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中期伸展体制新证据:鞍山-弓长岭地区变质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 被引量:33
1
作者 董春艳 马铭株 +4 位作者 刘守偈 颉颃强 刘敦一 李雪梅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85-2792,共8页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鞍山-弓长岭地区古元古代中期变质辉长岩的锆石定年结果和地球化学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可把变质辉长岩划分为两种类型。类型1变质辉长岩低MgO高FeOT,稀土总量高(TREE=107.5×10-6~114.0×10-6),... 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鞍山-弓长岭地区古元古代中期变质辉长岩的锆石定年结果和地球化学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可把变质辉长岩划分为两种类型。类型1变质辉长岩低MgO高FeOT,稀土总量高(TREE=107.5×10-6~114.0×10-6),轻重稀土分离不强((La/Yb)N=2.6~2.7),高场强元素Nb、P、Ti无明显亏损,相容元素Cr强烈亏损。类型2变质辉长岩高SiO2低FeOT,轻重稀土分离更强((La/Yb)N=6.8),高场强元素Nb和相容元素Cr存在一定程度的亏损。类型1变质辉长岩的斜锆石和岩浆锆石SHRIMP U-Pb定年,年龄为2110±31Ma,捕获锆石年龄为~2.95Ga。研究表明,类型1辉长岩是偏超基性-基性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停留较长时间经历强烈结晶分异的产物。支持了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中期处于伸展体制构造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古元古代 伸展体制 SHRIMP U-PB定年 鞍山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5
2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盆地 太行山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伸展体制新证据:东乌旗角闪辉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程银行 李敏 +7 位作者 张天福 李艳锋 李影 牛文超 滕学建 彭丽娜 刘洋 胡晓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1,共10页
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板内伸展开始时间及地幔属性。基于1∶5万野外宏微观调查,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分布于东乌旗西部的角闪石辉长岩进行了年龄测定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主要由斜长石、... 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板内伸展开始时间及地幔属性。基于1∶5万野外宏微观调查,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分布于东乌旗西部的角闪石辉长岩进行了年龄测定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主要由斜长石、角闪石和单斜辉石组成,锆石U-Pb年龄为280.8±1.5Ma,属早二叠世。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石具较高SiO2(48.87%~53.70%)、TiO2(0.73%~2.27%)、Al2O3(15.05%~16.69%)的含量,中等至较高的MgO(4.84%~9.25%)、FeOT(6.91%~10.47%)和较低的CaO(5.80%~7.94%)。富Na2O(2.75%~3.90%),贫K2O(1.01%~1.90%),为铁质—富铁质碱性和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组合。稀土总量较高(∑REE为97.50×10-6~251.16×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中等[(La/Yb)N=4.23~7.12],Eu异常不明显(δEu=0.85~0.98)。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Sr、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h等,高的Zr(87×10-6~289×10-6)和Zr/Y(4.03~7.66)比值,与板内幔源岩浆作用的产物一致。综上,我们认为角闪辉长岩为板内伸展构造体制下富集型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的,标志着~280 Ma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造山过程进入到板内非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闪辉长岩 晚古生代 伸展体制 锆石U-Pb年龄 西伯利亚板块 东乌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2-566,共5页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造山带 伸展体制 成矿作用 金矿床 空间分布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伸展应力体制的岩石学标志 被引量:56
5
作者 孙涛 周新民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时期(J2-K2),发育着大规模岩墙群、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包括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和火山岩中的复合岩流/双峰式火山岩)、大范围玄武岩浆的底侵、巨型链状火山岩带、晶洞花岗岩-A型花岗岩带、变质核杂岩,以及玄武岩... 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时期(J2-K2),发育着大规模岩墙群、广泛的岩浆混合作用(包括侵入杂岩中的岩浆混合和火山岩中的复合岩流/双峰式火山岩)、大范围玄武岩浆的底侵、巨型链状火山岩带、晶洞花岗岩-A型花岗岩带、变质核杂岩,以及玄武岩的无斑隐晶-细粒结构和花岗岩的均匀块状构造.对它们的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伸展应力体制,是伸展构造的岩石学标志,发生在晚中生代整个地质时期,并认为这一伸展构造由古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作用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应力体制 伸展作用 岩石学标志 中国东南部 晚中生代 构造动力学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早侏罗世的后造山伸展:来自川西牛心沟和四姑娘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30
