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末清初学术向传统经学的回归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爱平 《中国文化》 2004年第21期48-57,共10页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动中,学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论思考,犀利的现实批判,求实的学问精神,大胆地阐发个人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整个学术思想界呈现出生动活跃、繁荣兴旺的景象,掀起了别开生面、波澜壮阔的实学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中国 学术思想 传统经学 文化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冲突背景下传统经学的困境——以廖平的《地球新义》为中心
2
作者 崔海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7-31,共5页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冲突 传统经学的转变 廖平 《地球新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汉初学术传承中的变与不变——关于“传统经学”、“孔门经学”及“儒学”的分野
3
作者 张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4,共7页
战国至汉初是学术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但在变动的大潮流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些未曾变动或少有变动的学术面相。本文将"儒学"与"经学"区别而论,既把握到"变"的一面,也考虑到"不变"的因素,进... 战国至汉初是学术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但在变动的大潮流下,似乎也隐藏着一些未曾变动或少有变动的学术面相。本文将"儒学"与"经学"区别而论,既把握到"变"的一面,也考虑到"不变"的因素,进而提出从春秋到前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由了"传统经学"向"孔门经学"的演变,而在"行政理论"层面中,则是法术、黄老术以及儒术的交替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经学 孔门经学 传统经学 诸子百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师培对传统经学的批判
4
作者 陈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21-25,共5页
刘师培投身革命的时期,他的经学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宣传的工具。封建士的出身和浓厚的经学熏染,使刘师培得以利用经学中某些民主性的成分,对传统经学中的三纲说及天命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传统经学的核心是它的三纲说,又特别是... 刘师培投身革命的时期,他的经学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宣传的工具。封建士的出身和浓厚的经学熏染,使刘师培得以利用经学中某些民主性的成分,对传统经学中的三纲说及天命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传统经学的核心是它的三纲说,又特别是君纲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传统经学 三纲 天命观 古政原始论 家族伦理 令子 孔子学说 士子 封建等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经学及其恒常价值
5
作者 刘云静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42-143,共2页
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核心价值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 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核心价值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当今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有着恒常不变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思维方式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创传统浙学 丰富当代内涵
6
作者 朱露露 《文化产业》 2025年第8期52-54,共3页
传统浙学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来源,更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学者对浙学的研究愈发系统和深入,作品多集中于对浙学文献的整理和内容的阐述,为浙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浙学如何实现传承与... 传统浙学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来源,更是“文化浙江”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学者对浙学的研究愈发系统和深入,作品多集中于对浙学文献的整理和内容的阐述,为浙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浙学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如何走入基层,以更接地气的形式得以传扬,是当前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认为,传统的借助浙江精神的深化研究,为传统浙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且理性的路径探索,遵循三大原则,并对传统浙学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索,开展大众化实践,进一步丰富现代浙江精神的内涵。浙学既包括浙东之学,也包括浙西之学;既包括浙江的儒学与经学传统,也包括浙江的佛学、道学、文学、史学、方志学等学术传统。以“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核心的浙学精神是对浙学的经典概括,是历史上浙江人精神风貌的代表,也是传统浙学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内容。浙学传承与发展是浙学作为“文化浙江”的重要内容得以源远流长的理性选择路径,是促进传统浙学深入民众、发扬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精神 浙学 接地气 方志学 经学传统 传承与发扬 当代内涵 三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经学、经学传统及其现代转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曾军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1,共9页
作为经典之学、诠释之学、信仰之学、经世之学的传统经学,长久以来形成了经学内容史学化、经学义理哲学化、经学品格崇古化的经学传统,具有沟通经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但是,经学在现代转型中遭遇了价值与学理的双重危机,必须用大经... 作为经典之学、诠释之学、信仰之学、经世之学的传统经学,长久以来形成了经学内容史学化、经学义理哲学化、经学品格崇古化的经学传统,具有沟通经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但是,经学在现代转型中遭遇了价值与学理的双重危机,必须用大经学的综合研究弥补学科分科研究之不足,才能化解经学的学理危机,缓解经学的价值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经学传统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经学传统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爱东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4-137,共4页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学术生产显然是重要的使命。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是学术生产组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代学术转型带来的学术生产方式的革命,给近代大学组织带来深刻影响。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去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历史逻辑基础,...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学术生产显然是重要的使命。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是学术生产组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代学术转型带来的学术生产方式的革命,给近代大学组织带来深刻影响。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去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历史逻辑基础,寻找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历史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学术转型 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学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对华夏文明权威迷信与创新障碍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四达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3-578,共6页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文化精神 权威迷信 创新障碍 社会停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传统的价值重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平飞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8期33-35,共3页
