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及邻近海峡垂向位移负荷潮和自吸-负荷潮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晓庆 魏泽勋 +1 位作者 滕飞 方国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24,共8页
本文采用Green函数方法,基于高分辨率南海海潮模型、DTU10全球海洋潮汐模型以及Gutenberg-Bullen A地球模型计算了南海及邻近海峡的负荷潮。结果表明,M_(2)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海峡,其值超过18 mm;另一个极大值区出现在... 本文采用Green函数方法,基于高分辨率南海海潮模型、DTU10全球海洋潮汐模型以及Gutenberg-Bullen A地球模型计算了南海及邻近海峡的负荷潮。结果表明,M_(2)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海峡,其值超过18 mm;另一个极大值区出现在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其值超过14 mm。K_(1)和O_(1)垂向位移负荷潮振幅在南海南部最大,分别超过18 mm和14 mm;另一个极大值区出现在北部湾,振幅超过8 mm。在研究海区内,全日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不出现无潮点。自吸−负荷潮分布特征与垂向位移负荷潮相近,其振幅大约是垂向位移负荷潮的1.2~1.7倍,其位相与垂向位移负荷潮基本上相反。M_(2)自吸−负荷潮最大振幅值也出现台湾海峡和加里曼丹岛西北外海,其值分别超过24 mm和1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及邻近海峡 垂向位移负荷 自吸-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评估
2
作者 徐晓庆 魏泽勋 +3 位作者 滕飞 孙俊川 高秀敏 方国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3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21个GPS站的调和常数资料,对5个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FES2014、EOT11a、GOT4.10c、GOT4.8和NAO.99b)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 本研究利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21个GPS站的调和常数资料,对5个全球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FES2014、EOT11a、GOT4.10c、GOT4.8和NAO.99b)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对于M_(2)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S_(2)分潮,NAO.99b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_(1)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O_(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N_(2)分潮,EOT11a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K_(2)分潮,NAO.99b和FES2014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P_(1)分潮,EOT11a和GOT4.8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对于Q_(1)分潮,FES2014和EOT11a模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本文还简单分析了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8个主要分潮的垂向位移负荷潮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确度评估 垂向位移负荷潮模式 渤海、黄海、东海及周边区域 GPS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度学习和GNSS研究水负荷位移时空变化
3
作者 汤伟尧 《地理空间信息》 2025年第3期5-8,共4页
基于长江中上游地区14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和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Mascon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的水负荷位移估计方法。研究表明,在数据预处理时改正大气和非潮汐海洋负载,可明... 基于长江中上游地区14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和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Mascon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的水负荷位移估计方法。研究表明,在数据预处理时改正大气和非潮汐海洋负载,可明显减弱GNSS测站的非线性运动。与格林函数法相比,该方法的估计结果与GNSS真实观测值的差值标准差平均降低了20.2%。夏、秋季水负荷位移多为负值,而冬、春季则多为正值,且呈现出显著的周年和半周年周期性以及近1/3年周期变化。湖北省西南部水负荷位移振幅较大,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振幅较小;中部地区水负荷位移普遍偏大,东部地区振幅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负荷位移的监测和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位移 GNSS GRACE 卷积LSTM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潮模型对GNSS站负荷位移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大江 郭春喜 +2 位作者 程传录 陈敏 史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4-658,共5页
基于古登堡平均地球模型和积分格林函数方法,利用中国近海海潮模型Chinasea 2010、Naoregional1999和全球海潮模型EOT11a,计算中国沿海GNSS连续运行站上的海潮位移负荷影响,并对其均方根RMS及和方根RSS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种近海... 基于古登堡平均地球模型和积分格林函数方法,利用中国近海海潮模型Chinasea 2010、Naoregional1999和全球海潮模型EOT11a,计算中国沿海GNSS连续运行站上的海潮位移负荷影响,并对其均方根RMS及和方根RSS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种近海模型分潮波位移负荷差异水平分量大部分为亚mm级,垂直分量普遍为mm级,最大达5.8mm;Chinasea 2010模型比Naoregional 1999模型在中国海域覆盖面积大,2种模型在黄海和东海海域差异较大,在渤海和南海海域差异较小;模型差异与测站位置及潮波频率均有关系,应比较观测资料的负荷改正效果,择优采用适宜本区域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海潮模型 积分格林函数 GNSS连续运行站 位移负荷 位移负荷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估计海潮负荷位移
