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取向硅钢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及热轧组织 被引量:8
1
作者 朱诚意 陈先红 +2 位作者 李光强 付勇 姜玉龙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研究了不同工艺生产的低温取向硅钢热轧板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及其组织。结果表明,热轧板中的析出物除了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球形或椭球形的Mn S、Cu2S外,还观察到与其形貌相似的Si O2、Al N和Si3N4及其复合在一起的复杂化合物。试样中... 研究了不同工艺生产的低温取向硅钢热轧板中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及其组织。结果表明,热轧板中的析出物除了弥散分布的纳米级球形或椭球形的Mn S、Cu2S外,还观察到与其形貌相似的Si O2、Al N和Si3N4及其复合在一起的复杂化合物。试样中微米级析出物主要为Si O2、Mn S、Cu2S和Al N的复合物,纳米级析出物主要为Al N、Si3N4、Mn S、Cu2S的复合物。热轧板中0.01--0.2μm的析出物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与常规热轧板相比,CSP试样中夹杂物面积密度较小,在大于1μm范围内其平均尺寸较大,会使得后期退火过程中二次再结晶不完整,影响产品磁性能。热轧板在垂直于轧向横截面上组织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别,其中CSP试样组织相对比较均匀,不利于后续处理工艺中发展完善的二次再结晶织构从而获得良好的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连铸连轧 低温取向硅钢 第二相粒子 热轧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压下率对Fe-3% Si低温取向硅钢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冰 冯运莉 刘琳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对低温Fe-3%Si取向硅钢在二次冷轧工艺中不同冷轧压下率下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第一次冷轧总压下率为42%和52%时,冷轧板显微组织形变度小,冷轧板中的储存能小,再结晶驱动力小,使中间退火后得到的再结晶晶粒粗大,粗大的晶... 对低温Fe-3%Si取向硅钢在二次冷轧工艺中不同冷轧压下率下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第一次冷轧总压下率为42%和52%时,冷轧板显微组织形变度小,冷轧板中的储存能小,再结晶驱动力小,使中间退火后得到的再结晶晶粒粗大,粗大的晶粒遗传给第二次冷轧工艺,不利于高温退火过程中二次再结晶晶粒长大而获得粗大的成品晶粒;当第一次冷轧总压下率为61%和71%时,冷轧板显微组织形变严重,晶粒内畸变能高,冷轧板中的储存能大,再结晶的驱动力大,使中间退火后得到的再结晶晶粒变细,有利于高温退火中二次再结晶晶粒吞并初次晶粒而长大,获得粗大的成品晶粒;当第一次冷轧总压下率为81%时,冷轧板显微组织形变度过大,使中间退火后再结晶晶粒出现二次再结晶现象,晶粒异常长大,显微组织不均匀,不能获得满意的成品晶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二次冷轧法 冷轧压下率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铜低温取向硅钢轧制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继舜 任慧平 +2 位作者 金自力 吴忠旺 任东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3,共5页
采用Zeiss光学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含铜低温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热轧、一次冷轧、脱碳退火和二次冷轧阶段的显微组织与织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轧试样的组织与织构在厚度方向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试样的表层和过渡层发... 采用Zeiss光学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含铜低温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热轧、一次冷轧、脱碳退火和二次冷轧阶段的显微组织与织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轧试样的组织与织构在厚度方向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试样的表层和过渡层发生再结晶,过渡层存在较强的Goss织构,中心层存在以{001}<110>为主的强α织构。一次冷轧后试样组织被轧制成沿轧向分布的纤维状组织,织构以强α和弱γ织构为主。脱碳退火后试样发生再结晶,晶粒平均尺寸为15. 69μm,总体织构强度有所减弱,但Goss织构强度升高。二次冷轧后组织由等轴晶粒变为纺锤状组织,织构以弱α和强γ织构为主,其中{111}<112>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低温取向硅钢 轧制 组织 织构
原文传递
低温取向硅钢渗氮工艺对表面氧化层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肖水方 戴方钦 +1 位作者 郭悦 曾曦灿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37-142,共6页
