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夹闭术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
作者 郭林平 夏令宝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4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显微夹闭组(n=76)和血管介入组(n=80)。比较两组的临...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4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显微夹闭组(n=76)和血管介入组(n=80)。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管介入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高于显微夹闭组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血管介入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显微夹闭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显微夹闭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血管介入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均低于显微夹闭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显微夹闭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与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显微夹闭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血管介入栓塞术与腹腔镜下全脾切除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龚涛 顾强 缪小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4期598-600,共3页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栓塞术与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B组41例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临床... 目的:对比血管介入栓塞术与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B组41例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液系统功能指标、应激指标、免疫指标、并发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胰岛素(Ins)水平均升高,且B组Alb、Hb、PLT水平高于A组,CRP、Cor、Ins水平低于A组,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均降低,但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腹腔镜下全脾切除术,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效果更佳,可减轻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增多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腹腔镜下全脾切除 外伤性脾破裂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影响
3
作者 万腾 吴晓凡 李靖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及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92例aSAH患者为研究目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46例,观察组(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及sICAM-1、sVCAM-1、HMGB1水平变化,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评估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92.03±14.97)min、(18.73±4.41)d均短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47.92±34.21)min,术后住院时间(23.35±4.15)d(均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HMGB1、sICAM-1、sV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知期预后良好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手术耗时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免疫状态影响小,并可明降低血清HMGB1、sICAM-1、sVCAM-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颅内动脉瘤夹闭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醒脑汤用于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后效果观察
4
作者 王丽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358-361,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醒脑汤对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活血醒脑汤治疗。结果:观察组预后不良、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 目的:观察活血醒脑汤对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活血醒脑汤治疗。结果:观察组预后不良、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RS评分、VICA-Vm、MCAVm、Lindegaard指数、ET-1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及NO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醒脑汤用于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后可以改善皮功能和脑动脉血流速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活血醒脑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谢金锋 张潇然 《中国伤残医学》 2025年第4期51-55,共5页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栓...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小板聚集指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低于对照组的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与对照组的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替格瑞洛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效果良好,可改善其神经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参数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替格瑞洛 临床疗效 血小板功能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脑血管状态的影响
6
作者 巨岩 史波 杨德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前列腺素E2(PGE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脑血管状态[平均血流速度(Vm)、收...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前列腺素E2(PGE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脑血管状态[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值]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2月杨凌示范区医院收治的98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9.20±2.01)岁;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0.98±2.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IL-6、IL-8、TNF-α、PGE2、ACTH、CRH、Vm、Vs、Vd、PI水平及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第14天,观察组的IL-6、IL-8、TNF-α、PGE2、ACTH、CRH分别为(8.69±1.08)ng/L、(9.51±0.94)ng/L、(0.79±0.26)ng/L、(256.38±21.33)ng/L、(34.25±14.35)ng/L、(28.25±3.08)mg/L,均低于对照组[(10.38±3.74)ng/L、(12.35±2.70)ng/L、(1.00±0.35)ng/L、(271.35±34.89)ng/L、(41.26±10.78)ng/L、(30.24±4.78)mg/L];观察组Vm、Vs水平为(50.02±4.76)cm/s、(88.21±3.78)cm/s,均高于对照组[(47.25±3.99)cm/s、(85.79±3.02)cm/s];Vd、PI为(44.39±5.79)cm/s、0.92±0.04,均低于对照组[(47.20±3.17)cm/s、0.95±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4%(50/51),对照组为82.98%(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对照组为23.40%(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降低脑动脉瘤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术后应激,改善脑血管状态,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应激反应 血管状态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7
作者 庞尊钊 陈艳 《系统医学》 2025年第6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4年5月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4年5月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水平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30.00%(1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5)。结论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相较于传统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介入栓塞术能更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夹闭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德群 刘海巍 +1 位作者 宋孝政 陈辉 《中国实用医刊》 2025年第3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抽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抽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脑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术前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血清IL-6、CRP、TNF-α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血清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4/48)低于对照组(22.92%,11/48),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用于脑动脉瘤病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显微镜下脑动脉瘤夹闭 炎症因子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家地 张金锋 林嘉涌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4期130-133,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对照组(开颅夹闭术),各5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保证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围手期指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霍宇飞 王伟丰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2例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82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75.00%。术后第7天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更低,MBI评分显著更高(P<0.05)。与对照组50.00%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10%显著更低(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地调整其氧化应激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临床疗效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分析及护理策略
11
