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工专业硕士化工传递过程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1
作者 李超杰 段继海 +1 位作者 高飞 陈光辉 《河南化工》 2025年第1期68-70,共3页
掌握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是分析单元操作内部机制、强化化工传递速率的前提。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构建和实践了面向化工专业硕士的化工传递过程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思政元素的引入、校内实践教学、单元操作关联教学和... 掌握化工传递过程原理,是分析单元操作内部机制、强化化工传递速率的前提。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构建和实践了面向化工专业硕士的化工传递过程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思政元素的引入、校内实践教学、单元操作关联教学和课程论文教学等,协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传递过程 思政元素 实践教学 课程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传递过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春生 任雪宇 曹红霞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4年第4期77-79,共3页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化工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工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以化工传递过程为专业核心课,针对其教学现状中的不足,立足“实例引导,精讲点拨,无畏难点”的教学思路、实行“聚焦前沿,虚实结合,推陈出新”...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化工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工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以化工传递过程为专业核心课,针对其教学现状中的不足,立足“实例引导,精讲点拨,无畏难点”的教学思路、实行“聚焦前沿,虚实结合,推陈出新”的教材更新、推行“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精益求精”的师资建设和探索“逐本溯源,灵活多变,应用为先”的考核方式。通过并轨中英文教材,转换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形式和提升考核评价维度等不同方面的实践,着力培养出具有扎实化工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传递过程 双语教学 新工科 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工程专业传递过程原理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
作者 孙映晖 李艳 +3 位作者 武朝军 陈天嘉 米亚策 李媖 《化纤与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25-227,共3页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化学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分析传递过程原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研究生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职业发展需要...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化学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分析传递过程原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研究生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职业发展需要,更新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改进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C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研究表明,持续改进评价体系,使课程考核结构更加合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过程原理 教学改革 研究生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旋轴流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与演变特性
4
作者 陈永平 刘荣华 +3 位作者 陈世强 刘东 李洋溢 王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6-367,共12页
叶轮旋转将能量传递给风流,如何实现能量高效转化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掌握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的前提与基础。为明确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机理,以对旋轴流通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获得了叶轮内部流... 叶轮旋转将能量传递给风流,如何实现能量高效转化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掌握叶轮内能量传递过程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的前提与基础。为明确通风机叶轮内能量传递机理,以对旋轴流通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方法获得了叶轮内部流场。基于叶轮机械能量转换理论,探明了叶轮内风流流动角、轴向速度和叶轮局部理论全压升等参数演变规律,揭示了叶轮内能量演变特性和流动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当流量大于0.7 QBEP(QBEP为最高效率工况)时,前级叶轮效率明显高于后级,在最高效率工况,两级叶轮效率差值约26.5%,当流量等于1.22 QBEP时,效率差值高达66.6%,表明后级叶轮效率偏低是导致通风机整机效率降低的主因;在流动方向,后级叶轮流动损失集中在STL=0~0.3(STL为流动方向叶轮进口到出口的距离),降低该区域的流动损失是提升后级叶轮效率的关键;实际风流全压升曲线驼峰特性是叶轮理论全压升和流动损失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与前级叶轮出口和后级叶轮入口理论全压有关;流动角在叶展方向急剧减小或增大将引起轴向速度显著减小,进而导致前级叶轮进出口和后级叶轮进口在SPN=0.8~1.0产生回流(SPN为叶展方向轮毂至机壳的距离),最终影响叶轮内理论全压升的大小,因此流动角和轴向速度共同作用并改变叶轮内能量演变规律;两级叶轮局部理论全压升均在叶轮中部区域获得较大提升,而在叶轮进出口区域变化甚微,局部理论全压升增长率是决定叶轮理论全压升大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旋轴流通风机 能量传递过程 能量转换理论 流动角 局部理论全压升 流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过程的统一描述 被引量:17
5
作者 韩光泽 华贲 +1 位作者 陈清林 尹清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25-1027,共3页
提出了传递公理,即任何形式的传递过程都是在相应基本强度量差推动下,基本广延量的流动过程;基本广延量的传递过程也同时是与之对应的能和(火用)的传递过程。定义了热力学流密度和热力学力的数学表达式,在传递公理的基础上,利用能和(火... 提出了传递公理,即任何形式的传递过程都是在相应基本强度量差推动下,基本广延量的流动过程;基本广延量的传递过程也同时是与之对应的能和(火用)的传递过程。定义了热力学流密度和热力学力的数学表达式,在传递公理的基础上,利用能和(火用)的普遍化表达式,分别建立了三类广延量的传递定律。利用传递定律,结合广延量的平衡方程,导出了传递方程的普遍化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过程 传递公理 YONG 普遍化表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液体干燥剂除湿潜能储存热质传递过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代彦军 王如竹 +1 位作者 许煜雄 李春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5-608,共4页
