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7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藻多糖对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肝脏和肺脏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赵雯 王玲力 +1 位作者 曹迷霞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共5页
为探究螺旋藻多糖(PSP)对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肝脏和肺脏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螺旋藻多糖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RV组和空白对照组。测定小鼠肝脏和肺脏SOD、iNOS酶活性和MDA、NO含量... 为探究螺旋藻多糖(PSP)对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肝脏和肺脏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螺旋藻多糖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RV组和空白对照组。测定小鼠肝脏和肺脏SOD、iNOS酶活性和MDA、NO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脏和肺脏中iNOS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RV组相比,高剂量和中剂量能显著降低小鼠肝脏和肺脏组织iNOS酶活性及MDA、NO水平(P<0.05),显著升高SOD酶活性(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小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处理PRV感染小鼠后,肝脏和肺脏中iNOS表达有不同程度降低,高剂量组效果最佳。表明螺旋藻多糖能够减轻PRV感染小鼠肝脏和肺脏的损伤,缓解PRV感染小鼠引起的氧化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多糖 伪狂犬病病毒 氧化应激 肝脏 肺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特性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
作者 陈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076-079,共4页
近些年,我国养殖行业的规模逐步扩展,养殖户数量越来越多,生猪养殖作为增加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项目,每个养殖户都应高度重视生猪养殖质量的提升。具体的生猪养殖阶段,伪狂犬病是一种好发病症,其直接影响到生猪身体健康,威胁养殖户的经... 近些年,我国养殖行业的规模逐步扩展,养殖户数量越来越多,生猪养殖作为增加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项目,每个养殖户都应高度重视生猪养殖质量的提升。具体的生猪养殖阶段,伪狂犬病是一种好发病症,其直接影响到生猪身体健康,威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应充分意识到伪狂犬病对养殖行业带来的影响,掌握伪狂犬病病毒特性,优化生猪养殖的方案,保障生猪养殖的综合成效。本文详细阐述了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宿主范围与致病性,深入分析了其对猪群健康、养殖效益以及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防控措施与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保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特性 现代农业 影响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羊感染羊源性伪狂犬病病毒致病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齐新永 王晓旭 +7 位作者 鞠厚斌 赵洪进 刘健 陆雪林 孙泉云 徐锋 沈莉萍 王建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为探讨羊源性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SH1407对湖羊的致病性。将7只健康湖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只,对照组2只。用分离株SH1407对试验组湖羊进行人工攻毒,取发病死亡羊内脏组织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湖羊在攻毒... 为探讨羊源性伪狂犬病病毒分离株SH1407对湖羊的致病性。将7只健康湖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只,对照组2只。用分离株SH1407对试验组湖羊进行人工攻毒,取发病死亡羊内脏组织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湖羊在攻毒后3 d开始出现症状,第4 d症状进一步加剧,表现为局部奇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症状,4只发病死亡,存活1只,死亡率达到80%。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肺淤血,轻度实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大脑、延髓神经元变性,细胞核溶解、消失,呈病理性细胞凋亡;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脾脏、肾脏出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RV在肝脏、肺脏、大脑、脾脏等组织器官广泛存在,病毒在肝脏中主要存在于库弗氏细胞中,在肺脏中主要存在于Ⅱ型肺泡细胞中,在脾脏中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而在脑组织中,神经元呈现较强的信号,说明病毒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内脏器官病毒载量,肝脏、脾脏、肺脏和脑组织中PRV大量增值,其中PRV在脑组织中大量增值导致中枢神经严重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化 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运超 杨素珍 +1 位作者 尚延丽 郝慧芳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es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毒病,主要引起猪的繁殖失败、生长停滞和呼吸系统障碍,2周龄以下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伪狂犬病属于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经口、鼻感染,通过在上呼吸...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es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毒病,主要引起猪的繁殖失败、生长停滞和呼吸系统障碍,2周龄以下仔猪死亡率高达100%。伪狂犬病属于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经口、鼻感染,通过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复制,进一步感染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PRV有11种糖蛋白分子,在病毒的毒力、感染入侵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采用疫苗免疫和鉴别诊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PRV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本文综述和讨论了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原的分子特征、致病机制和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病疫苗研究和诊断试剂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分子特征 致病机制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FM1分子与猪伪狂犬病病毒UL16蛋白互作抑制病毒的增殖机制研究