作者 张云鹏 陈赛赛 +1 位作者 刘永贵 刘丹丹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4期4577-4581,共5页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 目的 了解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类别,并探讨不同潜在类别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之间的特征差异,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8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将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进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其不同分型的影响。结果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1.9±11.51)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高不确定感组(43.6%)、中等不确定感组(36.2%)、低不确定感组(20.2%)。性别、受教育程度、动脉瘤数量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实施精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疾病不确定感 潜在类别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士金 李国艳 +2 位作者 桑敏 刘金光 周金金 《中外医疗》 2024年第6期70-73,共4页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n=50)采取开...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n=50)采取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n=50)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常规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5)。观察组术后的神经系统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利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莎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1期8-10,共3页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ICA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评估疾病不确定感,采用多元线性...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02例ICA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评估疾病不确定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MUIS-A评分为(85.69±6.25)分;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动脉瘤直径、术后并发症患者的MUIS-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疾病了解情况为不全面、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家庭功能中度或严重障碍均为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疾病了解情况为不全面、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家庭功能中度或严重障碍均为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疾病了解情况为不全面、疾病应对方式为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家庭功能中度或严重障碍均为ICA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血管栓塞 疾病不确定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研讨
14
作者 方文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6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组依据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生...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脑动脉瘤患者,分组依据投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8.00%)比较,研究组(96.00%)显著提升(P<0.05)。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00%)比较,研究组(4.00%)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2.19±0.69)h、住院时间(11.36±1.99)d短于参照组的(2.99±0.75)h、(18.13±2.09)d,术中出血量(38.95±13.25)ml少于参照组的(250.12±69.29)ml(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社会功能、活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及总体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社会功能、活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及总体评分分别为(85.32±3.15)、(89.66±2.25)、(88.63±2.25)、(88.29±4.25)、(86.33±4.2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44±2.15)、(75.46±2.25)、(75.65±3.15)、(75.66±3.25)、(72.39±2.25)分(P<0.05)。结论临床脑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并改善系列临床手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疗效 并发症 指标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王丽娜 高涛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9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出血(SAH)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1...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出血(SAH)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开颅夹闭术治疗)和观察组(6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术后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评估并对比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4、2.674、3.550、6.213,P<0.05);术后,血管内皮素-1(ET-1)、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心率血压乘积(RP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0、19.258、15.277、4.007,P<0.05);观察组的格拉斯哥预后指数(GOS)、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高于对照组,改良Fisher量表(mF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95、18.279、28.224,P<0.0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0,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动脉瘤夹闭术而言,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SAH的效果更佳,对缓解患者脑组织炎症反应、术后应激反应、改善预后并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夹闭 血管介入栓塞 预后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及患者预后分析
16
作者 郑林儒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探讨该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颅脑动脉瘤患者(收治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将住院号单数患者36例纳入参照组(实施开颅夹闭术治疗),将住... 目的分析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脑动脉瘤的效果、安全性,探讨该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颅脑动脉瘤患者(收治时间2021年2月-2023年2月),将住院号单数患者36例纳入参照组(实施开颅夹闭术治疗),将住院号双数患者35例纳入研究组(实施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术后3d的脑组织血流量,观察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脑积水、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脑组织血流量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阻断颅内动脉瘤时、术后3d的脑组织血流量(t=4.478、2.116)低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高于研究组的5.71%(P<0.05).术前,两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基本一致(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社会(t=6.338)、心理(t=6.697)、生理(t=8.430)、躯体(t=16.309)、情感评分(t=12.103)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流量,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动脉瘤 微创血管介入栓塞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分析
17
作者 钱志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3期29-31,88,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联合方案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该联合方案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医院收治的9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情况,并对比两组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GO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高,但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因子水平比治疗前低,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熄风解痉加减汤辅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介入术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熄风解痉加减汤 血管介入栓塞 脑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破裂脑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研讨
18
作者 杨河川 王红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26-129,共4页
分析老年脑破裂脑动脉瘤患者执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80例老年脑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为样本,入选后均执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按手术时机分组,有早期组、晚期组,均有40例,前一组在48h内手术,后一组在48h后手术,均在2018年8... 分析老年脑破裂脑动脉瘤患者执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以80例老年脑破裂脑动脉瘤患者为样本,入选后均执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按手术时机分组,有早期组、晚期组,均有40例,前一组在48h内手术,后一组在48h后手术,均在2018年8月-2024年8月入选,分析栓塞效果,观察血管内皮功能并比较预后情况,统计并发症。结果 完全栓塞率在早期组达到了95.00%,晚期组则仅有75.00%,即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0.05。术前检测NO、ET-1、vWF等指标,其差异性在早期组、晚期组并不鲜明,P>0.05。术后检测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性均比较鲜明,其中NO在早期组高于晚期组,ET-1、vWF在早期组低于晚期组,P<0.05。术前分析NIHSS评分、BI指数等内容,其差异性在早期组、晚期组并不鲜明,P>0.05。术后指标差异比较鲜明,NIHSS评分在早期组低于晚期组,BI指数在早期组高于晚期组,P<0.05。并发症在早期组仅有2.50%的发生率,而晚期组则达到了15.00%的发生率,即早期组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 对老年脑患者而言,发病48h内执行血管介入栓塞术的价值更高,其完全栓塞率非常高,血管内皮功能也会好转,能改善神经功能,防范各种介入并发症,利于提升术后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栓塞 预后情况 脑破裂脑动脉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围术期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19
作者 张亚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探究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围术期中循证护理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给予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循证护理,主要... 探究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围术期中循证护理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择期行颅内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给予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循证护理,主要包括明确循证护理流程方法、围手术期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1.63±0.51)分]低于对照组[(3.11±0.39)分],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疼痛水平与康复效果更优;干预后,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均明显改善,观察组负面情绪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对照组(13.04%),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阶段积极开展循证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水平,提升临床康复效果,着重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临床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该护理方法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围术期护理在脑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唐榆 朱毓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195-198,共4页
分析可视化围术期护理在脑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8例临床资料,均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29,常规围术期护理)和观察组(n=29,可视化围术期护理)。结果 疾病... 分析可视化围术期护理在脑动脉瘤患者血管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8例临床资料,均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29,常规围术期护理)和观察组(n=29,可视化围术期护理)。结果 疾病知识了解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准备总缺陷发生率为3.45%,对照组为20.6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4.062,P=0.044);观察组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为27.5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4.350,P=0.037);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55%,对照组为75.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5.220,P=0.022)。结论 通过可视化围术期护理,可提升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的认知水平,可降低术前准备缺陷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 可视化围期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