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新近感染者的毒株亚型和传播簇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佳峰 杨介者 +5 位作者 潘晓红 郭志宏 丁晓贝 徐云 黄晶晶 夏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 了解浙江省MSM中的HIV-1新近感染者的毒株亚型组成和传播特征.方法 233例2011年新报告的MSM感染者经BED捕获酶免试验(BED-CEIA)检测为新近感染,其中107例纳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样本提取RNA核酸,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HIV... 目的 了解浙江省MSM中的HIV-1新近感染者的毒株亚型组成和传播特征.方法 233例2011年新报告的MSM感染者经BED捕获酶免试验(BED-CEIA)检测为新近感染,其中107例纳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样本提取RNA核酸,用反转录/巢式PCR扩增HIV病毒的pol基因片段,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07例研究对象与当年MSM新近感染者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获得率为94.4%(101/107),CRF01 AE占比最高(62.4%),其次是CRF07 BC(31.7%),另有3例B亚型,1例CRF55_01B和2例独特重组型.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主要分为CRF01 AE的簇1、簇2和CRF07_BC的簇3,杭州地区的毒株散播于各个进化分支.共发现10个传播簇,80%涉及≥2个的地市,90%与现住址为杭州的病例有关; 共发现有3个样本各存在一个监测性耐药突变,分别为M46I、T215S和G190A,传播性耐药率为2.97%.结论 浙江省MSM的HIV亚型呈现复杂性趋势,但传播性耐药处于低度流行水平;HIV的跨地区传播较为普遍,杭州在地域上可能发挥着核心传播作用,全省已形成混杂交织的复杂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男男性行为人群 亚型 传播簇 传播性耐药
原文传递
浙江省义乌市2016年新报告HIV/AIDS的HIV-1亚型和传播簇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佳峰 姚佳明 +5 位作者 范钦 陈婉君 潘晓红 丁晓贝 杨介者 傅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88-1693,共6页
目的 了解浙江省义乌市HIV亚型分布和传播簇特征,为HIV流行趋势分析和疫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地区2016年新报告HIV/AIDS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从168例血浆中提取RNA,通过RT-PCR和巢式PCR扩增pol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 目的 了解浙江省义乌市HIV亚型分布和传播簇特征,为HIV流行趋势分析和疫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地区2016年新报告HIV/AIDS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从168例血浆中提取RNA,通过RT-PCR和巢式PCR扩增pol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亚型和传播簇,通过CPR 6.0在线软件工具分析耐药突变位点。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39.1±13.4)岁,男性为主(86.3%,145/168),外省户籍居多(66.7%,112/168),感染途径为同性传播(51.2%,86/168)和异性传播(48.8%,82/168)。HIV序列成功获得率为89.9%(151/168),优势亚型为CRF01_AE 74例(49.0%)和CRF07_BC 64例(42.4%),其他亚型包括CRF08_BC 5例(3.3%),CRF55_01B 3例(2.0%),B、CRF45_cpx、CRF59_01B、CRF85_BC和URF (B/C)各1例。CRF45_cpx和CRF85_BC在浙江省首次发现。共发现26个传播簇(含65个病例),总成簇比例43.0%(65/151),CRF01_AE成簇比例54.1%(40/74),高于CRF07_BC的32.8%(21/64);各传播簇平均大小为2.5例/簇,CRF01_AE中异性传播的传播簇最大(3.5例/簇)。传播性耐药率为4.6%(7/151),7例检出监测性耐药突变,包括M46L 5例,F77L和Y181C各1例。结论 义乌市HIV亚型复杂多样,多种传播簇并存且特征多样,应继续加强亚型监测,重点对传播簇病例开展专题调查,实施针对性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 亚型 传播簇 耐药
原文传递
浙江省2013-2015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HIV-1亚型与分子传播簇特征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丁晓贝 潘晓红 +9 位作者 张佳峰 何林 蒋均 范钦 陈婉君 郑琳 罗艳 刘建宁 郭志宏 姚佳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0-945,共6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12~30岁学生MSM HIV-1亚型及传播簇的特征。方法以2013-2015年浙江省新确诊290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的学生HIV感染者(学生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浆中提取RNA,运用... 目的了解浙江省12~30岁学生MSM HIV-1亚型及传播簇的特征。方法以2013-2015年浙江省新确诊290例经男男性行为感染的学生HIV感染者(学生MSM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浆中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的pol区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和分子传播簇分析。结果290例学生MSM感染者中,杭州市确诊的占5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1.0%。成功获取178例序列,有10种亚型,以CRF01_AE(49.4%,88/178)和CRF07_BC(39.3%,70/178)亚型为主。共形成18个分子传播簇(簇大小:2~4例/簇),成簇比例为23.6%(42/178),簇内学生MSM感染者所在学校为同一县(区、市)的占61.9%(26/42),其性伴类型为学生和非学生并存。中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为38.2%(13/34),高于大学生MSM感染者的成簇比例20.1%(29/144)(χ2=4.996,P<0.05)。