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渗氮前后取向硅钢试样表层形貌,采用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分析表层元素分布。在GD-OES中用AT离子溅射试样表面,通过控制溅射时间、溅射深度使试样达到表面不同深度位置。并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采用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分析渗氮前后取向硅钢试样表层形貌,采用辉光放电光谱仪(GD-OES)分析表层元素分布。在GD-OES中用AT离子溅射试样表面,通过控制溅射时间、溅射深度使试样达到表面不同深度位置。并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渗氮前后不同深度元素组成及价态,采用SEM观察渗氮后不同深度形貌特征,探究渗氮过程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渗氮前,试样表面形成约3 pm厚的氧化层,外表面由FeO和Fe2SiO4组成,中间层为球状SiO2,靠近基体一侧为带状SiO2,氧化层中还残留有少量的单质硅。渗氮过程中,NHs分解产生的出会将钢带表层部分FeO和Fe2SiO4还原成单质Fe和Si02o[N]进入钢带表面,并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在钢带中发生扩散,与钢带中合金元素Si等结合以Si3N4形式析出,SisNq在整个氧化层中及靠近氧化层/基体界面的铁基中都有析出,即渗氮层厚度大于氧化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渗氮 氧化层 GD-OES XPS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取向硅钢的渗氮工艺
5
作者 柯珊珊 鲍思前 +3 位作者 赵刚 汤顺启 贺萌 徐帅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模拟CSP工艺低温生产取向硅钢,通过辉光光谱分析和TEM分析,对低温取向硅钢渗氮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氮时间的延长、渗氮温度的上升或渗氮气氛中NH3浓度的增加,试样中的氮含量均随之增加。基于辉光光谱对试样...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模拟CSP工艺低温生产取向硅钢,通过辉光光谱分析和TEM分析,对低温取向硅钢渗氮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渗氮时间的延长、渗氮温度的上升或渗氮气氛中NH3浓度的增加,试样中的氮含量均随之增加。基于辉光光谱对试样中元素的分布分析,发现渗氮后试样中氮含量有所增加,氮进入试样中首先在表面聚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向内部扩散,其含量随渗氮距离的增加逐渐趋于平稳。900℃渗氮后,由于渗入的N跟Al形成AlN析出相并且相互合并聚拢,因此渗氮后较渗氮前析出相的数量变多,同时出现析出相团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渗氮 扩散 辉光光谱 ALN
原文传递
Bi对低温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过程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申明辉 杨佳欣 +3 位作者 郭小龙 骆新根 高洋 程祥威 《电工钢》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以含Bi和不含Bi两种成分低温取向硅钢进行高温退火中断实验,借助磁测仪(MPG-200D)进行磁性能测量,借助金相显微镜观察晶粒尺寸,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高温退火连续升温过程中织构进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Bi元素后,初次晶粒尺寸减... 以含Bi和不含Bi两种成分低温取向硅钢进行高温退火中断实验,借助磁测仪(MPG-200D)进行磁性能测量,借助金相显微镜观察晶粒尺寸,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高温退火连续升温过程中织构进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Bi元素后,初次晶粒尺寸减小,二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增加至20~60 mm,成品磁性能更优.Bi加入后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明显提高,含Bi试样和不含Bi试样发生晶粒异常长大的温度范围分别是1080~1100℃ 和1060~1080℃.织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高温退火温度提高,{111}和{100}面织构逐渐减弱,{110}面织构和Goss织构逐渐增强,含Bi和不含Bi试样的高斯织构转变温度分别为1100℃ 和1080℃,随后高斯织构密度和体积百分比逐步增加,最终含Bi试样的高斯织构密度和体积百分比均高于不含Bi试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高温退火 织构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取向硅钢边部“饼干脆”缺陷产生机理及控制措施
7
作者 蔡海斌 黄东 +3 位作者 何龙义 孙亮 孙宜强 梁文 《电工钢》 2021年第3期5-10,共6页
通过对低温取向硅钢典型边部缺陷微观组织、钢种相变特征、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饼干脆”缺陷的产生机理。通过优化板坯装钢模式、优化边部加热器工艺等控制方法,有效改善了取向硅钢边部质量,有助于提高硅钢工序毛边轧制率... 通过对低温取向硅钢典型边部缺陷微观组织、钢种相变特征、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饼干脆”缺陷的产生机理。通过优化板坯装钢模式、优化边部加热器工艺等控制方法,有效改善了取向硅钢边部质量,有助于提高硅钢工序毛边轧制率、提高综合成材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饼干脆 毛边轧制 边部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对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及磁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田文洲 王雄奎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研究了含Cr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内氧化层以及二次析出相的特点,以及Cr对二次再结晶行为和产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Cr低温取向硅钢经过渗氮处理之后,在材料表层形成了含Cr的多角型复合析出物,并且由于细小弥散析出相更多,其... 