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地区麦二叉蚜与禾谷缢管蚜对小麦黄矮病传毒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亮 谢芳芹 +1 位作者 相建业 曹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1-724,共4页
为了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蚜虫对小麦黄矮病的传毒能力,为西北地区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参考依据,常温条件下在温室大棚用盆栽小麦做传毒试验,以接种不同数量有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处理,接无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对照。传毒3 d后,在接种麦苗上喷洒药... 为了研究中国西北地区蚜虫对小麦黄矮病的传毒能力,为西北地区防治小麦黄矮病提供参考依据,常温条件下在温室大棚用盆栽小麦做传毒试验,以接种不同数量有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处理,接无毒蚜的小麦苗作为对照。传毒3 d后,在接种麦苗上喷洒药剂彻底杀死蚜虫,充分发病后观察记录小麦黄矮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小麦黄矮病的优势介体是麦二叉蚜,但禾谷缢管蚜的传毒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高于河西地区禾谷缢管蚜的传毒力;三个地区(关中地区、渭北地区、河西地区)麦二叉蚜的传毒力都较高,差别不明显。三个地区两种麦蚜的成蚜传毒力普遍高于其若蚜的传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麦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传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大麦黄矮病病毒株系鉴定及介体蚜虫传毒能力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姚小波 王文峰 +4 位作者 李杨 刘何春 雷雪萍 庞博 次仁央拉 《西藏农业科技》 2018年第3期5-8,共4页
从西藏青稞发病田采集黄矮病株10份,经生物学分离并用BYDV-GAV、PAV、RPV、SGV 4种抗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即EILSA法)测定和RT-PCR法验证。拉萨曲水6份标样与GAV抗血清有强反应,而与PAV、RPV、SGV抗血清无反应,说明拉萨曲水大麦黄矮病... 从西藏青稞发病田采集黄矮病株10份,经生物学分离并用BYDV-GAV、PAV、RPV、SGV 4种抗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即EILSA法)测定和RT-PCR法验证。拉萨曲水6份标样与GAV抗血清有强反应,而与PAV、RPV、SGV抗血清无反应,说明拉萨曲水大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株系为GAV株系。采用无毒麦无网长管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传毒,麦长管蚜对GAV株系病毒传毒强,拉萨、山南两地的麦长管蚜传毒力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大麦黄矮病 病毒株系 蚜虫 传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白蚁对灭蚁粉剂的传毒能力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林雁 黄晓光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06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 目的了解散白蚁对氟虫胺、吡虫啉和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方法测定粉剂的触杀作用的传递效应。结果白蚁对50%的灭蚁灵粉剂均有一、二级传毒能力,对25%的灭蚁灵均有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0.1%的氟虫胺均有一级传毒能力,对0.01%的氟虫胺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白蚁对1%的吡虫啉均有一级传毒能力,0.25%的吡虫啉基本上无一级传毒能力。结论白蚁对灭蚁灵的传毒能力最大,其次是氟虫胺,最小的是吡虫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白蚁 灭蚁灵 氟虫胺 吡虫啉 传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体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能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卢小雨 林伟 +3 位作者 张伟锋 徐浪 郑耘 余道坚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1369-1371,1374,共4页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是一种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植物病毒。分析了介体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分别概述了各个介体蓟马,总结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是一种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植物病毒。分析了介体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分别概述了各个介体蓟马,总结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番茄斑萎病毒介体蓟马中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传播介体 传毒能力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蚜迁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国伟 沈佐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6期251-254,共4页
麦蚜分布广、食性杂、繁殖力强,是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在此,从麦蚜的田间网捕、传毒能力、飞行磨测试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等七方面介绍了麦蚜迁飞行为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麦蚜迁飞的生态意义,可能的蚜源基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麦蚜 迁飞行为 农业害虫 田间网捕 传毒能力 飞行磨测试 分子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的识别与防治 被引量:7
6
