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聂惠民“伤寒学论”学术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刚 郭华 +1 位作者 路广林 张秋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15,共2页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 聂惠民对《伤寒论》研究颇深,形成了"伤寒学论"学术思想,其代表作《聂氏伤寒学》是其"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伤寒学论"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六经实质论""气郁论""脾胃论""经方论""合方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学论 聂惠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诚合一”理念下《伤寒琢》辅助伤寒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2
作者 马俊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21-22,36,共3页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学,而试验组则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融入《伤寒琢》相关教学内容。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两组分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临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考核及统一试卷考试,具体为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各占总成绩20%,而试卷考试占总成绩40%;最后将2大考核部分、4个项目成绩按比例计算总成绩。结果:对照组缓考3人,试验组缓考2人。SP考核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成绩两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卷面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两组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伤寒琢》内容融入中医学生伤寒学教学实践中,并不影响学生卷面成绩,且对学生的医德修养、临床诊疗水平及总体学习成绩皆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诚合一 伤寒 伤寒 标准化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对伤寒学的贡献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星平 肖莹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5-56,共2页
方有执力主错简重订,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说提到整个伤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深刻地提示了伤寒病的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这是对伤寒学的发挥。
关键词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忠礼 闫秀娟 韦大文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9-90,共2页
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与PBL教学的不同点入手,提出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应是医学生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概述了PBL教学方法在《伤寒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伤寒 PBL教方法 自主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伤寒学与温病学在舌诊上的差异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友章 丁站新 宋雅芳 《中医药通报》 2007年第2期28-29,27,共3页
大多数人认为,舌诊与脉诊相比,舌象相对脉象来说比较直观。所以舌诊比较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个病人来讲,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而对于脉诊而言,则由于个人的主观性较强,所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较大。其实不尽然,就舌诊而... 大多数人认为,舌诊与脉诊相比,舌象相对脉象来说比较直观。所以舌诊比较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个病人来讲,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而对于脉诊而言,则由于个人的主观性较强,所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较大。其实不尽然,就舌诊而言,由于所基于的理论基础不同,对病因病机认识的差异,同样导致了舌诊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温病学与伤寒学的角度出发,从舌质、舌苔等方面,分析这两个学派在舌诊上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舌诊 辨舌质 辨舌苔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教学思路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新 黄刚 +2 位作者 李靖 张星平 雷云霞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给合多年的教学体会与临床实践,认为《伤寒学》在本科教学过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习《伤寒学》的兴趣;注重辨识主证;善于归纳病机;注重方证归类;或然证不可忽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 伤寒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CBS教学法在伤寒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少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99-101,共3页
CBS(case based study)是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伤寒学教学应提倡传统教学与CBS教学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CBS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其病例的选择来源渠道甚广,... CBS(case based study)是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伤寒学教学应提倡传统教学与CBS教学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CBS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其病例的选择来源渠道甚广,应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改革的方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S PBL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金元伤寒学发表攻里治法形成、扩大与消解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成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0,共3页
考察发表攻里治法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该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于北宋伤寒学,与在表腠理郁遏、化热入里成实的病机相对应,是表里诊治体系中"无条件"成立的治法;金代由刘完素、张从正等医家扩大应用到杂病... 考察发表攻里治法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该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于北宋伤寒学,与在表腠理郁遏、化热入里成实的病机相对应,是表里诊治体系中"无条件"成立的治法;金代由刘完素、张从正等医家扩大应用到杂病,同时引发关于疾病虚实、攻补的学术争议,最终到元.王履提出伤寒传经、直中等学说,其争议得到协调解决,发表攻里也不再是"无条件"成立的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伤寒 发表攻里 历史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用《伤寒学》教材几个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80-283,共4页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伤寒 伤寒论》 辨病治疗 辨证治疗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教”模式的构建——以伤寒学教学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少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翻转课堂模式(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FCM),又名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翻转”的新型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 翻转课堂模式(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FCM),又名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翻转”的新型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由教师课堂讲授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1].翻转课堂模式将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完成练习、汇报讨论、答疑解惑.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国外流行起来,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2-3].