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叙事进程视域下《生活在别处》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
作者 赵谦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6-89,共4页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存在着一显一隐双重叙事进程。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并置推进,成为小说叙事的一大亮点。以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视角,分别从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两个维度对作品中的... 在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中存在着一显一隐双重叙事进程。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并置推进,成为小说叙事的一大亮点。以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视角,分别从显性叙事和隐性进程两个维度对作品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可以管窥双重叙事进程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在别处》 显性叙事 隐性进程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荣格原型理论下《糜骨之壤》的女性创伤心理与人物形象分析
2
作者 刘春艳 鹿顺平 《海外英语》 2025年第1期182-184,共3页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结合社会政治现实创作的犯罪小说。小说以杜舍依科女士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并穿插了大量内心活动,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且深刻地展现主人公性格气质。基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结合社会政治现实创作的犯罪小说。小说以杜舍依科女士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并穿插了大量内心活动,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且深刻地展现主人公性格气质。基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下的原型理论,从梦境与幻象、阴影、自性的分离与统一三个方面来分析杜舍依科女士的人物形象和创伤心理,为理解这一作品提供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骨之壤》 集体无意识 原型理论 创伤心理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技巧探究
3
作者 贾睿佳 孟宇菲 《黄河之声》 2025年第1期184-187,共4页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为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其在音乐结构编排、人物角色刻画以及声乐艺术处理等方面均有创新意义。这部作品以四季为场序结构,讲述了涓生与子君二人在旧社会的压迫中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为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其在音乐结构编排、人物角色刻画以及声乐艺术处理等方面均有创新意义。这部作品以四季为场序结构,讲述了涓生与子君二人在旧社会的压迫中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而顽强抗争,却最终还是沦为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本文以子君著名“爱情三部曲”唱段中的一首——咏叹调《风萧瑟》为例进行阐释,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着手,围绕子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探究在作品中人物的内在情绪准备以及外在情感表达,对演唱过程中的气息运用、咬字吐字以及节奏把控进行分析,以达到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对该作品的二度创作有更为精准的把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君 人物形象塑造 咏叹调《风萧瑟》 演唱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祠彩塑中的人物形象与服饰研究:宋代社会文化的镜像
4
作者 张瑞 《天工》 2025年第5期9-11,共3页
晋祠彩塑,尤其是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不仅以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著称,更以其服饰细节深刻反映了宋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这些彩塑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服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气质。圣母殿宋代彩塑生动地反映... 晋祠彩塑,尤其是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不仅以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著称,更以其服饰细节深刻反映了宋代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这些彩塑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服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宋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气质。圣母殿宋代彩塑生动地反映了宋代的审美观念、社会等级和日常生活。通过对晋祠彩塑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服饰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宋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祠彩塑 人物形象 侍女像 服饰 社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筱丹桂之死》中的小人物形象分析
5
作者 徐青 《剧影月报》 2025年第1期94-95,共2页
长篇弹词《筱丹桂之死》是苏州评弹极具代表性的原创新编题材作品,由上海东方评弹团刘敏执笔,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刘敏、周孝秋编演,首演于1984年,经反复演出打磨,共计28回,在江浙沪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作品取材于旧上海越剧名伶筱... 长篇弹词《筱丹桂之死》是苏州评弹极具代表性的原创新编题材作品,由上海东方评弹团刘敏执笔,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刘敏、周孝秋编演,首演于1984年,经反复演出打磨,共计28回,在江浙沪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作品取材于旧上海越剧名伶筱丹桂被迫害致死事件,以旧上海为时代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如金宝宝、徐加伟、方雪娟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小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筱丹桂 社会各行各业 苏州评弹 江浙沪 人物形象分析 弹词 评弹团 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赋能初中语文专题复习课教学——“散文阅读之人物形象”专题复习课教学与反思
6
作者 张雨琦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5年第1期57-59,共3页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一、现状分析专题复习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课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如何利用大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一、现状分析专题复习课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课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题复习课 散文阅读 数据优化 大数据 个性化教学 现状分析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歌剧《刘三姐》创作特征与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7
作者 郑招娣 《绥化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95-97,共3页
