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在疼痛中交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雅莉 司绍梦 +2 位作者 韩方龙 辛悦阳 徐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2,共6页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 伤害性感受器广泛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以检测有害刺激并传递疼痛感受,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促进了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和痛觉传递,反之,伤害性感受器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利于机体在伤害性刺激和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此外,这种神经-免疫的互作也可能是痛觉过敏与炎症并存以及互相促进的基础。该文对不同部位的伤害性感受器与免疫系统的互作在疼痛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拓疼痛治疗的新策略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免疫 疼痛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俞”穴区伤害性感受器P2X3、TRPV1、SP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邓雅方 胡颖 +3 位作者 许金森 万隆 罗来 董亚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俞(BL15)”穴区嘌呤能受体P2X3、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member 1,TRPV1)、P物质(substance P,SP)伤害性感受器表达的影响。方法... 目的研究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俞(BL15)”穴区嘌呤能受体P2X3、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member 1,TRPV1)、P物质(substance P,SP)伤害性感受器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完成后电针电针组大鼠双侧“心俞”穴,连续3 d。采集大鼠各阶段心电图,利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结构。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左侧“心俞”穴区P2X3、TRPV1、S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段明显偏移、T波振幅增大(P<0.01),心肌病理损伤严重,“心俞”穴区P2X3、TRPV1、S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ST异常偏移被纠正(P<0.05),电针组大鼠心肌病理损伤减少,“心俞”穴区P2X3、TRPV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SP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俞”穴区P2X3、TRPV1、SP伤害性感受器发生活化,电针改善大鼠心肌缺血与抑制“心俞”穴区P2X3、TRPV1、SP伤害性感受器有关。P2X3、TRPV1、SP伤害性感受器可能是传递电针刺激信号的重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 “心俞” 电针 伤害性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制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放电的体液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胡三觉 翁志成 +1 位作者 姜树军 顾建文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28-436,共9页
利用复合致痛剂引起大鼠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持续放电的模型,发现刺激坐骨神经中枢端对 PMN 持续放电有显著的抑制或先易化后抑制效应。通过交叉灌流,刺激供血动物的坐骨神经也可对受血动物的 PMN 持续放电产生类似的效应。注... 利用复合致痛剂引起大鼠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持续放电的模型,发现刺激坐骨神经中枢端对 PMN 持续放电有显著的抑制或先易化后抑制效应。通过交叉灌流,刺激供血动物的坐骨神经也可对受血动物的 PMN 持续放电产生类似的效应。注射刺激坐骨神经动物的血清,可显著影响 PMN 的活动。大部分单位的抑制效应不被纳洛酮翻转。对吗啡耐受的动物,刺激坐骨神经仍可引起抑制效应。预先利血平化,则使刺激的易化效应基本取消。结果证实,躯体神经传入冲动诱发体液因素调制 PMN 的持续性活动。其中参与抑制效应的因子可能有阿片类与非阿片类,参与易化效应的因子可能是儿茶酚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坐骨神经 放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传出对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放电的易化效应 被引量:8
4
作者 胡三觉 朱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92-596,共5页
向大鼠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合致痛剂使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产生持续放电。刺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单位持续放电显著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易化效应时程较长,可以反复激发。局部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5μg/0.2ml)也可引起... 向大鼠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合致痛剂使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产生持续放电。刺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单位持续放电显著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易化效应时程较长,可以反复激发。局部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5μg/0.2ml)也可引起类似的效应。结果证实交感神经传出活动能够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讨论了不同实验结果和产生烧灼痛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 伤害性感受器 持续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抑制大鼠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放电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树军 胡三觉 范谨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作者利用复合致痛剂引起大鼠尾部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持续性放电模型,经股静脉注入吗啡(4mg/kg),显著抑制PMN持续性放电.吗啡抑制PMN放电50%的潜伏期为10±4.5min,抑制时程超过30mi... 作者利用复合致痛剂引起大鼠尾部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持续性放电模型,经股静脉注入吗啡(4mg/kg),显著抑制PMN持续性放电.吗啡抑制PMN放电50%的潜伏期为10±4.5min,抑制时程超过30min,纳络酮1mg/kgiv,可翻转吗啡的抑制作用。在慢性吗啡耐受大鼠,吗啡几乎失去其抑制作用。吗啡引起的PMN放电数变化与血压变化不呈一致关系.小剂量吗啡(1mg/kg)注入支配感受野皮肤的尾动脉可显著抑制PMN持续性放电,但同样剂量全身给药(经股静脉)则无效.结果提示吗啡可通过外周阿片受体抑制大鼠尾部皮肤PMN持续性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持续性 放电 吗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62,共2页
