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域下《边城》的地方重造
1
作者 冯伟凡 徐俊六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99-104,共6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与地的关系,强调“地方感”与“地方认同”。沈从文下定“从文”决心寓居现代都市,带给他的却是“黑暗涧谷”式的“无地方感”。他通过文学创作逃避都市的挤压与幽闭,笔下的“湘西世界”则重新探寻个人与地方复杂... 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与地的关系,强调“地方感”与“地方认同”。沈从文下定“从文”决心寓居现代都市,带给他的却是“黑暗涧谷”式的“无地方感”。他通过文学创作逃避都市的挤压与幽闭,笔下的“湘西世界”则重新探寻个人与地方复杂紧密的“本真性”关系。“内部性”认同以及“外部性”对“湘西——匪区”的偏见,促使他以文学的手段对湘西进行“地方重造”,由此《边城》这一具有文化隐喻的“乡土乌托邦”应运而生。湘西形象也借由沈从文的创作,从边陲之地抵达现代文学史上永恒的“文学湘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边城》 乡土乌托邦 地方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域下《雄狮少年》的“地方”表达探析
2
作者 齐梦若 戴健 《河北画报》 2024年第2期163-165,共3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思想内涵是从人的主观感受、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梳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注重探讨空间和文化对彼此的影响。“地方”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相对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体现为地理学意义上...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思想内涵是从人的主观感受、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等方面梳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注重探讨空间和文化对彼此的影响。“地方”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相对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既体现为地理学意义上的具备自然属性的实体区域,又涉及现象学意义上的观念与经验层面的虚拟区域。“地方感”即人地不断磨合、相互作用的产物,通常处于相对封闭的范围,作为某一区域限定的文化表征而存在。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承发扬作为故事背景,其对“地方感”的构建不仅限在视觉上反映现代文明风貌,更体现于叙事层面,将个体命运与社会景观密切联系,在“努力成就梦想”的主题之下,融入创作者对民俗传统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性 《雄狮少年》 动画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俊 潘玉君 +2 位作者 赫维人 骆华松 武友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9,共9页
实证主义地理学是通过"认识论翻转"确定均质化空间而保证其有效性的,这在根本上规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中人文世界的隐没。人类科学理性的缔造经过"认识论翻转",确保了其割裂人文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并随着实证主义在... 实证主义地理学是通过"认识论翻转"确定均质化空间而保证其有效性的,这在根本上规定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中人文世界的隐没。人类科学理性的缔造经过"认识论翻转",确保了其割裂人文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并随着实证主义在近现代的成功和学科建制化而得到制度保障。这一历程在显示实证主义对地理学神圣指导作用的同时,暗含了其对地理学分工的不适。在"认识论翻转"层面上,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学研究传统进行了"否思":1重新评估了地理学的本体论问题,使人文世界定位于地理学研究领域之内;2发展了针对人文世界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但并非对实证主义的反判;3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足点伦理和价值是内在的而非实证主义外在的;4人文主义地理学讨论的知识论要求"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论"的联通以获得具有人性的世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 知识论 人本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记忆与地方:闽台信仰文化区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54-156,173,共4页
将闽台信仰文化区解析为文化区、文化系、文化丛、文化单元的地方结构体系,以信奉“保生大帝”的台湾学甲慈济宫和福建白礁慈济宫两个文化单元作为个案,从民间信仰的在地化、联庄祭祀组织、宗教仪式活动及两岸文化互动等方面,剖析情感... 将闽台信仰文化区解析为文化区、文化系、文化丛、文化单元的地方结构体系,以信奉“保生大帝”的台湾学甲慈济宫和福建白礁慈济宫两个文化单元作为个案,从民间信仰的在地化、联庄祭祀组织、宗教仪式活动及两岸文化互动等方面,剖析情感、记忆对信仰文化区构成与转变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层面,旨在以闽台信仰文化区为例,构建大尺度“地方”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实践层面,深入研究两岸“情感”与“记忆”,将闽台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上升为国家社会记忆,唤起两岸文化认同、形成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记忆 地方 闽台信仰文化区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地理学流派间的关系及应用
5
作者 刘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0,共3页
如何梳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流派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人文主义地理学自产生伊始,就与其他流派不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内部需不断平衡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思想的张力,形成“... 如何梳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流派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人文主义地理学自产生伊始,就与其他流派不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内部需不断平衡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思想的张力,形成“钟摆思维”(2);其二,对此张力的平衡与其他流派的冲融关系并行,令其自身不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力的平衡 个体与整体 主观与客观 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者段义孚的理论意涵
6
作者 夏铸九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共3页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关于段义孚先生理论意涵的发言,若是提供给《旅游学刊》发表,可以凸显定位空间的地方感建构与异地之行逐渐普遍化,因移动造就两点间的延伸性空间,以及两...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关于段义孚先生理论意涵的发言,若是提供给《旅游学刊》发表,可以凸显定位空间的地方感建构与异地之行逐渐普遍化,因移动造就两点间的延伸性空间,以及两个不同性质空间的全球并置。由神圣安全维护的地方感,到补偿日常生活中集体消费不足,再到时空压缩下网红打卡符号,是旅游研究潜藏的空间知觉与结构转变的社会与历史过程。尤其,联系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贡献与在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当前处境,更能凸显段先生的理论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静夜思》 《旅游学刊》 空间知觉 段义孚 时空压缩 理论意涵 举头望明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 被引量:95