5
作者 徐晶晶 高飞 +7 位作者 武吉强 程雪飞 刘宇婷 傅欣玲 郑浩 童武 童光志 李国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凋亡诱导因子1(AIFM1)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线粒体蛋白,能优化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参与氧化还原代谢,是第一个被发现的caspase非依赖性的凋亡蛋白。本研究发现AIFM1能与猪伪狂犬病病毒(PRV)pUL16相互作用,过表达以及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AI... 凋亡诱导因子1(AIFM1)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线粒体蛋白,能优化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参与氧化还原代谢,是第一个被发现的caspase非依赖性的凋亡蛋白。本研究发现AIFM1能与猪伪狂犬病病毒(PRV)pUL16相互作用,过表达以及RNA干扰试验结果表明,AIFM1能抑制PRV的增殖,且pUL16能减弱这种抑制作用。激光共聚焦和流式试验表明,PRV感染细胞时,AIFM1从线粒体易位至细胞核,且AIFM1增强了PRV引起的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对PRV pUL16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部分地解析了这两种蛋白在PRV复制、包装以及与宿主互作中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PRV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独特长区16蛋白 凋亡诱导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6
作者 王瑞宁 王勋 +4 位作者 李鸽 李青梅 李存法 杨苏珍 郭军庆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173,共7页
为了开发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免疫诊断试剂,使用HEK293F细胞表达的gE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 为了开发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免疫诊断试剂,使用HEK293F细胞表达的gE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期获得对PRV反应性良好的抗gE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获得2株(2B5和8F7)稳定分泌抗PRV 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腹水单克隆抗体的ELISA效价均为1∶1 000000;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Kappa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PRV反应,不与其他常见病毒发生反应;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均在约50 ku和25 ku处有纯度较高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与转染gE质粒的293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根据Western blot结果,筛选获得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在120 ku附近出现特异条带,表明这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PRV。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gE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期PRV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gE蛋白 单克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伪狂犬病病毒药物筛选研究进展
7
作者 曹洁 罗红彬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3,共7页
为揭示抗伪狂犬病病毒(PRV)药物筛选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基于WOS、CNKI数据库及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关键词聚类、国际研究热点等方面对32年来PRV药物筛选领域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992-2... 为揭示抗伪狂犬病病毒(PRV)药物筛选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基于WOS、CNKI数据库及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关键词聚类、国际研究热点等方面对32年来PRV药物筛选领域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992-2023年,抗PRV药物筛选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先稳定后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排名第一,河南农业大学是国内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药物、以中草药为代表的天然生物提取物以及干扰素3个方面。国际上经历了从基础探索到CRISPR-Cas9利用的开发研究工具阶段,再到变种PRV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S数据库 CNKI数据库 CITESPACE 伪狂犬病病毒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及复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松 汤德元 +7 位作者 曾智勇 王彬 黄涛 毛茵茗 周飘 陈旭 廖正波 袁盛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5-652,共8页