5
作者 龚非非 《北京测绘》 2024年第9期1381-1386,共6页
本研究应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基于香港地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5个测站的垂直坐标时间序列,估计海潮负载位移,并与海潮模型预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中采用奇异谱分析(SSA)对时间序列进行降噪处理,分析噪声对海潮负载位移估... 本研究应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基于香港地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5个测站的垂直坐标时间序列,估计海潮负载位移,并与海潮模型预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中采用奇异谱分析(SSA)对时间序列进行降噪处理,分析噪声对海潮负载位移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SSA降噪显著提升了坐标时间序列的精度,其中白噪声和有色噪声分别下降了60.4%和21.68%。SSA降噪后,海潮负载位移反演值与模型预测值间的差异减少,显示噪声改正对提升反演精度有积极作用。利用GNSS PPP估计的M_(2)、K_(1)、K_(2)、O_(1)这四种主要潮汐分量引起的地表负载位移,与海潮模型的预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但SSA降噪后的均方根误差不符值有所下降。本研究证实了利用GNSS PPP技术估计海潮负载位移的可行性,并强调了降低噪声在提高估计精度方面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位移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 噪声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海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PPP技术确定海潮负荷位移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小红 马兰 李盼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1-638,712,共9页
利用动态PPP对香港12个GPS测站2007—2012年的数据反演了海潮负荷位移,通过与7个全球海潮模型、1个区域模型和静态PPP反演的结果比较发现,相对于另外几个模型,动态PPP反演结果与TPXO.7.2、EOT11a、HAMTIDE和NAO99Jb模型的结果符合得更... 利用动态PPP对香港12个GPS测站2007—2012年的数据反演了海潮负荷位移,通过与7个全球海潮模型、1个区域模型和静态PPP反演的结果比较发现,相对于另外几个模型,动态PPP反演结果与TPXO.7.2、EOT11a、HAMTIDE和NAO99Jb模型的结果符合得更好。与静态PPP的结果比较发现其RMS与各模型的RMS大体上一致,只是在S2、K2和K1的E方向和M2、S2的N方向稍有增加。此外,除K2和K1潮波外,动态PPP与模型的RMS值在水平方向上均小于1 mm,在垂直方向上均小于2.5 mm,能达到和静态PPP相当的精度。本文反演的结果与NAO99Jb模型值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当去除系统偏差后,所有潮波的RMS值都有明显的减小,尤其在K1的垂直方向RMS从16.4 mm减少到1.3 mm。此外,通过将香港2012年验潮站数据反演的潮波参数与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结果同样与TPXO.7.2、EOT11a、HAMTIDE和NAO99Jb这4个模型更为符合,这进一步验证了动态PPP反演海潮的有效性,同时说明这4个模型比较适合香港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PPP 海潮负荷位移 海潮模型 验潮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参数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凯 马兰 +1 位作者 季伟 郭博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489,共5页
选取高纬地区的3个CORS站以及中纬地区的SHAO测站,利用PPP浮点解计算测站未经海潮负荷位移改正的坐标时间序列,采用傅里叶变换方法提取分潮的周期信息,进而反演其中8个主要分潮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将其与5个全球海潮模型DTU10、EOT11a、... 选取高纬地区的3个CORS站以及中纬地区的SHAO测站,利用PPP浮点解计算测站未经海潮负荷位移改正的坐标时间序列,采用傅里叶变换方法提取分潮的周期信息,进而反演其中8个主要分潮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将其与5个全球海潮模型DTU10、EOT11a、GOT4.8、TPXO.7.2、FES2004计算得到的海洋负荷位移参数比较。结果表明,PPP反演得到的8个主要分潮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与海潮模型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均方根差异为mm级,说明利用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参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 全球海潮模型 海潮负荷位移参数 反演 快速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精密测量海潮负荷位移的动态法关键问题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俊杰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09-1509,共1页
海潮负荷位移是由海水质量重新分布引起的固体地球周期性位移。精确的海潮负荷位移不仅有助于提高GNSS导航定位精度,而且可为研究固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介质属性提供有力约束。相比于重力测量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高精度的海潮负荷效应... 海潮负荷位移是由海水质量重新分布引起的固体地球周期性位移。精确的海潮负荷位移不仅有助于提高GNSS导航定位精度,而且可为研究固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介质属性提供有力约束。相比于重力测量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高精度的海潮负荷效应观测手段,GNSS测量海潮负荷位移具有全球覆盖、测站众多、成本低廉和全天候工作等优势,但方法本身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针对动态法精密测量海潮负荷位移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海潮负荷位移 固体地球 重力测量 观测手段 海潮负荷效应 精密测量 导航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平均效应的GPS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化疑 冯义楷 +2 位作者 许军 周东旭 杨龙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6,47,共6页