7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共7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 人与自然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指向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承熙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3-129,共7页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学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的感受、情感和思想,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人”,既应包含抽象的、理性的人,也应包含具体的、非理性的...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学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人文主义地理学关注人的感受、情感和思想,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人”,既应包含抽象的、理性的人,也应包含具体的、非理性的人。高中地理教学所涉及的地理环境,教师在处理时应做到“空间”和“地方”的平衡,在抽象空间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情感因素加入教学中去。文学化表达与科学化表达同为地理学科化表达的有机成分,二者互为补充,在教学中,抽象的数据、图表、专题地图应以必要的文学性区域描述为基础。用地方性知识理论重新审视乡土案例编制,学生是否是案例中乡土知识的“局内人”是评判乡土案例质量的重要标准。将通感理论引入地理教学,能够指导教学素材选取与文字表达,完善学生的区域感知,并为研究教学中情感的触发机制与具体教学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理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地理标识性产品的地方性挖掘 被引量:1
9
作者 林煦丹 黄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17,共3页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作为一种基于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衍生出的看待地理现象的概念视角,它旨在通过对人类经验和对空间、地方以及自然世界的全新理解,达成对地理现象的探索((2))。这一视角的出现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回应和批判,...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作为一种基于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衍生出的看待地理现象的概念视角,它旨在通过对人类经验和对空间、地方以及自然世界的全新理解,达成对地理现象的探索((2))。这一视角的出现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回应和批判,也使坚持“主体性的回归”成为许多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理标识 存在主义 主体性 实证主义 地方性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与风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心灵旅行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旭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5,共3页
在一系列人文主义地理学著作中,段义孚阐述了自己的恋地情结:与死亡谷沙漠的地理邂逅时,主体自我找到了客体对应物;正是在石头、光线、风和沙子组成的广袤荒凉与寂静中,自我感到了安慰、养育和庇护。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死亡谷 段义孚 对应物 主体自我 恋地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如何使用研究素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尚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共4页
许多旅游地理学研究采用日记、游记,以及微博等即时通讯的个人感言作为研究素材,用以揭示人们的地方感。采用了这些体现书写者主体性的研究素材,是否就意味着研究者已经确立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素... 许多旅游地理学研究采用日记、游记,以及微博等即时通讯的个人感言作为研究素材,用以揭示人们的地方感。采用了这些体现书写者主体性的研究素材,是否就意味着研究者已经确立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才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这便是本文思考的问题。一、从反思自己的研究切入这里列举一篇未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立场的典型案例。笔者曾与学生一起用《鲁迅日记》作为研究素材,将鲁迅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间居住、工作、购物、会友等活动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中,并与城市空间的基底叠加,从而理解鲁迅为何选择不同的地点((4))。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刘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科学数据的共享,她建议笔者将这套数据分享在她和同事们运营的数据平台上((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 科学数据 即时通讯 数据平台 资源研究所 旅游地理学 研究素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地理中寻找自我——《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评介
12
作者 卢梦圆 《地理教学》 2023年第17期1-1,共1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一书由享誉全球的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先生编著,于202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书中段义孚先生回顾一生所思所想,从“地理”的站台始发,途经许多美丽的风景,最终行至人文主义思想的广...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一书由享誉全球的华裔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先生编著,于202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书中段义孚先生回顾一生所思所想,从“地理”的站台始发,途经许多美丽的风景,最终行至人文主义思想的广阔海洋。本书不是纯粹理性的知识或严肃的理论论述,而是一本闪烁着人生智慧的半哲学性随笔。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地理空间与个体情感、意义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作者也对人类状况进行了理性反思,试图阐明“人”这一主体在地理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富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地理学 个体情感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寻找自我 段义孚 纯粹理性 人类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域下加里·斯奈德的地方阐释
13
作者 魏平玲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82-84,共3页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加里·斯奈德注重地方作为人生活世界的考察,特别强调身体对世界的知觉作用。斯奈德描述的人在地方活动、栖居和互动的三部曲契合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提出的“动”“静”“相遇”地方体验框架,...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加里·斯奈德注重地方作为人生活世界的考察,特别强调身体对世界的知觉作用。斯奈德描述的人在地方活动、栖居和互动的三部曲契合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提出的“动”“静”“相遇”地方体验框架,强调了人的身体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感悟能力,显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人文主义地理学 “动” “静” “相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视域下印第安戏剧《破碎的梦》中“地方”的解读