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回家做作业不同,“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流程予以调整,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是针对具体的病证“求本”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思维模式的建立则需要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注重强化中医思辨能力.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由伤寒、金匮、湿病三个专业组合而成,是最具中医本体特色的中医骨干学科,处于深化基础理论、引领进入临床的重要地位,只有学而深思善辨,才能用而灵活变通.“翻转课堂”引入中医课堂,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质量与思辨能力大有裨益.笔者以伤寒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教”模式的构建作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中医临床基础 翻转课堂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气候变迁是伤寒与温病学派产生的真正原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吕建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年第2期42-43,共2页
在探索伤寒学和温病学各家学说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学派形成的条件时,有的学者曾探讨著名中医学家有成就的师承关系、学术源流。当我们跳出医林,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历史上的交替时间,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时间作相应的对比,寒温学派... 在探索伤寒学和温病学各家学说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学派形成的条件时,有的学者曾探讨著名中医学家有成就的师承关系、学术源流。当我们跳出医林,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历史上的交替时间,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时间作相应的对比,寒温学派产生的历史原因就很清楚的摆在我们面前了。根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先生对中国近三千年气候的考察,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气候是温暖的,“到战国时代,温暖气候依然继续,到了秦朝和前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气候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德荣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福建 伤寒 伤寒论》 辨证施治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陆懋修对伤寒学的贡献
13
作者 薛益明 丁光迪 《中医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1-14,共4页
陆懋修(1815-1887年)字九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先世以科第荣显,而都通医。懋修世其学,中年肆力于医。咸丰中(1851-1861年)转徙上海,以医术闻名,著述至老不倦。陆氏治学,一本经典,尤精《内经》、仲景之学。平素尊崇仲景,以表彰伤寒为... 陆懋修(1815-1887年)字九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先世以科第荣显,而都通医。懋修世其学,中年肆力于医。咸丰中(1851-1861年)转徙上海,以医术闻名,著述至老不倦。陆氏治学,一本经典,尤精《内经》、仲景之学。平素尊崇仲景,以表彰伤寒为己任。治病用方,恪守仲景家法,更博通汉以后诸家论著。尝谓柯琴、尤怡两家,得仲景之意颇多,故每以二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所著《世补斋医书》,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六种,33卷,刊于1884年,包括《世补斋文集》16卷、《不谢方》1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懋修 伤寒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伤寒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与规划
14
作者 麻春杰 钱占红 +2 位作者 任存霞 韩雪梅 王乐平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S2期742-744,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我们以伤寒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组建了伤寒学教学团队,对伤寒学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 伤寒 团队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年制本科《伤寒学》课程分专业教学的构想
15
作者 徐姗姗 郑丰杰 +1 位作者 鲁法庭 刘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0-11,共2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实行《伤寒学》课程分专业教学模式的初步构想。在讲授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背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授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彰显专业特色,提升《伤寒学》课程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伤寒 本科教 分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教材名称质疑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瑞曼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2-73,共2页
从“伤寒”的涵义、“学科”的涵义、《伤寒学》和《〈伤寒论〉学》各自应包含的内容等几方面来剖析《伤寒学》教材名称的科学性 ,认为原《伤寒论讲义》教材无需更名 ,如果为了与原有教材有所区别 ,认为叫做《〈伤寒论〉学》要比《伤寒学》
关键词 伤寒 伤寒论》 伤寒 《(伤寒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用李培生伤寒学术思想点滴体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喜奎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1-22,共2页
李培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学验俱丰,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重伤寒,其立志高远,学风严谨,不尚空谈,颇多创见,诚为伤寒学界之一代宗师.余习医之始,即学其所编教材,后研读其大著,虽憾未亲聆教诲,然私淑其说,亦受益良多,除循其思而解... 李培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学验俱丰,精通内、外、妇、儿诸科,尤重伤寒,其立志高远,学风严谨,不尚空谈,颇多创见,诚为伤寒学界之一代宗师.余习医之始,即学其所编教材,后研读其大著,虽憾未亲聆教诲,然私淑其说,亦受益良多,除循其思而解伤寒原文外,临证每用其说而无不验.今适逢李老九十华诞暨从医七十四周年之际,余不揣愚鲁,仅将个人所悟点滴略陈于后,权作弟子所献微薄寿礼,敬请恩师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培生 伤寒 术思想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术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晓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2期30-31,共2页
1伤寒学术史的性质与任务 伤寒学术史属于医学史范畴.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伤寒学术发展史作为其分支之一,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 1伤寒学术史的性质与任务 伤寒学术史属于医学史范畴.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伤寒学术发展史作为其分支之一,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发展 分支 刍议 边缘 研究 应用科 自然科 历史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9
作者 陈少芳 陈建 +3 位作者 郭明章 梅之凌 边秀娟 黄海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必须是除了具备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具有对常见病证进行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突显了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必须是除了具备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具有对常见病证进行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突显了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伤寒学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举足轻重的课程之一,如何让本门课程更好地与临床结合,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综合实践教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学、《伤寒论》与《伤寒论》学
20
作者 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219-222,共4页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最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 伤寒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