利用GPS估算海潮负荷位移时,当GPS采样间隔较大时(大于2 h),容易导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估算误差比较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原有的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基础上设计新算法,将时间间隔平均位移按非线性变化过程重构,求取时间间隔平均位移... 利用GPS估算海潮负荷位移时,当GPS采样间隔较大时(大于2 h),容易导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估算误差比较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原有的海潮负荷位移估算方法基础上设计新算法,将时间间隔平均位移按非线性变化过程重构,求取时间间隔平均位移,减弱因时间间隔平均而产生的误差。经分析实算数据发现,当数据时间间隔较短(≤2 h)时,调和-设计算法对传统算法的影响较小;当采样间隔≥4 h时,设计算法对振幅较大的分潮(M2、O1)垂直方向上改进效果明显。实例结果表明新算法在采样间隔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明显改善估算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位移 海潮模型 调和分析 调和-设计法 平均效应 时间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海潮负荷位移建模精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中冠 袁林果 +2 位作者 陈昌福 成帅 张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7-391,共5页
为评价新西兰海潮负荷位移建模精度,利用新西兰189个GPS站11 a的实测数据,基于静态精密单点定位测定8个半日潮波及周日潮波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并将其与7种全球海潮模型及4种地球模型计算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TPXO... 为评价新西兰海潮负荷位移建模精度,利用新西兰189个GPS站11 a的实测数据,基于静态精密单点定位测定8个半日潮波及周日潮波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并将其与7种全球海潮模型及4种地球模型计算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TPXO7.2模型负荷位移改正值与GPS解算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最符合,M_(2)、N_(2)、O_(1)和Q_(1)潮波均方根误差在水平方向小于0.5 mm,垂直方向小于0.7 mm;2)不同地球模型对确定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M_(2)和N_(2)潮波;3)GPS估值和海潮模型值之间的残差矢量呈现出大小及方向上的区域一致性,部分站点异常的残差值可能反映出当前SNREI地球模型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海潮负荷位移 全球海潮模型 地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GPS和验潮站数据评估东中国海域TPXO系列海潮模型精度
11
作者 王俊杰 何彰华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4,135,共6页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 为客观评估TPXO系列海潮模型在东中国海域的精度,采用最新的海潮模型FES2014b和EOT20作为参照,均匀选取东中国海域沿岸22个GPS站和65个验潮站,以M_(2)分潮负荷位移垂向分量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8个主要分潮潮高的和方根误差(RSS)作为评价指标,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东中国海域,EOT20整体精度最高,RMSE和RSS分别为0.41 mm和11.1 cm,FES2014b精度略低,RMSE和RSS分别为0.43 mm和11.4 cm;在中国东海岸及朝鲜半岛西海岸,TPXO系列海潮模型与FES2014b存在较大差异,与验潮站结果的RSS是FES2014b和EOT20的2~6倍;而在琉球群岛沿岸,TPXO9_Atlas和TPXO8_Atlas与M_(2)分潮负荷位移观测值的符合度优于其他模型,适宜用于该局部地区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XO海潮模型 海潮负荷位移 验潮站 东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潮负荷对沿海地区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鹏 李振洪 +4 位作者 冯万鹏 刘睿 黄继锋 丁咚 王厚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45-2857,共13页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域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为全球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和俯冲带剧烈构造运动等背景下的大范围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海洋潮汐导致固体地球长周期形变...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域之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为全球人类活动、气候变暖和俯冲带剧烈构造运动等背景下的大范围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观测资料.海洋潮汐导致固体地球长周期形变,波长尺度为102~103km的海潮负荷引入mm级至cm级的形变梯度,此类非构造信号对海岸带InSAR精密形变分析(如:大范围、微小、缓慢且非稳态构造过程等)造成显著影响.本文以宽幅模式SAR数据为例,基于多种海潮模型研究了全球典型海岸带地区(福建、智利和阿拉斯加湾)海潮负荷效应对宽幅InSAR形变监测的影响,给出了宽幅InSAR海潮负荷三维分量估计与差分相位提取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不同海潮模型估计海潮负荷位移的差异.海潮负荷影响不仅与研究范围大小有关,其形变梯度变化与研究区域地形特征存在强相关,对于长波长形变分析而言,传统平面或者曲面拟合方法难以有效分离海潮负荷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形变监测 海潮负荷位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宽幅模式 海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壳变形及活动断裂带应力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瑞东 张鲁鹏 +1 位作者 史明兴 黄丁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7-753,共7页