有关疼痛机制与控制的研究已步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现已发现 ,fos/ jun等转录因子 ,P2x3、SNS等配体或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在外周伤害感受器上特异表达 ;NGF、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参与痛觉敏感性调制。
关键词 疼痛 伤害性感受器 转录因子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对多元型伤害性感受器的调制作用
7
作者 朱军 胡三觉 范谨之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01-102,共2页
本论文采用引导单纤维传入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和热烫甩尾测痛的行为实验模型,分别以鼠尾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传入放电和热烫甩尾潜伏期(TFL)为指标,在感受器水平对交感神经调制外周痛觉感受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探讨。在电生理实... 本论文采用引导单纤维传入放电的电生理学方法和热烫甩尾测痛的行为实验模型,分别以鼠尾皮肤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PMN)传入放电和热烫甩尾潜伏期(TFL)为指标,在感受器水平对交感神经调制外周痛觉感受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探讨。在电生理实验中、观察到刺激大鼠腰骶部交感5min,可使压力刺激诱发的PMA传入放电先增加后减少,腹腔注入外周交感神经阻断剂6--OHDA,上述交感神经刺激效应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交感神经 调制作用 多元 传入放电 甩尾潜伏期 电生理实验 神经阻断剂 实验模型 电生理学 神经调制 压力刺激 腹腔注入 刺激效应 单纤维 腰骶部 PMA 外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
8
作者 胡三觉 朱军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00-100,共1页
采用神经纤维细束分离技术,分离太鼠尾神经的C类纤维,记录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台致痛剂引起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慢性痛放电)。剌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这种单位持续放电数量显著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交... 采用神经纤维细束分离技术,分离太鼠尾神经的C类纤维,记录皮肤感受野注射复台致痛剂引起的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慢性痛放电)。剌激支配感受野的交感神经可使这种单位持续放电数量显著增多,部分单位为先易化后抑制。这种交感神经效应时程较长,可以反复激发。局部动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也引起类似效应,结果证实交感神经能够易化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的持续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交感神经 放电 易化 去甲肾上腺素 分离技术 神经纤维 C类纤维 神经效应 动脉注射 感受 尾神经 慢性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侯娜 张力 +2 位作者 蒙臣 李清 胡扬根 《医学综述》 2020年第5期950-954,共5页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变化是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的关键。急性疼痛处置不当或损伤性因素持续性存在,会导致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性可塑性的改变,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此时,轻微的刺激甚至是阈下... 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变化是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的关键。急性疼痛处置不当或损伤性因素持续性存在,会导致伤害性感受器持续性可塑性的改变,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此时,轻微的刺激甚至是阈下刺激就能发生更强烈、更持久的痛觉过敏,该现象称为"痛觉过敏引发"。在慢性疼痛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痛觉过敏引发的伤害性感受器可塑性改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疼痛外周敏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伤害性感受器 可塑性 痛觉过敏引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介导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吗啡耐受过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褚文广 肖梅梅 +3 位作者 王福东 吴文斌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8为启动子的SNS-Cre(sensory neuron specific-Cre)小鼠交配,从而特异性敲除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中的PKG-I(SNS-PKG-I^(-/-))。建立CFA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模型,并观察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敏和吗啡耐受中的作用。结果:通过Cre/Lox P系统建立的SNS-PKG-I^(-/-)小鼠已达到特异性敲除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PKG-I的目的。野生型小鼠足底注射CFA诱致慢性炎性痛条件下,单次注射吗啡可诱致显著的镇痛效应。然而,连续吗啡注射(共5 d,每天2次)可诱致其镇痛效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即耐受现象。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敲除后,连续吗啡注射诱致的耐受现象被显著削弱,而单次吗啡诱致的急性镇痛作用不受影响。结论: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下的吗啡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 PKG-I 慢性炎性痛 吗啡耐受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耐受和痛敏的μ受体机制:伤害性感受器μ受体的阻断可预防耐受而不影响吗啡镇痛 被引量:7