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联手打造了民族歌剧《刘三姐》是“刘三姐”主题艺术作品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创作团队历经两年多时间的磨砺完成了原作的二次创作,使其成为根植于经典又紧随时代步伐的民族歌剧新经典。民族歌剧《... 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联手打造了民族歌剧《刘三姐》是“刘三姐”主题艺术作品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创作团队历经两年多时间的磨砺完成了原作的二次创作,使其成为根植于经典又紧随时代步伐的民族歌剧新经典。民族歌剧《刘三姐》取材于广西地区“刘三姐”的传统民间故事,作品用唱歌传歌、以歌表情的方式塑造了刘三姐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作品实现了从经典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向民族歌剧的转型,在故事情节、风俗特点、重唱音乐、抒情咏叹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特征,精益求精的创造理念与创新求变的勇敢尝试使得刘三姐这个经典形象再次以不同方式走上舞台。文章重点关注民族歌剧《刘三姐》创作特征与人物形象塑造,期待能够为民族歌剧《刘三姐》的赏析和民族歌剧作品的创作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歌剧 刘三姐 创作特征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装图案设计中的文化符号与人物形象构建
8
作者 罗青莲 《染整技术》 202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图案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则承载着社会认同、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信息。不同的文化符号通过不同的图案样式加以表现,形成了多样的设计风格,展现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性与多元性。与此同时,服装还具有塑... 图案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则承载着社会认同、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信息。不同的文化符号通过不同的图案样式加以表现,形成了多样的设计风格,展现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性与多元性。与此同时,服装还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个性等多重功能,而人物形象的构建不仅依赖于服装的结构和款式,还依赖于服装图案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即图案通过符号性语言影响着人物形象的表达与塑造。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服装图案设计中的文化符号及对人物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服装设计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图案设计 文化符号 人物形象 符号传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图案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9
作者 梅丽 《纺织报告》 2025年第1期122-124,共3页
中国传统图案的创新运用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方向。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图案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特点、价值,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图案元... 中国传统图案的创新运用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的新方向。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图案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特点、价值,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图案元素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图案 人物形象设计 教学创新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视剧《乘风踏浪》的叙事创新与人物形象塑造
10
作者 张婉宜 《今古文创》 2025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电视剧《乘风踏浪》讲述了以彭锦西为代表的辽宁兴城泳装人的创业故事,不同于以往讲述东北故事的电视剧,《乘风踏浪》选择了“去工业化”的叙事手法,讲述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创业故事并注重地域空间在推动叙事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 电视剧《乘风踏浪》讲述了以彭锦西为代表的辽宁兴城泳装人的创业故事,不同于以往讲述东北故事的电视剧,《乘风踏浪》选择了“去工业化”的叙事手法,讲述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创业故事并注重地域空间在推动叙事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电视剧强化以戏剧冲突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并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呈现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风踏浪》 叙事创新 人物形象 辽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舞表演中舞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因素与策略
11
作者 钱婕 《戏剧之家》 2025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民间舞表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其表演效果与舞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舞者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舞台表演的成败。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民间舞表演中舞者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舞者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因... 民间舞表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其表演效果与舞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舞者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舞台表演的成败。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民间舞表演中舞者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舞者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舞者与人物形象互为表里、情感互通且相互契合的关系;揭示了舞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结合情感共鸣、舞蹈技巧、身体表现力、文化背景以及舞台呈现等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进而提升舞台表演的艺术水平与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舞 人物形象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文化元素双循环:人物形象设计的独特标识
12
作者 张雪玉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5年第1期83-85,共3页
数字化时代下文化边界逐渐模糊,多元文化的共生相融正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跨文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它不仅仅是将不同文化的元素简单地混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数字化时代下文化边界逐渐模糊,多元文化的共生相融正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跨文化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它不仅仅是将不同文化的元素简单地混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人物形象设计是视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之一,东西方文化元素在此领域中的融合实践,产生了探寻东西方历史文化秘境的碰撞美,通过深入的理解和尊重,创造出能够代表多元文化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融合 人物形象设计 跨界思维 文化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实践路径