利用四川地区GNSS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季节性负荷位移场及季节性负荷应力应变场,并结合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壳变形及活动断裂带附近应力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地表发生的季节性位移与降水之间存在很强的时空相... 利用四川地区GNSS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季节性负荷位移场及季节性负荷应力应变场,并结合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季节性水文负荷对地壳变形及活动断裂带附近应力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地表发生的季节性位移与降水之间存在很强的时空相关性;水文负荷周期性变化产生的负荷应力扰动对活动断裂带的应力积累模式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活动断裂带的运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时间序列 水文负荷 负荷位移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的动态PPP技术建立中国香港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红 郭春喜 +4 位作者 程传录 王文利 刘智 董波 王建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5-363,共9页
利用GPS技术反演海潮负荷信息,相比传统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对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利用动态精密单点定... 利用GPS技术反演海潮负荷信息,相比传统重力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有着全球覆盖、测站数多、全天候、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海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也对海潮负荷效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利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同时构建了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利用香港连续运行参考站8 a的GPS观测数据,精密测定了11个测站的三维海潮负荷位移参数,与高精度海潮模型提供的海潮负荷位移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除K_2、K_1潮波外,其他潮波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 mm。与已有的动态PPP及静态PPP结果对比发现,采用改进的重叠时段动态PPP算法可有效改善K_1潮波的反演精度;该方法反演的海潮负荷位移精度可达到静态PPP反演海潮负荷位移的精度,且对于K_1潮波,在东西方向,动态PPP算法的反演精度较静态PPP略有改善。利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可有效建立中国香港地区GPS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可有效弥补沿海地区因验潮站稀少而导致的海潮模型适应性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海潮负荷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 区域海潮负荷位移模型
原文传递
盂肱韧带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献忠 黄富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研究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对维持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的作用。方法取自愿捐赠新鲜男性成人肩关节上肢标本15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A、B、C、D及E组(n=3),根据选择性切断试验不同,再分为A1~A4、B1... 目的研究盂肱韧带(glenohumeral ligament,GHL)对维持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的作用。方法取自愿捐赠新鲜男性成人肩关节上肢标本15只,制成肩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A、B、C、D及E组(n=3),根据选择性切断试验不同,再分为A1~A4、B1~B3、C1~C2、D1~D2、E1~E2各亚组。A1~A4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上韧带(superior GHL,SGHL)损伤组、SGHL/盂肱中韧带(middle GHL,MGHL)损伤组及SGHL/MGHL/盂肱下韧带(inferior GHL,IGHL)损伤组;B1~B3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MGHL损伤组、MGHL/IGHL损伤组;C1~C2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下韧带前束(IGHL-anterior band,IGHL-AB)损伤组;D1~D2组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盂肱下韧带后束(IGHL-posterior band,IGHL-PB)损伤组;E1~E2分别为肩关节骨-韧带标本完整组、IGHL损伤组。在50N后前方负荷作用下,分别在肩关节外展0、45、90°时,测量各组标本负荷-位移曲线,评价盂肱韧带对维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作用。结果A1组完整肩关节外展0、45、90°平均位移很小,为15.00±4.99mm;A2组为16.85±4.26mm;A3组为19.59±2.83mm,外展90°位移A3组与A1、A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4组肩关节稳定性最差,平均位移22.34±5.70mm。B2组肩关节稳定性无明显下降;B3组肩关节稳定性在外展45、90°时很差。C2组在外展45°和90°时稳定性很差,平均位移分别为23.19±4.58mm和15.32±1.30mm,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影响不大,平均位移17.30±4.93mm。E2组与C2组相似,平均位移20.26±4.75mm。结论GHL是重要的肩关节前方静力性稳定结构,SGHL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MGHL和IGHL共同维持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以IGHL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盂肱关节 前方稳定性 盂肱韧带 负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te load transfer behavior of base-grouted bored piles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乾青 张忠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2037-2046,共10页