6
作者 赵永久 袁超 +3 位作者 周美夫 颜丹平 龙晓平 蔡克大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牛心沟岩体和四姑娘山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分别为中生代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牛心沟岩体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7%~63.6%),较高的K2O(3.44%~5.06%)和全碱含量(K2O+Na2O=6.55%~8.80%),显示橄榄粗玄岩特征。牛心沟岩体的微量元素... 牛心沟岩体和四姑娘山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分别为中生代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牛心沟岩体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7%~63.6%),较高的K2O(3.44%~5.06%)和全碱含量(K2O+Na2O=6.55%~8.80%),显示橄榄粗玄岩特征。牛心沟岩体的微量元素Ba(1280~2010μg/g)、Sr(1010~1660μg/g)含量很高,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7.4~67.3),Nb、Ta和Ti明显负异常,并缺乏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因此属于高Ba-Sr系列范围。牛心沟岩体的Cr(37.6~193μg/g)、Ni(9.13~76.8μg/g)和V(57.1~126μg/g)等过渡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并与SiO2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岩体的几个不相容元素对的比值变化较大(Zr/Sm=2.54~29.7、Nb/La=0.13~0.38、Th/Nb=0.53~0.94),表明该岩体可能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形成。四姑娘山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68.9%~73.6%之间,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K2O+Na2O=7.21%~9.38%)、高场强元素含量和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34~3.03),同时具有平坦的重稀土分布模式((Gd/Yb)N=0.79~1.43),明显的Eu负异常以及较高的Rb、Th和U含量,该岩体相对低的Ba、Sr、P和Ti含量表明它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反映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岩体的形成均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四姑娘山A型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早侏罗世以前就已处于伸展构造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Ba—Sr花岗岩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幔源岩浆 伸展构造体制 松潘甘孜造山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地壳演化和荆山群形成时代制约--胶东地区变质中-基性侵入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量:55
7
作者 董春艳 王世进 +5 位作者 刘敦一 王金光 颉颃强 王伟 宋志勇 万渝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99-1706,共8页
胶东地区的荆山群呈近东西向环绕太古宙TTG花岗质片麻岩展布,主要由成熟度高的含石墨变泥砂质岩石、钙硅酸岩和大理岩组成,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具孔兹岩系性质。变质中-基性岩侵入到荆山群。它们的侵位时代对于探讨华北克拉... 胶东地区的荆山群呈近东西向环绕太古宙TTG花岗质片麻岩展布,主要由成熟度高的含石墨变泥砂质岩石、钙硅酸岩和大理岩组成,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具孔兹岩系性质。变质中-基性岩侵入到荆山群。它们的侵位时代对于探讨华北克拉通东部元古宙构造演化以及对荆山群沉积时代的制约,都有重要意义。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遭受低级变质的闪长岩(S0835)岩浆锆石年龄为1852±9Ma(MSWD=2.1),遭受中高级变质的辉长岩(S0816)变质锆石年龄为1865±11Ma(MSWD=0.76)。结合区域资料,可得出如下结论:(1)荆山群孔兹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2.2~1.9Ga);(2)古元古代期间,胶东地区从挤压体制转入伸展体制的时间在1.87Ga之前。在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的恒山、大青山地区,存在1.97~1.92Ga辉长岩,在1.92~1.83Ga期间发生变质,与本文研究结果类似。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和东部具有类似的古元古代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闪长岩 伸展体制 古元古代 SHRIMP定年 华北克拉通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型金矿构造控矿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林 王庆飞 +5 位作者 赵世宇 李华健 赵鹤森 董超一 刘学飞 邓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92,共16页
造山型金矿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成矿理论研究对全球金矿勘查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挤压和伸展背景下深成-中成-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过程中控矿断裂形成过程、构造控制流体流动、流体就位机制以及矿化样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系... 