猪伪狂犬病(Porcinepseudorabies,PR)是由PR病毒(PRV)引起猪的病毒性传染病,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猪作为PRV唯一的自然宿主,可引起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屡配不孕;公猪睾丸萎缩、精液质量下降,丧失种用功能;新生仔猪高热... 猪伪狂犬病(Porcinepseudorabies,PR)是由PR病毒(PRV)引起猪的病毒性传染病,对世界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猪作为PRV唯一的自然宿主,可引起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屡配不孕;公猪睾丸萎缩、精液质量下降,丧失种用功能;新生仔猪高热、出现神经症状且两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可达100%[1]。2011年之前,由于Bartha-K61株疫苗在我国的广泛使用,PR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自从2011年PRV出现变异之后,现有的PR商品化疫苗只能对动物机体提供部分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且尚无特效药物治疗[2]。基于此,本文对影响PRV感染与复制的各类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综述,以期为开发高效抗PRV的新型药物或疫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传染病 重大经济损失 伪狂犬病病毒 屡配不孕 仔猪病死率 自然宿主 公猪睾丸 神经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Rab基因shRNA文库与稳定细胞株的构建及其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9
作者 梁东阁 姚晨 +7 位作者 柴雅静 蔡梦攀 褚贝贝 鲁维飞 王江 曾磊 刘忠虎 明胜利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0-1258,共9页
【目的】探究Rab家族蛋白在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猪肾上皮细胞(PK15)为试验模型,构建Rab基因shRNA文库,并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的能够抑制猪源Rab基因表达的细胞株。用实... 【目的】探究Rab家族蛋白在猪伪狂犬病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猪肾上皮细胞(PK15)为试验模型,构建Rab基因shRNA文库,并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的能够抑制猪源Rab基因表达的细胞株。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敲减效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敲减Rab基因对PRV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RV-gB蛋白表达量,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敲减Rab基因后PRV-gB、PRV-TK基因以及相关细胞炎性因子表达量。【结果】试验成功构建包含13种Rab基因敲减细胞系的shRNA文库。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敲减Rab基因能显著抑制PRV-GFP增殖(P<0.05);病毒滴度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敲减Rab基因极显著抑制子代病毒的产生以及PRV-gB蛋白的表达(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敲减Rab基因会显著或极显著抑制PRV-gB、PRV-TK基因表达(P<0.05;P<0.01);敲减Rab14和Rab27基因后细胞中IFN-β、ISG15、IL-1β、IL-18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敲减Rab基因能够抑制PRV增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ab基因在PRV生活周期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b基因 伪狂犬病病毒(PRV) 病毒 shR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经典疫苗株Bartha-K61对家兔的致病性研究
10
作者 包玮玲 郑浩 +11 位作者 李国新 周艳君 单同领 于海 姜一峰 高飞 虞凌雪 刘长龙 李丽薇 孔宁 童武 童光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2,共6页
已有研究表明伪狂犬经典疫苗株Bartha-K61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性,为了研究伪狂犬疫苗株Bartha-K61对兔的致病性,本研究以10^(3)TCID_(50)的剂量接种5只成年家兔,家兔于接种后第3 d出现死亡,并陆续在5 d内全部死亡。对病死兔进行解剖后... 已有研究表明伪狂犬经典疫苗株Bartha-K61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性,为了研究伪狂犬疫苗株Bartha-K61对兔的致病性,本研究以10^(3)TCID_(50)的剂量接种5只成年家兔,家兔于接种后第3 d出现死亡,并陆续在5 d内全部死亡。对病死兔进行解剖后发现大脑血管扩张及出血,心脏出现坏死以及肺部气肿、出血、坏死等典型的伪狂犬病病理变化。病理切片也显示心脏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轻度水肿,脑部胶质细胞增生,细胞数量增多,其他各脏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病死兔各组织的病毒载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病死兔的各组织脏器均检测出高水平的病毒D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为了进一步研究伪狂犬疫苗株Bartha-K61对家兔的致病性,本研究测定了Bartha-K61对家兔的半死致死量,结果表明:Bartha-K61对家兔的半数致死量为10^(0.3)TCID_(50),以1×TCID_(50)的剂量接种成年家兔后,仍可引起20%的家兔致死,由此可见Bartha-K61对家兔的致死性要显著强于小鼠。因此在使用Bartha-K61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物种注意生物安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Bartha-K61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G 101基因敲低对猪伪狂犬病病毒体外增殖的影响
11
作者 王梦迪 王昱旻 +9 位作者 张震 鲁秀香 王恒 樊文杰 姚晨 刘鹏翔 马延杰 褚贝贝 王江 杨国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10-4120,共11页
