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喇曼放大器系统中光信噪比与传输码型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阎敏辉 陈建平 +2 位作者 李建朗 姜文宁 陈俊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1-714,共4页
分析研究了采用分布式光纤喇曼放大器的 DWDM光纤传输系统中 ,瞬态泵浦消耗噪音对信号眼图、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比特率和信道数时这种噪音所带来的影响 ,给出了模拟仿真结果 ;分析并比较了瞬态泵浦消耗噪音与喇曼串扰... 分析研究了采用分布式光纤喇曼放大器的 DWDM光纤传输系统中 ,瞬态泵浦消耗噪音对信号眼图、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比特率和信道数时这种噪音所带来的影响 ,给出了模拟仿真结果 ;分析并比较了瞬态泵浦消耗噪音与喇曼串扰噪音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程度 ,同时分析了不同码型所对应的瞬态泵浦消耗噪音 ,发现归零码 ( R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曼放大器系统 光信噪比 传输码型 相关性 波分复用 光纤放大器 光噪音 串扰 受激喇曼散射 光纤传输 光纤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带传输码型教学实验综合软件开发
2
作者 窦晋江 戴万雄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1997年第3期54-55,59,共3页
在《通信原理》课程中,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为适应不同网络接口,需要各种不同的传输码型及其相互变换。许多码型的编、译码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在掌握本章内容时,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 在《通信原理》课程中,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为适应不同网络接口,需要各种不同的传输码型及其相互变换。许多码型的编、译码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在掌握本章内容时,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所以各大专院校在《通信原理》的教学中,都设置了传输码型的教学实验,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原理 教学 基带传输码型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带传输码型课件的研制
3
作者 谭家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37-42,共6页
基带传输码型是数字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了用delphi软件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选取基带传输码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媒体课件研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由此提出了基带传输码型课件的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带传输码型是数字通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了用delphi软件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选取基带传输码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媒体课件研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由此提出了基带传输码型课件的设计的基本思路,并设计出了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具有生动、有趣、交互性强的特点,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推广至其它课程课件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PHI 基带传输码型 多媒体课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数字微波的传输码型
4
作者 陈平 樊艳玲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3年第4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微波 传输码型 数字信号 信息代码 电脉冲 单极性码 双极性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通信的传输码型
5
作者 杨明佐 蒲富炳 《通信技术与制造》 1992年第3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光纤通信 传输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本地网的光纤传输系统
6
作者 曾锦辉 《电信技术》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5-5,4,共2页
关键词 通信网 光纤传输系统 传输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传输通信及设备
7
作者 马凌云 《西部广播电视》 2004年第7期45-46,共2页
介绍了光纤传输的特点、光纤和光缆的结构与分类、光纤线路的传输码型、光源和光端机以及波分复用技术。
关键词 光纤传输 传输码型 波分复用技术 掺铒光纤放大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
8
作者 戈德锐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6年第4期36-38,共3页
13.5基带传输码型 数字信号传输中,用代码来表示要传输的信息。通常把表示数字信息的数码形式称为码型,在基带传输系统中所用的码型称为线路码型,根据线路传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码型也称为线路编码。
关键词 电视传输系统 基础理论知识 基带传输系统 传输码型 广播 数字信号传输 数字信息 线路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电视测量参数 被引量:2
9
作者 余智 门爱东 《现代电视技术》 2000年第6期31-37,共7页
本文介绍了数字电视测量参数:误码率;信噪比;信号抖动;传输码流格式;数字输出接口参数(或传输码型模板)
关键词 电视测量参数 误码率 信噪比 信号抖动 传输码流格式 传输码型模板 测量参数 数字电视 传输码 传输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PMD的抑制技术
10
作者 刘红捷 杨名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0,共2页
文章介绍了4种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抑制偏振模色散(PMD)的方法,提出了目前比较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光纤通信 PMD 偏振模色散 功率代价 偏振分集接收机 数字信号处理 传输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HDL的HDB3编码电路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静 杜成珠 《上海信息化》 2017年第8期72-74,共3页
HDB3编码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中常用的传输码型,可以通过正负极性交替消除传输信号中的直流成分,降低功耗。基于VHDL设计HDB3编码器,可以实现编码过程中的插V及插B模块及单双极性变换,具有设计周期短、可读性强等优点。
关键词 HDB3编码 VHDL设计 电路设计 传输码型 信号传输 数字基带 传输信号 极性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glow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Ultraviolet Radiance Integrated Code of 2012 被引量:2
12
作者 WANG HouMao WANG YongM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25-435,共11页
The Atmospheric Ultraviolet Radiance Integrated Code (AURIC) is a software package developed by Computa- tional Physics, Inc. (CPI)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Air Force Phillips Laboratory/Geophysics Directorate... The Atmospheric Ultraviolet Radiance Integrated Code (AURIC) is a software package developed by Computa- tional Physics, Inc. (CPI) under the sponsorship of the Air Force Phillips Laboratory/Geophysics Directorate (PL/GP) (cur- rently the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ic radiance modeling from the far ultraviolet to the near infrared. The AURIC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general model for the radiative transfer simulation of airglow.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Derate resolution 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MODTRAN), the AURIC extends calculation to altitudes above 100 km and the wavelength down to 80 nm. A package of AURIC vl.2 was released in 2002, which can be used for sin- gle-point simulation from 1947 to 1999. It means that the model is not suitable for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large datasets or for atmospheric parameters retrieval from amount of satellite measurements. In this paper, AURIC vl.2 is upgraded to AURIC-2012 based on MATLAB with improvements for modules of the Geomagnetic Parameter (GEOPARM), Atmosphere neutral composition (ATOMS), and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IONOS). The improved AURIC can be used for global au- tomatic airglow simulation and also for automatic retrieval of atmospheric compositions from satellite global observations, such as O/N2 and electron density etc. Besides, the model supplies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airglow radiative mechanism and for substitution of other modules. Based on the AURIC-2012, Limb Column Emission Intensity (L-CEI) and Volume Emission Rate (VER) are calculated. For validatio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Global Ul- traviolet Imager (GUVI) and TIMED Doppler Interferometer (TIDI),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relative errors of L-CEI and VER at peak altitude are both within 20%. Finally, L-CEI varying with latitude, altitude, solar activity, and geomagnetic activ- ity is simulate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atio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subsequ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IC-2012 Airglow simulation Limb Column Emission Intensity (L-CEI) Volume Emission Rate (V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