研究了含Cr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内氧化层以及二次析出相的特点,以及Cr对二次再结晶行为和产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Cr低温取向硅钢经过渗氮处理之后,在材料表层形成了含Cr的多角型复合析出物,并且由于细小弥散析出相更多,其初次再结晶尺寸更小且更均匀。同时Cr促进了脱碳退火后内氧化层形成,较厚内氧化层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形成了较厚且致密的玻璃膜底层。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厚且致密的底层,钢中抑制剂元素氮向外扩散速率降低,增加了二次结晶过程中的第二相抑制能力,并提高了产品最终的磁性能。结合大批量试验,发现控制含Cr低温取向硅钢中的Als含量可以使得磁性能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 抑制剂 析出相 初次再结晶 氧化层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15%Si低温取向硅钢不同常化工艺下的组织及析出相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慧 冯运莉 +2 位作者 齐雪京 苍大强 梁精龙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2-568,共7页
利用OM,TEM,EDS与XRD技术,对Fe-3.15%Si低温取向硅钢热轧板不同常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析出相及最终产品的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热轧板和常化板经过冷轧后的冷轧板织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120℃保温3 min二段式冷却的常... 利用OM,TEM,EDS与XRD技术,对Fe-3.15%Si低温取向硅钢热轧板不同常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析出相及最终产品的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热轧板和常化板经过冷轧后的冷轧板织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1120℃保温3 min二段式冷却的常化处理工艺,常化板表层显微组织均匀,沿板厚方向的显微组织的不均匀性显著,对后续过程中形成高取向的Goss织构最有利,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最高;采用二段式冷却的常化冷却工艺最优,在此冷却工艺下析出的细小的析出物数量最多,且弥散分布在基体中,抑制剂的抑制效果最好,对成品获得高磁性最有利;热轧板、常化板经过冷轧后的冷轧板织构均主要由{111}〈110〉和{111}〈112〉织构组成,但常化板较热轧板冷轧后的冷轧板γ取向线织构密度明显增高,由此可以证实常化处理有助于取向硅钢最终获得高取向的Goss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常化工艺 组织 析出相 织构
原文传递
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织构及晶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兵兵 鲍思前 +3 位作者 赵刚 黄祥斌 柯珊珊 胡晓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3-569,共7页
应用EBSD技术对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样品表层、次表层及中心层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基于HE与CSL晶界理论对各层的晶界特征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初次再结晶织构以γ织构及{114}〈418〉织构为主,Goss晶粒主要分布在表层与次... 应用EBSD技术对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样品表层、次表层及中心层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基于HE与CSL晶界理论对各层的晶界特征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初次再结晶织构以γ织构及{114}〈418〉织构为主,Goss晶粒主要分布在表层与次表层,平均晶粒尺寸由表层至中心层逐渐减小。基体与Goss晶粒取向差分布主要集中在能构成高能晶界关系的20°~45°间,并且次表层所占比例最高。基体中CSL晶界类型以∑3为主,在Goss晶粒周围分布着极少量的∑5、∑7、∑9晶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初次再结晶 高能晶界理论 CSL晶界理论 织构
原文传递
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及织构演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祥斌 鲍思前 +3 位作者 赵刚 徐洋 宋娜娜 刘兵兵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研究了低温取向硅钢在625~850℃的等温退火过程,根据Avrami方程建立了其初次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并利用EBSD技术对初次再结晶织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850℃时保温5s即可发生完全再结晶;而在625℃下保温1.7h以上再... 研究了低温取向硅钢在625~850℃的等温退火过程,根据Avrami方程建立了其初次再结晶动力学模型,并利用EBSD技术对初次再结晶织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850℃时保温5s即可发生完全再结晶;而在625℃下保温1.7h以上再结晶才能进行完全。当退火温度在625~700℃时,Avrami指数n在0.82~0.89之间,当退火温度在750~850℃时,n值在1.25~1.27之间,相对应的再结晶激活能QRX分别为239.3、160.4kJ/mol。初次再结晶早期主要发生在高储存能的γ纤维织构上,而中后期则主要发生在低储存能的α纤维织构上。初次再结晶完成后织构类型主要是以{111}<112>组分为主的γ织构、{114}<418>织构及少量分布在次表层的Goss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初次再结晶 动力学模型 激活能 织构