A field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three destructive piles in soft soils subjected to axial load was presented.All the three pil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were base-grouted and installed with strain gauges along the pi... A field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three destructive piles in soft soils subjected to axial load was presented.All the three pil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were base-grouted and installed with strain gauges along the piles.The complete load transfer behavior of the base-grouted pile was analyzed using measured results.Moreover,the thresholds of the relative pile-soil displacement for fully mobilizing skin frictions in different soils were investigated,and pile tip displacements needed to fully mobilize tip resistanc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the full-scale loading tests show that the skin frictions are close to the ultimate values when the pile-soil relative displacements are 1%-3% of pile diameter,and the pile tip displacements needed to fully mobilize the tip resistances are about 1.3%-2.0% of pile diameter.The load transmission curve of the soils around the pile tip corresponds to a softening model when the pile is loaded to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tructive full-scale test post-grouting technique load-displacement response axial force tip resistance skin fr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潮模型对闽海潮负荷位移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俊杰 郭锴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19,共7页
针对新型海潮模型对区域海潮负荷位移估计的影响分析不足的问题,该文依托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A级GNSS网,基于八大系列全球海潮模型的最新版本和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分析了不同海潮模型对福建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并利用验潮站数... 针对新型海潮模型对区域海潮负荷位移估计的影响分析不足的问题,该文依托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A级GNSS网,基于八大系列全球海潮模型的最新版本和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分析了不同海潮模型对福建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并利用验潮站数据评定了海潮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海潮模型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台湾海峡两岸,而在湄洲湾以北至浙江沿海一带,M2分潮的STD甚至超过30 cm;海潮模型差异主要影响海潮负荷位移的垂向分量,平均影响程度基本是水平分量的3倍;福建地区M2、S2、N2、K1和O1等分潮负荷位移的最大差异可达亚毫米至毫米级,且各分潮负荷位移的STD随着离海距离增大按负指数函数规律减小,海潮模型差异仅对近海50 km内的地区影响较大;FES2014b在闽台附近海域精度最高,是福建地区海潮负荷位移估计首选的海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负荷位移 海潮模型 福建 验潮站
原文传递
悬索管道桥双主缆式索夹抗滑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晓晖 张弢甲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年第6期25-28,共4页
为解决超大荷载情况下双主缆体系悬索管道桥索夹的抗滑移问题,通过拉力试验机模拟吊索在主缆上的下滑力,根据索夹负荷-位移曲线以及索夹摩阻因数相互验证索夹抗滑移性能。结果表明:负荷-位移曲线可以显示索夹的位移情况,初步判定索夹是... 为解决超大荷载情况下双主缆体系悬索管道桥索夹的抗滑移问题,通过拉力试验机模拟吊索在主缆上的下滑力,根据索夹负荷-位移曲线以及索夹摩阻因数相互验证索夹抗滑移性能。结果表明:负荷-位移曲线可以显示索夹的位移情况,初步判定索夹是否产生滑移,但仍需通过分析锚固螺栓轴力来计算索夹摩阻因数,进一步将数据结果与规范要求进行对比;螺栓轴力监测数据中最大轴力(22.6 kN)约为最小轴力(14.3 kN)的1.58倍,主要原因在于双缆索夹体积较大,螺栓紧固力的均匀性相对较弱,而索夹内摩阻力主要受螺栓紧固力的影响。由于管道安装、试压等工况对主缆影响较大,建议双主缆式索夹在安装完成后,对索夹锚固螺栓进行复拧,以进一步确保索夹内应力的均匀性,提高索夹的抗滑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缆体系 索夹 负荷-位移 摩阻因数 抗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Ground Vertical Displacements,Til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ound an Irregular Load
19
作者 Yah Wei Liang Libo +1 位作者 Niu Anfu Chen Guoq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240-252,共13页