经在四库全书中居于首位,经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至关重要,经学传统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作用巨大。在后经学时代,理性考察经的本真蕴涵、经学的精神实质、经学传统的一般表征、重估经学传统的价值功能,对于挖掘经学的公共性资源... 经在四库全书中居于首位,经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至关重要,经学传统在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作用巨大。在后经学时代,理性考察经的本真蕴涵、经学的精神实质、经学传统的一般表征、重估经学传统的价值功能,对于挖掘经学的公共性资源,弘扬优秀的经学传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学传统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经典与经学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吾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41-46,共6页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 经典篇一、理性与神化应当看到,后世上升为经典的那些儒家学说在最初基本上都是理性的果实。它们或者是运用理性对历史的记录,或者是藉助理性对社会的思考。以十三经而论,《尚书》是上古时期的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三礼是搜括先秦时期周室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礼仪制度以及有关论著的典籍;《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经典 传统经典 知识分子 理性 四书 春秋 十三经 孔子 传统经学 编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西欧基督教“经学传统”的积淀与更新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广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8-44,共7页
中古西欧基督教的“经学传统” ,发端于罗马帝国后期“拉丁教父”对《圣经》的翻译与阐发。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惟经是从”的学术活动与罗马教廷的文化专制政策 ,使这一传统日益封闭与僵化 ,并步入学阀化与官方化的学术轨道。到了中世... 中古西欧基督教的“经学传统” ,发端于罗马帝国后期“拉丁教父”对《圣经》的翻译与阐发。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惟经是从”的学术活动与罗马教廷的文化专制政策 ,使这一传统日益封闭与僵化 ,并步入学阀化与官方化的学术轨道。到了中世纪后期 ,随着西欧社会的新变动与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冲击 ,这一传统逐渐丧失了对学术文化的神圣支配地位 ,代之而起的则是人文主义“圣经学”的勃兴。人文主义者否定教廷钦定的《圣经》拉丁文本的权威性与经院哲学家主观臆断的学风 ,不仅力图使《圣经》版本的民族语言化与《圣经》传播的平民化 ,而且致力于发掘《圣经》的历史内涵与伦理精神 ,并以《圣经》为最高的信仰权威 ,这样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罗马教会正统神学的理论基石 ,否定了教廷权威及其礼仪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变革 ,最终从根本上推动了宗教改革思潮的萌发 ,促进了西欧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历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中古时期 西欧 圣经 "经学传统" 经院哲学 圣经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儒学发展之解经学问题──重建“以制说经”的政治儒学传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庆 《中国文化》 2001年第Z1期115-132,共18页
关键词 《论语》 经学 《易》 《诗》 《春秋》 中国文化 《书》 政治儒学 解释系统 经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伊斯兰教传统经学与学派新论
14
作者 王伟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22年第3期37-49,共13页
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传统经学的奠基人胡登洲太师诞辰500周年。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逐渐形塑了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 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传统经学的奠基人胡登洲太师诞辰500周年。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逐渐形塑了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本土经学人才,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经学 伊斯兰教 胡登洲 经堂教育 发展史 地域特色 开创者 学派
原文传递
略论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
15
作者 边家珍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2-64,共3页
经学是儒家对经书的阐释之学,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察举制度,必然让读书人在经典上用功夫;不少真正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或者只被用作经学的附属品,或者被贬作"方技&quo... 经学是儒家对经书的阐释之学,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察举制度,必然让读书人在经典上用功夫;不少真正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或者只被用作经学的附属品,或者被贬作"方技";科学研究上经学化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有限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传统 古代科学 影响 “李约瑟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力于恢复经学传统的陈澧与朱一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居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2-67,共6页
陈澧与朱一新是晚清的著名学者。他们会通汉宋学术,实是以朱熹学说来改造汉学:他们对公羊学和诸子学的理解虽未能翻出传统经师只注重儒家道德理想的单一阐发的旧模式,但都同属传统经学在其走向穷途末路情况下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拯救;他们... 陈澧与朱一新是晚清的著名学者。他们会通汉宋学术,实是以朱熹学说来改造汉学:他们对公羊学和诸子学的理解虽未能翻出传统经师只注重儒家道德理想的单一阐发的旧模式,但都同属传统经学在其走向穷途末路情况下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拯救;他们提倡通经致用,则是继承了清初以来学界的经世精神。总之,他们是力图恢复经学传统。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晚清经学传统和经世学风的历史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诸子学 历史走向 通经致用 陈澧 经世之学 经学传统 魏源 学界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原学派及其经学传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新 《船山学刊》 2019年第6期82-87,共6页
明初学术略承元旧,四书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永乐时期所修《五经四书大全》成为明王朝经学的定则,科举也以此为据。顾炎武批评经学这一转型,认为"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张载开创的关学一直具有重视四书五... 明初学术略承元旧,四书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永乐时期所修《五经四书大全》成为明王朝经学的定则,科举也以此为据。顾炎武批评经学这一转型,认为"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学亡"。张载开创的关学一直具有重视四书五经的传统,《关学编》所载明代关学学者,绝大多数以经学名世。三原学派的开创者王恕、王承裕及后继者马理、韩邦奇皆有经学著作传世,他们解经不盲从,主张以心证经、以心考经,对传统解经方式时有质疑与批判。这种解经方式打破明代泥古的解经传统,具有鲜明的关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关中 经学传统 解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学传统对中国人创造力培养的消极影响探析
18
作者 马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3期50-52,共3页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儒家经学传统对中国人创造力培养的消极影响:一是使读书人偏文轻理,知识面狭窄,对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的构建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造就了中国人整体性、同一性的思维特性,使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其"重义轻...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儒家经学传统对中国人创造力培养的消极影响:一是使读书人偏文轻理,知识面狭窄,对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的构建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造就了中国人整体性、同一性的思维特性,使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其"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贬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学传统 创造力培养 思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传统与近代社会历史观
19
作者 王玉华 《安徽史学》 1999年第2期39-42,共4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序列中,经学传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从儒家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近代社会历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道光、咸丰(公元1821—1861)年间,由于日益加剧的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冲撞,儒学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经学传统 今文经学 梁启超 社会历史观 历史哲学 近代社会 龚自珍 三世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传统与诠释型文化
20
作者 陆玉林 《中国哲学史》 199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经学从西汉开始盛行,纵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在伦常道德规范、思想、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就历史而言较经学为长,就内容而言较经学为广。但是,儒学在封建时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对“六经”的诠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 神圣性 统治者 儒家 经学传统 六经 王权 历史阶段 人生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