11
作者 Corder G Tawfik VL +1 位作者 Wang D 汤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6-579,共4页
阿片类镇痛药有害的副作用包括镇痛耐受和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OIH)。耐受性和OIH抵消阿片类镇痛效果并促进阿片剂量递增。阿片样物质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受体启动的适应不良过程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疗... 阿片类镇痛药有害的副作用包括镇痛耐受和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OIH)。耐受性和OIH抵消阿片类镇痛效果并促进阿片剂量递增。阿片样物质作用的细胞类型和受体启动的适应不良过程仍然存在争议,阻碍了疗效最大化和持续阿片类镇痛药的功效。本研究发现由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表达的μ阿片受体(MORs)启动耐受和OIH发展。RNA测序和组织学分析显示伤害感受器、而不是脊髓小胶质细胞表达MORs。特异性的除去伤害感受器中MOR可消除吗啡耐受、OIH和伤害感受的突触长时程增强,而不改变抗伤害感受效应。此外,该研究发现溴甲纳曲酮(一种外周限制性的MOR拮抗剂)足以消除吗啡耐受和OIH而不减轻围手术期和慢性疼痛模型中的抗伤害感受。总的来说,研究数据支持阿片受体激动剂结合外周MOR拮抗剂可限制镇痛耐受和OIH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耐受 吗啡镇痛 伤害性感受器 Μ受体 受体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 伤害感受器 阿片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早期应激导致成年大鼠的肌肉痛敏以及伤害性感受器敏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4,共1页
临床研究发现,生命早期应激(early-life stress)与成年慢性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忽视、遗弃或情感剥夺)的人群,成年后痛觉敏感性会增加。尤其对于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表现出更强的慢性广泛性疼痛综合症。实... 临床研究发现,生命早期应激(early-life stress)与成年慢性痛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忽视、遗弃或情感剥夺)的人群,成年后痛觉敏感性会增加。尤其对于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表现出更强的慢性广泛性疼痛综合症。实验室研究也表明,早期经历情感应激(如母婴分离)的大鼠,成年后炎性痛敏和内脏痛敏反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早期应激 伤害性感受器 痛敏 生命 敏化 肌肉 情感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痛患者C伤害性感受器的温度依赖性双峰 被引量:3
13
作者 Bostock H. Campero M. +2 位作者 Serra J. Ochoa J.L. 袁海峰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26-27,共2页
Five patients with small-fibre neuropathy characterized by temperature-dependent spontaneous pain, hyperalgesia/allodynia and signs of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were studied clinically and thermographically, and by micr... Five patients with small-fibre neuropathy characterized by temperature-dependent spontaneous pain, hyperalgesia/allodynia and signs of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were studied clinically and thermographically, and by microneurography. Thermography revealed hyperthermia confined to painful and hyperalgesic skin of distal extremities, in absence of sympathetic vasomotor denervation.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documented either reduced thresholds or increased suprathreshold magnitude for heat pain. Microneurography identified 13 primary cutaneous C-nocicep- tors generating abnormal impulses in response to electrical stimuli and, in one patient, nociceptors firing spontaneously. All five patients showed examples of double spikes, in which a single brief electrical stimulus occasionally or regularly evoked two impulses. In one case, a second impulse occurred at one of three different delays. In all five patients, warming of the skin increased the probability of a second impulse occurring. Impulse doubling has previously been reported as occurring rarely in normal subjects and is attributable to unfiltering of multiple orthodromic impulses due to unidirectional conduction failure at branch points. A higher incidence of double firing in neuropathic pain patients is probably due to a reduced safety factor for conduction in the terminal arborizations of their C-nociceptors. Thes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unidirectional conduction block provides a peripheral mechanism of temperature-dependent nociceptor hyperactivity in small-fibre neuropathy that may contribute to hyperalge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温度依赖性 交感缩血管神经 痛觉过敏 伤害感受器 电刺激 神经成像 定量感觉测试 热痛阈 自发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增强大鼠骨骼肌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性