本研究旨在使用慢病毒包装敲低技术构建敲低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 101)的慢病毒质粒及稳转PK15细胞系,并验证该敲低细胞系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的影响。针对TSG 101基因构建并筛选,成... 本研究旨在使用慢病毒包装敲低技术构建敲低肿瘤易感基因(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 101)的慢病毒质粒及稳转PK15细胞系,并验证该敲低细胞系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的影响。针对TSG 101基因构建并筛选,成功获得重组慢病毒,用获得的重组慢病毒感染PK15细胞,并使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获得稳转敲低TSG 101基因的PK15细胞系。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方法对所构建的细胞系进行编辑效率检测;使用CCK-8法对筛选出的细胞系进行细胞活力及生长状况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Real-time PCR、Western blot以及子代病毒滴度方法验证该细胞系对PRV复制的影响;最后对PRV的吸附、进入以及复制阶段的试验探究敲低TSG 101基因对于PRV感染有影响的阶段。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构建的细胞系中TSG101的表达明显降低,并将该细胞系命名为sh-TSG101细胞系;2)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敲低TSG 101基因对细胞活性及生长情况无显著影响;3)使用PRV-GFP、PRV-QXX感染sh-TSG101,体外试验证明敲低TSG 101对PRV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病毒的吸附、进入以及复制试验证明,敲低TSG 101在PRV的复制阶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TSG 101基因敲低的PK15细胞系,体外敲低TSG101能够显著抑制PRV增殖,为PRV等DNA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进一步探究TSG101调控PRV感染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易感基因101 伪狂犬病病毒 PK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敲减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增殖的影响
12
作者 付艺乾 梁东阁 +4 位作者 王铭洋 潘佳佳 杨彦宾 曾磊 康相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00-4109,共10页
旨在揭示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s)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shRNA技术构建敲减IRF 1-9的PK15细胞系,并检测其敲减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滴度测定检测敲减IRF 1-9后... 旨在揭示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s)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shRNA技术构建敲减IRF 1-9的PK15细胞系,并检测其敲减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及滴度测定检测敲减IRF 1-9后PRV的增殖情况;利用RT-qPCR技术检测PRV感染细胞后PRV-gB、IFN-β、ISG-15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V感染细胞后gB蛋白的表达水平。敲减效率测定结果显示,PK15细胞中的IRF 1-9 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及滴度测定结果表明,敲减IRF 1-9基因后有助于PRV的增殖;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证明,敲减IRF 1-9基因后,PRV-g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提高;细胞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敲减IRF 1-9抑制PRV诱导的IFN-β、ISG-15以及IL-6 mRNA表达。综上所述,IRF 1-9是PRV在PK-15细胞内复制的宿主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NA 干扰素调节因子 伪狂犬病病毒 细胞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VP22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13
作者 潘梦娇 刘德鹏 +4 位作者 郭磊 赵桐 白娟 姜平 刘星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9,共8页
为制备伪狂犬病病毒(PRV)VP22蛋白单克隆抗体,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28a-VP22原核表达质粒,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重组VP22蛋白。将纯化后的蛋白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及间接EL... 为制备伪狂犬病病毒(PRV)VP22蛋白单克隆抗体,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28a-VP22原核表达质粒,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重组VP22蛋白。将纯化后的蛋白免疫6~8周龄BALB/c雌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及间接ELISA方法筛选,经3次亚克隆后获得4株PRV VP2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1D6、1D9、1B12和2C10。间接ELISA检测4株杂交瘤细胞传至15代均能稳定分泌抗体,且细胞上清液抗体效价均为1∶6400。经亚型鉴定,4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是IgG1亚类,轻链皆属于κ型。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可与PRV发生特异性反应,并鉴定出2个抗原表位;Western blot和共聚焦试验结果表明,VP22蛋白是病毒早期蛋白,且早期存在于细胞质,晚期移位至细胞核并在核中积累。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将为后续探索PRV VP22蛋白的功能提供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VP22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蛋白的羊伪狂犬病病毒间接ELISA的建立与应用
14
作者 刘广阔 吴发兴 +4 位作者 于皓同 王凯茸 张锐铮 张琪 许信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建立羊源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抗体的检测方法,从PRV中对gE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重组载体对gE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以重组gE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PR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重组gE蛋白大小为... 为建立羊源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抗体的检测方法,从PRV中对gE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重组载体对gE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以重组gE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PR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重组gE蛋白大小为42 ku,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μg/mL,待检血清100倍稀释,以HRP标记的兔抗山羊IgG 10000倍稀释作为二抗;检测临床样本时判定阴阳性的临界值为0.284;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羊PRV阳性血清稀释2048倍时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批内变异系数(2.45%~5.00%)与批间变异系数(2.55%~7.41%)均小于10%;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其他常见羊源病毒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对收集的376份临床羊血清进行检测,PRV阳性率为10.6%。