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8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1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兵 齐国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6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蓝本和主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围绕教科书体系展开的。于是,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就成为我国哲学体系改革的出发点。本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蓝本和主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围绕教科书体系展开的。于是,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就成为我国哲学体系改革的出发点。本文紧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由来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教科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体系改革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哲学传统 研究述评 斯大林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在哲学视域中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明霞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文化求实传统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文化矛盾观点相互贯...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性。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华文化求实传统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文化矛盾观点相互贯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华文化知行关系内在一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彼此融通。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便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4
作者 代利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倾向,面对现实问题,以王船山的“境”对勘马克思的“实践”,融通知识和智慧。对分散的文本话语的深度分析表明,此种汇通契合和显现为一种对话诠释学方法:基于现实主体,敞开“我-你”关系的平等对话,以“穷通”方法达成视界融合。方法提升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沿袭冯契的对话方法,用王船山的“太虚本动”“气善论”来“穷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社会定在”、人性观,或可给出解决现代性抽象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方法论的提升或许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汇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诠释学 王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5
作者 孙雁军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27-33,共7页
正确处理传统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教科书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切断了实践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方向,扼杀了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传统教科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教科书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切断了实践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背离了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方向,扼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发展必须首先破除对传统教科书和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执和迷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上)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42,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整块钢铁的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创新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嘉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8-52,共5页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论述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时曾这样说到:"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论述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时曾这样说到:"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1]后来,这个"一整块钢铁"的观念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本原则。然而,仔细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出现过的不同的哲学教科书,我们却不难发现:尽管所有的教科书都认同并坚持"一整块钢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科书体系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钢铁 历史唯物主义 创新 传播 哲学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思奇与第一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被引量:6
8
作者 韩树英 《理论视野》 CSSCI 2008年第2期51-54,共4页
本文介绍了艾思奇和我国第一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许多有关问题,着重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述了这本教科书的特点。
关键词 艾思奇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学功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2-40,57,共10页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和曲折,潜藏着回旋与暗礁,但总体上表现为理论逻辑的不断推进,并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伴随,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同步,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起伏和曲折,潜藏着回旋与暗礁,但总体上表现为理论逻辑的不断推进,并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它本身也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作者依据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题、研究取向、研究方式及其所形成的总体风貌,大致把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发端于新时期影响深远的两次大讨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成果体现在认识论研究、价值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等方面;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问题意识"充分凸显,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主要成果体现在领域(部门)哲学研究迅速崛起,同时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向哲学观层次跃升;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形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等多个热点领域,同时研究路径进一步分化,预示着新的范式转换的前景。作者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融人物、事件、观点和著述于其中,对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了概略的学术回顾和清理,本刊分三次予以刊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改革开放 真理标准讨论 回顾与反思 教科书体系 学术 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人机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审思
10
作者 易显飞 易达扬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在哲学史上,对“人机关系”的思考亘古有之。“传统人机关系”是指“手工工具”“近代机器”两个阶段的人机关系,可概括为“机械式”“有机式”“分离式”三种关系。“机械式”人机关系总体上固然具有唯物主义特点,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 在哲学史上,对“人机关系”的思考亘古有之。“传统人机关系”是指“手工工具”“近代机器”两个阶段的人机关系,可概括为“机械式”“有机式”“分离式”三种关系。“机械式”人机关系总体上固然具有唯物主义特点,但是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怪圈。“有机式”的人机关系论述纷繁复杂,其中恩格斯的阐发最具科学性,克服了以往唯心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人机关系论述弊端。“分离式”的人机关系论述以马克思为代表,触及机器“异化”人的本质问题,体现了人与机器的残酷对立与非人性化分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传统人机关系进行把握,有助于破除关于“人机关系”哲学理解上的思想“迷雾”,引导构建智能技术革命背景下和谐的新型“人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机关系 机器与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之哲学审思
11
作者 苏勇胜 《大连干部学刊》 2024年第10期26-32,共7页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哲学的视角审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 “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哲学的视角审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念上以及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高度契合;其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在对历史发展的认知上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解上高度契合;其三,唯物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在对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的理解上以及在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共识上高度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哲学审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教科书、一个时代、一种评价--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再思考(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启蒙是在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展开的。这种批判虽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上却严重失真。于是,还原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相,就成为了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有着十分强烈的批判意义。