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仲景伤寒补亡论》的疫病发病理论探讨
被引量:
3
1
作者
黄玉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1,483,共2页
《仲景伤寒补亡论》在疫病发病理论方面与前人相较多有创新。是书将疫病称为时行,将流行性和气候失和作为判断疫病的标准,论及寒温两类疫病,并强调寒温分治。认为疫病的发病方式既有即发又有经时而发,以及其他季节发病;既有新感又有伏发...
《仲景伤寒补亡论》在疫病发病理论方面与前人相较多有创新。是书将疫病称为时行,将流行性和气候失和作为判断疫病的标准,论及寒温两类疫病,并强调寒温分治。认为疫病的发病方式既有即发又有经时而发,以及其他季节发病;既有新感又有伏发;既可单纯感非时之气而发,也可感他邪由非时之气引发,或感非时之气伏留至他邪引发。该书还提出疫病的传变规律有别于伤寒,不逐日传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景
伤寒补亡论
》
郭雍
疫病
发病
伏发
传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伤寒补亡论》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
2
2
作者
吕芹
《国医论坛》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郭雍《伤寒补亡论》补充张仲景缺略,为伤寒病辨治开阔了视野。郭氏阐奥发微,析理精细,创立新说,不但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之论释太阳经证有汗无汗之理,同时倡"毒气致厥"说,立"毒血相博"致黄疸说,提出的&q...
郭雍《伤寒补亡论》补充张仲景缺略,为伤寒病辨治开阔了视野。郭氏阐奥发微,析理精细,创立新说,不但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之论释太阳经证有汗无汗之理,同时倡"毒气致厥"说,立"毒血相博"致黄疸说,提出的"温病有三"论孕育了后世"新感温病"说。郭氏于临床治病,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轻重缓急,强调三因制宜。郭氏师古不泥古、有破有立的治学之风,对《伤寒学》乃至其他中医学科的学习研究都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雍
《
伤寒补亡论
》
学术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士人身份与宋代伤寒学的发展——以郭雍《伤寒补亡论》为中心
3
作者
逯铭昕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士人习医是宋代医学的一大特色。他们在伤寒学上的造诣尤为值得注意。郭雍服膺儒学,又精研医理。士人注重校勘与对照的读书方法是他进入医学文本的基础,儒学中的宗经理念使他对《伤寒论》推重有加。来自程门的读书心法改变了他的阅读视...
士人习医是宋代医学的一大特色。他们在伤寒学上的造诣尤为值得注意。郭雍服膺儒学,又精研医理。士人注重校勘与对照的读书方法是他进入医学文本的基础,儒学中的宗经理念使他对《伤寒论》推重有加。来自程门的读书心法改变了他的阅读视角,圣人之"心"代替经书之"义"成为他解读的鹄的,这为仲景文本的解释与应用大开无数法门。万物一理的哲学观念使他能够站在"理"的高度上发现不同症状、观点背后的相通之处,这是郭雍伤寒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所有这些都是他的伤寒学成就远高出家传世业医者的原因所在,也是士人习医促进伤寒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身份
宋代
郭雍
伤寒补亡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代名医郭雍伤寒补亡研究探赜
被引量:
1
4
作者
吕芹
卞华
孙中堂
《国医论坛》
2010年第6期1-3,共3页
郭雍是补亡、拾遗研究伤寒的杰出医家。社会因素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临床医学的挑战,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形成背景。补亡瘟疫病、类伤寒、妇幼伤寒、小儿疮疹等疾病以及拾遗证候、补充治法、补充方药,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主要内容。郭...
郭雍是补亡、拾遗研究伤寒的杰出医家。社会因素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临床医学的挑战,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形成背景。补亡瘟疫病、类伤寒、妇幼伤寒、小儿疮疹等疾病以及拾遗证候、补充治法、补充方药,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主要内容。郭雍伤寒补亡研究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更重要地是他对《伤寒论》的研究思维、研究风格,尤其在对《伤寒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种扬弃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雍
伤寒补亡论
补
亡
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郭雍研究伤寒方法刍议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蕾
《中医文献杂志》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郭雍是研究伤寒的又一大家,其方法主要有:1、治学态度严谨客观。郭氏推崇仲景之作,然而并不盲从,认为仲景之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传抄之误,对仲景某些言论及用方提出质疑,并为伤寒病证补充仲景著作所未备之治法或方剂。2、引录文献翔...