对液体干燥剂制冷和除湿能力贮存环节进行了分析,给出一种太阳能干燥剂再生转换装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该储能方式没有因储能介质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差产生的冷热损失,对CaCl2和LiCl等典型液体干燥剂的分析表明,理想情况下,... 对液体干燥剂制冷和除湿能力贮存环节进行了分析,给出一种太阳能干燥剂再生转换装置传热传质数学模型.该储能方式没有因储能介质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差产生的冷热损失,对CaCl2和LiCl等典型液体干燥剂的分析表明,理想情况下,二者的储能密度可达1000 MJ/M3和 1400 MJ/m3,远大于水和冰的蓄能密度,储能密度还受太阳辐射、面盖间距、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液体干燥剂 传热传递过程 除湿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传递过程的解析解及验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旭 陈君红 陈沛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1-465,共5页
根据换热器计算理论,结合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将其抽象为管束内一次空气不混合,管束外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模型,利用实... 根据换热器计算理论,结合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特点,将其抽象为管束内一次空气不混合,管束外二次空气和水膜横向混合的叉流换热器.计及二次空气和水膜的热湿交换,建立了描述换热器中热湿交换过程的理论模型,利用实验测出的边界条件对基本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了一次空气、水膜温度及二次空气焓在空间分布的解析表达式.用试验结果对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说明建立的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 间接蒸发冷却器 传递过程 方程组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隙式膜蒸馏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阎建民 袁其朋 马润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本文用气隙式膜蒸馏装置测定了膜两侧流体的温度、流量及料液浓度对膜蒸馏通量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描述了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可以预测膜蒸馏过程渗透通量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吻合较好。
关键词 传递过程 膜分离 传质 传热 气隙式膜蒸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火油罐辐射热传递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万福 田亮 +1 位作者 薛岗 赵大林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1-274,共4页
通过对直径D=1 m、 1.5 m、2.7 m全掀顶油罐着火特性实验研究,分别得出汽油、柴油的火焰形状,及距油罐1D、1.5D的火焰辐射强度和温度动态分布数据,对直径1 m的相邻油罐,得出在火灾辐射场中其壁面温度分布和罐体内部压力及温度动态变化曲... 通过对直径D=1 m、 1.5 m、2.7 m全掀顶油罐着火特性实验研究,分别得出汽油、柴油的火焰形状,及距油罐1D、1.5D的火焰辐射强度和温度动态分布数据,对直径1 m的相邻油罐,得出在火灾辐射场中其壁面温度分布和罐体内部压力及温度动态变化曲线,研究内容对修订我国相关消防规范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为开展数值模拟提供参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辐射 火焰形状 火焰温度 油罐火灾 着火特性 传递过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YSZ固体电解质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江义 李文钊 +1 位作者 阎景旺 王世忠 《电化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7-163,共7页
用极化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氧分压下Pt/YSZ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发现氧电荷传递过程的阴、阳极电荷传递系数为1,不随温度和氧分压而变.从实验和反应机理推导得到,Pt/YSZ界面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氧分压之间存在,i0... 用极化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氧分压下Pt/YSZ界面氧的电荷传递过程.研究发现氧电荷传递过程的阴、阳极电荷传递系数为1,不随温度和氧分压而变.从实验和反应机理推导得到,Pt/YSZ界面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氧分压之间存在,i0=2FKr(KO2PO2)1/4(1+KO2PO2)1/2的关系.通过数学分析还获电化学反应速度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SZ 固体电解质 电荷传递过程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递过程理论解及验证 被引量:11
11
作者 路则锋 陈沛霖 张旭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3,共5页
通过将交叉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的热质传递过程抽象为空气和溶液均可以横向混合的 ,并且可将两流体的传递过程分别化为一维来分析的问题进行处理 ,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 .经合理简化 ,推导出该数学模型的一种近似解析解 。
关键词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 传热 传质 近似解析解 实验验证 热质传递过程 质能守恒 数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浩勤 陈卫航 刘金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22-224,共3页
在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传递过程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传递过程的教学中必须力求讲清客观的物理概念,又不忽略严格的数学处理.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传递过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自学、讨论与精讲相结合... 在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传递过程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传递过程的教学中必须力求讲清客观的物理概念,又不忽略严格的数学处理.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传递过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自学、讨论与精讲相结合、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等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过程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过程强化的新途径——场协同 被引量:20
13
作者 韩光泽 华贲 魏耀东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3-277,共5页
强化传递过程是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物理场是表述物理量的重要方法 ,介绍了强化传递过程的新途径———场协同理论 ,论证了场协同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采用寂态热动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动力学的观点 ,导出了场协同理论的唯象... 强化传递过程是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物理场是表述物理量的重要方法 ,介绍了强化传递过程的新途径———场协同理论 ,论证了场协同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采用寂态热动力学和非平衡态热动力学的观点 ,导出了场协同理论的唯象学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场 场协同 热力学 强化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晓东 叶伟 蔡莉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9-61,共3页