结论2013-2015年浙江省学生MSM感染者的HIV-1亚型多样,提示HIV-1感染来源的多样化,HIV-1分子传播簇内的毒株呈现地理的相对聚集性,应加强性伴追踪和针对性干预,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型 男男性行为人群 学生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上海市男男性行为者中感染HIV-1的CRF01_AE毒株传播簇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怡 薛以乐 +6 位作者 王绪琴 周磊明 王盈 沈方伟 程华 庄鸣华 钟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感染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CRF01_AE重组型的流行情况、成簇特性,为HIV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从2009-2013年每年新诊断的MSM 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中提取RNA,并对HIV-1 pol基因片段进行反转...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感染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CRF01_AE重组型的流行情况、成簇特性,为HIV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从2009-2013年每年新诊断的MSM HIV-1感染者血浆样本中提取RNA,并对HIV-1 pol基因片段进行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DNA测序和亚型分析。对CRF01_AE重组型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学和社会人口学信息分析。结果 1262名MSM感染者中,CRF01_AE重组型感染782人(62.0%),其序列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6个流行簇。使用不同参数界定传播簇并进行比较,选择以Bootstrap≥90%及基因距离≤0.03作为传播簇的界定标准,形成112个传播簇,其中由10条及以上序列形成的传播簇有5个;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病史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样本的成簇性有统计学关联。结论 CRF01_AE重组型毒株是上海市MSM HIV-1感染者中的优势传播株,具有较强的成簇性,并且与相关的社会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背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型 男男性行为者 CRF01_AE 传播簇
原文传递
湖州市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金玫华 李婧 +2 位作者 刘小琦 陈琳 杨中荣 《预防医学》 2020年第10期992-995,共4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6月湖州市新报告且HIV分子网络传播簇聚集性强(成簇)的HIV/AIDS病例为病例组,按照1...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6月湖州市新报告且HIV分子网络传播簇聚集性强(成簇)的HIV/AIDS病例为病例组,按照1∶4匹配同期、同社区、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且HIV抗体检测阴性的居民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等。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100例,对照组400人,两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户籍地和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HR=0.145,95%CI:0.059-0.352)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保护因素;男男性行为者(HR=9.614,95%CI:4.645-19.901)、曾经通过网络认识同性性伴(HR=16.321,95%CI:7.016-32.968)和现患梅毒(HR=3.314,95%CI:1.073-10.232)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危险因素。结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男男性行为者、通过网络认识同性性伴和现患梅毒是发生HIV/AIDS分子网络传播簇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分子网络传播簇 男男性行为者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吉林省HIV-1感染者传播簇和分子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琪 王慧 +2 位作者 齐晓晨 刘思含 孙柳燕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3年第6期732-736,共5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报告未治疗HIV-1感染者的毒株特征,构建HIV-1分子网络,识别网络内风险因素和重点人群,为全省艾滋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19年吉林省新报告未治疗HIV-1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报告未治疗HIV-1感染者的毒株特征,构建HIV-1分子网络,识别网络内风险因素和重点人群,为全省艾滋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19年吉林省新报告未治疗HIV-1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和血液标本,提取HIV RNA,扩增pol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判定亚型,应用HIV-TRACE对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网络构建及分析。结果150份血样成功扩得pol区基因序列146条(扩增率为97.3%),发现HIV-1毒株以CRF01_AE亚型为主,占58.2%(85/146),其次为CRF07_BC亚型,占24.7%(36/146)。本次调查人群中,52条序列进入网络,入网率为35.6%,共形成16个分子传播簇。分析入网影响因素发现,单身或离异的感染者、年龄40岁以下和经同性性传播感染人群在入网人群中占比较高,该部分感染患者相对其他人群更容易入网成簇。异性性传播感染人群与同性性传播感染人群存在混合连接边。结论吉林省感染者HIV-1毒株亚型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性性传播人群、单身或离异的感染者和年龄在40岁以下的HIV-1感染者传播风险较高,入网比例大,存在混合连接边风险人群。应加强HIV-1感染者的毒株基因序列常规监测和网络内重点“桥梁人群”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基因型 分子网络 传播簇