造山型金矿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其成矿理论研究对全球金矿勘查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挤压和伸展背景下深成-中成-浅成造山型金矿成矿过程中控矿断裂形成过程、构造控制流体流动、流体就位机制以及矿化样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系统综述了岩石破裂原理、挤压和伸展体制断裂网络结构,全面梳理全球不同构造体制和成矿深度造山型金矿的构造控矿样式、矿脉几何学和蚀变矿化网络结构,取得以下认识:(1)在挤压背景下,深成金矿通常受韧-脆性逆冲剪切带控制,发育窄蚀变带、大脉状和层压状矿石以及黑云母-角闪石-磁黄铁矿等蚀变矿化组合;中成金矿受脆-韧性逆冲剪切带、褶皱转折端的滑脱空间和里德尔剪切派生裂隙控制,发育窄-中等宽度蚀变带、层压状和网脉状矿石以及绿泥石-方解石-绢云母-黄铁矿化蚀变矿化组合;浅成金矿受脆性剪切带和次级毛细裂隙控制,发育宽蚀变带、角砾状和浸染状矿石以及绢云母-碳酸盐-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等蚀变矿化组合。研究表明上述不同成矿深度金矿构造-蚀变-矿化差异由构造、流体压力、水岩反应强度和岩石抗张强度等共同控制,流体就位和矿质沉淀机制由深部的强构造流体互馈、弱水岩反应强度向浅部的弱构造流体互馈、强水岩反应强度转换。(2)在伸展背景下,深成金矿通常受韧-脆性张剪断裂带控制,发育窄蚀变带、大脉状矿石以及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磁黄铁矿等蚀变矿化组合;中成金矿受脆-韧性张剪断裂带控制,发育窄-中等宽度蚀变带、断层充填脉和网脉状矿石以及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蚀变矿化组合;浅成金矿受脆性断层角砾破碎带控制,发育宽蚀变带、角砾状和浸染状矿石以及绢云母-碳酸盐-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等蚀变矿化组合。伸展体制控矿构造多为先存断裂改造和再活化,当先存断裂优选定向时断裂发生再活化,成矿流体以充填断裂成矿为主,当先存断裂差异定向时流体压力驱动水力破裂形成新的断裂并改造先存构造。造山型金矿构造控矿研究已由传统的二维空间定性精细刻画逐渐向三维空间定量可视化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 挤压体制 伸展体制 矿化样式 构造控矿 流体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东沟钼矿花岗斑岩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43
9
作者 戴宝章 蒋少涌 王孝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89-2901,共13页
本研究对东沟超大型钼矿床的成矿母岩-东沟花岗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分析工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东沟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114~117Ma,与已有的成矿年龄(116±2Ma,Re-Os法)一致,证实... 本研究对东沟超大型钼矿床的成矿母岩-东沟花岗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分析工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东沟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114~117Ma,与已有的成矿年龄(116±2Ma,Re-Os法)一致,证实了东沟钼矿为一斑岩型矿床。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东沟花岗斑岩岩体与区域上太山庙大型花岗岩基为同源演化关系,它们均为弱过铝质,具有富Si、富K、富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贫Fe、Mg、Ca,贫Sr、Ba,Ga/Al比值较高等地球化学特征,属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体制,东沟岩体是母岩浆经历了强烈结晶分异高度演化的产物;东沟岩体Nd同位素组成为0.51166~0.51182,ε_(Nd)(t))值在-17.3~-14.3之间,锆石的ε_(Hf)(t)值变化较大,由-3.4至-18.7,另有一颗年龄为1715Ma的捕获锆石的ε_(Hf)(t)值为-2.4,Nd、Hf模式年龄分别为1.5~1.8Ga与1.3~1.7Ga。我们认为东沟岩体的岩浆源区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但也有少量幔源组分参入,并且幔源物质的加入及很高的岩浆演化程度可能对东沟钼矿的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 铝质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SR-ND-HF同位素 伸展体制 幔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上地壳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涛 王宗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5-224,共10页
利用天然地震数据分析研究得到的中地壳滑脱层的深度、活动方式、强度等结果,与重磁异常基底解译成果相结合,提出华北地区在中地壳位置发育有区域滑脱面,其特定壳层及深度位置决定了其在华北深浅构造关系转换中,起着"屏蔽"或... 利用天然地震数据分析研究得到的中地壳滑脱层的深度、活动方式、强度等结果,与重磁异常基底解译成果相结合,提出华北地区在中地壳位置发育有区域滑脱面,其特定壳层及深度位置决定了其在华北深浅构造关系转换中,起着"屏蔽"或联系的重要作用,而在华北伸展变形中是地块运动变形的底边界面。上地壳各个部分在沿其滑动时,因速度差、侧向约束条件等的不同,而派生出断叉线、横向调整断裂及相应的凸起、凹陷断块等次级单元。它们构成了华北上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并直接控制着盆山空间分布、构造地貌单元发育。研究提出了华北上地壳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上地壳基底构造分为9个一级单元(Ⅰ~Ⅸ)和23个二级单元。其中一级构造单元为:Ⅰ阴山北部东西向区域凹陷断块;Ⅱ阴山—燕山区域凸起断块;Ⅲ太行山区域凸起断块;Ⅳ大别山区域凸起断块;Ⅴ渤海湾盆地断坳、断隆区;Ⅵ南华北盆地断坳、断隆区;Ⅶ鲁西区域断隆区;Ⅷ下扬子区域断坳、断隆区;Ⅸ鄂尔多斯区域断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壳 伸展体制 滑脱层 构造单元 华北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被引量:9
11
作者 崔学军 曾佐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庐山 变质核杂岩 伸展体制 成因 赣江断裂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被引量:2