从传播学角度对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性质、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可分为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等5种类型。它们具有连贯性、相似性、通义... 从传播学角度对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性质、类型、特点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信息传递过程中非语言符号可分为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等5种类型。它们具有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真实性、可控性等特点。非语言符号一方面和语言符号形成互补功能,配合语言符号完成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非语言符号自身又能通过信息传递实现一定的欺骗、干扰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信息 传递过程 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 性质 类型 特点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UV-B辐射对植物光能传递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 贺俊芳 +1 位作者 姬倩茹 岳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82-1587,共6页
为探讨增强的紫外线-B(280~315nm)辐射对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对菠菜类囊体膜及光系统II的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温室,紫外线-B施加于植物成熟期,紫外线-B剂量1.152kJ·m-2... 为探讨增强的紫外线-B(280~315nm)辐射对光合作用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对菠菜类囊体膜及光系统II的吸收光谱、稳态荧光发射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温室,紫外线-B施加于植物成熟期,紫外线-B剂量1.152kJ·m-2·d-1),增强紫外线-B辐射并没有抑制原初光能传递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增强吸收短波光色素的吸收强度,调节两个光系统间能量分配,变化光合系统中色素蛋白构象、位置)保证了原初光能传递的光物理过程,将能量传递到反应中心用于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类囊体膜 光系统Ⅱ 稳态荧光光谱 光能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传递过程中的类似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乔聪震 陈蔚萍 张顺利 《化学研究》 CAS 2000年第4期45-47,共3页
通过分析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总结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一些类似性 ,并且讨论了这些类似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运量传递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 类似性 化工传递过程 分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传递过程中场协同效应的机制及其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耀东 解新安 华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A19期245-247,共3页
根据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把传递过程中的流和力扩展为传递过程空间的流场和力场,通过各种场之间的恰当配合和相互作用强化传递过程定义为场协同。在线性非平衡热力学的流和力的唯象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以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了... 根据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把传递过程中的流和力扩展为传递过程空间的流场和力场,通过各种场之间的恰当配合和相互作用强化传递过程定义为场协同。在线性非平衡热力学的流和力的唯象方程的基础上,本文以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了传递过程中流场和力场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控制,提出了描述场之间作用的场协同因子,给出了传递过程强化的场协同分析的初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非平衡热力学 唯象方程 强化传递过程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缠绕式膜组件强化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阎建民 袁其朋 马润宇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16,共4页
用中空纤维膜实验研究了缠绕式膜组件对膜分离传递过程的促进作用 ,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缠绕式膜组件对膜两侧对流传递过程的影响 .膜蒸馏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普通的中空纤维膜组件 ,这种膜组件可提高渗透通量 5 0
关键词 缠绕式膜组件 膜蒸馏 沟流效应 Dean涡旋 强化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_2O_2S∶Tb纳米晶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欧阳芳平 唐波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2-525,共4页
研究了Y2O2S∶Tb纳米晶的发光性质和能量传递过程,根据浓度猝灭曲线分析了纳米Y2O2S中引起5D3和5D4能级浓度猝灭的相互作用类型分别为电偶极-电偶极和交换相互作用。纳米Y2O2S中Tb离子的5D3-7F5跃迁的发光寿命与相同掺杂浓度的体材料相... 研究了Y2O2S∶Tb纳米晶的发光性质和能量传递过程,根据浓度猝灭曲线分析了纳米Y2O2S中引起5D3和5D4能级浓度猝灭的相互作用类型分别为电偶极-电偶极和交换相互作用。纳米Y2O2S中Tb离子的5D3-7F5跃迁的发光寿命与相同掺杂浓度的体材料相比明显缩短,根据引起浓度猝灭的相互作用类型对发光衰减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理论和试验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O2S:Tb纳米晶 发光性质 能量传递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中传递过程熵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旭 陈沛霖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7-461,共5页
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定义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并给出了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熵产单元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换热器结构参数与最小熵产单元数间的关系,指出了提高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热力学完善度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 蒸发冷却器 传递过程 熵分析 结构参数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