原文传递
铌对低温取向硅钢热轧组织与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百川 冯运莉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54,共5页
采用OM、EBSD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了铌对低温取向硅钢热轧组织与织构的影响,探索是否应在低温取向硅钢中加入铌。结果表明,含铌相较于不含铌取向硅钢热轧板晶粒更加细小,沿板厚方向组织梯度更加明显;铌元素的加入优化了取向硅钢热轧板织构... 采用OM、EBSD检测分析技术研究了铌对低温取向硅钢热轧组织与织构的影响,探索是否应在低温取向硅钢中加入铌。结果表明,含铌相较于不含铌取向硅钢热轧板晶粒更加细小,沿板厚方向组织梯度更加明显;铌元素的加入优化了取向硅钢热轧板织构,含铌比不含铌取向硅钢热轧板中的旋转立方织构取向密度小,而高斯织构和γ取向线密度大,其中高斯织构{110}<001>的织构密度f(g)高达1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取向硅钢 热轧 组织 织构
原文传递
HiB钢与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性能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文辉 王若平 +3 位作者 毛炯辉 林勇 朱业超 周顺兵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3,共4页
对HiB钢和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晶粒大小、磁性均匀度、晶粒位向、磁致伸缩、产品实际应用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磁性能条件下,HiB钢与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晶粒结构明显不同,HiB钢中与高斯位向的偏离角在0°~2&... 对HiB钢和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晶粒大小、磁性均匀度、晶粒位向、磁致伸缩、产品实际应用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磁性能条件下,HiB钢与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晶粒结构明显不同,HiB钢中与高斯位向的偏离角在0°~2°范围内的晶粒所占比例比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大。在应用方面,HiB钢产品磁性能具有一定优势,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应以改善晶粒位向,减小与高斯位向的偏离角为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B钢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 磁性能 晶粒位向 应用
原文传递
高温退火气氛N_2含量对低温加热取向硅钢薄板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力 林媛 +3 位作者 张文康 侯鹏飞 马光 杨富尧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7-70,共4页
试验的取向硅钢冷轧板(/%:0.050C,3.20Si,0.15Mn,0.003S,0.023Als,0.009 0N)的轧制流程为220 mm连铸板坯-热轧至1.8 mm饭-l 120℃2.4 min常化-冷轧至0.23 mm和0.18 mm板,再经850℃5 min脱碳和700℃2 min渗氮处理,处理后钢板C含量为0.002... 试验的取向硅钢冷轧板(/%:0.050C,3.20Si,0.15Mn,0.003S,0.023Als,0.009 0N)的轧制流程为220 mm连铸板坯-热轧至1.8 mm饭-l 120℃2.4 min常化-冷轧至0.23 mm和0.18 mm板,再经850℃5 min脱碳和700℃2 min渗氮处理,处理后钢板C含量为0.002 0%,N含量为0.018 0%、试验研究了600~1 200℃,17℃/h退火升温过程中,气氛中N_2比例(25%,50%,75%,90%)对0.23 mm和0.18 mm冷轧薄板低温加热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00~1 200℃升温区间,采用50%N_2和75%N_2时,0.23 mm薄板低温加热取向硅钢具有较好的磁性能,其铁损为0.9 W/kg;采用75%N_2时,0.18 mm薄板低温加热取向硅钢磁性能最佳,其铁损为0.8W/kg,采用25%N,时,0.18 mm薄板铁损为1.63 W/kg,磁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加热取向硅钢 冷轧薄板 高温退火气氛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板通电加热织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若平 毛炯辉 +3 位作者 刘静 贾涓 刘文艳 张彦文 《电工钢》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板通电加热处理,发现将热轧板以55℃/s从室温加热到1000℃后降温,在1000~950℃降温过程中保持时间2~5 s,可以获得与常化工艺等效的热轧板织构组分,根据所得结果,讨论了在热轧轧机后段增加电加热装置,从而... 通过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热轧板通电加热处理,发现将热轧板以55℃/s从室温加热到1000℃后降温,在1000~950℃降温过程中保持时间2~5 s,可以获得与常化工艺等效的热轧板织构组分,根据所得结果,讨论了在热轧轧机后段增加电加热装置,从而代替常化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 热轧板 通电加热 常化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脱碳退火速度提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文聪 郭小龙 +3 位作者 喻越 高洋 谢文亮 胡惊雷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4-17,共4页