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羊源样本中伪狂犬病病毒抗体的检测,该方法的建立为羊场PRV抗体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伪狂犬病病毒 gE蛋白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编码的内膜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艺璇 牛静轶 +3 位作者 李港 万超 方仁东 叶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7-970,共14页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属于甲型疱疹病毒亚科,能够感染宿主神经系统并在神经元中建立潜伏感染,是威胁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体。与其他甲型疱疹病毒类似,PRV的病毒粒子存在一层富含蛋白质的内膜层,它通过将含有DNA的核...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属于甲型疱疹病毒亚科,能够感染宿主神经系统并在神经元中建立潜伏感染,是威胁全球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体。与其他甲型疱疹病毒类似,PRV的病毒粒子存在一层富含蛋白质的内膜层,它通过将含有DNA的核衣壳与布满糖蛋白的囊膜层衔接起来构成病毒粒子的完整结构。研究表明,在PRV的感染周期中,内膜蛋白可以通过单独作用或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维持病毒形态结构的稳定、促进病毒的复制和出核、参与病毒在细胞质中的二次包膜、以及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等方面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近年来PRV内膜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伪狂犬病病毒的病原学研究以及抗病毒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内膜蛋白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蓼黄酮缓解猪伪狂犬病病毒诱导的小鼠炎症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16
作者 唐敏 谢小东 +5 位作者 蒋丽群 童艳梅 任春芝 易首利 施君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3,共7页
为研究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ethyl acetate of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hydropiper L,FEA)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小鼠诱导的炎症反应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以50~200 mg/kg体重的FEA处理PRV感染的小... 为研究辣蓼黄酮乙酸乙酯部分(ethyl acetate of flavonoids from Polygonum hydropiper L,FEA)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小鼠诱导的炎症反应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以50~200 mg/kg体重的FEA处理PRV感染的小鼠炎症模型后,检测各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变化,脾脏匀浆液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的水平或表达量,以及NF-κB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50和200 mg/kg体重的FEA能降低PRV感染的小鼠脾脏指数(P<0.05);50~200 mg/kg体重FEA能不同程度的降低PRV感染的小鼠脾脏细胞中ROS、NO水平,IL-1β、IL-6、MCP-1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及mRNA表达,以及XOD、MPO、iNOS的酶活性(P<0.05),升高IL-10的水平和GSH的酶活性(P<0.05)。此外,FEA降低了PRV感染的小鼠脾脏细胞中p-p65/p65、p-JNK/JNK和p-p38/p38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比值(P<0.05)。结果表明,FEA能减缓PRV诱导的小鼠氧化应激状态和炎症反应,发挥体内抗炎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 伪狂犬病病毒 氧化应激 炎症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主因子NPSR调节伪狂犬病病毒感染能力的研究
17
作者 罗欣欣 郑虎 +1 位作者 高美娟 杨化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7-468,共12页
[目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甲型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接触传播感染造成神经和呼吸系统疾病。猪是PRV的自然宿主,PRV的感染和流行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PRV侵染宿主中枢神经系统后,引发神经肽S(Ne... [目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甲型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接触传播感染造成神经和呼吸系统疾病。猪是PRV的自然宿主,PRV的感染和流行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PRV侵染宿主中枢神经系统后,引发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系统表达水平的改变。NPS是一种神经肽物质,作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键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与慢性疾病相关联,NPS通过神经肽S受体(Neuropeptide S receptor,NPSR)介导多样化的生理功能,在机体内以NPS/NPSR系统形式共同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本研究探讨了NPS/NPSR系统在PRV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以期待开发新的抗PRV靶点。[方法]通过CRISPR/Cas9构建NPS和NPSR敲除的PK15细胞系,利用qPCR、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P)等方法检测感染PRV病毒后细胞系的抗病毒能力及NPSR与病毒表面糖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NPSR敲除能减弱PRV对PK15细胞的感染能力,而NPS基因敲除增强了PRV对PK15细胞的感染能力。NPSR敲除细胞在PRV吸附过程中能减少病毒的侵入量,因此NPSR是潜在的PRV入侵受体。CO-IP试验证明,NPSR与病毒包膜蛋白gB和gD存在相互作用。[结论]NPSR通过与病毒表面糖蛋白结合促进PRV感染,NPSR可能是PRV感染神经系统的受体因子之一。NPSR敲除能显著抑制PRV对PK15细胞的感染。NPSR可为开发PRV防控药物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S受体 伪狂犬病病毒 病毒受体 宿主病毒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荧光标签毒株构建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初步应用