原文传递
浙江省嘉兴市2017年较大HIV分子传播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明宇 潘晓红 +4 位作者 范钦 张佳峰 葛锐 蒋均 陈婉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分析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和流行病学特征,筛选疑似高危传播者,为传染源管理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嘉兴市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所有HIV/AIDS病例采集血样,通过核酸提取、RT-PCR和巢式PCR法扩增pol基... 目的分析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和流行病学特征,筛选疑似高危传播者,为传染源管理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年嘉兴市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所有HIV/AIDS病例采集血样,通过核酸提取、RT-PCR和巢式PCR法扩增pol基因,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包括采用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BioEdit 7.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图,形成若干个分子传播簇。对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EpiData 3.0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1-12月嘉兴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210例,较大HIV分子传播簇为CRF07_BC亚型,传播簇共30例病例,个案调查26例,80.8%(21/26)为最近2年感染,30.8%(8/26)为最近1年感染。84.6%(22/26)为本市感染。5例疑似高危传播者均为同性性传播感染且≥45岁,其中3例有危险性行为时间较久、确诊前临时性伴数较多、MSM活动场所有危险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特征。结论 2017年浙江省嘉兴市新发现的较大HIV分子传播簇最近2年在本市传播较快,传播和扩散风险较高。3例疑似高危传播者对该HIV分子传播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事 分子传播簇 高危传播
原文传递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6年HIV/HCV合并感染者HCV分子传播簇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译葵 陈晓晨 +9 位作者 王继宝 段星 周素娟 杨锦 杨涛 叶润华 杨跃诚 姚仕堂 段松 何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讨HCV主要亚型分子传播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新报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筛选出HIV/HCV合并感染且... 目的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讨HCV主要亚型分子传播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16年新报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筛选出HIV/HCV合并感染且血浆量≥200 μl的318份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CV的CE1和NS5B基因片段,采用ChromasPro 1.5和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基因型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建立系统进化树和分子传播网络构建。结果 HIV/HCV合并感染且满足HCV基因亚型检测要求的样本有267份。HCV基因亚型呈多样化,主要有3b、6n、6u、1a、3a和其他亚型,构成比分别为32.6%(87/267)、18.4%(49/267)、15.7%(42/267)、13.1%(35/267)、11.2%(30/267)和9.0%(24/267)。1a、3a、3b、6n和6u亚型分子传播簇的总成簇率为39.1%(95/243),1a的成簇率最高,为71.4%(25/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傣族和景颇族外的其他民族(与汉族相比,OR=0.17,95%CI:0.04~0.71)、已婚有配偶(与未婚相比,OR=0.42,95%CI:0.18~0.94),6n与3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0.34,95%CI:0.12~0.95;OR=0.22,95%CI:0.05~0.93)较难形成传播簇;6u和1a亚型(与3b亚型相比,OR=3.10,95%CI:1.21~7.94;OR=4.00,95%CI:1.32~12.11)较易形成传播簇。结论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民族、婚姻状况、HCV基因亚型是HCV分子传播簇形成的关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HIV-1型流行株CRE01_AE env基因序列特征和传播簇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晓云 李海宁 +5 位作者 王馨仪 熊欣 刘燕 李庆海 王福祥 刘树林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中流行株CRF01_AE env基因序列特征以及成簇特性。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ested-PCR)对env C2-C4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然后对156...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中流行株CRF01_AE env基因序列特征以及成簇特性。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ested-PCR)对env C2-C4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然后对156份CRF01_AE重组型HIV-1毒株env基因V3环及邻近区域氨基酸特征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156份样本中绝大多数样本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代表毒株聚成一簇,还有一小部分样本与来自中国云南以及泰国代表株90CM240、90CM235聚成一簇。