采用常规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钢种,开展脱碳退火速度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脱碳退火速度及炉内气氛对脱碳板参数和成品磁性能及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工艺速度的提升会导致退火钢板的氧化层减薄,脱碳渗氮亦会受到影响,并使工序中... 采用常规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钢种,开展脱碳退火速度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脱碳退火速度及炉内气氛对脱碳板参数和成品磁性能及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工艺速度的提升会导致退火钢板的氧化层减薄,脱碳渗氮亦会受到影响,并使工序中的初次再结晶组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成品磁性。通过对炉内气氛的适当调节,得到一种既能提高退火工艺速度,又能够优化最终成品铁磁性能和表面质量的脱碳渗氮工艺,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 脱碳退火 磁性能 退火工艺速度 取向硅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HiB钢点状露晶缺陷形成原因分析和工艺改进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哲 柯骥 +1 位作者 刘敏 陈博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5,共5页
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即HiB钢)点状露晶缺陷进行了观测,通过研究缺陷微观形貌,发现底层形成的厚薄状态是导致点状露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底层形成,找到HiB钢在退火工艺中附加氧化和内氧化层厚度两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工艺调整,增加... 对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即HiB钢)点状露晶缺陷进行了观测,通过研究缺陷微观形貌,发现底层形成的厚薄状态是导致点状露晶缺陷的主要原因。针对底层形成,找到HiB钢在退火工艺中附加氧化和内氧化层厚度两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工艺调整,增加内氧化层厚度和加强附加氧化,有效地解决了HiB钢点状露晶缺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状露晶 取向硅钢 硅酸镁底层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 表面质量 低温HiB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ecipitates in low-temperature silicon steel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慧 冯运莉 +2 位作者 宋孟 梁精龙 苍大强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770-776,共7页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 of fmal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es for Fe-3.2%Si low-temperature hot-roll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 of fmal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es for Fe-3.2%Si low-temperature hot-rolled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hot-rolled plate by optical microscopy (O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ry (E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is uniform, the proportion of recrystallization in matrix increases, and the banding textures are narrowed; the precipitates, whose quantity in normalized plate is more than that in hot-rolled plate greatly, are mainly A1N, MnS, composite precipitates (Cu,Mn)S and so on. Normalizing technology with a temperature of 1120 ℃, holding for 3 min, and a two-stage cooling is a most advantaged method to obtai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with sharper Goss texture and higher magnetic properties, owing to the uniform surface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obvious inhomogeneity of microstructures along the thickness. The normalizing technology with the two-stage cooling is the optimum process, which can generate more fine precipitates dispersed over the matrix, and be beneficial for finished products to get higher magnetic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temperature grain-oriented silicon steel normalizing cooling process MICROSTRUCTURE PRECIPITATE magnetic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