郭雍是研究伤寒的又一大家,其方法主要有:1、治学态度严谨客观。郭氏推崇仲景之作,然而并不盲从,认为仲景之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传抄之误,对仲景某些言论及用方提出质疑,并为伤寒病证补充仲景著作所未备之治法或方剂。2、引录文献翔实可信。引录文献皆注明出处;对于引录文献的方式,均予以详尽说明;对于增补仲景之论的引用条文,有疑问处亦作校勘。3、广备众本校勘研究。郭雍所引与林亿校本差别较大,可证非以林亿校本为底本。此外,郭氏除将《伤寒论》与《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多个传本进行时校外,还应掌握有多个《伤寒论》的版本。4、谨慎对待仲景之方。仲景之方多峻,用方宜谨慎;下法须反复详之方可用;峻烈之方可以他方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雍
《
伤寒补亡论
》
《
伤寒
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划分和发展
6
作者
吴华强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3年第4期49-51,共3页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石是《黄帝内经》,然而自魏晋至唐宋,医家们均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基础上一脉相承地沿习着,在学术上并未成立一个具有特色的主张及理论,当然也就无从言之派系了。《辞海》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
杂病论
黄帝内经
温病学家
理论体系
温病学派
河间学派
伤寒补亡论
金元时期
温热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感温热病理论源流考
被引量:
1
7
作者
苏蓉
田永衍
《甘肃医药》
202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加以辨析。关于新感温热病的正式提出,传...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加以辨析。关于新感温热病的正式提出,传统上认为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其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了解新感温热病的理论发展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温热病
黄帝内经
伤寒补亡论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感温病滥觞于《素问》
被引量:
1
8
作者
郜贺
白长川
+1 位作者
庞敏
刘淼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1740-1742,共3页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至而未至"的反常气候,引起"温病"或"疫疠",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篇所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截然不同,此属感而即发的温病,即新感温病。笔者认为新感温病源自《内经》,滥觞于《素问》。本文尝试对新感温病这一概念逐本溯源,纠正当下对其源流的错误认知,旨在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新感温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温病
内经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伤寒补亡论
汪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仲景伤寒补亡论》的疫病发病理论探讨
被引量:
3
1
作者
黄玉燕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1,483,共2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传染病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2008ZX10005-013)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
+1 种基金
手足口病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疗规律与机制研究(200907001-4)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中医疫病发病的理论研究(20110490558)
文摘
《仲景伤寒补亡论》在疫病发病理论方面与前人相较多有创新。是书将疫病称为时行,将流行性和气候失和作为判断疫病的标准,论及寒温两类疫病,并强调寒温分治。认为疫病的发病方式既有即发又有经时而发,以及其他季节发病;既有新感又有伏发;既可单纯感非时之气而发,也可感他邪由非时之气引发,或感非时之气伏留至他邪引发。该书还提出疫病的传变规律有别于伤寒,不逐日传经。
关键词
《仲景
伤寒补亡论
》
郭雍
疫病
发病
伏发
传变
分类号
R254.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伤寒补亡论》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
2
2
作者
吕芹
机构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国医论坛》
2011年第5期1-3,共3页
文摘
郭雍《伤寒补亡论》补充张仲景缺略,为伤寒病辨治开阔了视野。郭氏阐奥发微,析理精细,创立新说,不但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之论释太阳经证有汗无汗之理,同时倡"毒气致厥"说,立"毒血相博"致黄疸说,提出的"温病有三"论孕育了后世"新感温病"说。郭氏于临床治病,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轻重缓急,强调三因制宜。郭氏师古不泥古、有破有立的治学之风,对《伤寒学》乃至其他中医学科的学习研究都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郭雍
《
伤寒补亡论
》
学术贡献
分类号
R516.3 [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士人身份与宋代伤寒学的发展——以郭雍《伤寒补亡论》为中心
3
作者
逯铭昕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5-63,共9页
文摘
士人习医是宋代医学的一大特色。他们在伤寒学上的造诣尤为值得注意。郭雍服膺儒学,又精研医理。士人注重校勘与对照的读书方法是他进入医学文本的基础,儒学中的宗经理念使他对《伤寒论》推重有加。来自程门的读书心法改变了他的阅读视角,圣人之"心"代替经书之"义"成为他解读的鹄的,这为仲景文本的解释与应用大开无数法门。万物一理的哲学观念使他能够站在"理"的高度上发现不同症状、观点背后的相通之处,这是郭雍伤寒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所有这些都是他的伤寒学成就远高出家传世业医者的原因所在,也是士人习医促进伤寒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士人身份