13
作者 刘跃军 《戏剧之家》 2025年第3期27-29,共3页
话剧表演作为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其主要通过剧本、表演和布景等元素演绎故事、表达情感,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格外重要。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们对话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深度塑造真实形象、准确展现人物特征、... 话剧表演作为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其主要通过剧本、表演和布景等元素演绎故事、表达情感,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格外重要。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人们对话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深度塑造真实形象、准确展现人物特征、呈现灵动的舞台形象。在话剧表演中,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演员要深入研究剧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时要立足自身角色,展现个性魅力,使表演贴近生活,塑造真实形象,以鲜活的形象塑造实现话剧表演的高质量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表演 人物形象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塞克斯荒原上的珍珠——《卡斯特桥市长》中伊丽莎白·简的人物形象分析
14
作者 郑川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托马斯·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塑造的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简,代表了哈代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新认识,不仅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敏锐关注,更彰显了他对女性的肯定与尊重。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伊丽莎白·简所呈现的人物特点... 托马斯·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中塑造的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简,代表了哈代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新认识,不仅反映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敏锐关注,更彰显了他对女性的肯定与尊重。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伊丽莎白·简所呈现的人物特点,探究作者如何通过该角色刻画“新女性”意识的萌芽,进而揭示小说的深层社会意义,凸显该角色在哈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简 《卡斯特桥市长》 托马斯·哈代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形象、叙事话语和创新传播:新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齐青 李丹仪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共10页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一类型及概念不断被提起,虽然目前新主流电影仍未有规范及明确化的定义,但学界和业界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新主流电影的前身主旋律电影常以革命或历史题材为主,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讴歌人性,而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这一类型及概念不断被提起,虽然目前新主流电影仍未有规范及明确化的定义,但学界和业界相关讨论层出不穷。新主流电影的前身主旋律电影常以革命或历史题材为主,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讴歌人性,而新主流电影是在主旋律电影的审美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来的一种类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新主流电影 叙事话语 创新传播 类型范式 历史题材 审美基础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义”精神与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6
作者 裴亚莉 高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1,共4页
“侠义”精神及侠士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对其传承、发展均有积极贡献。在电影领域,香港地区武侠片也曾长期辉煌,且承担了民族美学发展的任务。但内地尚未获得整体性和典型性的成就,不... “侠义”精神及侠士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古代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近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对其传承、发展均有积极贡献。在电影领域,香港地区武侠片也曾长期辉煌,且承担了民族美学发展的任务。但内地尚未获得整体性和典型性的成就,不过作为民族性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尤其是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就包含了对“侠义”精神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义”精神 新世纪中国动画电影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添 吴元婵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3期36-38,共3页
建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传承创新民族妆造艺术文化的需要。本文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必要性、原则、目标、思路、内容和保障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在“五大原则”指导下,构建“... 建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传承创新民族妆造艺术文化的需要。本文对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必要性、原则、目标、思路、内容和保障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在“五大原则”指导下,构建“八类素材”“十门课程”“一大平台”和“四个中心”建设框架,旨在分层分型建设一个具有专业化、特色化、实用性、前瞻性、能学辅教、具有明显民族特色、体现传承保护和创新超越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设计 教学资源库 资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作品对大学生出游意愿的影响--基于情节叙述、人物形象、作品类型的分析
18
作者 刘笑明 罗洋 +3 位作者 曾才容 魏雨可 陈玉琳 李可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应用SPSS软件和AMOS Graphics软件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网络文学作品中情节叙述、人物形象、作品类型3个因素对大学生出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情节叙述对大学生出游意愿影响最大,精彩情节会对心理距离...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应用SPSS软件和AMOS Graphics软件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网络文学作品中情节叙述、人物形象、作品类型3个因素对大学生出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情节叙述对大学生出游意愿影响最大,精彩情节会对心理距离产生正面影响,提升出游意愿;人物形象正向、饱满时会对心理距离产生正面影响,提升出游意愿;作品类型对出游意愿的影响与受众读者相关,当读者表现出对某作品类型感兴趣时,出游意愿会提升。提出借助网络文学作品塑造旅游地的形象,挖掘作品中的旅游资源,同时注重网络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作品 情节叙述 人物形象 作品类型 出游意愿 心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