共发现6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主要类型为GPGQ、GPGR,此外还有GLGR、GQGR、GPGK、GPGS。根据V3环的氨基酸分析可预测HIV-1辅助受体的使用情况,其中121份(77.6%)使用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septor,CCR5)作为辅助受体,没有可被预测为使用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c-x-c matif)-receptor 4,CXCR4]为辅助受体的毒株,35份(22.4%)样本不能被预测。以bootstrap≥90%、基因距离≤0.045作为界定传播簇的参数,共形成16条传播簇,其中1条传播簇有9条序列。结论黑龙江省HIV-1流行株CRF01_AE V3环顶端四肽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大部分毒株呈现巨噬细胞嗜性。CRF01_AE毒株形成的传播簇规模较小,成簇序列数也仅达到四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CRF01_AE V3环 传播簇
原文传递
1996-2014年中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传播簇和传播网络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林 贾磊 +5 位作者 李韩平 刘永健 韩婧婉 李天一 李敬云 李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在省内和省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为实施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19个省份1996-2014年已有的2094条CRF01_AEpol区基因序列,利用PhyML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传播簇,利用Cytoscape3.... 目的了解我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在省内和省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为实施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19个省份1996-2014年已有的2094条CRF01_AEpol区基因序列,利用PhyML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传播簇,利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传播网络,结合背景信息分析传播风险。结果发现82个传播簇,包含255条序列(12.18%,255/2094),省内传播簇数量和包含序列数(61个,173条)明显多于跨省传播簇(21个,82条)。传播簇中男男性传播人群的成簇比例随时间上升趋势明显,由1996-2008年的2.41%(2/83)上升为2013-2014年的23.61%(72/305)(χ^2=27.800,df=1,P=0.000)。跨省传播簇的男男性传播人群比例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由1996-2008年的0.67%(2/297)上升为2013-2014年的6.36%(30/472),具有随时间的上升趋势(χ^2=20.276,df=1,P=0.000)。跨省传播簇中男男性传播的比例(86.59%,71/82)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56.65%,98/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2,P=0.000)。含2种及以上传播途径的跨省传播簇的比例(33.33%,7/21)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13.1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传播网络分析发现,跨省传播簇内高传播风险人群比例(51.22%,42/82)明显高于省内传播簇(26.59%,46/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2,P=0.000)。跨省传播簇以男男性传播人群为主。结论我国HIV-1毒株CRF01_AE亚型存在复杂的传播网络,跨省传播簇快速增长,其中高风险传播者对HIV-1亚型的大范围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应深入进行传播网络研究以指导精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CRF01_AE亚型 传播簇 传播网络
原文传递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7—2019年新报告HIV合并HCV感染者中HCV基因亚型的分子传播簇分析
11
作者 王译葵 张志一 +9 位作者 杨锦 项丽芬 高洁 周素娟 王继宝 段星 杨涛 丁盈盈 何纳 段松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41-346,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7—2019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分子传播簇成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7—2019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中HCV主要亚型的分子传播簇成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HIV/AIDS病例报告板块"下载2017—2019年德宏州新报告HIV合并HCV感染者的基本信息,选取血浆量≥200μl的感染者血浆样本,对HCV的基因片段进行巢式PCR扩增,将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分型后,分别使用Mega7.0和Gephi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分子传播网络。结果2017—2019年云南省德宏州共收集到新发HIV合并HCV感染者1137例,其中,949份感染者的血浆样本≥200μl,对其进行核酸扩增与测序。成功扩增并拼接的样本共620份。共发现HCV基因亚型15种,并发现疑似重组亚型11例。依据NS5B基因扩增区构建HCV分子传播网络,总成簇率为74.1%(390/526)。结果显示,与3b亚型相比,1a(OR=3.23,95%CI:1.53~6.82)和6u(OR=4.15,95%CI:1.87~9.22)亚型较易形成传播簇;6n(OR=0.19,95%CI:0.10~0.36)和3a(OR=0.24,95%CI:0.12~0.48)亚型较难形成传播簇。女性(与男性比较,OR=0.29,95%CI:0.10~0.81)、除傣族和景颇族外的少数民族(与傣族比较,OR=0.45,95%CI:0.21~0.95)较难形成传播簇。结论德宏州HIV合并HCV感染者中的HCV基因型种类多样,性别、民族和HCV基因亚型是影响HCV是否能形成分子传播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亚型 重组亚型 分子传播簇 传播网络 合并感染