14
作者 章茜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1年第4期47-49,13,共4页
《破碎的梦》是加拿大本土裔剧作家E·唐纳德·土瑞弗斯发表于2001年的戏剧,展现了阿尼士纳阿比族印第安人反抗芝加哥白人水电公司对部族土地的霸占,积极维护部族的土地权力。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来看,剧中的保留地是印第安民... 《破碎的梦》是加拿大本土裔剧作家E·唐纳德·土瑞弗斯发表于2001年的戏剧,展现了阿尼士纳阿比族印第安人反抗芝加哥白人水电公司对部族土地的霸占,积极维护部族的土地权力。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来看,剧中的保留地是印第安民族的“命系之地”,承载着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但唯利是图的白人公司为了经济收益,企图化保留地为公司的“利益之地”,而英勇顽强的印第安人坚决捍卫部族对土地的所有权,他们抗拒白人公司对部族土地的侵占,赋予部族土地以“反抗之地”的意义。土瑞弗斯以英勇顽强的土地叙事,阐述了印第安人对部族土地的政治权力的需求,并试图引发美国社会关注、尊重与保护印第安民族的生存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印第安戏剧 《破碎的梦》 E·唐纳德·土瑞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 段义孚:无根人的寻根之旅
15
作者 刘晗 柳橙汁(图) 《世界博览》 2024年第11期63-65,共3页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之所以风靡全球,在于简单质朴的故事里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传达出了深刻的哲理。2012年,华裔学者段义孚获得了有着“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评委在他作品中读到了...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之所以风靡全球,在于简单质朴的故事里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传达出了深刻的哲理。2012年,华裔学者段义孚获得了有着“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评委在他作品中读到了烂漫与温情,赠予其“地理学界小王子”的美誉。在段义孚笔下,少见传统学者对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的研究,他转而去追问人的感知、观念与空间的关联。地理不再圃于客观论断,而是越过了有限的疆域,照见出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段义孚 小王子 路德 《小王子》 地理学 华裔学者 诺贝尔奖
原文传递
论赛博空间中的地方感与地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冬青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127-141,共15页
赛博空间的空间性与人文主义地理学包含地方感的地方的空间性是相通的。无意义则无地方感,更无地方。地方感与地方的核心问题是地方身份和人的自我认同问题。现代性凸显了地方感和地方的关系特性。通过对赛博空间中虚拟地方感、虚拟地... 赛博空间的空间性与人文主义地理学包含地方感的地方的空间性是相通的。无意义则无地方感,更无地方。地方感与地方的核心问题是地方身份和人的自我认同问题。现代性凸显了地方感和地方的关系特性。通过对赛博空间中虚拟地方感、虚拟地方的产生机制分析发现,虚拟地方感源于现实地方感,包括:显性的现实地方感、隐性的现实地方感与缺失的现实地方感。在典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虚拟身份的构建中,这三类地方感被呈现为现实认可身份、现实未认可身份与幻想身份,人与人的关系是关系基础。非典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将社交因子纳入虚拟地方感与虚拟地方的构建中,人与虚拟地方的关系是关系基础。虚拟地方的实践形式是虚拟地方芭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空间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感 地方 身份
原文传递
《日诞之地》中的地理景观: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68,共14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地方"及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本文以这一概念为导向,考察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斯科特·莫马迪的代表作《日诞之地》中地理景观的表述。莫... 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通过人的意识、感知和体验来研究"地方"及人地关系,并把文学中的景观视为一种主观体验的表达。本文以这一概念为导向,考察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斯科特·莫马迪的代表作《日诞之地》中地理景观的表述。莫马迪从印第安人体验的角度,以反差式手法,把印第安传统部落和美国现代都市分别表现为精神意蕴的中心和腐朽异化的空间,并通过前者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消解后者所代表的压制与异化,以保持印第安人的精神和身份平衡,从而在呼吁当代印第安人回归先祖家园的同时,又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城市生存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斯科特·莫马迪《日诞之地》景观
原文传递
人文主义地理学蕴含的现象学——对大卫·西蒙《生活世界地理学》的评介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慧慧 周尚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3-790,共8页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此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之际正值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盛行。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集中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分别对应该书副标题中的"动""静"和"相遇"。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内容比较艰涩。因此文章结合该书提到的例子和经验中的例子,凝练出该书的重要观点,并使其形象化。文章评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该书通过抽象的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对大量日常环境经验的描述;第二,该书内容对规划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相关人士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第三,该书并没有实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的"现代地理学的直观对比,因此尚未显性化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优长;第四,以现象学态度反观本评介,本评介当然也带有两位作者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生活世界地理学
原文传递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城市空间文本的解读——以《北京文脉》插图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李建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1-1057,共7页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答人性有何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北京城市 空间感知-认知
原文传递
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
20
作者 王克柔 《财新周刊》 2022年第33期80-80,共1页
2022年8月10日,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美逝世,享年92岁。段义孚193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世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曾随家人迁往重庆。据他日后回忆,在那所只有一间教室的小学校里,他接受了世界主义的教育。
关键词 人文主义地理学 段义孚 世界主义 官宦世家 抗日战争 地理学 奠基人 小学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