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活蛋白-1、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世陶 王建平 +7 位作者 刘田田 肖波 张敏 王兵 苗旺 郭亚培 高灵利 刘恒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0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试验组,A组)和30例正常人...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0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试验组,A组)和30例正常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软斑组(A1,n=20)、混合斑块组(A2,n=20)、硬斑组(A3,n=20)。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标本中AP-1亚单位c-Ju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反映AP-1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F水平。结果 (1)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Jun mRNA及蛋白较对照组表达上调(P<0.05),A1组较A3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A2组与A1组和A3组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斑块组比健康对照组血清中MIF的含量显著增高(P<0.05);A1组较A3组含量显著增高(P<0.05),A2组与A1组和A3组分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F浓度与c-Jun表达水平明显呈正相关(r=0.759,P<0.01)。结论 AP-1和MIF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显著相关,其可能作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AP-1表达量与MIF浓度越高,斑块不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蛋白-1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蛋白1、核因子-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灵利 王建平 +6 位作者 刘田田 肖波 张敏 郭亚培 吴世陶 周丽丹 刘恒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方法收集5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作为颈动脉斑块组,其依据术前螺旋CTA检查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组(A1组,n=21)、混合斑组(A2组,n=...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方法收集5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作为颈动脉斑块组,其依据术前螺旋CTA检查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组(A1组,n=21)、混合斑组(A2组,n=15)、硬斑组(A3组,n=18)。收集2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及其血清作为对照组(B组,n=25)。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颈动脉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F-κB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软斑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软斑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组(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NF-κB含量与HMGB1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表达(r=0.721,P<0.05)。结论 HMGB1和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人颈动脉斑块病变情况及稳定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蛋白1 核因子-ΚB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和B2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亚培 张梅梅 +3 位作者 张敏 王建平 王兵 刘恒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B1和B2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0例和20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组(A1,n=10)... 目的研究B1和B2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30例和20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B组)。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组(A1,n=10)、混合斑块组(A2,n=10)、硬斑组(A3,n=10)。采用RT-PCR技术测定B1和B2激肽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人颈动脉斑块中B1和B2激肽受体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A1、A2组较A3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B1和B2激肽受体表达升高,与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肽受体 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肠系膜动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斌 石祥恩 +4 位作者 李敏 陈伟东 康更洁 杜铁英 魏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6-122,共7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经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 DSA等影像学方法证实。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筛选出结构清楚的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Ⅳ~Ⅵ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共73个)。根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7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易损斑块(42个)和移形斑块(31个)。选择同期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行尸体解剖,并明确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15例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动脉段标本15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及新生血管的表达特点。结果 (1)正常颈动脉组织中无Hpa表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为64. 4%(47/73)。(2)与移形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增高[92. 9%(39/42)比25. 8%(8/31),χ~2=34. 968,P <0. 01]。(3)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呈阳性表达,与移行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阳性表达率更高[95. 2%(40/42)比22. 6%(7/31),χ~2=41. 060,P <0. 0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主要位于斑块的纤维帽及肩部。结论 H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具有共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乙酰肝素酶 血管新生 易损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评价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5
作者 乔锋利 袁建军 陈雪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63-1664,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亚培 张敏 +3 位作者 王建平 吴世陶 王兵 刘恒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研究B1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斑块组)的手术标本,并依据术前症状分为无症状斑块组(n=15)和有... 目的:研究B1激肽受体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粥样斑块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70%)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斑块组)的手术标本,并依据术前症状分为无症状斑块组(n=15)和有症状斑块组(n=25),另收集人肠系膜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n=15)。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测定各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B1激肽受体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斑块组B1激肽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无症状斑块组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1激肽受体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B1激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蛭丸联合辛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静 陈敏芬 +7 位作者 牛争平 张媛媛 闫丽清 李建生 刘亚升 张晋兴 张生林 郑海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5期2516-2519,共4页
目的观察杜蛭丸联合辛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146例脑梗死合并CAS病人按照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除他汀类药限用辛伐他汀外其他药物根据指南推荐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用... 目的观察杜蛭丸联合辛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146例脑梗死合并CAS病人按照乱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除他汀类药限用辛伐他汀外其他药物根据指南推荐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杜蛭丸5 g,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12周、24周后CAS斑块总面积(TPA)、Crouse积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治疗24周后血脂、C反应蛋白(CRP)变化,分析两种方法对CAS斑块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TPA、Crouse积分均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后TPA、Crouse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TPA、Crouse积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24周后m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后血脂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对照组有2例再次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结论杜蛭丸联合辛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CAS斑块具有改善作用,可有效消除CAS斑块和/或稳定斑块,对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均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杜蛭丸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x基因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门保忠 周定标 +1 位作者 石怀银 张笑明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94-596,共3页