作者 虞国跃 田丽霞 《蔬菜》 2022年第4期82-84,F0003,共4页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889)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世界范围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有“超级害虫”之称。它是一类快速进化的复合种,目前关于烟粉虱的分类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地理分布、寄主范围、传...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889)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世界范围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有“超级害虫”之称。它是一类快速进化的复合种,目前关于烟粉虱的分类主要有2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地理分布、寄主范围、传毒能力等差异将烟粉虱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如A型、B型、Q型等;另一种是将烟粉虱划分为不同的隐种,如地中海隐种、中东—小亚细亚隐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害虫 烟粉虱 寄主范围 识别与防治 粉虱科 传毒能力 复合种 快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激发子Hrip1对小麦黄矮病的诱抗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琳 王双超 +2 位作者 杨秀芬 Frederic FRANCIS 邱德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4,共8页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毒病,其传播介体是小麦蚜虫,在小麦生产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植物诱导抗性作为一种新兴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蛋白质激发子Hrip...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毒病,其传播介体是小麦蚜虫,在小麦生产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植物诱导抗性作为一种新兴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蛋白质激发子Hrip1可以激活多种植物的免疫防御反应诱导植物产生广谱抗性。本研究评价了Hrip1对小麦黄矮病的诱抗效果。用30μg/m L的Hrip1溶液进行小麦浸种和幼苗喷雾,随后接种BYDV,接种后第14 d,Hrip1对小麦黄矮病控制效果在50%以上,接种后第21 d控制效果仍在30%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Hrip1处理的小麦幼苗体内,BYDV外壳蛋白m RNA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EPG结果显示,在Hrip1处理的小麦幼苗上,麦二叉蚜寻找叶片刺吸位点和韧皮部取食位点的时间增加。以上结果表明:Hrip1能够有效地抑制BYDV在小麦体内的增殖;影响传毒媒介麦二叉蚜的取食行为,抑制其传毒能力。此外,Hrip1处理小麦能有效缓解BYDV引起的叶片黄化和植株矮化的症状。因此,Hrip1可以作为生物诱导剂综合控制小麦黄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ip1 大麦黄矮病毒 传毒能力 病毒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虫腈粉剂对黑胸散白蚁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方丽 王秀梅 尹兵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10期54-59,共6页
氟虫腈粉剂对黑胸散白蚁具有明显的毒杀效果,至施药后第8d时,7个浓度(5%、2.5%、1%、0.5%、0.25%、0.1%和0.05%)处理的白蚁全部死亡。随着氟虫腈粉剂浓度的降低,其致黑胸散白蚁全部死亡的时间逐渐延长。其中5%和2.5%氟虫腈粉剂致白蚁... 氟虫腈粉剂对黑胸散白蚁具有明显的毒杀效果,至施药后第8d时,7个浓度(5%、2.5%、1%、0.5%、0.25%、0.1%和0.05%)处理的白蚁全部死亡。随着氟虫腈粉剂浓度的降低,其致黑胸散白蚁全部死亡的时间逐渐延长。其中5%和2.5%氟虫腈粉剂致白蚁全部死亡所需时间为2d,0.1%~1%所需时间为5~6d,而0.05%所需时间为8d。氟虫腈粉剂在黑胸散白蚁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一级传毒能力,但其它级别的传毒能力并不明显。因此,施工人员在使用氟虫腈粉剂时,需在白蚁危害范围内采取"多点少施"的方法,以确保对白蚁的灭治效果。结合氟虫腈粉剂在室内和室外的药效表现,我们认为,1%~2.5%氟虫腈粉剂可在实际灭治中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黑胸散白蚁 传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型烟粉虱成虫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能力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娇娇 于毅 +3 位作者 张秀霞 竺晓平 刘永光 张安盛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为明确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传毒特征,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ToCV在Q型烟粉虱成虫体内的存留时间、Q型烟粉虱成虫对ToCV的获毒效率及传毒效率。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离开带毒番... 为明确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传毒特征,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ToCV在Q型烟粉虱成虫体内的存留时间、Q型烟粉虱成虫对ToCV的获毒效率及传毒效率。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离开带毒番茄植株后,其带毒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最初为85.73%,96 h后仅为17.14%。在相同温度下,Q型烟粉虱成虫的获毒率先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温度为21、26、31℃时,Q型烟粉虱成虫获毒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72、48、6 h,最高获毒率分别为56.52%、54.17%和61.64%。当温度为26℃时,Q型烟粉虱成虫的传毒效率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取食时间为0.5 h时,番茄植株带毒率为25.00%,取食时间为48 h时,番茄植株带毒率达91.67%;温度对Q型烟粉虱成虫的传毒效率有极显著影响,取食48 h后,在21~31℃条件下番茄植株带毒率为83.33%~91.67%,在16℃条件下仅为16.67%。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对ToC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可以防止ToCV的扩散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褪绿病毒 Q型烟粉虱 传毒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