 0 .0 4 5× 10 - 6 及水溶态... 用DAN荧光法测定硒含量的研究表明 ,施加硒肥的糙米中总硒的质量分数为 0 .0 75× 10 - 6 ,水溶态与可交换态硒的质量分数为 0 .0 2 0× 10 - 6 ,明显高于未施加硒肥的糙米中总硒的质量分数值 0 .0 4 5× 10 - 6 及水溶态与可交换态硒的质量分数值 0 .0 10× 10 - 6 .这说明对于缺硒地区的水稻培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 总硒 水溶 交换态 测定 DAN荧光法 硒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菹草密度对上覆水可交换态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13
作者 燕文明 吴挺峰 +2 位作者 龚志军 闫紫晴 杨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共4页
为了探索不同沉水植物密度对上覆水中可交换态氮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选择菹草为例进行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了空白组、150g菹草组和300g菹草组三个不同密度组,分析了菹草生长对上覆水中氨氮、硝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探索不同沉水植物密度对上覆水中可交换态氮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选择菹草为例进行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了空白组、150g菹草组和300g菹草组三个不同密度组,分析了菹草生长对上覆水中氨氮、硝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菹草密度范围内,菹草的密度越大,上覆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及蓝藻、绿藻和硅藻的生物量减小量越大;在与浮游藻类营养竞争中,高密度菹草组具有优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且高密度菹草显著降低了上覆水体中的氨氮浓度(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交换态 密度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可交换态氮赋存特征
14
作者 燕文明 黄列 +2 位作者 刘凌 吴挺峰 王汗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共5页
以可交换态氮(EN)为主的负荷是湖泊水质的决定参数之一。以里下河地区受到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影响的九龙口、大纵湖、蜈蚣湖和得胜湖4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与实验测试方法,分析其沉积物-水界面中总氮(TN)和EN的分布特征... 以可交换态氮(EN)为主的负荷是湖泊水质的决定参数之一。以里下河地区受到不同人类活动方式影响的九龙口、大纵湖、蜈蚣湖和得胜湖4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与实验测试方法,分析其沉积物-水界面中总氮(TN)和E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EN的分布受人类活动方式影响明显;沉积物中的生物和微生物活动频繁,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EN含量较低。另外,沉积物-水界面处的氧化还原条件对表层沉积物中EN的分布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交换态氮(EN) 沉积物-水界面 浅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土壤中的可交换态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孟歌 康永胜 《河北化工》 2012年第5期71-72,共2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土壤中的可交换态铁,考察了影响可交换态铁萃取率的主要因素(提取剂浓度、pH值、提取时间等)。结果显示,所选土样中可交换态铁含量水平在0.096~0.116g/g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8.9%~100.4%。
关键词 交换态 分光光度法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动力学
16
作者 王清华 杜振宇 +2 位作者 马丙尧 刘方春 马海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0期221-225,共5页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征,以Ca Cl2和柠檬酸溶液为浸提剂,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枣园土壤的非交换态钾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园土壤非交换态钾在释放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2个连续的...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征,以Ca Cl2和柠檬酸溶液为浸提剂,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枣园土壤的非交换态钾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园土壤非交换态钾在释放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2个连续的阶段。快速释放阶段(〈188 h)的累积释放量占到总释放量的53.6%-59.2%,而在缓慢释放阶段(188-1244 h)的释放量不及总量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柠檬酸溶液浸提时,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量明显高于使用Ca Cl2溶液时的释放量。相比之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土壤。在5种动力学方程中,幂函数方程是描述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释放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果园土壤 钾释放 交换态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钕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徐仲均 李德成 +1 位作者 杨剑虹 彭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6-69,共4页
用放射性同位素1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土壤中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论磷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 5%以上均被吸附 .磷酸盐对稀土离子具有较强的沉淀作... 用放射性同位素1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土壤中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磷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论磷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 5%以上均被吸附 .磷酸盐对稀土离子具有较强的沉淀作用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的含量 ,在实验中发现 ,KH2 PO4 在 0 3g·kg-1~ 1 5g·kg-1范围内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无明显变化 .另外实验表明磷酸盐还具有降低小麦对Nd吸收的作用 ,分析得出土壤中交换态Nd浓度与小麦幼苗中Nd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交换态 生物有效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动力学
18
作者 王清华 《中国园艺文摘》 2016年第9期231-231,共1页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征,以CaCl2和柠檬酸溶液为浸提剂,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枣园土壤的非交换态钾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园土壤非交换态钾在释放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2个连续...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征,以CaCl2和柠檬酸溶液为浸提剂,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枣园土壤的非交换态钾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园土壤非交换态钾在释放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2个连续的阶段。快速释放阶段(〈188h)的累积释放量占到总释放量的53.6%~5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动力学 果园土壤 交换态 冬枣 柠檬酸溶液 CaCl2 释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钕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19
作者 徐仲均 李德成 +1 位作者 杨剑虹 彭安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用放射性同位素1 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无论碳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以上均被吸附。碳酸盐在低浓度时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 ;... 用放射性同位素1 4 7Nd示踪法 ,以pH8 2的NaAc为交换态Nd的提取剂 ,研究了碳酸盐对土壤中外源Nd的交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无论碳酸盐存在与否 ,加入土壤中的Nd ,99%以上均被吸附。碳酸盐在低浓度时 ,能够降低土壤中交换态Nd含量 ;碳酸盐在高浓度时 ,对交换态Nd含量影响作用不明显。实验还表明碳酸盐在 0 8~ 1 6g·kg- 1 范围内有明显降低Nd植物有效性的作用 ,浓度升高到 4 0g·kg- 1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碳酸盐 交换态 生物有效性 土壤 环境化学 微量元素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比色化学传感器定量检测土壤中可交换态Cu2+的研究
20
作者 刘方园 王诗乐 +2 位作者 于景洋 刘颖 刘仁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0-246,共7页
基于比色化学传感器的特性,通过溶液颜色视觉变化的定性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spectrophotometry)的定量用于可视化检测土壤中可交换态Cu^(2+)的含量。将2~50 mmol/L的Cu(NO_(3))_(2)溶液掺入到蒙脱土和高岭土中,并且从铜矿区... 基于比色化学传感器的特性,通过溶液颜色视觉变化的定性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spectrophotometry)的定量用于可视化检测土壤中可交换态Cu^(2+)的含量。将2~50 mmol/L的Cu(NO_(3))_(2)溶液掺入到蒙脱土和高岭土中,并且从铜矿区内采集了受污染的土壤样品。基于氯化钙阳离子交换法提取可交换的Cu^(2+),使用化学传感器通过UV-Vis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Cu^(2+)浓度,并与传统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30 mmol/L,溶液颜色变化肉眼可辨,能够达到可视化。首次提出了对于比色化学传感器应用于土壤体系中基于CaCl_(2)提取的可交换态Cu^(2+)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对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的可视化定量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交换态Cu2+ 比色化学传感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