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人格塑形作用的调查和思考——广州市属3所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影响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建林 余艳 +1 位作者 肖湘 袁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9-74,共6页
迅猛发展的校园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校园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调查报告基于目前广州市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运用跨专业、多角度的研究方法,... 迅猛发展的校园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校园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调查报告基于目前广州市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运用跨专业、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探索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人格塑形中的作用,并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和校园媒体的良性发展做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人格塑形作用 校园媒体影响力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文化新质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余艳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3-105,共3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大众化、市场意识、个体意识及虚拟等新内容。它们共同作用,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带来了积极或消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大众化、市场意识、个体意识及虚拟等新内容。它们共同作用,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带来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消极影响,我们应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人格追求,建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意识的健全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人格塑形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校园媒体在学生人格塑形中的维模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林 余艳 袁源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4,62,共5页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校园媒体情况的调查,分析高职校园媒体发挥维模功能对大学生人格进行塑形的途径,对高职校园媒体如何发挥维模功能完善学生人格提出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校园媒体 人格塑形 维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维模作用研究
4
作者 李建林 余艳 +1 位作者 袁源 肖湘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1-22,共2页
高校校园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维模作用。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心理干预度上具有不可估量的综合影响力,在大学生人格塑形中发挥着... 高校校园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的维模作用。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心理干预度上具有不可估量的综合影响力,在大学生人格塑形中发挥着潜在的维模功能,其维模作用的极致发挥与大学生人格的日臻完善成正比,是相辅相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媒体 人格塑形 维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人格塑形与叙事策略——以《嘉年华》《找到你》《宝贝儿》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袁道武 《艺术探索》 2019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从《嘉年华》《找到你》再到《宝贝儿》,这三部女性题材电影都充满着某种潜在的呼应社会话语流变的意味。在美学表达和叙事策略上,中国当代女性电影较早期的女性电影有内在的承接和外在的开拓,但在女性困境的纾解这一议题的表述上,仍然... 从《嘉年华》《找到你》再到《宝贝儿》,这三部女性题材电影都充满着某种潜在的呼应社会话语流变的意味。在美学表达和叙事策略上,中国当代女性电影较早期的女性电影有内在的承接和外在的开拓,但在女性困境的纾解这一议题的表述上,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对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梳理和分析,是立足当下中国电影的基本面,试图从中找到女性电影新的叙事策略,从而真正体认新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新的现实社会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电影 人格塑形 叙事策略 性别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型与裂变:华莱坞同性恋电影题材的叙事解构与人格塑形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爱清 孙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82,共10页
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叙事中,角色自我人格形象的塑形离不开个体自我复杂的心理历程。象征父权秩序的缺失和身体所遭受的化学"阉割"造就着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初次的塑形,当然也离不开其它因素的影响。非现实情境下演绎角色的浸染... 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叙事中,角色自我人格形象的塑形离不开个体自我复杂的心理历程。象征父权秩序的缺失和身体所遭受的化学"阉割"造就着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初次的塑形,当然也离不开其它因素的影响。非现实情境下演绎角色的浸染、同性间本体欲望满足的初次意识觉醒、视觉镜像界面的自恋式认同,都是造成其自我人格形象定型化的二次塑形。当前语境下,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秩序结构,现实伦理道德桎梏和世俗的偏见注定同性爱恋的结局不可能完美。当客体对象的情感爱恋发生了转移,主体对象心理呈现出被剥夺感,其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中开始出现裂变。尽管主体对象外在行为表现为对自我的放纵,但其深层心理依旧是对这份纯粹爱恋的坚守。主体对象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构型完结的最终阶段,以从一而终的裂变行为方式宣示自己对这份爱恋特有的纯粹。通过对同性恋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过程的追溯,意在为特殊群体留余生存空间,解蔽原初意义上的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莱坞电影 同性爱恋 人格塑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形的作用研究
7
作者 叶国萍 《才智》 2018年第24期106-107,共2页
文化是形成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如被学习者接受,最终将内化为其独特的观念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塑形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 人格塑形 人格教育资源 人格塑形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