18
作者 呙会会 张浩 +5 位作者 杨丹 旷燕 李亚菲 刘绍蒙 刘青芸 王湘如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00-3611,共12页
为筛选针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本研究以PRV人源分离毒株hSD-1/2019和经典猪源流行毒株Ea为亲本病毒,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Cherry报告基因插入到PRV的UL 35基因终止子之前位点,构建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 为筛选针对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有效抗病毒药物,本研究以PRV人源分离毒株hSD-1/2019和经典猪源流行毒株Ea为亲本病毒,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mCherry报告基因插入到PRV的UL 35基因终止子之前位点,构建了表达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的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基于构建的荧光标签病毒,以荧光强度为指标,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对天然产物库中1621种化合物进行抗病毒药物筛选,并初步探索药物特性。结果表明,mCherry标签插入位置正确且稳定遗传,荧光标签毒株PRV-mCherry与亲本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曲线趋势一致,且荧光强度可反映病毒增殖情况。使用PRV-mCherry从天然产物库中成功筛选出3种可在体外有效抑制PRV增殖的药物,根据测定的50%细胞毒性浓度和50%抑制浓度,计算出3种药物的选择指数范围为203.63~564.58μmol·L^(-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本研究为临床防治PR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发掘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人源分离株 荧光标签毒株 病毒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对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抗氧化作用研究
19
作者 柏晶晶 张文 +3 位作者 黄昌巧 袁海峰 周淑棉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64,共6页
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将72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伪狂犬病病毒(PRV)模型组、芦丁对照组,3个FNB处理组(25、50、100 mg/kg体重)。采用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10^(2.33)TCID_(50)PRV... 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将72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伪狂犬病病毒(PRV)模型组、芦丁对照组,3个FNB处理组(25、50、100 mg/kg体重)。采用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10^(2.33)TCID_(50)PRV,以建立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模型,病毒感染后1 h,用不同剂量的FNB灌胃给药,0.3 mL/只。连续灌胃7 d后采样测定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期间记录小鼠的临床表现。结果显示,PRV感染后,小鼠脾脏、肺脏和肝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FNB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小鼠脾脏、心脏指数(P<0.05,P<0.01);FNB能增强血清中CAT、SOD、HO-1和NQO1的活性,升高血清中GSH、NO、T-AOC和脾脏中T-AOC的水平,剂量为100 mg/kg体重的FNB效果最为显著。结果表明,FNB具有良好抗氧化应激作用,并可有效缓解小鼠PRV感染引起的氧化应激对机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 伪狂犬病病毒 小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诱导氧化应激的研究
20
作者 周淑棉 韦玉衡 +2 位作者 周家芳 赵雅琪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7,共6页
旨在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后体内的氧化应激。40只昆明系小鼠设置空白对照组、PRV感染组(10^(0)TCID_(50)、10^(1)TCID_(50)、10^(2)TCID_(50)),采用肌肉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小鼠,0.1mL/只。观察记录小鼠的临床表现,接种7... 旨在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小鼠后体内的氧化应激。40只昆明系小鼠设置空白对照组、PRV感染组(10^(0)TCID_(50)、10^(1)TCID_(50)、10^(2)TCID_(50)),采用肌肉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小鼠,0.1mL/只。观察记录小鼠的临床表现,接种7d后采集小鼠脑、脾脏、肺脏和胸腺。测定免疫器官指数,PCR法检测PRV,HE染色观察小鼠脑、脾脏和肺脏组织结构病理学变化;RT-PCR法检测脾脏、肺脏氧化应激指标相关指标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脑、脾、肺均检测到PRV抗原;10^(2)TCID_(50)PRV组小鼠死亡率10%,其他组均未出现死亡;PRV感染小鼠后显著降低小鼠脾脏指数,极显著降低胸腺指数,显著或极显著上调脾和肺组织中iNOS、Nrf2及脾组织中NQO1的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脾和肺组织中Keap1、脾组织中HO-1的mRNA表达水平;HE染色显示PRV感染小鼠的脑组织出现“血管套”现象,脾脏红髓增宽,脾小体减少和消融,红髓变宽,白髓萎缩,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结果表明,PRV感染可成功诱导小鼠体内氧化应激,PRV剂量为10^(1)TCID_(50),0.1mL/只,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和筛选抗PRV感染的有效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小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