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建构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当时出版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三本书最具典型性:一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序列来讲毛泽东思想;一本是冯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按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逻辑理路来讲毛泽东的实践的认识论;一本是刘丹岩、高清海撰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批判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结构入手来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理论结构。这三本书的中国特色,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第二次结合”中的哲学观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并没有否定这一时期的哲学观念,而只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认识论功能,而恢复了它的社会的、教育的功能。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完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 陶德麟 艾思奇 李达 冯契 高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世峰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15,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深度困境、极端评价和目标诉求显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既重要又迫切。已有的成就和困境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既有重大历史意义,又有非学术化、非学科化、非前沿化、非智慧化、非大学化倾向等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深度困境、极端评价和目标诉求显明,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既重要又迫切。已有的成就和困境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既有重大历史意义,又有非学术化、非学科化、非前沿化、非智慧化、非大学化倾向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水平标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水平,甚至是整个哲学的研究水平。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我国理论创新工程中的一件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学科化 哲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断代史考察与反思——从第二国际到1938年教科书体系的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军 唐健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6期5-9,共5页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从第二国际到斯大林教科书体系形成的这段思想史进程,有两个基本的思想史事实是不容质疑的: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建者,但是这一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停留在"原生态"阶段...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从第二国际到斯大林教科书体系形成的这段思想史进程,有两个基本的思想史事实是不容质疑的: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建者,但是这一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停留在"原生态"阶段,淹没在大量思想文本之中,需要挖掘、整理和辨识;二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在1930年代中后期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工作,其最终标志是斯大林在1938年完成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这两个基本前提下,我们的当代考察工作必须首先从1938年以前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和斯大林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 断代史 第二国际 教科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兆和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1994年第1期46-54,共9页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游兆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别于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属性。可是,多年以来我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却把这两方面的概念相混同,并且用后者来理解与界说前者。这... 怎样理解与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兼与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商榷游兆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别于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属性。可是,多年以来我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却把这两方面的概念相混同,并且用后者来理解与界说前者。这一误差,也表现在目前哲学界对有关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征 哲学教科书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体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内涵与路径
16
作者 王佳琪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2680-2686,共7页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基石,其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离不开对多元文化智慧的汲取与融合。在这一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与路径。从此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实现路...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基石,其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离不开对多元文化智慧的汲取与融合。在这一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与路径。从此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实现路径及其时代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Cultural confidence,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ational and national spirit, the enrichment and deepening of its connot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al wisdom. In this explo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provides us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path.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ly explore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宁 《政工学刊》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 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创造性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教科书哲学问题
18
作者 李广昌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4,共7页
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独特产物。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中获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认知,而且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教科书时代。哲学教科书及其教科书哲学所构造的解释原则,曾经... 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独特产物。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中获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认知,而且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教科书时代。哲学教科书及其教科书哲学所构造的解释原则,曾经在哲学的普及工作中造就了哲学的辉煌,也曾在自身所固守的知识论逻辑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形而上学的终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域中再度追问这个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构建自身哲学的一个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教科书 教科书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的几点思考
19
作者 王必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目前 ,高校迫切需要一部质量相当的适合年轻人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或参考书。编辑一部这样的书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高雅与通俗的关系 ,功利与超越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简约与繁杂的关系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科书 改革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建构的历史、价值和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
20
作者 陈祥勤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14,共10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诠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理论形态的变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回顾和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回避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起源,...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诠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理论形态的变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回顾和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不能回避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苏联起源,以及在中国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所以,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起源、历史沿革、意义和问题,对于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反映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体现当今时代的基本主题、满足党和国家理论需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哲学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科书体系 体系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