14
作者 姜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86,共1页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激事件可以加剧肠易激综合症(IBS),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以及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等慢性扩布性疼痛。通常认为,应激导致中枢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之间的失衡,从而对疼痛产生负性影响。近年的临床研究表...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应激事件可以加剧肠易激综合症(IBS),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MD),以及纤维肌痛综合症(FMS)等慢性扩布性疼痛。通常认为,应激导致中枢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之间的失衡,从而对疼痛产生负性影响。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给予IBS和FMS病人局麻药可以改善病情。在动物模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事件 伤害性感受器 兴奋性 骨骼肌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临床研究资料 纤维肌痛综合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对伤害性感受器的作用
15
作者 张军 杨黎明 王加真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神经营养因子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在体特异性表达GCaMP6f蛋白方法的构建及细胞内钙活动的监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褚文广 杜祎康 +4 位作者 王旭 林震 白占涛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328,共6页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 目的:建立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特异性表达GCa MP6f蛋白的方法,并在疼痛刺激条件下,应用钙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鼠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钙活动。方法:包装并纯化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并通过立体定位注射该病毒于SNS-Cre小鼠L4/L5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动物存活3~4周,然后制备L4/L5整节DRG标本,检测GCa MP6f蛋白表达情况,并观察疼痛刺激条件下诱致的伤害性DRG神经元的钙反应情况。结果:SNS-Cre小鼠L4/L5 DRG内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GCamp6f病毒特异性地表达在中、小型的DRG神经元。给予DRG神经元高钾刺激(KCl 30 mmol/L)可以诱致神经元胞内的钙离子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给予伤害性DRG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TRPV1受体的激动剂Capsaicin(1μmol/L),结果显示其可以诱致GCamp6f蛋白标记的DRG神经元呈现显著的钙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NS-Cre小鼠DRG在体注射r AAV2/9-CAG-DIO-GCamp6f病毒特异性标记伤害性DRG神经元的方法是成功的,该方法的成功建立对于活体特异性监测伤害性DRG神经元的功能活动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成像 伤害性感受器 DRG GCaMP6f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外周皮肤温热冷感受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外周皮肤 感受器 分子生物学 伤害性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感受器的生理功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引国 江赛男 牛汉璋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1996年第1期62-66,共5页
皮肤中遍布着各种形式的感受器,一部分是无髓鞘的游离神经末梢,另一部分是具有包囊的特殊小体。游离神经末梢作为痛感受器已被广泛接受,它们是A_δ和C类纤维的末梢,但游离神经末梢并非都痛感受器。
关键词 伤害性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 感受 传入纤维 慢适应 感受器 机械刺激 游离神经末梢 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作用 被引量:29
19
作者 黄丹婧 吕娇娇 +1 位作者 黄强民 吴小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5313-5316,共4页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 背景:以往研究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病特点和临床治疗方面,有关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总结并讨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组织的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在肌筋膜疼痛中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痛因子、神经系统致敏、伤害性感受器"和"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lgogenic substance,nervous system sensitization,nociceptors"。共检索到159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理化环境变化及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总结,对理化环境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局部肌肉组织各种理化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表现为各神经血管反应物质增多,炎症递质和致痛因子浓度明显升高。但是国内外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化环境变化及其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了解仍不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神经系统致敏 伤害性感受器 致痛因子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荣宁 郭曲练 +1 位作者 向凯 许毓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镇痛应用 剂量 伤害性感受器 中枢敏化 术后疼痛 超前镇痛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