原文传递
HIV传播簇的风险测量及公共卫生应对研究进展
12
作者 颜欢畅 刘裕 +2 位作者 唐时幸 顾菁 郝元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682,共6页
开展HIV传播簇探测,及时、精准实施公共卫生应对和干预,是结束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可分为基于传播簇既往增长的指标、基于传播簇成员特征分析的指标以及基于传播簇系统进化分析的指标三类。依据传播簇风险... 开展HIV传播簇探测,及时、精准实施公共卫生应对和干预,是结束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可分为基于传播簇既往增长的指标、基于传播簇成员特征分析的指标以及基于传播簇系统进化分析的指标三类。依据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识别风险传播簇,将卫生服务拓展至与传播簇关联的尚未感染HIV者、既往确诊和尚未确诊的HIV感染者,可实现精准干预。本文对现有的HIV分子传播簇风险测量指标及其公共卫生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为我国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传播网络 分子网络 分子传播簇
原文传递
2015年至2018年上海市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分子传播特征分析
13
作者 吴健 陈玮华 +7 位作者 徐昊 徐元 申永秀 宁镇 秦婷 林怡 沈鑫 郁晓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型(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8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1322例,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po... 目的:分析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型(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8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1322例,通过巢式PCR扩增HIV-1pol区基因序列,根据pol基因序列进行病毒亚型分析,基于最适基因距离构建分子网络,分析分子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322例血清样本共获得1241条HIV-1pol区基因序列,发现12种HIV基因型,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分别占50.93%和34.00%。有530条序列进入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2.71%(530/1241),共形成95个传播簇,簇内节点数为2~219个,其中有一个大簇,节点数为219个(41.32%,219/530)。入网率最高的亚型是CRF07_BC(59.48%,251/422),其次是01B(52.46%,32/61)和CRF01_AE(34.55%,218/631)。男男性行为传播相较于异性性传播更容易形成网络。结论:2015年至2018年上海市HIV-1基因亚型多样,以CRF01_AE和CRF07_BC亚型为主要优势毒株,分子网络呈聚集性分布,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HIV-1感染者具有更快的病毒传播能力,导致更高的感染率,更易进入网络成为高风险传播者。加强HIV-1分子监测可及时了解毒株在不同人群中的传播动态,可帮助公共卫生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基因 分子网络 分子 传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108例新发HIV-1感染者体内CRF01-AE亚型毒株成簇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琳 王福祥 陈晓红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6期509-511,520,共4页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中新确诊HIV-1感染者体内CRF01-AE亚型毒株成簇性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哈尔滨市2017年新确诊MSM人群中HIV-1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人口学信息...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中新确诊HIV-1感染者体内CRF01-AE亚型毒株成簇性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哈尔滨市2017年新确诊MSM人群中HIV-1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人口学信息,通过DNA测序和基因分型,对CRF01-AE亚型的序列进行成簇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108条CRF01-AE亚型序列,以簇内基因距离≤0.045和Bootstrap≥90%为界定簇标准,产生传播簇15个,其中由10条序列构成的传播簇1个;患者年龄、常住地、性伴数、性取向、婚姻状况、性病史在未成簇与成簇2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RF01-AE亚型毒株是哈尔滨市MSM HIV-1感染者中的优势传播株,具有较强的成簇性,在艾滋病防控中对于未婚、性行为活跃的青壮年人群及与该人群关系密切的人群须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 CRF01-AE 传播簇 HIV-1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属性相似性和分布结构连通性的聚类算法
15
作者 孙浩文 丁家满 +1 位作者 李博文 贾连印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32,共9页