12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 ,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 (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 ,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 ,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 ,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 (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 ,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 ,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 ,在构造上 ,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 ,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岩透镜体核部。无疑 ,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 ,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 ,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地区 超高压变质带 斜卧褶皱 伸展体制 榴辉岩透镜体 韧性薄化作用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中地壳滑脱面及其活动分区的天然地震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涛 周世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03-1011,共9页
华北的上部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部地壳以韧性伸展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状态却有着相同伸展方向、相同伸展量,使得上下地壳之间因差异运动而形成一个区域性界面——华北中地壳顶部滑脱面。以这个滑脱面为底边界发育起来的上地壳... 华北的上部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部地壳以韧性伸展为主,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状态却有着相同伸展方向、相同伸展量,使得上下地壳之间因差异运动而形成一个区域性界面——华北中地壳顶部滑脱面。以这个滑脱面为底边界发育起来的上地壳的结构构造,是控制华北盆山格局、基底构造发育形成的直接原因。华北构造是地壳脆性域“薄皮”伸展变形。滑脱面在华北基本上是连续分布的,呈断坡一断坪状,南北分带、东西分片,深度为12~22km,一般为15.18km,可识别出11个层状拆离区;上地壳以断块方式变形,断块的位置、形态及活动方式受滑脱面的断坡一断坪产状、与滑脱方向垂直的断叉线和与滑脱方向平行的调整断裂的组合控制,可识别出3个主裂陷轴、2条主断叉线和3条主调整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伸展体制 滑脱层 韧性变形 脆性变形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白垩纪远安盆地变形带的形成条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超 单业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1-1009,共9页
鄂西远安盆地露头尺度的变形构造以中-高角度的正断层和变形带为主,这些构造与盆地内整体上稀疏发育的正断层不同的是,变形带呈面状分布,密集出现在该盆地中、南部上白垩统红花套组块状砂岩中。根据沉积构造特征,该盆地红花套组可分为... 鄂西远安盆地露头尺度的变形构造以中-高角度的正断层和变形带为主,这些构造与盆地内整体上稀疏发育的正断层不同的是,变形带呈面状分布,密集出现在该盆地中、南部上白垩统红花套组块状砂岩中。根据沉积构造特征,该盆地红花套组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即风成沙丘相和河湖相。通过野外岩相填图,发现变形带集中出现在风成沙丘相的块状砂岩中。显微X-CT表明,风成砂岩的孔隙度平均为16%左右,最高可达23%,这非常有利于变形带的发育,是造成变形带主要分布在红花套组的直接原因。晚白垩世区域伸展体制提供了大多数变形带形成所需要的应变量,由此形成的变形带与同时形成的正断层在成因上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带 断层 风成沙丘相 孔隙度 伸展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日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顺层剪切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斌 潘亮 +2 位作者 韩奎 乔新星 王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65-74,共10页
拉萨-日多盆地中存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两期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法,对盆地中新厘定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普遍存在的以横向构造置换为主的顺层剪切构造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划分出顺层剪切作用下形成的顺层韧性剪切带、顺... 拉萨-日多盆地中存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两期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法,对盆地中新厘定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普遍存在的以横向构造置换为主的顺层剪切构造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划分出顺层剪切作用下形成的顺层韧性剪切带、顺层掩卧褶皱、顺层面理与拉伸线理、粘滞性石香肠及同构造淡色脉等不同构造样式。结合石英显微构造变形及EBSD组构分析,认为顺层剪切构造中石英以中低温组构(400~550℃)的底面<a>和菱面<a>滑移系为主,早期经历了中高温组构(550℃~650℃)的柱面<a>滑移变形,并叠加了后期低温组构的(﹤400℃)底面<a>滑移变形,总体反映了中等及中低温条件下的剪切变形作用。初步建立了拉萨-日多盆地中的顺层剪切构造变形机制的一种可能模式,即伸展体制下大规模的水平分层剪切作用,认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拉萨-日多盆地为伸展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日多盆地 顺层剪切构造 伸展体制 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西北蒙山地区三叠纪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对硅灰石矿的控矿意义
16
作者 赵东安 王国灿 +4 位作者 王先广 胡正华 刘少华 申添毅 朱能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053-4071,共19页