目的研究Bax基因在稳定和不稳定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本25例,由病理学分成稳定性(14例)和不稳定性(11例)两组,对照组正常动脉取自肝移植供者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6例);进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原位凋亡DN... 目的研究Bax基因在稳定和不稳定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本25例,由病理学分成稳定性(14例)和不稳定性(11例)两组,对照组正常动脉取自肝移植供者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6例);进行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原位凋亡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Bax凋亡基因表达。结果稳定性斑块Bax阳性表达免疫组化5例,原位杂交5例,TUNEL阳性4例;不稳定性斑块Bax阳性表达免疫组化10例,原位杂交11例,TUNEL阳性表达9例,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阳性细胞半定量计数在稳定性斑块中分别为8.63±2.62和10.32±3.12,在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122±21.64和152±23.35,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对照组无表达。结论Bax高表达是影响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和脑卒中发生率的因素之一,在不同时期控制其表达可为基因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凋亡 BA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z1期10-11,共2页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HP8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86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构和血流受阻程度。结果  86例中有 71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 ,发生率 82 .5 6...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HP8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86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构和血流受阻程度。结果  86例中有 71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 ,发生率 82 .5 6% ,并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 ,其中 3例患者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大于 5 0 % ,斑块好发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处 (BIF) ,以扁平斑多见。结论 随年龄增大 ,粥样硬化程度加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任宏义 朱连清 +1 位作者 黄碧中 熊楚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6年第4期98-9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价值 老年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中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雪 李楠 王海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20 mg,qd)和常规治疗(10 mg,qd)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寻找适合中国人的瑞舒伐他汀剂量。方法计算机检索2007-2015年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20 mg,qd)和常规治疗(10 mg,qd)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寻找适合中国人的瑞舒伐他汀剂量。方法计算机检索2007-2015年Pub 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关于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en 5.0分析相关指标,并针对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10 mg瑞舒伐他汀相比,20 mg瑞舒伐他汀能更加降低IMT[MD=-0.13,95%CI(-0.17,-0.09)];减少LDL-C水平[MD=-0.50,95%CI(-0.61,-0.39)];提高HDL-C水平[MD=0.13,95%CI(0.09,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 mg/d瑞舒伐他汀在降低LDL-C、提高HDL-C及减少IMT方面,疗效优于10 mg/d,且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 内膜厚度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项银辉 侯庆玲 +1 位作者 武燕 韩漾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4期4260-4263,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病人颈部血管彩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96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统计病人斑块数量及斑块类型,... 目的分析脑梗死病人颈部血管彩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96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统计病人斑块数量及斑块类型,并根据病人检出的粥样斑块数量分为单发组(检查1个颈动脉斑块)及多发组(检查≥2个颈动脉斑块),比较不同数量斑块组别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数量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脑梗死病人经颈部血管彩超共检出颈部血管斑块243个,其中44例为单发斑块,52例为多发斑块;软斑42个,硬斑33个,混合斑168个。单发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病史比例低于多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高血压和既往脑梗死病史是单发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病史是多发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不同数量斑块形成既有相同影响因素又有不同影响因素,临床需关注高脂血症、高血压和既往脑梗死病史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部血管彩超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结宜 冯瑞新 任海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1期3921-392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临床多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922例老年人按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脉斑块组,进行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血压、BMI、胆固醇、血脂、血尿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统计学和二项分...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临床多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922例老年人按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组和无脉斑块组,进行多种危险因素(如年龄、血压、BMI、胆固醇、血脂、血尿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统计学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老年人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胆固醇、血脂、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颈动脉斑块有无作为因变量,入选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糖化血化蛋白、血肌酐作为自变量,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颈动脉斑块形成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年龄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受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的影响,其中年龄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老年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苗少辉 张超 董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波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老年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64例,分为普罗布考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82例。普罗布考组病人给予普罗布考片0.5 g,2次/d口服,连续6月;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观察超声波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老年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64例,分为普罗布考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82例。普罗布考组病人给予普罗布考片0.5 g,2次/d口服,连续6月;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给予超声波治疗,20 d为一疗程,10 d后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分别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性质、Crouse积分,抽血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 100(apo B)、全血高切黏度(HWBV)、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ESR)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IMT值(P=0.017)、Crouse积分(P=0.026)较普罗布考组显著下降,TC(P=0.045)、LDL-C(P=0.034)和apo B(P=0.023)水平显著低于普罗布考组。