宋代
郭雍
伤寒补亡论
Keywords
identity of scholar, Song Dynasty, Guo Yong, Shanghan Buwanglun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092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代名医郭雍伤寒补亡研究探赜
被引量:
1
4
作者
吕芹
卞华
孙中堂
机构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出处
《国医论坛》
2010年第6期1-3,共3页
文摘
郭雍是补亡、拾遗研究伤寒的杰出医家。社会因素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临床医学的挑战,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形成背景。补亡瘟疫病、类伤寒、妇幼伤寒、小儿疮疹等疾病以及拾遗证候、补充治法、补充方药,是郭雍伤寒补亡研究的主要内容。郭雍伤寒补亡研究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更重要地是他对《伤寒论》的研究思维、研究风格,尤其在对《伤寒论》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种扬弃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郭雍
伤寒补亡论
补
亡
内容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雍研究伤寒方法刍议
被引量:
1
5
作者
张蕾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文献杂志》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文摘
郭雍是研究伤寒的又一大家,其方法主要有:1、治学态度严谨客观。郭氏推崇仲景之作,然而并不盲从,认为仲景之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传抄之误,对仲景某些言论及用方提出质疑,并为伤寒病证补充仲景著作所未备之治法或方剂。2、引录文献翔实可信。引录文献皆注明出处;对于引录文献的方式,均予以详尽说明;对于增补仲景之论的引用条文,有疑问处亦作校勘。3、广备众本校勘研究。郭雍所引与林亿校本差别较大,可证非以林亿校本为底本。此外,郭氏除将《伤寒论》与《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多个传本进行时校外,还应掌握有多个《伤寒论》的版本。4、谨慎对待仲景之方。仲景之方多峻,用方宜谨慎;下法须反复详之方可用;峻烈之方可以他方代之。
关键词
郭雍
《
伤寒补亡论
》
《
伤寒
论》
分类号
R289.5 [医药卫生—方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划分和发展
6
作者
吴华强
机构
安徽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3年第4期49-51,共3页
文摘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石是《黄帝内经》,然而自魏晋至唐宋,医家们均在《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基础上一脉相承地沿习着,在学术上并未成立一个具有特色的主张及理论,当然也就无从言之派系了。《辞海》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
杂病论
黄帝内经
温病学家
理论体系
温病学派
河间学派
伤寒补亡论
金元时期
温热病
分类号
R4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感温热病理论源流考
被引量:
1
7
作者
苏蓉
田永衍
机构
甘肃中医药大学
河西学院丝绸之路中医药研究中心
出处
《甘肃医药》
202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文摘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加以辨析。关于新感温热病的正式提出,传统上认为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其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了解新感温热病的理论发展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新感温热病
黄帝内经
伤寒补亡论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感温病滥觞于《素问》
被引量:
1
8
作者
郜贺
白长川
庞敏
刘淼
机构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大连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1740-1742,共3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白长川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文摘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至而未至"的反常气候,引起"温病"或"疫疠",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篇所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截然不同,此属感而即发的温病,即新感温病。笔者认为新感温病源自《内经》,滥觞于《素问》。本文尝试对新感温病这一概念逐本溯源,纠正当下对其源流的错误认知,旨在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新感温病。
关键词
新感温病
内经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
伤寒补亡论
汪石山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仲景伤寒补亡论》的疫病发病理论探讨
黄玉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谈《伤寒补亡论》的学术贡献
吕芹
《国医论坛》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士人身份与宋代伤寒学的发展——以郭雍《伤寒补亡论》为中心
逯铭昕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宋代名医郭雍伤寒补亡研究探赜
吕芹
卞华
孙中堂
《国医论坛》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郭雍研究伤寒方法刍议
张蕾
《中医文献杂志》
200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划分和发展
吴华强
《中医临床与保健》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新感温热病理论源流考
苏蓉
田永衍
《甘肃医药》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新感温病滥觞于《素问》
郜贺
白长川
庞敏
刘淼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