聚类分析针对不同的数据特点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度量,现实世界中数据分布复杂,存在分布无规律、密度不均匀等现象,单独考虑实例属性相似性或分布结构连通性会影响聚类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相似性和分布结构连通性的聚类算法(A Cl... 聚类分析针对不同的数据特点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度量,现实世界中数据分布复杂,存在分布无规律、密度不均匀等现象,单独考虑实例属性相似性或分布结构连通性会影响聚类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相似性和分布结构连通性的聚类算法(A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Attribute Similarity and Distributed Structure Connectivity, ASDSC)。首先,利用待聚类数据集中的所有数据实例构建完全无向图,定义了一种兼顾属性相似和分布结构连通的新颖相似性度量方式,用于计算节点相似性,并构造邻接矩阵更新边的权重;其次,借助邻接矩阵执行递增步长的随机游走,依据顶点的连通中心性来识别簇中心并给定簇编号,同时获取其他顶点的连通性;然后,利用连通性计算顶点间的依赖关系,并据此进行簇编号的传播,直至完成聚类。最后,为了验证该方法的聚类性能,在16个合成数据集和10个真实数据集上与5种先进聚类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ASDSC算法取得了优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 相似性度量 属性相似性 分布结构连通性 编号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18―2019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HIV B和CRF01_AE以及C亚型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
16
作者 段星 王雪琪 +11 位作者 王继宝 王译葵 杨锦 周素娟 杨涛 曹艳芬 杨跃诚 唐仁海 叶润华 丁盈盈 何纳 段松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8―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B、CRF01_AE、C亚型的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实现艾滋病精准防控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德宏州新报告人类免... 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8―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B、CRF01_AE、C亚型的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实现艾滋病精准防控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德宏州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相关信息,分析新报告HIV感染者的人口学特征。选择HIV感染者外周血样本中血浆量≥200μl的样本进行HIV pol基因扩增、测序、拼接、比对和分型,运用Mega 7.0、Gephi 0.10.1软件用于构建分子传播网络。结果2018―2019年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中,中国籍HIV感染者300例(占33.3%),缅甸籍HIV感染者600例(占66.7%),他们在年龄、婚姻、民族、文化程度、感染途径、基因亚型、报告地、接触史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缅甸籍HIV感染者通过注射毒品方式感染HIV的是中国籍HIV感染者的6.855(OR:6.855,95%CI:4.075~11.531)倍。此外,HIV B、CRF01_AE、C亚型的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B亚型的分子传播网络中出现了一个独立于主要传播簇(大簇)的HIV活跃传播簇,且此簇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该簇中8例HIV感染者均为35岁以下缅甸籍男性,集中在陇川、盈江两县,并且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具有同质性。结论德宏州境内HIV-1感染者中B亚型缅甸籍感染者形成了独立的活跃传播簇,有明显地域和人群聚集特征,并呈不断扩大趋势。应密切关注德宏州陇川、盈江两县HIV活跃传播网络中的感染者,做到精准防控,降低艾滋病的传播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基因亚型 分子传播网络 HIV活跃传播簇
原文传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CRF01_AE毒株在我国的分子传播网络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小杉 钟平 +9 位作者 李伟 杜国平 方坤 宋玥 朱可心 郭艳 高蓉 颜文娟 宣杨 卫平民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1-327,共7页
目的构建我国HIV-1 CRF01_AE毒株分子传播网络,并分析网络特征。方法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IV基因数据库(Los Alamos database)下载中国地区的CRF01_AE pol区基因序列并进行人口学信息核对。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传播簇、最... 目的构建我国HIV-1 CRF01_AE毒株分子传播网络,并分析网络特征。方法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IV基因数据库(Los Alamos database)下载中国地区的CRF01_AE pol区基因序列并进行人口学信息核对。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传播簇、最小基因距离选择及传播网络可视化4个步骤构建传播网络。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参与网络形成的比例和网络中度的分布。描述性分析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关联。结果2 419条序列共形成250个大小介于2~25的传播网络,包括847个节点和610条边。度≥2的个体虽然只占网络中个体总数的26.4%(224/847),但与66.5%(563/847)的个体存在关联。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男性异性性行为者、静脉药瘾者(IDUs)及女性异性性行为者参与网络形成的比例分别为37.6%(669/1 781)、28.4%(102/359)、16.1%(10/62)和30.4%(66/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74,P〈0.001)。MSM人群中度≥2的比例(10.8%,193/1 781)显著高于男性异性性行为者(5.6%,20/359)和女性异性性行为者(4.6%,10/217)(P值分别为0.002和0.004)。网络中绝大多数(95.5%,639/669)MSM与其他MSM之间存在传播关联,仅有2.4%(16/669)的个体与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之间存在传播关联,但有15.1%(10/66)的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与MSM之间存在传播关联。男性异性性行为者与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之间存在传播关联的比例为35.3%(36/102),与MSM之间具有传播关联的比例为9.8%(10/102)。网络中20.9%(177/847)的个体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传播关联。