联合治疗组病人经治疗后,HWBV(P=0.039)、PV(P=0.018)、红细胞聚集指数(P=0.046)较普罗布考组病人亦呈显著下降。结论超声波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对改善老年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其可能与加强改善病人的脂质代谢以及血液流变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人 超声波治疗 脂质代谢紊乱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周汇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4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入院后3组病人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诊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每次20mg,每天1次;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每次10mg,每天1次。治疗6个月后,比较3组病人的生化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神经功能以及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间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内中膜厚度(IMT)及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回声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谷丙转氨酶(A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瑞舒伐他汀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且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有一定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炎症反应 血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对血脂异常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昭琴 徐玲 陈建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599-601,共3页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血脂异常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360例血脂异常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80例,试验组服用黄连素,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均服用2年,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年、2年后两组颈...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血脂异常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360例血脂异常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80例,试验组服用黄连素,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均服用2年,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年、2年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血脂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黄连素和辛伐他汀两组治疗两年后各项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年后与治疗前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D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年后与治疗前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进一步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D进一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幅度显著(P<0.05)。结论黄连素可使血脂异常病人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明显缩小或消失、CCAD增加,降低血清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提示黄连素治疗血脂异常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面积 黄连素 辛伐他汀 动脉管腔直径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康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8期2127-2128,共2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片10 mg;辛伐他汀组每晚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40 mg,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明显,HDL-C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斑块缩小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均可起到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瑞舒伐他汀 辛伐他汀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血浆Lp-PLA_(2)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杨玉梅 金晓烨 贺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7期2994-299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水平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为脑梗死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Lp-PLA_(2))水平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为脑梗死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Lp-PLA_(2)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计算Crouse积分。结果脑梗死组TC、TG、LDL-C、hs-CRP、Lp-PLA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Lp-PLA_(2)水平比较:重度神经损伤组>中度神经损伤组>轻度神经损伤组(P<0.05),大体积梗死组>中体积梗死组>小体积梗死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P<0.05);血浆Lp-PLA_(2)水平、Crouse积分比较:斑块分级Ⅲ级>Ⅱ级>Ⅰ级(P<0.05);血浆Lp-PLA_(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56,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浆Lp-PLA_(2)水平较健康人群高,其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增加,随梗死灶体积增加而升高,且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大小、数量有关,检测血浆Lp-PLA_(2)浓度有助于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神经功能损伤 血脂 超敏C反应蛋白 Crouse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拳练习对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蔡任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方法:将6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太极拳锻炼组,按一定强度练习若干周。干预前后由专业人员采用SonoScape SSI-5500超声检测仪对受试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测...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方法:将6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太极拳锻炼组,按一定强度练习若干周。干预前后由专业人员采用SonoScape SSI-5500超声检测仪对受试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测。结果:实验12周后,锻炼组人群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并使之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斑块 太极拳 动脉粥样硬化 中年人 超声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Vaspin、Omentin-1、Resistin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雷蕾 唐文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8期3087-309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腹腔脂肪型丝氨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抵抗素(Resistin)水平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根据颈动... 目的探讨血清腹腔脂肪型丝氨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抵抗素(Resistin)水平与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不稳定斑块组(50例)和稳定斑块组(4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Vaspin、Omentin-1、Resisti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Vaspin、Omentin-1、Resistin表达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3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吸烟史及饮酒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aspin、Omentin-1水平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P均<0.05);血清Resistin水平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对照组(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aspin≥3.45 pg/mL、Omentin-1≥72.45 pg/mL、Resistin<32.21μg/mL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更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aspin<3.45 pg/mL[OR=3.48,95%CI(2.69,4.51)]、Omentin-1<72.45 pg/mL[OR=3.51,95%CI(2.65,4.67)]、Resistin≥32.21μg/mL[OR=3.18,95%CI(2.97,3.42)]为脑梗死病人斑块稳定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Vaspin、Omentin-1水平降低,Resistin水平增高,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降低,表示血清Vaspin、Omentin-1、Resistin水平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腹腔脂肪型丝氨蛋白酶抑制剂 血清网膜素-1 抵抗素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