Based on the load model of a uniform isotropic semi-infinite elastic medium,we deduced a calcul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ilt and proposed a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nd tilts caused by... Based on the load model of a uniform isotropic semi-infinite elastic medium,we deduced a calcul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tilt and proposed a method of calculation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nd tilts caused by irregular load on the ground or underground at a certain point with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W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plified model and the irregular model. Finally,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s near the irregular loa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tilt are presented.The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point simplified model,the irregular load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for describing the near fiel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wodimensional irregular load model can help wit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odal vector superposition after load scatter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irregular load model can redistribute load through different weights given to the scattered points after the load scattering,and then obtain displacement with the vector cal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of vector superposition calculation from the scattered irregular load both in two-dimensions and three-dimensions are all convergent obviously as grids become denser,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correct and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 model Tilt observation Vertical observation Analyt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single inclined pile
20
作者 王丽 郑刚 欧若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656-3664,共9页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the single inclined pile in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the methods of full-scale field tests and finite eleme...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the single inclined pile in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the methods of full-scale field tests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Parametric analyses including the degree of inclination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soil and pile are carried out herein. When the displacement of soil on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of a pile is identical, deformation of a vertical pile and an inclined pile is highly close in both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When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ccurs, settlement of an inclined pil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 vertical pile under the same axial load,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an inclined pil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a vertical pile.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when the inclined pile is not affected by soil displacement. For inclined piles, P-Δ effect of axial load would lead to a large increase in bending moment, however, for the vertical pile, P-Δ effect of axial load can be neglected. Although the direction of inclination of piles is reverse, deformation of piles caused by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totally the same. For the inclined piles discussed herein, bending moment(-8 m to-17 m under the ground) relies heavily on uniform soil movement and does not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axial load. When the thickness of soil is less than the pile length, the greater the thickness of soil, the larger the bending moment at lower part of the inclined pile. When the thickness of soil is larger than the pile length, bending moment at lower part of the inclined pile is ze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 effect inclined pile surcharge load uniform soil movement axial lo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