结论较少比例的超级传播者在CRF01_AE毒株的分子传播网络形成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毒株进行着活跃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F01_AE毒株 分子流行病学 传播网络 传播簇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AIDS及其性伴的分子传播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晓贝 罗明宇 +5 位作者 潘晓红 张佳峰 范钦 蒋均 夏燕 郭志宏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06-2111,共6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 目的了解浙江省MSM HIV/AIDS与性伴之间分子传播关系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2015-2017年新确证的MSM HIV/AIDS及参与性伴驱动检测的阳性性伴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血浆并提取RNA,运用RT-PCR和巢式PCR扩增并获得HIV-1的pol区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子传播簇,判定性伴间的传播关系。结果共937例MSM HIV/AIDS参与性伴驱动检测,检出173名阳性性伴。有61例性伴间(31对)形成传播簇,成簇比例为50.8%(61/120),其中7对性伴结合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在性伴分子传播网络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伴之间确证年份为相同年份(与不同年份相比,OR=12.190,95%CI:1.563~95.054),现住址所在地为不同区(县)[与相同区(县)相比,OR=17.054,95%CI:1.742~166.982]更可能存在分子传播关系。结论MSM HIV/AIDS的性伴驱动检测,结合分子传播网络分析技术,可以提高HIV/AIDS精准溯源,同时根据新发感染结果,初步判定传播方向。建议对MSM HIV/AIDS确证后,应尽早进行性伴驱动检测,包括跨区域的性伴追踪检测,有利于传染源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男男性行为人群 性伴检测 分子传播簇 溯源
原文传递
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6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主要亚型毒株的传播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段星 陈晓晨 +9 位作者 王继宝 周素娟 叶润华 王译葵 杨锦 杨涛 杨跃诚 姚仕堂 段松 何纳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6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主要亚型毒株的传播特征。方法对新报告HIV感染者进行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扩增pol基因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传播簇、选择最小基因距离构建HIV传播网络。结果中国... 目的探讨云南省德宏州2015—2016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主要亚型毒株的传播特征。方法对新报告HIV感染者进行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扩增pol基因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传播簇、选择最小基因距离构建HIV传播网络。结果中国籍与缅甸籍HIV感染者在年龄、婚姻、民族、文化程度、传播方式、基因亚型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7条CRF01_AE亚型pol区序列形成的传播网络中,其成簇率为33.0%(75/227);而在90条B亚型pol区序列和368条C亚型pol区序列形成的网络中,成簇率分别为54.4%(49/90)、70.7%(260/368)。感染CRF01_AE亚型毒株的人群中,男性成簇>10条序列为7.7%,女性为1.2%;缅甸籍为6.5%,中国籍为3.4%。感染C亚型毒株的人群中,>40岁成簇>10条序列的为29.1%,≤40岁为15.5%;中国籍为26.8%,缅甸籍为14.2%。此外研究发现,有患者的CRF01_AE亚型形成的传播网络"度"高达120,为超级传播者。结论在感染CRF01_AE亚型毒株的人群中,男性与缅甸籍更易形成大簇;在感染C亚型毒株的人群中,年龄>40岁、中国籍更易形成大簇。超级传播者在HIV感染者不同毒株的分子传播网络形成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传播网络 传播簇 超级传播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2018年新发现HIV-1感染者毒株亚型分子簇及耐药情况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一 惠珊 +4 位作者 张锦慧 刘飞 李婷 张晓琳 王开利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4,共5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的毒株亚型构成、分子簇形成和耐药株流行情况。方法对2018年1-6月期间新诊断的、尚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采集血样、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巢式PCR方法扩增HIV-1...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的毒株亚型构成、分子簇形成和耐药株流行情况。方法对2018年1-6月期间新诊断的、尚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采集血样、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巢式PCR方法扩增HIV-1 pol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157例HIV-1样本的pol基因序列,检测出7种毒株亚型,以CRF01_AE占比最高,为61.8%(97例),其次为CRF07_BC,占20.4%(32例);21条基因序列形成了10个可能具有传播关系的分子簇,成簇率13.4%;总体耐药率10.2%(16/157),其中NNRTI、NRTI、PI的耐药率分别为5.1%(8/157)、1.3%(2/157)和3.8%(6/157)。结论黑龙江省HIV-1的毒株亚型以CRF01_AE亚型4簇和5簇为主,独特重组毒株URF_01B及A1亚型成簇传播。对治疗前耐药问题应给予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艾滋病病毒 基因亚型 分子传播簇 耐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