蒙山位于萍乐坳陷带西段的中部,三叠纪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岩浆过程,发育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床.为了揭示该地区硅灰石矿的构造控矿机理,本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变形与室内显微构造特征的构造解析结合方解石EBSD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期... 蒙山位于萍乐坳陷带西段的中部,三叠纪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岩浆过程,发育石竹山超大型硅灰石矿床.为了揭示该地区硅灰石矿的构造控矿机理,本研究基于野外宏观构造变形与室内显微构造特征的构造解析结合方解石EBSD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期次岩石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蒙山地区三叠纪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事件,指示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第一期(D1)为向SE低角度韧性逆冲推覆,伴随强烈的糜棱岩化;第二期(D2)为与蒙山花岗岩侵入相关的向SSW的伸展滑脱变形,变形灰岩发生大理岩化并伴有硅灰石矿化.微观构造分析表明,两期构造变形的方解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优选方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结果显示:D1变形方解石晶的C轴极密发育在Z轴附近,呈单斜对称指示向SE的逆冲型剪切;D2变形方解石发育多个随机分布的C轴极密,其经历同构造变质重结晶,重置了D1的微观构造变形.晚三叠世蒙山岩体侵入D1变形带,指示D1变形时限早于蒙山岩体的侵位时间;D2韧性滑脱变形和硅灰石矿化均受蒙山岩体侵位的伸展构造‒热体制控制,伸展滑脱导致层带状富矿化.D1变形与赣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NW-SE向强烈挤压作用有关,受控于中三叠世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D2变形则是在先期挤压变形基础上,于晚三叠世发生岩石圈伸展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西北蒙山地区 三叠纪 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 控矿构造 硅灰石矿化 地球动力学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辽东半岛晚侏罗-早白垩世挤压-伸展构造转折及金成矿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颜丹平 孔若颜 +2 位作者 董小宇 邱亮 刘会龙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36-1557,共22页
由于缺少沉积、岩浆和变质作用记录,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的转折过程是研究的盲点和难点.东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辽东半岛,在经历早中侏罗世褶皱-逆冲挤压构造作用后,至早白垩世转变为区域性的伸展构造.其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至少有约13... 由于缺少沉积、岩浆和变质作用记录,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的转折过程是研究的盲点和难点.东部华北克拉通东缘的辽东半岛,在经历早中侏罗世褶皱-逆冲挤压构造作用后,至早白垩世转变为区域性的伸展构造.其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至少有约13Myr构造活动性较弱,理解程度较低,是区域构造演化与构造动力学分析的盲点.本文选取辽东半岛北部通远堡-爱阳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调查与解析,识别出一系列小规模SN向逆冲-左行走滑为主、NW向右行逆冲-走滑为辅的断层和相关褶皱.根据断层及其擦痕线理与构造运动学关系分析,恢复的构造应力场以走滑机制为主,最大主压应力场为NW-SE向.区域上这些近SN向逆冲-走滑断层组合表现为右列排列,控制了断层桥区的局部挤压抬升和剥蚀,切割分解并在相邻岩桥之间保存了早中侏罗世大型火山-沉积的残留盆地,在随后的演化中,在通远堡、方家隈子等上覆形成早白垩世小型火山-沉积盆地.通过对盆地性质和形成时间的分析,结合区域岩浆作用年代综合分析,辽东半岛的构造转折开始于156~153Ma,结束于约140~139Ma.我们提出上述逆冲-走滑断层组合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带持续左行走滑和沿渤海湾地区向北扩展过程中形成的R-R′破裂组合,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向NW转向NNW的过程中,构造应力场逐渐减弱导致,从而提出了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折的构造模式,并认为这个过程可能为金元素活化和含金流体开始迁移提供有利条件,从而开启了新一次金成矿富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折 辽东半岛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R-R′破裂 郯庐断裂带 金成矿富集
原文传递
湖南沩山花岗岩中锆石LA-ICPMSU-Pb定年:成岩启示和意义 被引量:93
18
作者 丁兴 陈培荣 +2 位作者 陈卫锋 黄宏业 周新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6-616,共11页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沩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沩山花岗岩体是一个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其中印支期花岗岩(2...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沩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内部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技术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沩山花岗岩体是一个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的复式岩体,其中印支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211.0±1.6和215.7±1.9Ma;燕山期花岗岩(2个样品)形成时间为187.4±3.5和184.5±5.1Ma.华南(尤其湖南)印支晚期花岗岩,是秦岭-大别和松马两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叠置加厚后,到了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而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物质无直接关系,是伸展体制下板内中下地壳减压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定年 湖南 同位素年龄测定 成岩 阴极发光技术 锆石U-Pb 燕山早期 形成时间 太平洋板块 结构分析 定年技术 复式岩体 岩浆侵入 花岗岩体 应力松弛 中下地壳 伸展体制 印支期 燕山期 缝合带 晚期 样品 产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